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来养老院出现幼儿园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这样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求不欠


我觉得一个星期回家住两天这样老人更轻松,早上接送孩子哭闹可以打,孩子是因为睡不够,老人同样也会睡不够,老人当然不会哭闹,但是肯定会忍着疲惫,孩子去幼儿园也有学习的任务,但是老人就没有,只是为了有人方便照看吃住,早出晚归的这样老人也辛苦啊……子女也同样辛苦,家里要是还有同样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那你说一个家庭要怎么分配任务,所以我觉得如果去养老院,也是星期五晚上接回来,星期天晚上送过去,像住宿生一样的规律,这样不是蛮好的。

社区式养老,上海有试点,是商业行为,和幼儿园的模式差不多,但是不是和幼儿园一起哦,一起的话没人敢送孩子上这幼儿园的,出了事谁负责。 有日托,身体还行的,子女白天送来晚上接走,养老的地方有餐,有人陪着锻炼手啊脑的一起玩说话。有全托,不过很少床位,比如子女出差几天就住那。 这个行业想法是好的,推广怕是很难,日托费用也不低。

如果老年公寓能像幼儿园那样是真好。父母白天去公寓里吃饭玩耍,一起做运动。晚上班车回来或者去接,我相信这是个好办法,也能给孩子减轻负担。但这仅限于身体健康的老人,身体健康的老人也不用送到老年公寓啊。

确实挺好的,但是老年人更怕摔了碰了走失……责任太大了。这个得有政府组织、制定好合同规定才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个人做的话,碰到一两个摔碰了的估计就破产了……我说真的,我对象家的姑奶奶,八十来岁街上晒太阳就在自己家门口摔了一跤(平房院子有大门)再也没站起来,现在105了,在床上躺了20多年了,那时孩子们多,排队值班,孩子们也都孝顺,姑奶奶身体还很好,可这要在老年幼儿园摔了,哪个幼儿园能养老人二十多年?拖也拖死了。

在一个人口密集的社区附近弄一个像幼儿园一样的托老所,儿女早上上班送去,下午下班来接,托老所配备很多娱乐设施,可以休息的地方,伙食营养搭配,定期安排医护人员给老人做身体检查,量血压测心率啥的,再有一些给老人洗澡等服务可供选择,比如给老人洗澡,剪头发之类的可以收费,这样大大的减轻了儿女的压力也不会让老人完全一个人住到养老院那么孤单,当然这个只针对行动想对自如的老人,像那种躺床上的还是请护工到家吧。

小时候我们送孩子去幼儿园一因为她要学习要成长,也因为自己要谋生。我们老了孩子也一样,下面顾小的,上面顾老的中间要谋生。我们到时也许同样眷恋孩子不想离开,也许同样不习惯养老院的生活,也许经常面对即将离世的老人心生恐惧充满对人生的留恋害怕离开。

小时候不肯去幼儿园,不是屁股上被拍两巴掌,然后提溜着出门送到幼儿园去吗?每个希望哭两声父母心软了不送自己去幼儿园的孩子,大多都失望了吧?为什么呢?因为父母要工作,一家人才能生活,顺着孩子的心意陪孩子玩耍,一家人就要饿肚子。换成父母也一样,儿女要工作,一家人才能生活,人生就是这样不如意,每个人都要克服,都要隐忍,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亦或正当是壮年。

得明确一个观念,幼儿园式养老不是强迫送父母去,而是对于有行动能力的老人来说,找一个不孤单,有乐趣的地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另当别论,有钱的请保姆,没钱的自己照顾。不要道德绑架,自己照顾的不一定都孝顺,不是有一句老话嘛,“久病床前无孝子”。送父母去养老院也不是不孝顺,根据自己家情况选择。还有,说句实在话,70后,80后,90后还有将来的00后,老了之后不都得去养老院嘛。

中国自古的道德标准已经把人绑架到那块了,你说去养老院也是错,不去也是错!事实就是按着时代发展,该咋咋滴,去了不一定不好,不去也不一定就很好!有想得开的老人愿意给孩子减轻压力就会同意,想不开的人怎么都会想不开!所以做自己就好!有钱了想法开明想去就去,没钱还要穷讲究的,那就自己照顾就行了!没啥争的!生的是你又没生别人,在这争有用么,做好自己行了!


