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來養老院出現幼兒園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來,這樣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求不欠


我覺得一個星期回家住兩天這樣老人更輕鬆,早上接送孩子哭鬧可以打,孩子是因為睡不夠,老人同樣也會睡不夠,老人當然不會哭鬧,但是肯定會忍著疲憊,孩子去幼兒園也有學習的任務,但是老人就沒有,只是為了有人方便照看吃住,早出晚歸的這樣老人也辛苦啊……子女也同樣辛苦,家裡要是還有同樣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那你說一個家庭要怎麼分配任務,所以我覺得如果去養老院,也是星期五晚上接回來,星期天晚上送過去,像住宿生一樣的規律,這樣不是蠻好的。

社區式養老,上海有試點,是商業行為,和幼兒園的模式差不多,但是不是和幼兒園一起哦,一起的話沒人敢送孩子上這幼兒園的,出了事誰負責。 有日託,身體還行的,子女白天送來晚上接走,養老的地方有餐,有人陪著鍛鍊手啊腦的一起玩說話。有全託,不過很少床位,比如子女出差幾天就住那。 這個行業想法是好的,推廣怕是很難,日託費用也不低。

如果老年公寓能像幼兒園那樣是真好。父母白天去公寓裡吃飯玩耍,一起做運動。晚上班車回來或者去接,我相信這是個好辦法,也能給孩子減輕負擔。但這僅限於身體健康的老人,身體健康的老人也不用送到老年公寓啊。

確實挺好的,但是老年人更怕摔了碰了走失……責任太大了。這個得有政府組織、制定好合同規定才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個人做的話,碰到一兩個摔碰了的估計就破產了……我說真的,我對象家的姑奶奶,八十來歲街上曬太陽就在自己家門口摔了一跤(平房院子有大門)再也沒站起來,現在105了,在床上躺了20多年了,那時孩子們多,排隊值班,孩子們也都孝順,姑奶奶身體還很好,可這要在老年幼兒園摔了,哪個幼兒園能養老人二十多年?拖也拖死了。

在一個人口密集的社區附近弄一個像幼兒園一樣的託老所,兒女早上上班送去,下午下班來接,託老所配備很多娛樂設施,可以休息的地方,伙食營養搭配,定期安排醫護人員給老人做身體檢查,量血壓測心率啥的,再有一些給老人洗澡等服務可供選擇,比如給老人洗澡,剪頭髮之類的可以收費,這樣大大的減輕了兒女的壓力也不會讓老人完全一個人住到養老院那麼孤單,當然這個只針對行動想對自如的老人,像那種躺床上的還是請護工到家吧。

小時候我們送孩子去幼兒園一因為她要學習要成長,也因為自己要謀生。我們老了孩子也一樣,下面顧小的,上面顧老的中間要謀生。我們到時也許同樣眷戀孩子不想離開,也許同樣不習慣養老院的生活,也許經常面對即將離世的老人心生恐懼充滿對人生的留戀害怕離開。

小時候不肯去幼兒園,不是屁股上被拍兩巴掌,然後提溜著出門送到幼兒園去嗎?每個希望哭兩聲父母心軟了不送自己去幼兒園的孩子,大多都失望了吧?為什麼呢?因為父母要工作,一家人才能生活,順著孩子的心意陪孩子玩耍,一家人就要餓肚子。換成父母也一樣,兒女要工作,一家人才能生活,人生就是這樣不如意,每個人都要克服,都要隱忍,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亦或正當是壯年。

得明確一個觀念,幼兒園式養老不是強迫送父母去,而是對於有行動能力的老人來說,找一個不孤單,有樂趣的地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另當別論,有錢的請保姆,沒錢的自己照顧。不要道德綁架,自己照顧的不一定都孝順,不是有一句老話嘛,“久病床前無孝子”。送父母去養老院也不是不孝順,根據自己家情況選擇。還有,說句實在話,70後,80後,90後還有將來的00後,老了之後不都得去養老院嘛。

中國自古的道德標準已經把人綁架到那塊了,你說去養老院也是錯,不去也是錯!事實就是按著時代發展,該咋咋滴,去了不一定不好,不去也不一定就很好!有想得開的老人願意給孩子減輕壓力就會同意,想不開的人怎麼都會想不開!所以做自己就好!有錢了想法開明想去就去,沒錢還要窮講究的,那就自己照顧就行了!沒啥爭的!生的是你又沒生別人,在這爭有用麼,做好自己行了!


