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中醫怎樣學習和訓練脈診?

誠悅車行


首先,脈是科學的。由於脈為氣血之先聲,體內氣血變動,往往外證未現,脈已有變矣。因此通過脈象是可以推斷出體內氣血升降浮沉通滯情況的。脈學著作就不說了,把脈一定要整體與局部結合。整體看是寸有力還是尺有力,寸有力多是氣機上逆太過,常見於肝陽上亢,暴怒之後,而尺有力多是下有餘或中氣下陷等。或整體浮大中空,多是精氣不足,或者整體沉而有力,多是氣機鬱閉等。然後再分局部。這中間,不分而分,分而不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再者,內經說過,平與不平,天道畢矣。只有把握了正常脈象,才能判斷異常的脈象,通過治療,把病治好了,則為內經所謂的以不平調平。多練習,開始可以通過問診判斷脈象正確與否,時間長了,很多時候一摸脈,病人病情瞭然於指下。三,通過脈象指導用藥用針,效果奇佳。內經說過,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如尺大或弱,右關脈滑者,也可以補太溪洩豐隆,針刺完畢尺脈有力,右關脈平和,則很多時候患者的症狀會迅速減輕。用藥通過脈診判斷療效也是如此。我在臨床上但是遇到上述脈象,不論鼻塞頭痛肩背痛腰痛心悸胃痛等,都取上述穴位,能很快取效,這也是中醫的異病同治妙趣吧。最後,大家一定要對中醫有信心,中醫與西醫不一樣,感覺中醫和傳統文化一樣,講究由博返約,大道至簡至易。不過要取得這樣的感覺則要多讀多練,由量變到質變,才能入門,然後才能隨緣任用憑我心❤️。


濤濤江水情fmf3


先背《瀕湖脈學》做到“心中了了”


古人常說,脈診學習“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意思就是說,自己心中對所有的脈象和主病都非常清楚了,可是手指下還是摸不準。可見學習脈診有一定的難度。

其實能做到“心中了了”,才是為在以後分清各種脈象打好基礎。如果自己心中都不清楚這是什麼脈象的話,那更談不上手指下的感覺了。

背誦《瀕湖脈學》27種脈象的“體壯詩”“相類詩”“主病詩”,如浮脈:“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背誦之後再到臨床去實踐,體會浮脈是怎麼個“肉上行”,怎麼個“似毛輕”。


再練習手指的靈敏度

手指以“指目”最為靈敏,即手指頭最高點到指甲邊緣的這一塊區域。

練習時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指目按在硬桌面上,體會手指下的跳動。說到這裡,有些人會不明白,你叫我手指按在硬桌面上,桌子會有脈搏的跳動脈?其實你仔細體會體會,我們手指頭是有動脈通過的,你感受到的是自己手指指頭動脈的搏動。

慢慢練習,你就會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意思。時間久了,再把手指指目,按在比較軟的海綿上,再去感受指下的搏動。這樣堅持練習,久而久之,手指會很靈敏,指下的感覺會清晰的出現在你的腦海中。



中醫脈診,連小學生三天都能學得會的東西,被一些不會之人傳的玄之又玄,很多人學了幾十年還是啥都不會。永遠記得一句話,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中醫脈診,沒有任何中醫基礎的人,三分鐘就能摸到脈,三天就會給人摸脈講脈象。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真正會診脈的中醫,把脈前不會問你怎麼了,把完脈告訴你身體情況和五臟六腑的狀況,把脈言病。

現在有太多的人不會脈診,只是裝裝樣子,一邊把脈一邊問什麼情況,哪裡不舒服。是問病而不是把脈。






中醫李宇奇


不要學習診脈了,徒然浪費人生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我問過所有說脈診的人:

傳統中醫的把脈,把的是脈的搏動吧?

那麼,所把的脈的搏動,是腕動脈血管的搏動?還是手三陰經經脈的搏動呢?

至今無人直接回答。

為什麼無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呢?

一是傳統中醫人中有不少人對血管和經脈沒有清晰的概念,甚至有人認為經脈就是血管。

二是傳統中醫人中有很多人對經脈缺少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三是有人清楚是怎麼回事,但不好意思說出來,讓別人來捅破這層窗戶紙。

首先,準確的界定:血管是流通血液的,經脈是運行內氣的。

血管分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是由心臟這個泵把新鮮血液有節律的泵入動脈血管而至全身,並把靜脈血管的血吸入右心房後送入肺動脈再分散入肺毛細血管吸取氧原子。

人體內氣由督脈任脈和帶脈連通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而貫通全身。

血液流通和內氣運行的區別是:血液流通是有節律的,即心臟每分鐘搏動70次左右,而內氣運行如同水管內的水流,是平緩的。

所以,傳統中醫把脈把的是腕動脈血管的搏動。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傳統中醫把脈就像西醫用聽診器聽心臟一樣。二者的搏動完全是一致的,只是腕動脈的搏動要遲於心髒的搏動,大概要遲半分鐘。也就是把脈把到的那一搏動,應該是約半分鐘前心臟的那一泵動。

那麼,最高明的中醫能通過把脈得到的人體狀況信息也就是心臟的信息,大體有心臟搏動的強、弱、遲緩、快、慢、有節律、時快時慢甚至有時停等。但得到的信息很微弱,比直接用聽診器聽心臟差很多了。

說清楚了,還要說寸、關、尺嗎?還要說對應五臟六腑嗎?僅僅是心臟的狀況信息而已。

即使是直接用聽診器聽心臟,也不能判斷出是什麼病。因為心臟的一種搏動,是可能多種狀況的反應。比如,腦垂體瘤、甲亢、頸動脈斑塊、腎動脈狹窄、腎上腺素分泌異常,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心跳強勁。西醫用聽診器聽後都分不清,必須再用其它理化方法才能確診,中醫把脈能斷出上面說的各種病症嗎?