历史深度揭秘


想法很独特,这个模式也的确是很好。

但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仅限于腿脚方便,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吧。

试想一下,如果老人患有严重疾病,甚至卧床不起,

那一天折腾下来,够不够累。

不单单对于接送的人来说,即使老人的身体也接受不了呀。


但假如,老人生活能自理的话,


就又不用送到这样的养老院了不是。

毕竟,在自己家里更方便,更随便一些的。

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完全可以去附近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跟别的老年人一起娱乐一下,下棋,跳广场舞什么的,

而不会选择去日托式的养老院了。

因为即使是这样的日托,费用肯定也是不便宜的呀,

看一下我们的幼儿园就知道了。


当然,一切都是想象,其实如果真的实行起来,

我感觉还是有一定的好处。

应该会有人去的。

因为这样的话,老人白天子女上班忙的情况下也有人照顾,

晚上又能回家,没有被抛弃的感觉。

但我感觉市场没那么大。

如果是投资这样的养老院的话,真的需谨慎。


老徐说事999


这个模式挺好的,小时候父母怎么照顾你,现在你就怎么照顾父母,非常的人性化。

这样的养老院,可以称为老年学校,供老年人活动学习的学校。

希望能快点普及,让我也有机会接妈妈上下学。妈妈快七十岁了,再过十年估计就要人照顾了,想想好舍不得她变老。

可是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天,晚年生活其实才是人生的重点,可有多少人没有做好这个结尾。



海阔天空的梦想2019


我曾在养老院的记忆力培训中心做过义工,我觉得他们的模式很不错。

这个中心挂靠养老院,相当于养老院的一间大会议室。面向阿尔兹海默症初期和中期的老人,大多还能自理,偶尔有两三个坐轮椅的。家属每天可以自己接送的,也有中心派车到家接送的,费用自然不同。

我见过年纪最大的是89岁,最小的67岁,一般7、80岁居多。每天来到中心,先喝茶看报,吃两块点心。等所有人到齐后,老师开始讲课。一般以提问老人们今天的日期和中心的地址为开头,别看问题貌似简单,很多老人答不出来的。然后再讲些新闻趣事,让老人们讨论。还做些手工画画等,中间活动做操二十分钟。午饭由养老院提供,还算可口营养。饭后听音乐唱歌。记得有一位老人82岁了,年轻时候学过意大利美声,声音仍保持很好。令我很是佩服,知道了学会唱歌可以受用终生。娱乐过后,老师还训练老人们冥想,算午间休息吧!我自己就有过差点睡着了。最后还有手工课。一天下来,蛮充实的。

总之,我觉得这样的培训中心对老人的精神生活帮助很大。众所周知,情绪影响健康。老人参加集体活动能让人精神、让人兴奋,而独自在家大多情绪低落,倍感孤独。所以我赞成这样的养老模式。既能白天愉悦精神,晚上又能享受天伦。当然,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另说了。



妮呢128


如果将来养老院出现幼儿园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这样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这是很不现实,也不符合实际的做法。为什么?因为,老人不像孩子,首先,孩子早几分钟接、晚几分钟接,没有什么问题。实在不行,还能留园。老人不同,讲几点钟就得几点钟,否则,心理波动会很大,会对老人的身体产生很大影响。

其二,老人天天接送,存在很多风险。要知道,很多老人并不适合经常大幅活动,特别是腿脚不太方便的老人,如果反复接送,就有可能对其产生伤害,甚至发生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稳定才是第一位的,才是保证老人健康安全的重要方式。

第三,子女的压力太大。接送老人,毫无疑问比孩子难度大、压力大,与其这样接送,不如在家请个保姆。否则,子女上下班仍然不得安宁,时间也会被老人锁死,显然会影响工作。

那么,采用早晚接送的方式,老人是否就同意去养老院呢?也不一定。对老人来说,如果能够接送方式,也就一定会接受在养老院生活的方式。因此,不存在接送更容易接受的问题。


谭浩俊


这个想法很好,要是我也喜欢这种模式。


我们这附近特地组建了一个“老年中心”,只要是年岁在60以上的老人,白天都能进去里面跟其他人一起玩、聊天、喝茶。



黄大爷就是其中一个,除非天气真的太恶劣,比如刮风下大雨,否则他几乎天天去那里报到。黄大爷也是个苦命人,年轻的时候,妻子生了小儿子没多久,就过世了,留下他一个大男人,和寡居的老母亲一起,把三个孩子带大。


老大是女儿,20岁的时候嫁给了附近村子的一个做小买卖的人,两人摸早贪黑干了10年,攒到钱后到深圳去做生意了,后来在那边买了房子安定了下来,只有每年清明节回家扫墓的时候,才过来看看老父亲。


排行第二的儿子,考上大学后,也留在当地结婚生子,一年就只有中秋和春节回来一次,平时也是很少见面。他现在是跟小儿子一起住,当年小儿子不考大学,自己去考了技校,学了电工,毕业后跟着包工头跑了不少工地,慢慢地自己什么都会了,也就组建起一个小的建筑队伍。


娶的妻子是同村的人,文化也不高,但是挺贤惠的。前两年开办了一家小的托儿所,每天几乎都是泡在里面,只有晚上才回来。孙子们平时都上学去了,就黄大爷一个人留在家里,白日里只能跟电视作伴。


