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古代為什麼一直打不過遊牧民族?

clover_ATS


漢人古代為什麼一直打不過遊牧民族?

  這話問的,總讓我覺得如鯁在喉啊。

  什麼叫一直打不過遊牧民族啊,咱們漢人是打過許多敗仗,被人欺負過,一度快要被滅了,這都是事實,可是咱們不是一直弱雞啊,不能因為一兩次的慫,就說咱一直這樣吧?看看咱們祖先的對手,最後他們都哪去了?看看咱們現在,周邊有可以抵抗咱的遊牧民族嗎?

  鐵打的漢族,流水的遊牧民族(不是一個,是N個),咱們一直都在,他們在哪?如果真的一直打不過,咱們為什麼還越來越大,咱們的地盤也越來越寬?咱們的大公雞,不是遊牧民族送的啊,人家又不傻,幹麼不自己摟著?

  漢人建立的,是一個十分穩定的,跨越文化的龐大帝國,放眼世界,沒有哪個帝國有咱這麼牛氣沖天。單看結果來論的話,咱們漢民族能夠延續幾千年不斷代,本身就說明了許多的問題,沒有戰鬥力,誰扛得住?早完了。

  當然了,有幾個時段是特別壓抑的,比如說西晉,看似是被胡族給端了,但是咱們也不能忘了,這些胡族其實早就被征服了,內附的,西晉司馬家族諸王大亂,把他們當炮灰,然後司馬家扛不住被反噬,後來,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可是他們奉行的要不就是漢家的祖宗,要不就是學習漢家的體制文化,默默地把自己靠近了漢族,變成了漢人。

  最憋屈的時候也有,那就是蒙元時代,蒙元建立了一個龐大無比的帝國,咱們是沒打贏,不過,那不能說明咱不能打,是咱的體制不適合硬拼,再說了,咱的祖先也沒讓他好過過,拖死了好幾任大汗。蒙元作戰的收益太高,善戰必須是他的優點,想想什麼都得靠中原,根本沒有幾分力氣去抵抗自然災害,一場提前到來的暴風雨就會傷筋動骨,所以,必須能打。

  相較而言,咱們祖先不是不善戰,而是慎之又慎,一般情況不和他打,能不打就不打,調動幾十萬部隊,需要各種配備,得到的收益有時小得很,去草原去沙漠搶個啥?佔塊地過來?人家騎兵倏忽即來,一陣風跑了,根本抓不住。所以能打他們的時候也會狠狠地打,比如說衛霍時代,但大部分的時候,咱們喜歡讓他們自己人打自己人,扶弱抑強。比如說隋朝時代扶東突厥,當然了,玩得時間有點久,楊廣把他老頭的遊戲玩脫了,後來還給唐造成不小的麻煩,至於結果嘛,就是“能打”的突厥被消融了,和匈奴鮮卑等一樣,散落天涯,成了華夏族的一部分了。

簡單說幾句吧,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在長大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中,中原各個朝代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確實是負多勝少。並且還出現了兩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元朝和清朝。



那為什麼漢人就打不過遊牧民族呢?大侃從以下幾點可以一探究竟。

一、生產條件落後,缺乏必需的生產生活設施,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劫掠漢人。

農耕民族統一於秦朝,遊牧民族統一於元朝,在此之前,不論從社會形態體質還是文化科技方面,遊牧民族都遠遠落後於中原農耕民族。

早在秦漢時期,北方遊牧民族也就是匈奴部落,已經時常騷擾內地百姓。由於匈奴人主要以遊牧為生,隨水草遷徙,沒有固定的城池,連基本的生產生活用具都無法制造,而且北方草原戈壁自然環境惡劣。而秦漢統一後,中原地區百姓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糧食增產。遊牧民族便時常到中原地區劫掠。