歷史深度揭秘


想法很獨特,這個模式也的確是很好。

但早上送去,晚上接回來,僅限於腿腳方便,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吧。

試想一下,如果老人患有嚴重疾病,甚至臥床不起,

那一天折騰下來,夠不夠累。

不單單對於接送的人來說,即使老人的身體也接受不了呀。


但假如,老人生活能自理的話,


就又不用送到這樣的養老院了不是。

畢竟,在自己家裡更方便,更隨便一些的。

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完全可以去附近的社區老年活動中心,

跟別的老年人一起娛樂一下,下棋,跳廣場舞什麼的,

而不會選擇去日託式的養老院了。

因為即使是這樣的日託,費用肯定也是不便宜的呀,

看一下我們的幼兒園就知道了。


當然,一切都是想象,其實如果真的實行起來,

我感覺還是有一定的好處。

應該會有人去的。

因為這樣的話,老人白天子女上班忙的情況下也有人照顧,

晚上又能回家,沒有被拋棄的感覺。

但我感覺市場沒那麼大。

如果是投資這樣的養老院的話,真的需謹慎。


老徐說事999


這個模式挺好的,小時候父母怎麼照顧你,現在你就怎麼照顧父母,非常的人性化。

這樣的養老院,可以稱為老年學校,供老年人活動學習的學校。

希望能快點普及,讓我也有機會接媽媽上下學。媽媽快七十歲了,再過十年估計就要人照顧了,想想好捨不得她變老。

可是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天,晚年生活其實才是人生的重點,可有多少人沒有做好這個結尾。



海闊天空的夢想2019


我曾在養老院的記憶力培訓中心做過義工,我覺得他們的模式很不錯。

這個中心掛靠養老院,相當於養老院的一間大會議室。面向阿爾茲海默症初期和中期的老人,大多還能自理,偶爾有兩三個坐輪椅的。家屬每天可以自己接送的,也有中心派車到家接送的,費用自然不同。

我見過年紀最大的是89歲,最小的67歲,一般7、80歲居多。每天來到中心,先喝茶看報,吃兩塊點心。等所有人到齊後,老師開始講課。一般以提問老人們今天的日期和中心的地址為開頭,別看問題貌似簡單,很多老人答不出來的。然後再講些新聞趣事,讓老人們討論。還做些手工畫畫等,中間活動做操二十分鐘。午飯由養老院提供,還算可口營養。飯後聽音樂唱歌。記得有一位老人82歲了,年輕時候學過意大利美聲,聲音仍保持很好。令我很是佩服,知道了學會唱歌可以受用終生。娛樂過後,老師還訓練老人們冥想,算午間休息吧!我自己就有過差點睡著了。最後還有手工課。一天下來,蠻充實的。

總之,我覺得這樣的培訓中心對老人的精神生活幫助很大。眾所周知,情緒影響健康。老人參加集體活動能讓人精神、讓人興奮,而獨自在家大多情緒低落,倍感孤獨。所以我贊成這樣的養老模式。既能白天愉悅精神,晚上又能享受天倫。當然,對於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另說了。



妮呢128


如果將來養老院出現幼兒園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來,這樣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這是很不現實,也不符合實際的做法。為什麼?因為,老人不像孩子,首先,孩子早幾分鐘接、晚幾分鐘接,沒有什麼問題。實在不行,還能留園。老人不同,講幾點鐘就得幾點鐘,否則,心理波動會很大,會對老人的身體產生很大影響。