后来眼睛不太好,看电视也挺模糊,就每天在大街小巷里散步,过得挺孤单的。等到老年中心成立后,他才开始找到生活的乐趣。



白天吃完儿媳做好的早晨,就去老年中心跟其他大爷大妈们跳跳广场舞,或者做做运动。中午可以在那里吃一餐,只需要交很少的伙食费。


下午他们打打牌、或者下下棋,有的还组成了老年乐队,可惜他不会,不过他很喜欢看他们表演,每次还帮忙端个茶水之类的。


到了傍晚,孙子放学回来就喊他回家吃饭,然后一家人就说说彼此的趣事,他也说说老年中心的事情,然后看看电视,就上床睡觉了。


其实,这样的生活,比以前有趣多了,这是他自己说的。


所以,如果有这种幼儿园式的养老院,其实蛮不错的。年轻人白天可以忙自己的工作,老年人又可以聚在一块逗乐、说笑、下下棋之类的,时间也过得比较快。到了晚上,大家又各自回去,跟家人分享一天的经历。


希望,以后我老了,也有这样的养老院吧,感觉也挺不错的。



我是林桐


“养老院幼儿园模式”有点天真,不适合大多数老年人的衣食起居。此法实用价值不大;能够每天“上下班”的老人,基本上没有必要到养老院去“托老”;高龄体弱的老年人,经不起车船劳顿;每天来回恐怕弄巧成拙。

老年人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且不谈路途远近,严冬酷暑;即使是春秋两季都不宜“大动”。“动”则“泄气”;遭寒遇暑更是邪气容易侵入;春夏秋冬过度“移动”,都将消耗老年人的“元气”,降低其身体的抵抗力。

因为母亲入驻养老院将近五年,颐养天年方面,我有很多心得体会。入驻养老院主要三大障碍:一是费用昂贵;二是生活不太习惯;三是伙食不尽人意。其中的生活习惯需要时间磨合,最好将老人送进双人间或者单间;合住容易发生矛盾。暂时不太适应养老院生活,可以试住一个月;关键在于转变思想及生活习惯。

养老院伙食不够理想,一是子女周末送点“好菜”,还有水果点心。这样既能改善老人生活,又能得到子女关爱。养老院每天每顿都更换菜谱,专业人员配置营养得到保障,但是口感没有家常菜美味;有空可以每月带出去酒店“开开洋荤”;顺便调节一下氛围。

唯有“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中心、以街道社区为依托、以对口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社会化服务。能够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提供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新型养老模式。

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登门为老年人对口服务;二是在街道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 ”服务;服务对象一般是没有老伴、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 上述模式,全国各地正在探索,相信方式方法将不断成熟及多元化。我所在的城市养老院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院一床难求的窘境。

中高端养老院费用过高;普通退休人员难以维持;“幼儿园模式”覆盖面较小,还涉及到运送安全问题;唯有“居家养老服务”

模式才值得大力推广,并在实践中摸索、提高。


插图选自网络,侵权必删。恭祝所有天下老年健康长寿!


陆燕青


我感觉这种模式很好,我将来也是这么考虑的。

很多人认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是不孝顺,然后开始舆论的谴责,开始说你小的时候父母怎么对待你,她们老了你就怎么怎么样什么的。谁不愿意父母陪伴,孩子在身边呢。但是现实就是,你的条件可以支撑你又可以照顾老人,孩子,又可以不上班工作赚钱吗?要是可以,你可以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自己照顾,如果不能,这个就是最好的安排了。

拿我们家来说吧。我公公过世后,就剩下我婆婆一个人,现在60在农村生活,别人说你怎么不把婆婆接来一起生活呢,现实就是没办法生活在一起。切不说生活习惯什么的,我婆婆一直生活在农村,来城市生活她很不适应,感觉自己束手束脚的,一个字也不认识,不敢出门,怕自己走丢,家里的家用电器很多都不会用。白天大家都上班了,自己也是在家孤零零。如果有这种幼儿园似的养老院的话,我感觉不错,一是里面有人照顾,如果出现什么问题了,有人可以帮助。二是解决吃饭问题。营养可以保证,三是还可以有人可以和自己沟通。我感觉这是种不错的选择。

现在的养老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有人会说. 这是你婆婆,你妈你肯定不是这么想的。就算是我的父母,我感觉这么安排也没什么问题。我特别支持这样的养老院。


请叫我邱老师


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仅限于住在父母附近的多子女家庭,仅限于腿脚灵便的老年人。而那些卧病在床的老人,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那些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怎么接送?

现在不是老人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而是老有所依是每一个老年人所期盼的。有钱怎么任性养老都可以,没有钱的老人还有任性的资格吗?

所以说单纯的幼儿园式的日间照料,根本解决不了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


2689春天的花儿


我老公公是半身不遂。十七年了吧。我婆婆说要是她不在了。就让我们把他送养老院去。怕他拖累我们。说她要是去世了。家里就得留下一个人照顾他。又有两个孩子还有很重的房贷。老大还有罕见病。怕我们压力过大。我公公虽然挺气人的。但是让我们把他送养老院。我觉得我会良心不安。受不了。我和我老公说要是像那种幼儿园一样早上送晚上接多好。这样也不怕老人会受罪了。我觉得有个这样的养老院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