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有多可怕,為何有些歷史記載的滿清官員都怕得要死?

盧金潮


要問寧古塔有多可怕,那一定是曲解了寧古塔的含義,因為寧古塔只是一個地名,要以“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來形容此地,是不是還多了幾分氣勢磅礴和美不勝收呢?當然,在於清代流放至此的囚徒來說就沒有賞雪景的心情了,更多的是對故鄉的思念和冰天雪地的摧殘。



寧古塔的地域劃分

“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清史稿》

寧古塔原來指的是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大致範圍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的兩岸地區,這裡也相傳是努爾哈赤爺爺輩兒的六位宗祖的生活之地,因此在滿文裡才取了“寧古”二字,意為“六個”。而女真人發展壯大之後在寧古塔建立了城池,舊城在松花江左岸(今天的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政權就始於此地,寧古塔與三姓、琿春稱為吉林三邊,而寧古塔為三邊之首



到了康熙五年(1666年)時,雖然清朝已經入關,但“宅基地”不能丟啊,還得修繕呢,祖宗的陵墓也還在關外啊,再加上寧古塔地區本來就是軍事重鎮,因此就在寧古塔建了新城,新城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寧安市。順治時期為了加強管理,設立“昂邦章京”一職,當時庫頁島的居民還得入城獻貢,上好的貂皮都是庫頁島土著居民送往寧古塔,再轉運入京。隨後由於俄國的常年入侵,清政府在此多設立將軍都統加以鎮守。光緒時改設綏芬廳,宣統時又改廳為府,稱作寧安府。寧古塔的統轄範圍在順治時期是最大的,幾乎以哈爾濱為界,東南方全部歸其管轄,而設廳以後疆土逐漸被吞噬,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港口海參崴

寧古塔的威名

寧古塔是清朝的北方重鎮,也是其發家之地,但隨著清軍入關,逐漸改變了他的功能,除了向關內輸送貢品和兵員、北面防禦俄國的侵饒之外,還多了一項功能,那就是成了流放獲罪之人的地方。大部分八旗子弟入關之後就開始腐化墮落,終於擺脫了苦寒之地,那麼苦寒之地也需要利用,更需要建設,因此流放罪犯到寧古塔就被寫入了《大清律》。



“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研堂見聞雜錄》

寧古塔不僅是冬天氣候寒冷,而且距離關內遙遠,且不說罪犯能不能受的了嚴寒的天氣,但說從關內押送至寧古塔的路途就夠罪犯喝一壺的,《研堂見聞雜記》中記載的就有流放者前往寧古塔的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還有餓昏了後暈倒在路上,被當地人分而食之

,能活著走到寧古塔的都不多。古代的交通條件本來就落後,千里之遙跋山涉水,又是待罪之身,一路上吃不飽穿不暖,遇到危險了,押送犯人的官兵哪還管罪犯的死活,這種被野獸吃掉的可能性還是很大,更何況大部分流放是“令徒步寧古塔”的,隻身一人前往而已。而在饑荒之年人相食的記載也不少見,流民分而食之也並不是不可能。

再說說到了寧古塔,流放或者充軍可不是在將軍府或者軍營大帳裡享受軍人的同等待遇,而是幹著最苦力的活,相當於勞動改造。這樣的惡劣天氣下,武人出生的也許能受的了,但諸多文人流放至此,也許真的難以熬過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而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幾乎都會在此渡過餘生,對於家鄉和親人的思念是他們內心最為煎熬的事情。

“寧古塔地方,鄉紳舉人俱照中國一樣優免。”——《歸來草堂尺牘》吳兆騫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流放之人都會遭遇勞動改造的命運,一些有才識的人流放到寧古塔後會分配到寧古塔各旗,都分給住房、耕牛和土地。這也是為了用這些人的才識帶動地方的發展,這種流人就會好很多,不僅由國家給予安置,還會受到當地統領官員的尊重,比如吳兆騫還被巴海將軍請為私人教師,備受優待的吳兆騫也許只有深深地思鄉之情困擾他了。


“商販大集,南產珍貨,十備六七,街市充溢,車轎照耀”——《柳邊紀略》

聽到過流人的淺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見證了長空飛雁和碩米肥魚”。寧古塔雖然氣候寒冷,但也是物產豐富之地,各種藥材、獸皮、江河水產都極為豐富,畢竟是女真發家的寶地,更重要的是寧古塔作為滿清吉林三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業也比較繁榮,並且寧古塔人每年還會與高麗進行大型互會一次,再隨著關內漢文化和技術的流入,耕耘技術也在此廣泛的推行開來。由此看來這個北地之濱也並不那麼可怕了。當年蘇軾被流放惠州能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的佳句,而流放寧古塔也能享受“人參鹿茸燉大鵝”吧!