惡劣的生活條件,每天與天鬥與野獸鬥,使遊牧民族人人皆兵,戰鬥力遠勝漢人。

二、地理位置決定了遊牧民族與漢族之間戰爭不斷。

自古漢族百姓佔據了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廣袤的的土地,不論氣候環境還是生存環境都非常優越,而北方遊牧民族所在地域,土地貧瘠、氣候惡劣,只適合放牧。因此,不管是從秦漢時期的匈奴人,還是後來統治漢人的蒙古人、滿族人都一直在謀求佔領中原,改善本族人的生存環境。


所以說不論從個人作戰能力,還是生死存亡的需求來考慮,漢人自古都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並且負多勝少。


大侃聊歷史


題主這個問題明顯錯誤,在古代大部分時候,是漢人壓著遊牧民族打,不存在一直打不過遊牧民族的問題。

很多人印象裡遊牧民族就是全民皆兵,動輒能出動幾十萬騎兵,動不動南下攻打中原。不過實際上大部分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只能偶爾騷擾一下邊疆地區,劫掠邊民,真正能長驅直入中原國家腹地的次數非常有限。

對於中原國家來說,遊牧民族最大麻煩是他們一般都是騎兵,機動性強,而且又居無定所,因此難以捕捉。對於遊牧民族的襲擾行為很多時候只能採用被動防禦的方式應對,因此會給人感覺打不過的樣子。

不過只要中原國家不是王朝末期,自身腐敗,其實多數時候對遊牧民族都是佔據優勢,不僅能擊退他們的襲擾,還能實行反擊。像漢代、唐代、明代,都不乏主動出擊,將那些活躍在北方遊牧民族殺個人仰馬翻。這個從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在變化就知道了,其實是漢民族消滅、驅逐了一個個遊牧民族的結果。

漢民族沒法根除遊牧民族,只是因為遊牧民族活躍的地區實在不適合居住,因此沒法長期控制,只能讓遊牧民族來填補這個空白而已,並不是打不過他們而已。

到最後漢人佔據了東亞最肥沃富饒、適宜居住的地區,遊牧民族只能在那些氣候惡劣的苦寒地區裡吃沙喝雪,咋就成了一直打不過遊牧民族了?要是遊牧民族真的能打的過漢人,早就巴巴的南下了,比如蒙古人和滿人,誰高興待草原荒漠上吃風沙。


不沉的經遠


不讀歷史所以不懂歷史,加上影視劇的刻意演義,導致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就是遊牧民族打漢人打的好爽,兼之產生一大堆狼圖騰文化,實在是很悲哀。我從幾點來說明一下:

第一點就是很多人覺得遊牧民族的身體素質大於漢人。其實很多人發生的臆想就是遊牧民族全體吃肉,而漢人全體吃糧食,身體素質跟不上。但是依照科學和文獻的看法,在遊牧民族的階級社會里只有貴族才能夠吃肉,而與漢人發生交往都是遊牧民族的上層社會,實際上大量的遊牧平民是吃不起肉的,身材並不高大。

很多人都誤認為遊牧民族各個身體結實,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身體很棒。說實在話,如果遊牧的環境真的這麼好的話,那些遊牧民族還天天往南方去打劫個屁。我這裡以清代學者趙翼為例子,趙翼曾經遊歷過蒙古,在他的《簷曝雜記》中記載了蒙古牧民的自述:

食肉惟王公臺吉能之。我等貧夷,但逢節殺一羊而已,殺羊亦必數戶迭為主,到而分之,以是為一年食肉之候。

意思是吃肉只有蒙古的王公貴族才能夠享用的待遇,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夠殺一隻羊,殺羊吃的時候還要幾個牧民家族一起分著吃,這就是一年能夠吃肉的時節。

而且最重要的是遊牧民族受到天災的影響遠遠大於漢人,我舉一個《牧業論述》的統計數據例子:1949年到1995年,新疆累積死亡牲畜8971萬頭,平均每年死亡190.88萬頭,其中損失200萬頭以上的有21年,牲畜死亡率超過8%。1966年的一場大雪災直接使得新疆死亡363萬牲畜,死亡率為16%。這還是在現在工業水平情況下的情況,古代可想而知。

所以遊牧並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而是很艱苦的事情,當然你要是出生好,就不艱苦,無論在哪個地方那個朝代,都不艱苦。


