從1999年到現在的電腦配置變化是什麼樣的呢?

萌新科技


99年的電腦是啥樣的?具體啥樣待會再說,我想說的是那個年代一臺電腦的價格隨便一臺價格都在15000到20000左右,知道那個時候全國房價的平均價格是多少嗎?1150元,我老爸是個工人,記得那時候月工資在350元左右,四線城市。記得我們那額時候五萬塊錢可以再城裡面買一個110平左右的樓房。然後你再想想一臺電腦可以佔一套房子塊1/3幾個,你就知道那個年代的電腦有多貴,一般情況下只有特殊的單位或者部門才能配備電腦,那個年代電腦可是重要的固定資產。

我們來看下當年的配置情況吧,

CPU:賽揚300A或K6-2 300

內存:64MB

顯卡:Voodoo2或TNT

硬盤:6.4GB

顯示器:15寸彩顯

以上的配置基本是2000年左右的配置電腦,但是這臺電腦這樣的配置加上週邊各種設備加一塊,價格至少在15000左右,在2019年15000元配置的電腦性能足以頂的上那個年代電腦性能不知道多少倍了。當年並沒有各種高端遊戲一說能玩的遊戲就那麼幾個,那個年代的電腦真的就是為了工作需要而配備的東西,完全不是個人用來娛樂的。

到了02年的時候電腦就到了P3圖拉丁了,那個時候的電腦硬盤大概是在40GB左右,價格已經有所下降大概是在7000左右了。

到了03年賽揚系列的CPU就比較火爆了,並且當年也是P3的天下,但是P3有點貴。

到了04年P4就已經完全上市了,並且十分的火爆,內存配置大概都上到了512MB,硬盤是標準的80GB起步了。遊戲顯卡當年都是FX 5200 FX5600 之類的,那個時候隨便一個顯卡感覺很多遊戲都能玩。

05年P4的六系列也出來了,硬盤也是上到了160GB,顯卡都開始GT 6200 6600之類的了。

時間飛速到12年的時候E3是最火的時候,這個時候真的是除了一代的神U,顯卡也到了240的年代。價格基本上能夠玩流暢遊戲的基本在五千左右配置。

到今天本人用的是AMD的2600以及GTX 1060 ,內存也到了16GB,真的可以說是一個電腦發展的速度讓人難以置信,Intel都開始發佈了10代酷睿系列了。在比較一下現在的電腦遊戲和2000年的電腦遊戲,簡直是天上地下啊,那個時候我們每天對著馬賽克都能玩著很嗨。感嘆自己的年級也大了!!啥話不說了,不知道其他答主有什麼分享的沒大家互相探討下。


程序小崔


1999年上高中,學校微機室電腦是賽揚處理器,128MB內存、10GB以下硬盤、3.5英寸軟驅、40倍速CD光驅,運行Win98操作系統,還能進入UCDOS和金山WPS。

那時網吧配置稍好一小時收費5塊錢,處理器大概是奔騰3主頻866MHz,硬盤裡安裝了紅色警戒和CS遊戲,我曾帶上劍俠情緣2盜版光盤,去電子閱覽室玩通宵。

2001年買電腦應用雜誌,看上面聯想戴爾的廣告YY,幻想自己也有一臺該多好,但是價格讓人死心。那時候奔騰4剛換代上市,配置256M內存、40G硬盤、52X光驅、17寸純平彩顯的電腦,一臺售價達八九千元,豈是農村孩子所能承受。

▲TCL、海爾、七喜、明基、清華紫光、清華同方、北大方正,這些做過臺式電腦的品牌,加上東芝、索尼、LG等筆記本,如今都從市場上消失了,只剩聯想、神舟、戴爾、惠普、華碩、宏碁等幾個大牌。

▲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設廠,母公司鴻海集團很快成為臺企龍頭。圖為1998年為康柏戴爾代工生產的臺式主機,如今已經走進博物館。目前富士康主要製造主機板和手機3C產品,2018年世界500強位居第24位。

憶往昔,電腦配置變化之大,眾多品牌跌宕興衰,正是信息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驅動的結果:

① 20年成就三大硬件巨頭

Intel、AMD、nVidia三國演義:英特爾是魏國,挾Wintel以令諸侯(聯想、戴爾、索尼等):AMD是蜀國,以性價比和不斷顛覆深得民心(比如銳龍CPU);英偉達是吳國,偏安顯示卡領域足以獨霸一方(比如泰坦顯卡)。