其二,老人天天接送,存在很多風險。要知道,很多老人並不適合經常大幅活動,特別是腿腳不太方便的老人,如果反覆接送,就有可能對其產生傷害,甚至發生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穩定才是第一位的,才是保證老人健康安全的重要方式。

第三,子女的壓力太大。接送老人,毫無疑問比孩子難度大、壓力大,與其這樣接送,不如在家請個保姆。否則,子女上下班仍然不得安寧,時間也會被老人鎖死,顯然會影響工作。

那麼,採用早晚接送的方式,老人是否就同意去養老院呢?也不一定。對老人來說,如果能夠接送方式,也就一定會接受在養老院生活的方式。因此,不存在接送更容易接受的問題。


譚浩俊


這個想法很好,要是我也喜歡這種模式。


我們這附近特地組建了一個“老年中心”,只要是年歲在60以上的老人,白天都能進去裡面跟其他人一起玩、聊天、喝茶。



黃大爺就是其中一個,除非天氣真的太惡劣,比如颳風下大雨,否則他幾乎天天去那裡報到。黃大爺也是個苦命人,年輕的時候,妻子生了小兒子沒多久,就過世了,留下他一個大男人,和寡居的老母親一起,把三個孩子帶大。


老大是女兒,20歲的時候嫁給了附近村子的一個做小買賣的人,兩人摸早貪黑幹了10年,攢到錢後到深圳去做生意了,後來在那邊買了房子安定了下來,只有每年清明節回家掃墓的時候,才過來看看老父親。


排行第二的兒子,考上大學後,也留在當地結婚生子,一年就只有中秋和春節回來一次,平時也是很少見面。他現在是跟小兒子一起住,當年小兒子不考大學,自己去考了技校,學了電工,畢業後跟著包工頭跑了不少工地,慢慢地自己什麼都會了,也就組建起一個小的建築隊伍。


娶的妻子是同村的人,文化也不高,但是挺賢惠的。前兩年開辦了一家小的託兒所,每天幾乎都是泡在裡面,只有晚上才回來。孫子們平時都上學去了,就黃大爺一個人留在家裡,白日裡只能跟電視作伴。


後來眼睛不太好,看電視也挺模糊,就每天在大街小巷裡散步,過得挺孤單的。等到老年中心成立後,他才開始找到生活的樂趣。



白天吃完兒媳做好的早晨,就去老年中心跟其他大爺大媽們跳跳廣場舞,或者做做運動。中午可以在那裡吃一餐,只需要交很少的伙食費。


下午他們打打牌、或者下下棋,有的還組成了老年樂隊,可惜他不會,不過他很喜歡看他們表演,每次還幫忙端個茶水之類的。


到了傍晚,孫子放學回來就喊他回家吃飯,然後一家人就說說彼此的趣事,他也說說老年中心的事情,然後看看電視,就上床睡覺了。


其實,這樣的生活,比以前有趣多了,這是他自己說的。


所以,如果有這種幼兒園式的養老院,其實蠻不錯的。年輕人白天可以忙自己的工作,老年人又可以聚在一塊逗樂、說笑、下下棋之類的,時間也過得比較快。到了晚上,大家又各自回去,跟家人分享一天的經歷。


希望,以後我老了,也有這樣的養老院吧,感覺也挺不錯的。



我是林桐


“養老院幼兒園模式”有點天真,不適合大多數老年人的衣食起居。此法實用價值不大;能夠每天“上下班”的老人,基本上沒有必要到養老院去“託老”;高齡體弱的老年人,經不起車船勞頓;每天來回恐怕弄巧成拙。

老年人需要一個穩定的生活。且不談路途遠近,嚴冬酷暑;即使是春秋兩季都不宜“大動”。“動”則“洩氣”;遭寒遇暑更是邪氣容易侵入;春夏秋冬過度“移動”,都將消耗老年人的“元氣”,降低其身體的抵抗力。