以中國歷史論,遊牧民族的戰鬥力也沒有超出很多,漢朝的匈奴,五胡亂華,隋唐時期的突厥,宋朝的契丹,蒙古。其實女真人和滿人都算不上真正遊牧民族。我們可以歷數一下那些遊牧民族的歷史

漢朝時期的匈奴在漢武帝時期被打垮,逃到漠北之後。再也沒有形成有效的遊牧組織,南匈奴則是一直作為漢朝的臣屬存在。匈奴人真正的全盛時期是漢文帝到漢武帝前期,從公元前176年到公元前128年,也就是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時期,一共48年,伊稚斜單于之後匈奴接連被漢朝打擊,加之天災內亂,逐漸消亡。東漢時期北匈奴曾經短暫復興,但是隨即被東漢竇憲擊垮,南匈奴則是一直臣服東漢,直到西晉匈奴人劉淵起兵,但是劉淵後人被羯人石勒擊敗,匈奴作為一個族群消失於歷史,只有零星的個別匈奴人出現。

鮮卑人從東北出發,曾經在五胡亂華時期大放異彩,建立北魏鮮卑等數個政權,但是此後漢化,大批鮮卑貴族漢化,變成了後來留居六鎮鮮卑人心中的漢人,這種記載在歷史上很常見。

突厥人作為一個遊牧民族,興盛一時。但是在隋朝時期自己分裂為東西二突厥,唐朝時東突厥被唐太宗攻滅,頡利可汗被擒。唐高宗時期,西突厥被蘇定方擊垮,阿史那賀魯被抓。後來突厥人不滿唐朝徵調突厥人四處征戰,於是造反,但是被唐朝和回紇擊垮。從此突厥人很少見於中國史冊。

回紇人最早是作為唐朝的盟友存在,回紇跟隨唐朝一起滅了突厥,但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回紇崛起,但是此後被黠戛斯所滅,而南遷的數十萬的回紇人被唐朝擊垮,回紇人的另一部分人去了新疆和西亞。

契丹人從唐朝活躍到宋朝,但是契丹人和北宋的水平都是五五開,最後雙方來個澶淵之盟。結束了戰鬥,當然興起的女真人和蒙古人戰鬥力很強,不過女真人和宋朝也是最終達成了對峙,不能夠滅掉宋朝。

蒙古人是遊牧民族的頂峰,實際上到了忽必烈時期,主要是漢軍幫助忽必烈戰勝了阿里不哥和統一天下的。元朝不肯漢化,那他只能夠回到草原繼續放牧。

最後清朝,清朝前期八旗還是有戰鬥力的,但是到了入關之後,主要依靠的是綠營,也就是投靠清朝的原來明朝邊軍。


如果相比較而言的話,中國人的抵抗力是比較強的,歐洲最輝煌的羅馬帝國敗於匈人,毀於日耳曼人。最為奇葩的是印度,在現在巴基斯坦的開伯爾山口是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一條道路,是南亞次大陸的咽喉要塞 ,歷代阿富汗和中亞的遊牧民族都是通過從這條路到達,然後就征服印度,從7世紀中葉印度人建立的笈多王朝垮掉之後,印度的歷史就是不斷遊牧民族南下建立新王朝的故事


人者仁義也


漢族與遊牧民族的爭端長達數千年,雖然是互有勝負,但是在某些特定時段,漢族確實面臨草原遊牧民族的威脅,在矛盾爭端之中處於劣勢。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

1、遊牧民族的生活形式是逐水草而居。隨著氣候水源植被的變化而時時遷徙,國家的形態並不固定。這也就使得他們的軍隊往往是採用機動遊擊作戰。西漢時期,他們可以一年中在西漢邊境的各個城鎮往來多次,劫掠人口和糧食。地方官根本無力和他們抵抗,經常會出現地方長官在戰鬥中殉職的情況。而漢朝的守軍往往不能及時到達戰場,從獲得敵情到集合軍隊再到趕赴戰場,前後最少也要花費月餘時間。而在邊境駐守的的軍隊也是零散地分佈在漫長的邊境上,很難對於小股敵情進行捕捉和察覺。加上漢族在早期沒有明確的國境意識,邊境守軍以烽燧(類似於碉堡)為單位,每個烽燧只有十人左右。而烽燧與烽燧之間的距離卻非常遙遠,難以對於敵軍進行有效的抵禦。