“流放寧古塔”是令每一位伴君之人膽寒的處罰,因為苦寒、因為背井離鄉遠離親人、又因為養尊處優後的落差,並不是寧古塔令人害怕,而是獲罪使之悍然!寧古塔所在的東北依舊是中國大地上最美的北國風光!

參考資料:《柳邊紀略》《寧古塔紀略》《盛京通志》《山居筆記》《清史稿》


棍哥觀史


寧古塔,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也是清朝疆域最北端的軍事重鎮。在清朝被流放的犯人,大多都牽扯到重案、要案或文字獄。從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官員們在聽到“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句話時,基本上都是哆嗦著昏死過去,可見寧古塔就是座活地獄。

寧古塔的可怕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去往寧古塔路途遙遠,途中的艱險並非常人所能承受;二是,寧古塔氣候惡劣,是極北的苦寒之地,非常冷;三是,與披甲人為奴,也就是充軍當奴隸,男為奴,女為娼。寧古塔用來流放犯人,確實能起到懲罰、震懾罪犯的作用。官員們能不怕嗎?

在清代,東北雖是皇室的龍興之地,但除了盛京等地之外,更北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苦寒的不毛之地。據史料記載,寧古塔自然環境惡劣,氣候極其寒冷,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清朝流放犯人的地點都在東北,寧古塔無疑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它意味著苦寒、絕域、蠻荒。

被流放的犯人,只能靠兩隻腳從北京走到寧古塔,並沒有什麼交通工具,然而這一段路程距離並不短。一路上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能活著到達寧古塔已經是燒高香了,有許多犯人就死於途中的顛簸或者大型食肉動物之口。盛京通往寧古塔的這一片土地,基本上被原始森林所覆蓋,行走異常困難。

被流放的犯人,是以奴隸身份來到寧古塔的。到達後,犯人會被立即分配給披甲人,也就是他們的主人,男犯通常被當做奴隸使用,女犯除了難免被糟蹋外,命苦的會被賣到妓院。寧古塔就是流放犯人們的煉獄,在這裡每天發生最多的事情就是死亡。

根據規定,流放到達寧古塔的犯人,先要吃杖刑一百,雖可進行適當的減少,但皮肉之苦還是免不了的。這些犯人在寧古塔的主要工作就是幹活,可分為三類,分別是為奴、當差和種地。此處的當差並不是其它地方官府中的當差,寧古塔當時只有駐軍,當差與當奴隸性質一樣。

據統計,清代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數多達150萬人。這些人中大部分是文人、名士和官員,很少有貧苦的老百姓。這些人生來哪裡吃過這樣的苦,安逸享福的日子過慣了,寧古塔可不就意味著死亡嗎?幹活倒也罷了,最難忍受的就是寒冷。

寧古塔這個未開發的地方,簡直不是常人能忍受的苦寒之地。清朝時的黑龍江地區,年均氣溫都在零下,半年以上的時間處於寒冷時期。在當時,但凡流放寧古塔的人基本上十有八九都回不去,不因餓死,也得凍死。就算是從東北出來的滿清貴族對此也是談虎色變,更何況那些錦衣玉食的文弱書生和官員。

即使能從寧古塔活著回去的犯人,也會在心理和身體上落下永久的病根,基本上常年病痛不斷,也都撐不過幾年就死去了。除了在寧古塔的所受的苦累屈辱之外,其它的就是飢餓與寒冷的折磨。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折磨,使得寧古塔成為清朝官員甚至王公貴族談虎色變、怕的要死的地方。


野史也是史


寧古塔有多可怕?犯人寧願死,也不願去的鬼地方。有去無回,出了名的“魔鬼之地”。

作為一個骨灰級歷史控,峰子哥來聊聊清朝史上最魔性的地方——寧古塔。

寧古塔的玄妙之處,在於寧古塔雖叫塔,卻不是塔,也沒有塔,沒有像雷峰塔鎮壓白蛇那樣的悽美傳說,只有令無數人毛骨悚然的地獄嘶吼。寧古塔,最早見於《清太祖實錄》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