因為母親入駐養老院將近五年,頤養天年方面,我有很多心得體會。入駐養老院主要三大障礙:一是費用昂貴;二是生活不太習慣;三是伙食不盡人意。其中的生活習慣需要時間磨合,最好將老人送進雙人間或者單間;合住容易發生矛盾。暫時不太適應養老院生活,可以試住一個月;關鍵在於轉變思想及生活習慣。

養老院伙食不夠理想,一是子女週末送點“好菜”,還有水果點心。這樣既能改善老人生活,又能得到子女關愛。養老院每天每頓都更換菜譜,專業人員配置營養得到保障,但是口感沒有家常菜美味;有空可以每月帶出去酒店“開開洋葷”;順便調節一下氛圍。

唯有“居家養老服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核中心、以街道社區為依託、以對口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的社會化服務。能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決日常生活困難;提供生活照料與醫療服務新型養老模式。

一是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登門為老年人對口服務;二是在街道社區創辦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託 ”服務;服務對象一般是沒有老伴、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 上述模式,全國各地正在探索,相信方式方法將不斷成熟及多元化。我所在的城市養老院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養老院一床難求的窘境。

中高端養老院費用過高;普通退休人員難以維持;“幼兒園模式”覆蓋面較小,還涉及到運送安全問題;唯有“居家養老服務”

模式才值得大力推廣,並在實踐中摸索、提高。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恭祝所有天下老年健康長壽!


陸燕青


我感覺這種模式很好,我將來也是這麼考慮的。

很多人認為把老人送進養老院就是不孝順,然後開始輿論的譴責,開始說你小的時候父母怎麼對待你,她們老了你就怎麼怎麼樣什麼的。誰不願意父母陪伴,孩子在身邊呢。但是現實就是,你的條件可以支撐你又可以照顧老人,孩子,又可以不上班工作賺錢嗎?要是可以,你可以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邊,自己照顧,如果不能,這個就是最好的安排了。

拿我們家來說吧。我公公過世後,就剩下我婆婆一個人,現在60在農村生活,別人說你怎麼不把婆婆接來一起生活呢,現實就是沒辦法生活在一起。切不說生活習慣什麼的,我婆婆一直生活在農村,來城市生活她很不適應,感覺自己束手束腳的,一個字也不認識,不敢出門,怕自己走丟,家裡的家用電器很多都不會用。白天大家都上班了,自己也是在家孤零零。如果有這種幼兒園似的養老院的話,我感覺不錯,一是裡面有人照顧,如果出現什麼問題了,有人可以幫助。二是解決吃飯問題。營養可以保證,三是還可以有人可以和自己溝通。我感覺這是種不錯的選擇。

現在的養老問題是不可迴避的問題。有人會說. 這是你婆婆,你媽你肯定不是這麼想的。就算是我的父母,我感覺這麼安排也沒什麼問題。我特別支持這樣的養老院。


請叫我邱老師


這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僅限於住在父母附近的多子女家庭,僅限於腿腳靈便的老年人。而那些臥病在床的老人,那些無兒無女的老人,那些獨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怎麼接送?

現在不是老人選擇什麼樣的養老方式,而是老有所依是每一個老年人所期盼的。有錢怎麼任性養老都可以,沒有錢的老人還有任性的資格嗎?

所以說單純的幼兒園式的日間照料,根本解決不了日趨嚴重的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問題。


2689春天的花兒


我老公公是半身不遂。十七年了吧。我婆婆說要是她不在了。就讓我們把他送養老院去。怕他拖累我們。說她要是去世了。家裡就得留下一個人照顧他。又有兩個孩子還有很重的房貸。老大還有罕見病。怕我們壓力過大。我公公雖然挺氣人的。但是讓我們把他送養老院。我覺得我會良心不安。受不了。我和我老公說要是像那種幼兒園一樣早上送晚上接多好。這樣也不怕老人會受罪了。我覺得有個這樣的養老院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