漢族方面的經濟形勢也是屢次失敗的重要因素。遊牧民族的重要財產是馬匹和牲畜,易於遷移和移動。這就使得遊牧民族在進攻時不必擔心後方的財產受到影響。但是,漢族是以農耕經濟為主,土地和糧食是他們最重要的財富。這些財產都很難移動,極容易受到戰亂波及而傾家蕩產。這樣就使得漢族與遊牧民族雙方處於一種不對等的形態之下,所以漢族往往只能採用守勢來對抗遊牧民族,致使經常性失敗。

2、遊牧民族的勇悍是漢族難以企及的。遊牧民族生存的環境惡劣,自然資源匱乏,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經過殘酷的鬥爭和廝殺。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先後兼併了數十個部落。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也先後攻滅了十餘個部族。所以說,兇悍的個性已經隨著這些征戰的過程而鐫刻在了遊牧民族的基因中。而且這種精神不僅侷限在士兵身上,所有遊牧民族的男性都必須如此,否則將無法在草原上順利生存下去。甚至於一些與遊牧民族往來密切的少數民族也獲得了遊牧民族的勇悍,比如生活在遼東地區的渤海國就是一個農耕民族,但是卻非常勇猛善戰,有“三人渤海當一虎”的說法。相對於此,漢族的社會組織結構穩定,軍事上的組成往往是明確的,這就使得士兵成為了一種專門職業。面對全民皆兵的遊牧民族,弱勢是很明顯的。

歡迎下方評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這是一個很容易證偽的問題!

漢人在古代打不過遊牧民族,那麼歷史上就不可能存在漢人建立起來中原王朝。既然歷史上有諸多漢人建立的王朝,那麼也就證明了漢人並非每個時代都不是遊牧民族的對手。

當然,遊牧民族在一些方面與漢人相比,確實佔據著很大的優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騎兵的優勢。

冷兵器時代,騎兵的作用和當今陸軍中的坦克作用相近,特別是重裝騎兵,簡直就是步兵的噩夢。而遊牧民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可以說,一生大量的時間在馬背上度過。對於遊牧民族而言,騎射術就和我們漢人知天候曉農時做農耕一樣,是必備的技能。

精湛的騎術,加上戰馬來無蹤去無影的特性,可以說,在面對步兵輜重的時候,就是閃擊戰的再現。面對騎兵的速度優勢,以步兵見長的漢人,多數情況下只能採取守勢。這就是為何我們從戰國時期開始,就大修長城抵禦遊牧民族的原因所在。

其次,兵源制度上的優勢。

遊牧民族採用的基本上是全員皆兵的制度,所有的青壯男丁都是備選的兵丁。而且屬於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那種。遊牧民族生活在廣袤的北方草原,氣候與南部的中原王朝相比惡劣了很多,在與自然長期的鬥爭中,練就了剽悍的民風。再加上尚武的傳統,讓遊牧民族完全不需要像中原王朝那樣必備一系列複雜的募兵、練兵、屯兵制度。簡化了程序,也就無需太多的餉銀,對於國力的要求就低了很多。

再次,身體素質上的優勢。

身體素質的優勢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多食肉類,二是生活環境惡劣。

喜食奶肉製品是遊牧民族的特色。長期高熱量的食品,讓遊牧民族的身體素質和以植物性食品為主食的漢人相比有了絕對優勢。

遊牧民族多生活在漠北地區,環境和南方的中原王朝相比惡劣和很多。像“匈奴飢,人民畜產死十六七”和“其冬,單于自將萬騎攻烏孫,會大雨雪,還者不能十一。”這種悲劇事件經常發生。所以他們抵抗惡劣自然環境的能力比漢人更高一籌。