1999年奔騰二處理器上市,主頻只有233Mhz-300Mhz,單核單線程一直延續到2005年,奔騰D和速龍64 X2開啟了雙核時代,發展到現在i9 CPU擁有8核16線程,工藝製程從奔騰三0.25微米、950萬晶體管,到目前14納米工藝、上百億晶體管;與之搭配內存從SDRAM發展到DDR4,工作頻率從66MHz提升到3600MHz,容量增加1000倍,帶寬提高100倍。

▲1999年AMD剛推出K6處理器欲與奔三試比高,第二年速龍CPU就突破了1GHz,到2019年AMD線程撕裂者32核64線程主頻3.2GHz。你記得ATI顯卡什麼時候被AMD收購?是2006年。

▲奔騰2處理器L1緩存讀寫速度僅3.5GB/s(雙U達到4GB/s),內存讀寫速度500MB/s、192MB/s。目前移動酷睿i7-8550U達到710GB/s和380GB/s(L3緩存165/115GB/s),內存讀寫超過30GB/s。

▲顯卡複雜程度不亞於小型主板,GPU和CPU一樣性能猛增,同時發熱量越來越大,從被動散熱片到風冷+熱管再到水冷壓制,DIY和超頻發展起來現在又成為小眾,更小或更強的臺式主機,加上輕薄筆記本成為發展趨勢。

從1999年獨立顯卡GF2 MX200/MX400,到2019年卡皇RTX2080Ti,顯存從32MB提升到11GB,頻率從350MHz提升到1.4GHz,帶寬從4.6GB/s上升到171.2GB/s,強大的性能能帶動更高畫質遊戲,帶來更好的娛樂體驗。

以上這些變化,使電腦綜合性能上升了數百倍,可以說摩爾定律顯示了巨大威力。

② 20年成就微軟霸主地位

Win98藍屏死機強行重啟是常事,WinME千禧版略有改善,Win2000用上NT5架構穩定多了。不久WinXP開啟了藍天白雲的新時代,眾多修改版使其大行其道,成了微軟最長壽的操作系統。隨著內存突破4GB,64位系統漸成主流。

之後Vista成了過渡系統,Win7自2009年上市裝機,至今十年仍有1/4裝機率。之後Win8同樣短暫過渡,Win10儘管一直在改BUG,但新系統更適合高清大屏,匹配性能更強的新硬件。

不可忽視的是,蘋果憑藉MacOS特立獨行,各種Linux編譯開發版本層出不窮,軟件需求決定硬件選擇,用戶需求多樣化,這也是硬件發展的驅動力之一。

③筆記本電腦輕薄更實用

從1999年IBM ThinkPad 570到2019年聯想ThinkPad X1 Fold可見,筆記本從原來笨重粗獷變得輕薄美觀,性能提升運行更快,重要配件功耗降低,使得續航時間更長,內部做工精密,功能更加豐富,設計更加人性化。

移動顯卡從2D顯示到3D渲染,目前主流MX200系列恰似致敬經典MX200;再看軟驅、光驅、刻錄機先後粉墨登場又先後退出,從VGA到HDMI/Displayport接口,從USB1.1接口發展到TYPE-C/雷電3接口,大容量機械/固態硬盤,指紋/人臉識別,藍牙/NFC傳輸……這些黑科技加入筆記本,成為更多新款的標配。

▲從Thinkpad二十年創新曆程可以一覽筆記本電腦進化之路

科技無處不在,關注奇客就來(^^)/


奇客


我的第一臺電腦還正好是在1999年初購買的,當時的經典配置還是英特爾奔騰2處理器(當年又推出了奔騰3),128mb內存在當時就算是高端配置,硬盤也不過10G左右,加上15寸的彩色顯示器,僅僅是這樣配置的品牌電腦價格就達到了萬元左右,可謂是非常昂貴的,但是這個現在看來毫不起眼的配置對於當時的家用電腦來說已經是非常不錯了,誰家裡要是買了一臺電腦,全小區都會來圍觀。