說清楚了,所有傳統中醫人願意放棄把脈,改用聽診器嗎?我估計很難,雖然用聽診器得到的信息更清晰更準確,但這是很失面子的。切脈,是中醫的一個門面、一塊牌子,就象辛亥革命後很長時間,很多人不習慣剪辮子一樣。

但明白了這一點,全國40萬中醫就不用在把脈上糾結了:為什麼我分辨不出這麼多的脈象呢?

另外,全國三十多所中醫藥院校要節省多少老師和學生的時間精力,要節省多少無用的教材內容。

我把以上診脈的所以然說清楚後,原來頭條號上不斷把診脈說得神乎其神的文章基本上沒有了。

所以,你既然要學中醫,就大大方方的用聽診器就行了。

傳統中醫要上層次上品位,首先要在基礎理論上求真務實,再也不能玩虛的了。其次很多人要為傳統中醫長臉,可以理解,但不能在把脈等方面過度虛誇,眩弄神奧。應該把握傳統中醫的優勢,即對人體整體調理的優勢,對某些病症方面調治的優勢,然後在規範化、科學化和中西醫結合的方向上創新發展。


用戶ximung


把脈又稱為切脈,是醫生用手指對患者身體某些特定部位的動脈進行切按,體驗脈動應指的形象,以瞭解健康或疾病,辨別病症的一種檢查方法。 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息,所以脈象能夠反映全身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及各臟腑的協調作用直接相關。 診脈有寸口診法、人迎寸口診法、三部九候法、張仲景三部診法等,現在常用的是寸口診法。 診脈的方法是要讓患者正坐著或平躺,手臂自然平展,和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布枕,以便於切脈。醫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個手指的指目診察,三指平齊,手指略呈弓形,與患者體表略成45度為宜,然後食指定寸,中指定關,無名指定尺,用指力的輕重、挪移及布指變化來體察脈象。醫生在診脈時要注意調勻呼吸,一般每次診脈每手當不少於1分鐘,兩手以3分鐘為宜。 正常脈象的主要特點是寸關尺三部有脈,一息四到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可以概括為有胃氣、有神、有根。 總的來說,學習把脈要學好理論知識,多實踐,多應用,多體會。


魂鎖典獄長瑪維


先要把常用中藥草藥先看起來第一步(現代常用中草藥,本草類書,藥性歌訣賦等等)。第二步黃帝內經,綜合類書籍(各個朝代的代表作)。第三步各代名醫書籍取其精華。第四步昇華自己,取長補短,對不同疾病都有各自有對應藥方法技。

把脈:一般古籍中都會帶有把脈的知識可以略帶過看也有專著看,如王叔和脈經近代的各老名醫著作中都會帶有把脈的論述如郭士魁臨床經驗等。

簡單的說了幾點希望對您有用!


吉利歡豬


一,首先我是中醫實戰家。

二,中醫脈診是熟能生巧,我見過很多老中醫能摸出疾病。這是反推的結果。

三,指下難明是困於相。中醫從來不是客觀,他是主觀為主。

四,脈的原理,是氣血。脈在肺經,百脈聚於肺。這也就是為什麼號脈可以查全身。


騎著長頸鹿逛動物園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哲學,講究客觀事物之間的有機結合和內在聯繫。在診病方面也不例外,辯證的提出了“望聞問切”,從四個不同角度對同一病人進行診治,合參結果,增加了診斷的準確性。切診是四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忽略的,切診包括“切身”和“切脈。切身就是觸摸病體部位,切脈就是用“寸、關、尺”也就是食指、中指、無名指觸摸手腕撓動脈判定病情。有經驗的老中醫能一脈定乾坤。脈象有28種之多是很難掌握的,只能在實踐中慢慢摸索體會。初學者可以通過脈相判斷陰陽體質,因為寒體或熱體在治療過程中極其重要。一般來說陰虛火旺之人脈洪大有力。脈相微弱者多為陽虛。我認為能辯清陰陽就可以了,逐步在實踐中摸索。必競切診是中醫師的基本功之一。雖然現在還有很多科學儀器做為診療手段。


超然智者


脈訣讀百遍,

應有心得見。

實用竟如何?

不外常訓練。

自摸與摸人,

淡定久不亂。

景嶽有真言,

虛實最簡便。


醉臥松蔭


首先發願:為解救眾生疾病之苦。心無雜念。

二,至少反覆看五年周易。學會其中的辯證思想。因為中醫主旨是辨證論治。不會辯證看問題學不會中醫的。只是形而上學。

三,如果悟性高五年後接觸黃帝內經。因為中醫最巔峰之作是黃帝內經。西醫走的是上坡路。中醫即黃帝內經之後走的是下坡路。

四,看傷寒論。雖然現在各種溫病派盛行。但是中華民族之血脈都是傷寒論發展的。清朝湧現溫病派。排除門派之爭,看傷寒論主要明白其中的思維方法。

五:看神農百草經。本草綱目藥物種類煩雜,有很多實用性不強。比如橫死人的頭蓋骨。比如寡婦的床頭灰。

六:看各家各派的理論和實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為事物醫學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一定有精華和糟粕。將好的發揚光大。去偽存真。

純手工回答。望成為大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