以上兩個原因導致漢人在身體素質方面較之遊牧民族差距很大。

在1860年代西方人最早拍的照片看蒙古人滿洲人在體型上的優勢非常明顯,有多少漢人朝鮮人日本人可以拉動100斤以上的複合強弓?一流的蒙古騎士可以拉動150斤,滿洲正黃旗120斤,哈薩克100斤,藏族80斤複合弓。

最後,生活習性上的優勢。

遊牧民族最大的特色是逐水草而行,居無定所,也就不會構建城池一類固定的居所。他們除了生產畜產品外,其他的生活用品幾乎都只能靠搶掠或交換的方式,通過漢人獲得。但是相較於後者,遊牧民族更喜歡前者。他們往往是憑藉馬匹的速度優勢,在漢人未反應過來的情況下,搶掠一通後,迅速退走。打劫向來是高風險高收益的工作,而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的特性完全契合了這份職業。

雖然遊牧民族具備了以上諸多優勢,但是漢人也並非沒有一拼之力。實際上,在宋以前,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甚至戰國和三國那種分裂時期,漢人對遊牧民族的壓制依舊非常厲害。

在戰場之上,很多時候不僅沒有吃虧,還讓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如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西擊匈奴,讓其遠遁千里,再也不敢興起染指中原的心思。更有盛唐一代戰神李世民,直接將突厥滅國,威震四方,萬國來朝,被遊牧民族譽為“天可汗”。而為中原能工巧匠裝備起來的漢族步兵,以及採用《孫子兵法》等先賢攻戰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原兵團,依舊能夠將遊牧民族的鐵蹄阻擋在關外。

數千年的塞外風雪記錄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依舊流傳在人們的心中。

歡迎關注crazy歷史,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歷史!


Crazy歷史


最大的因素,少數民族盛產馬匹。古代的騎兵,相當於現在的裝甲部隊,機動性強,來得快跑得也快。



為什麼說騎兵,才是關鍵因素呢?那麼和步兵相比,又有那些優勢呢?以我們東方騎兵為例,來闡述一下吧。

1,機動性強,可以快速的完成穿、插、分割、包圍等一系列的戰術。還可以進行長途的奔襲和急行軍,往往能做到出其不意,聲東擊西。像少數民族的騎兵,一般都擅長騎射,可以對敵人不斷地擾襲。這是步兵所沒有的優勢。

2,衝擊力大,騎兵如果配備槍和矛等,具備長度優勢的武器,在衝擊力的配合下,殺傷力是巨大的。即使是古代少數民族所用的彎刀,只要端平刀口,也能對步兵產生極大的傷害。

3,騎兵容易給步兵帶來心理壓力,一個他們騎馬時居高臨下,再一個馬蹄聲和萬馬奔騰之勢,容易給步兵帶來一點緊張和壓迫感。

沒有毫無破綻的軍隊,也沒有毫無破綻的兵種。騎兵的優點明顯,缺點也明顯,一旦機動性被壓制住了,就發揮不出優勢了。所以往往只能做為一支奇兵,必須輔以步兵牽制敵人,進行絞殺。也可以出其不意,不但騷擾襲殺,等時機成熟,直接衝陣殺敵。還能正面騎槍直接分割包圍,進行衝殺。

所以我國唐代,甚至三國時期,可以用步兵對抗少數民族的騎兵。那是對兵員的素質要求很高的,最起碼的人高威武,孔武有力。不然以唐代的陌刀隊,幾十斤的大刀,能揮來揮去,上可斬敵首,下可砍馬腿,而且還能以少勝多,這都是我們今天所不能想象的。


但是像陌刀隊和陷陣營,這些類似於古代特種兵的部隊,對人員體質要求過於嚴格,不可能有太多的人數。反觀騎兵,只要有馬匹,上馬皆可挽弓殺敵。所以古代少數民族,只要能挽弓,上馬就是戰士。