CPU:1999年英特爾推出的奔騰3處理器其實算不上成功的產品,後來2001年以後的奔騰4才算是劃時代的產品,並在未來數年的時間不斷升級換代,但是在2004-2005年後,奔騰4架構被AMD的K8架構打的不輕,速龍系列CPU一度成為大學生們裝機的首選,直到2006年推出酷睿架構CPU才重獲輝煌,性能一路飆升,但是到了2011年以後英特爾便開始擠牙膏,反倒是便宜的至強E3-1230系列CPU大火,如今AMD的銳龍和英特爾酷睿系列的火拼彷彿又回到了從前。

顯卡:種類太多了,我大體說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型號,NVIDIA的Geforce ti4200可謂是很多人上大學玩遊戲的首選,只要超頻後就可以輕易接近高端4600的性能水平,然後ATI推出的Redeon 9550顯卡也是一代經典,無論是面對NV的4系還是5系產品都不虛;從Geforce6系列開始,NV開始獲得性能和技術上的領先,6600和6600gt成為了經典中端顯卡,幾乎每一代的6系卡都是高性價比的代名詞;印象最深的還是AMD在2008年推出的HD4850低價上市,逼的9800GTX一夜之間降價千元。

內存硬盤:這些就是常規性的升級了,DDR1——DDR2——DDR3——DDR4,接下來不久之後還會有DDR5內存,每一代內存的頻率帶寬和容量都會大幅增加;而真正給硬盤帶來革命性變化的自然就是固態硬盤,2010年以後128G固態硬盤的流行可謂是解決了電腦因為使用時間長而卡頓的煩惱,轉眼間,現在的固態硬盤主流容量都已經達到了512G到1TB,相信未來完全取代機械硬盤應該不遠了。


嘟嘟聊數碼


經歷了那麼多,17的配置19換成這樣的,樓主家錢燒的。而且就算編程要求,你17的配置都有剩餘,玩組裝機,首先看自己鍾情哪個品牌CPU,比如Itenl,那你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板,而你有一張能裝8代的板,就沒必要換AMD的U了,如果當初買的好板370系列,你把你換U+板的錢,直接懟一個i7 9代就OK了。其他的想加就就加,整個NVme協議的M2,建一個雙通道16G,顯卡換不換無所謂,提升不大。


中吉子


以intel來說,99年出現了兩種p3,一種是傳統s1接口的,另一種就是著名的銅礦。此時電腦價格已經下降不少,臺灣地震前內存正處於低谷,一套主流配置的p3電腦裝下來大概8k左右,一般採用的是tnt顯卡,64m內存,硬盤大部分是4.3g、6.4g,10g已經是天量,品牌也很多,但主要是昆騰和邁拓的戰爭,當時希捷口碑還不如前兩者,西數更是不怎麼見,ibm玻璃盤火過幾天,但因為報廢率太高,很快就退出市場。


別不愛聽大實話


我是1999年,擁🈶了屬於我個人的電腦,當時我工資不到一千大洋。但電腦花了八千個大洋。品牌機聯想。配置:處理器賽揚466。內存64兆。集成顯卡32兆。硬盤8.4G。第一個遊戲,極品飛車。值得懷念。後來沒有再花錢買過電腦。自己湊件升級。


用戶63671436220


1999年接觸電腦,還是賽揚366。到後來的433。到02年初才接觸的賽揚1.0秒殺當年的P4。內存也由當年的16G換到128G。硬盤也由以前的昆騰20G換到40G的西數。以前還是集成顯卡到後來的TNT2顯卡還是小霸王。鼠標鍵盤還是雙飛燕好的那起。上網還是56K撥號上網砍傳奇。往事不堪回首


熟悉的陌生人80846822


本人的電腦,顯卡從fx5200到gt8600再到現在的2080。cpu從奔四2.6到amd的黑盒5000+(當年的超頻神器)到現在的8700k。從第一臺帶顯示器總共五千來塊,到第二臺單機箱五千來塊,再到現在的單塊顯卡六千來塊。


破煩死了


98年7月配的,AMD K6-2 300 磐英MVP3E HY64M SDRAM 小影霸RIVA128 4M 昆騰火球5.1G 太陽花PCI 16位聲卡 大同16X光驅 三星軟驅 世紀之星機箱電源 飛利浦105A顯示器 三星104鍵盤 羅技兩鍵鼠標 一對三諾塑料音箱,當時7K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