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奇:为经典而创作潮语歌曲三十年 陈小奇:为经典而创作


陈小奇:为经典而创作潮语歌曲三十年 陈小奇:为经典而创作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从1989年到2019年,潮语歌曲走过了30年。30年的流行音符宛如时空隧道,连着我们的成长和我们的情感。

潮语歌曲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文艺新品种,它歌唱潮汕的风土人情,反映新时代潮汕风貌以及潮汕人的家国情怀,倍受人们的喜爱。

30年来,一曲曲动人的旋律,刻上了30年的时代印记,在岁月长河中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为此,我们推出“潮语歌曲三十年”栏目,回顾潮语歌曲的创作历程,展示潮语歌曲30年来取得的创作成果。时光在变,美好永恒!

小档案

陈小奇,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

“广东乐坛领军人”,曾获“中国十大词曲作家奖”,“中国最杰出音乐人奖”、“中国金唱片奖最佳音乐人奖”等荣誉称号。

潮语歌曲代表作:《彩云飞》、《苦恋》、《英歌锣鼓》、《流浪的人》、《人间的爱》、《韩江花月夜》、《汕头之恋 》

一首《彩云飞》,把当年背井离乡的潮汕人回家乡追忆往昔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曲《苦恋》,道出了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一首《英歌锣鼓》,则让人们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一睹潮汕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些旋律优美、让人耳熟能详的潮语歌曲均出自陈小奇。

近日,广东乐坛的领头人、潮语歌曲的开拓者陈小奇接受汕头媒体专访,讲述潮语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

牛仔裤,土黄色T恤,陈小奇一身休闲装。与30年前相比,陈小奇除了青丝染霜外,几乎没多大变化,温文尔雅,风趣的谈吐、不紧不慢的语速,眼镜后面的温静目光透露出内心的平和,即便是回顾往昔的岁月波澜,也是那么的从容淡定,让人如沐春风。

时间来到1989年,首届潮语歌曲创作大赛在汕头隆重举行。当时不仅提出了潮语歌曲的称呼,同时,也开启了用方言演唱歌曲的新时代,潮语歌曲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张新名片。

在第一届潮语歌曲创作大赛中,陈小奇一口气写下了6首歌曲。乡愁与乡恋,亲情与爱情,民族与民俗……“一首歌一个故事”,陈小奇说,当时是用最低的成本做一次尝试,所以采用现成的歌曲重新填词。每首歌曲在填词之前都必须确定创作主题,再进行深刻的艺术创造,每一句都用心琢磨。

陈小奇认为,方言歌曲,发音必须准确无误。旋律再美,如果音调偏了,也枉然!“当时写得很辛苦,毕竟是第一次正式的用方言来填词”,陈小奇说,方言的声韵和普通话的声韵是不相同的,而填词本身也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至今,陈小奇还清晰地记得,第一首潮语歌曲他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填完词,后来还反复进行了修改。

把潮汕生活习惯和文化融进去,听者才能闻到浓浓的家乡气息。像《彩云飞》里“当年送你柳树下,背影如今何处寻,彩云飞、彩云飞,年年梦中看云飞”,熟悉的方言欢快易唱,细腻的词句质朴易懂,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一时间脍炙人口。一首伤感情歌《苦恋》不知为多少失恋的人疗过伤,“一片痴情是苦恋,十字路边把你呼喊,当初俺山盟海誓,为何如今对影只一人。”凄美的歌词表达了恋人间真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很快,《彩云飞》《苦恋》等迅速传遍大街小巷,并成为卡拉OK厅的热搜歌曲,至今仍传唱不息。

从一些数字音乐平台的热搜或榜单上,我们不难发些很多老歌的身影,这些老歌能在当下拥有热度,或多或少都因为他们伴随了一些人的成长。“我身边有不少朋友抱怨现在的歌听不下去”,陈小奇表示,不同时代的音乐,在表达不同历史时期生活的同时,也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音乐风貌。比如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对于音乐更多的是追求节奏上、心理上、宣泄的东西。

针对数量巨大的网络歌曲,陈小奇认为,好的作品,要经得起时间淘洗。“这些都需要过程,慢慢来”,陈小奇说,音乐作品中总会掺有个人的回忆,甚至带出一个时代群体的集体共鸣。如果作品本身缺少内涵肯定是没历史的,是没有办法流传下去的。

“现在潮语歌曲最大的变化是在语言方面。”陈小奇眼中充满欣喜,“最近我听了很多作品,使用大量的口语的表达,非常有泥土气息的这种语言”,陈小奇说,口语化的表达使其产生自然、亲切的画面感,唱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歌词传递出浅显却有美感的意境,这些就容易流传下来,成为经典。

“为经典而创作。”这是陈小奇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笔端流淌出来的潮语歌曲无不凝结在一个情字上,充满感情的歌曲,让人只要听到开头,就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陈小奇坦言,他创作的歌曲能够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在创作过程中,都以经典歌曲的标准要求自己,就如他的《彩云飞》《人间的爱》《韩江花月夜》等,每一首歌都封存着那段时光的欢乐与哀愁,尽管时光流逝,但依然不减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