我們漢民族,自秦朝開始,中原就是不產馬的地方。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想盡辦法。秦朝修長城,漢朝和親,一直到霍去病,用輕騎兵,以戰補戰,封狼居胥,才安穩幾百年時光。


奇葩歪佬


有兩點:

一點,主要是騎兵遊牧民族一直過著遊牧狩獵狩獵的生活,長期的與大自然猛獸作鬥爭,練就了他們單兵的作戰能力

二點漢人不同於遊牧民族,他們已經過了定居的生活,有固定的城池人民先進的技術文化,不同於遊牧民族的那種打完了就走的作戰模式

遊牧民族長期在草原以放牧為生,這樣就練就了他們與自然條件不斷的鬥爭這樣為他們培養了作戰素養較高的戰士,同時由於有大量的牧場這樣就使其有了良種戰馬的來源,這樣就造就了遊牧民族以騎兵為主,機動靈活,打完就跑快速機動,且作戰力量尤為厲害,他們的戰馬在速度、耐力上都遠優於中原馬匹、弓箭上箭法精確等等這些在西漢初期讓漢朝部隊吃盡了苦頭

漢民族已經過上了定居的生活,有固定的城池,固定的商圈不能像遊牧民族那樣可以隨意更換營地,這樣在對戰以機動靈活為主的遊牧騎兵作戰時顧此失彼,很難把他們圍殲,如若追擊至城池以外,草原深處,遊牧騎兵作戰長處被徹底發揮,而中原步兵擅長的步戰優勢被徹底掩蓋,必然招致失敗。

在戰爭初期中原政權往往在這些方面上會慘敗於遊民民族的騎兵。






耕耘一鳴


在先秦的時候,燕、趙兩國的軍隊是可以打擊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的,這涉及到一個軍事學的屬於。

就是騾馬化軍隊!

遊牧民族的優勢有兩點,一點是軍隊騾馬化,另一點是全民皆兵。

全民皆兵就可以實現大規模的戰爭動員,因為民眾的軍事素養很高,我國在秦朝大一統之後,沒有了先秦士族和尚武精神。這就讓大一統王朝的軍事動員形成了很大問題,因為大一統的封建帝制王朝很害怕被武裝起來的農民軍隊會推翻自己的專制統治,因此漢人政權首先是對內鎮壓,在用軍隊的主力對內鎮壓之後,才將餘力用於與遊牧民族的作戰。

這涉及到封建時代的既得利益者,到了大一統時期,他們沒有內在驅動力去消滅遊牧民族了,這時候掌握軍隊的人才是既得利益集團最擔心的問題,因為隨時可能會被軍權在手的將軍們推翻自己的統治,因此,封建帝制王朝是非常打壓軍事人才的,不要看秦皇、漢武,很多武將都死於非命。

作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封建帝制統治階級時刻提防老百姓。

作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中的最高統治者,他時刻提防能征善戰的武將。

軍隊騾馬化,在漢朝漢武帝實施馬政期間,以及唐朝實施馬政期間才使得漢唐事情的軍隊實現了半騾馬化。

兵貴神速。喜歡軍事的人都知道二戰德軍有閃電戰,這就是兵貴神速的體現。機動性是軍隊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而遊牧民族先天性具備這個條件。

我國只有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燕國有句成語叫做馬空冀北,就是燕國也是一個養馬之地,燕、趙在戰國時期是能打得過遊牧民族的,是因為這兩個也實現了騾馬化。

但是燕、趙打不過秦國,所以燕、趙被滅了。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HK君和你一起讀歷史、地理和軍事!


