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有哪些重要的環節?


一、“七環節有效課堂”的七個核心概念 1.自主學習;2.團隊學習;3.“做中學”;4.“教別人”(學生教學生);5.三互動:組內互動、組間互動和師生互動;6.一用三動: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交流);7.五到:眼到動眼看、耳到動耳聽、心到動腦想、口到動口說、手到動手寫。

二、“七環節有效課堂”的“一一二二三四五”七種理念

一是堅持貫徹一個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一是採用一種主要形式:小組合作學習。

二是力求改變二種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

二是達到二個主要目標:構建“自主互動、輕負高效”的課堂;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發展。

三是努力實現三個百分之百:學生百分之百的參與(課堂教學中,百分之百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這是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百分之百的關注(課堂教學中,百分之百的學生都受到老師的關注,這是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基礎);百分之百的達標(課堂教學中,百分之百的學生都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是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保證)。

四是努力落實四項訓練:觀察能力的訓練、操作能力的訓練、表達能力的訓練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以四項訓練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是努力實現五還給:一要還給學生“時間”(要求每節課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並逐漸向三分之二過渡,壓縮課堂上教師講授和指向個別學生的一問一答所佔用的時間);二要還給學生“空間”;三要還給學生“工具”;四要還給學生“提問權”(讓學生在預習、獨立思考基礎上提出自己想問的各種性質和類型的問題);五要還給學生 “評議權”(包括自評與評他、發表感受、提意見、表揚和建議)。

三、“七環節有效課堂”的理論基礎——學習金字塔理論

學習金字塔理論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首先發現並提出的。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週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

學習金字塔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週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第四種,是“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七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最後一種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學習金字塔政理論的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一是由學習金字塔的內容可以看出: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大不一樣。因此,教師要學會調整甚至改變教學方式,學生要努力轉變學習方法,要由被動聽轉到主動學,要多種器官綜合使用,要耳、眼、腦、口、手並用。在教學中,要大力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在參與中掌握知識,生成能力,從而真正實現了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更使學生們真正將老師傳授的知識記得多,記得準,記得牢。二是作為教師應進一步研究並更好掌握“學習金字塔理論”,自覺的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覺地參加合作學習,從而提升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七環節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操作策略

七環節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是我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一項重要舉措。其教學流程為:情景導入→目標示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總結反思→達標檢測。

(一)情景導入

1.教師應充滿激情,面帶微笑走上講臺,準備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精心創設情景,用最簡潔的語言,迅速帶領學生進入學科殿堂。

2.情景導入的方法有多種,常見的方法有問題情境法等。

(二)目標示導(提出問題)

1.教師向學生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這是一節課要完成的學習任務。

2.教師要將新課教學內容進行“問題化”。問題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符合教學規律的內在邏輯關係,二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三是問題與問題間要層層遞進。

(三)自主學習

讓學生針對學習目標和教師預設的一些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查各種工具書等。

(四)合作探究

1.組內互動:小組長負責組織。第一步:對照自主學習目標,帶領全組同學通過問答、板演等形式逐一落實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第二步:對於部分學生沒有掌握的問題,組織組內其他同學幫助他們予以解決。第三步:對於全組同學不理解的問題,通過組織討論予以解決。第四步:通過討論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標記下來並在下一步的組間互動時小組長或指定一名同學提出。

2.組間互動。學生或教師負責組織。對於組內互動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組間互動來完成。第一步:由一個組提出問題,其他組給予解答或演示,並進行點評。第二步:對各組解答或者演示的問題不正確、不全面、不深刻的地方由教師分別予以矯正、補充、點撥。

3.展示交流。學生在探究教師所給“展示”問題的基礎上,每一個小組對本組所要展示的問題進行認真研討和準備,並指派一名代表“登臺”講解或指派幾名代表共同“表演”,同組的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其他組的同學也可以隨時發表意見。

4.師生互動。由教師負責組織。第一步:通過自主學習、組內互動、組間互動環節,學生沒有提出但又是非常有必要的問題由教師提出。第二步:教師引領全體同學思考、討論、回答這些問題。第三步: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予以總結、提煉、昇華。

(五)精講點撥(解決問題)

本環節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於全班存在的普遍問題、典型問題進行精講點撥。

1.精講:嚴格執行“三講三不講”的要求,講難點、講聯繫、講規律;學生能自學學會的知識不講,學生能合作交流學會的知識不講,能以練代講的就只練不講。

2.點撥: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典型問題再度展開討論,在學生相互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適時點撥。教師可讓學生做“老師”,實現“兵教兵”,面向全體學生講解,教師補充點撥。

(六)檢測評價 

針對本課學習目標,測試學生課堂學習效果。檢測的目的是鞏固學生學習成果,查找課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強化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可以有能力遷移測試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實現更高層次的學習目標。無論是課堂上教師出示檢測題,還是由學生出題,互相測評,都要考慮到測試題的層次性,使測試題呈現出一定的梯度。測試題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出發點,設計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

(七)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教師(或學生)根據學生在合作交流,質疑解惑時的閱讀、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解答等的學習實際和檢測情況,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強調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昇華本節課的情感境界,歸納本節課的學習方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