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奇:為經典而創作潮語歌曲三十年 陳小奇:為經典而創作


陳小奇:為經典而創作潮語歌曲三十年 陳小奇:為經典而創作

時光流轉,歲月如歌。從1989年到2019年,潮語歌曲走過了30年。30年的流行音符宛如時空隧道,連著我們的成長和我們的情感。

潮語歌曲是獨具地方特色的文藝新品種,它歌唱潮汕的風土人情,反映新時代潮汕風貌以及潮汕人的家國情懷,倍受人們的喜愛。

30年來,一曲曲動人的旋律,刻上了30年的時代印記,在歲月長河中伴隨著我們成長,成為我們共同的記憶。為此,我們推出“潮語歌曲三十年”欄目,回顧潮語歌曲的創作歷程,展示潮語歌曲30年來取得的創作成果。時光在變,美好永恆!

小檔案

陳小奇,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

“廣東樂壇領軍人”,曾獲“中國十大詞曲作家獎”,“中國最傑出音樂人獎”、“中國金唱片獎最佳音樂人獎”等榮譽稱號。

潮語歌曲代表作:《彩雲飛》、《苦戀》、《英歌鑼鼓》、《流浪的人》、《人間的愛》、《韓江花月夜》、《汕頭之戀 》

一首《彩雲飛》,把當年背井離鄉的潮汕人回家鄉追憶往昔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曲《苦戀》,道出了綿綿不盡的相思之苦;一首《英歌鑼鼓》,則讓人們在欣賞優美音樂的同時,一睹潮汕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體現了鮮明的地方色彩……這些旋律優美、讓人耳熟能詳的潮語歌曲均出自陳小奇。

近日,廣東樂壇的領頭人、潮語歌曲的開拓者陳小奇接受汕頭媒體專訪,講述潮語歌曲創作背後的故事。

牛仔褲,土黃色T恤,陳小奇一身休閒裝。與30年前相比,陳小奇除了青絲染霜外,幾乎沒多大變化,溫文爾雅,風趣的談吐、不緊不慢的語速,眼鏡後面的溫靜目光透露出內心的平和,即便是回顧往昔的歲月波瀾,也是那麼的從容淡定,讓人如沐春風。

時間來到1989年,首屆潮語歌曲創作大賽在汕頭隆重舉行。當時不僅提出了潮語歌曲的稱呼,同時,也開啟了用方言演唱歌曲的新時代,潮語歌曲成為文化交流的一張新名片。

在第一屆潮語歌曲創作大賽中,陳小奇一口氣寫下了6首歌曲。鄉愁與鄉戀,親情與愛情,民族與民俗……“一首歌一個故事”,陳小奇說,當時是用最低的成本做一次嘗試,所以採用現成的歌曲重新填詞。每首歌曲在填詞之前都必須確定創作主題,再進行深刻的藝術創造,每一句都用心琢磨。

陳小奇認為,方言歌曲,發音必須準確無誤。旋律再美,如果音調偏了,也枉然!“當時寫得很辛苦,畢竟是第一次正式的用方言來填詞”,陳小奇說,方言的聲韻和普通話的聲韻是不相同的,而填詞本身也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至今,陳小奇還清晰地記得,第一首潮語歌曲他花了整整一個星期才填完詞,後來還反覆進行了修改。

把潮汕生活習慣和文化融進去,聽者才能聞到濃濃的家鄉氣息。像《彩雲飛》裡“當年送你柳樹下,背影如今何處尋,彩雲飛、彩雲飛,年年夢中看雲飛”,熟悉的方言歡快易唱,細膩的詞句質樸易懂,激發了人們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一時間膾炙人口。一首傷感情歌《苦戀》不知為多少失戀的人療過傷,“一片痴情是苦戀,十字路邊把你呼喊,當初俺山盟海誓,為何如今對影只一人。”悽美的歌詞表達了戀人間真摯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感。很快,《彩雲飛》《苦戀》等迅速傳遍大街小巷,併成為卡拉OK廳的熱搜歌曲,至今仍傳唱不息。

從一些數字音樂平臺的熱搜或榜單上,我們不難發些很多老歌的身影,這些老歌能在當下擁有熱度,或多或少都因為他們伴隨了一些人的成長。“我身邊有不少朋友抱怨現在的歌聽不下去”,陳小奇表示,不同時代的音樂,在表達不同歷史時期生活的同時,也會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音樂風貌。比如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對於音樂更多的是追求節奏上、心理上、宣洩的東西。

針對數量巨大的網絡歌曲,陳小奇認為,好的作品,要經得起時間淘洗。“這些都需要過程,慢慢來”,陳小奇說,音樂作品中總會摻有個人的回憶,甚至帶出一個時代群體的集體共鳴。如果作品本身缺少內涵肯定是沒歷史的,是沒有辦法流傳下去的。

“現在潮語歌曲最大的變化是在語言方面。”陳小奇眼中充滿欣喜,“最近我聽了很多作品,使用大量的口語的表達,非常有泥土氣息的這種語言”,陳小奇說,口語化的表達使其產生自然、親切的畫面感,唱起來朗朗上口,通過歌詞傳遞出淺顯卻有美感的意境,這些就容易流傳下來,成為經典。

“為經典而創作。”這是陳小奇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在他的筆端流淌出來的潮語歌曲無不凝結在一個情字上,充滿感情的歌曲,讓人只要聽到開頭,就會不自覺地跟著哼唱起來。陳小奇坦言,他創作的歌曲能夠脫穎而出,一個重要的原因,內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在創作過程中,都以經典歌曲的標準要求自己,就如他的《彩雲飛》《人間的愛》《韓江花月夜》等,每一首歌都封存著那段時光的歡樂與哀愁,儘管時光流逝,但依然不減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