HK君


在中國的歷史上,北方蠻族的侵擾,一直是中原王朝十分頭痛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自古就有之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就開始修築長城,抵禦北方的民族的侵擾,秦始皇統一之後,重新修築長城,把之前各國的長城連了起來。此後各國不斷的加強長城的防禦,漢朝時抵禦匈奴,魏晉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北宋抗遼,南宋抗金,元朝和清朝,乾脆就讓北方蠻族的蒙古和後金統治了。就連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也在時時刻刻的抵禦北方遊牧名族。

古代中原王朝打不過遊牧民族,看到這三點原因,

在中國的歷史上,北方蠻族的侵擾,一直是中原王朝十分頭痛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自古就有之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就開始修築長城,抵禦北方的民族的侵擾,秦始皇統一之後,重新修築長城,把之前各國的長城連了起來。此後各國不斷的加強長城的防禦,漢朝時抵禦匈奴,魏晉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北宋抗遼,南宋抗金,元朝和清朝,乾脆就讓北方蠻族的蒙古和後金統治了。就連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也在時時刻刻的抵禦北方蒙古的侵略。

1,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中原人打仗,大多都是以步兵為主,最初的打仗,看著是有一些有一些像打群架的感覺,但是到後來,就規範多了,開始講究排兵佈陣,講究戰略,講究各種各樣的兵種。但是大部分的打仗,都是以步兵為主。但是遊牧民族則不同,遊牧民族幾乎是家家都有馬,家家會騎馬,家家都騎馬,你騎著馬,迎面衝過來,拿著武器來一刀,那個威力,可比步兵的威力打多了,集團騎兵衝鋒陷陣,很容易就能把步兵的陣型打亂,導致步兵的指揮失效。那時候,騎兵,就相當於現在的坦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想攔是很難攔得住的。騎兵萬馬奔騰,也很容易給步兵造成不小的心裡威懾力。騎兵打仗,是比較省勁的,馬匹可以託運糧草,還可以馱著人走,不像步兵,全靠兩個胳膊兩條腿。而且,騎兵的機動性非常的強,人家打不過就跑,你追都追不上。遊牧民族的馬多,人家上陣騎馬,都是騎一匹馬,帶一匹馬,輪換著來。

2,遊牧民族的馬匹優勢有人會問,遊牧民族用馬匹打仗,中原王朝也可以啊。這話說的倒是沒錯,中原王朝也確實在一段時間內,使用過騎兵來抵抗遊牧民族,但是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呀,中原大多是高原丘陵,不像遊牧民族的平原,是養馬勝地。而且,養馬,養兵是需要大量的花費的,辛辛苦苦十幾年的國庫,很有可能,打一年的杖,國庫就空了,所以,在和平時期,養馬養兵並不可能是一個常態。就算是中原王朝養馬,由於環境,地域的因素,馬匹的品種,不可能有遊牧民族的馬匹強壯,跑得快,這樣的馬拉到戰場上,一樣是處於劣勢的。遊牧名族基本上是家家養馬,他們從來不缺馬,其實中原的很多馬匹,都是在和平時期和這些遊牧民族交易而成的。即使中原使用騎兵,數量也非常的少,例如明末威震西北的關寧鐵騎,一共也就3000騎,數量並不多。

3,遊牧民族的先天優勢遊牧名族被稱為野蠻者,是有他的道理的,遊牧民族天天狩獵,放牧,整個名族都比較剽悍,而且打仗的本領人家自小就練,體能,箭術,都佔有絕對的優勢。出去打個仗打一天都沒有事。但是中原人不行,中原人是農耕民族,小農經濟,從小種地根本也沒有受過打仗的訓練,要是再有一些像我這樣的坐辦公室的讀書人,那戰鬥力就更差了。即使是訓練,短期內也無法達到人家的標準。

在者,中原人打仗,需要徵兵,募兵,練兵,平時的時候,幾乎是沒有太多的常備軍。需要打仗的時候,幾十萬幾十萬的軍隊全都是募兵來的。平時練兵,就要花費大量的軍費。但是遊牧名族,可以全民皆兵,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那種,需要打仗了,糾集一幫人,就可以以一當十,衝鋒陷陣,平時自己都養自己了,在經濟上,節省了好多。而且遊牧民族,四海為家,走到哪裡算到哪裡,今天侵略這個地方了,這個地方就是加,明天侵略其他地方,其他地方就是家。中原王朝不行,中原都是一個一個城市的,大家都在城市裡面固定的勞作,被侵略了,被搶了,還得花時間去修復,修整,遊牧民族打中原王朝是一打一個準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