“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

明朝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於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

寧古塔,這個魔性十足的地方,其恐懼之名,在滿清時期步入巔峰。

在清宮劇中,經常會看到一個類似情節:大臣犯法,或惹怒皇帝,皇帝下旨將罪臣及家眷發配流放,給披甲人為奴。而這個流放的地點,正是“死亡之地”寧古塔。

罪臣們一旦聽說將被流放到這裡,無不魂飛魄散,頭皮發麻,光“寧古塔”這三個字,都足以令很多人膽裂。

很多罪員寧願去死,有的寧願自盡於獄中,也不願去那個鬼地方。

寧古塔不是塔,連個塔影兒都沒有,它是一個地名。

寧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轉寫:ningguta),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範圍,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滿清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後來其轄域縮小,有舊城遺址。)

寧古塔,源自寧古臺,意思是“六個”,本來並無異議,但後來竟與清太祖的“六祖”聯繫起來。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清人稱其:“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

。”

《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它是東北邊塞的一個重鎮,它是滿清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後來移駐吉林烏拉,它是滿清專門流放罪犯的場所。

寧古塔,與今天不同的是,清朝的時候,這裡尚屬“苦寒之地”,地廣人稀,大多為駐軍,生存條件非常惡劣。

當時中原地區的很多犯人,被髮配到這裡時,水土不服,吃不飽,穿不暖,日日飽受折磨,不堪其苦,加之肉體摧殘,精神絕望,很快死翹翹了。

清軍入關後,寧古塔作為管轄三省的軍事重鎮,設立“寧古塔將軍”一職(相當於現代的大軍區),主要任務是防衛邊境。

寧古塔將軍駐地雖移走,但寧古塔位置仍至關重要,它是滿清控制黑龍江流域的重要戰略要地,不但管轄和保衛著整個黑龍江流域,還負責向流域內的居民收取貢賦。

那裡地廣人少,但有大量的滿清駐軍,即披甲人。滿清將那些犯官及其家屬流放到寧古塔,分配給披甲人為奴,服苦役。

寧古塔,地處中國東北地區的北邊,天氣極為寒冷,最典型的“撒水成冰”,在今天這裡零下二十幾度很常見。

然而,清朝時期的東北,比今天更寒冷。因為當時正處小冰川期,不像今天全球在變暖。發配路途遙遠,沒有禦寒衣物,很多犯人,走不到寧古塔,小命就丟半道上了。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每天都幹很多重苦力活,時常還有皮鞭加身,而且除了冬天,基本全年無休。

然而最難熬的就是冬天了,天氣嚴寒,缺衣少食,住宿簡陋,生病得不到醫治,那些養尊處優慣了的犯官及家眷們,哪裡能受得了這份苦。

勞累、飢餓、寒冷、住草棚.....這些都成為他們的催命符,沒有幾個能熬得住的。

有權有勢、生活優渥的大臣,昨天還在翻雲覆雨,不料一夜之間,滿門鉅變,從天上掉到地上,官員及如花美眷,統統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冰寒之地。

男人給披甲人為奴,沒有尊嚴沒有地位,像牲口一樣,女人則充作官妓供披甲人淫樂。(關注“峰子奇觀”,以後有趣歷史隨時推送!)

因寧古塔遠離中原,當時地廣人少,生存條件惡劣,集市貿易不發達,妓院更是鮮有。

清朝為安撫軍心,振作邊關士氣,特地開設了官妓和軍妓,專供邊塞將官們解決生理需求。

當時由於沒有人願意去那個地方,甚至連妓院都願意去,清王朝只好將犯官的家眷妻女,收入官妓籍,發配寧古塔。

其實發配到這裡的女人,比男人更慘。

很多如花似玉的官眷夫人、官家千金、丫環,發配到這裡時,面對如狼似虎、粗魯野蠻的大兵,可想而知,簡直生不如死,很多女人不堪其辱,很快香消玉殞。

有些正值花樣芳齡的官家小姐,剛到含苞待放的年紀,還不諳世事,遇到鬍子拉碴的老兵痞,嚇得花容失色,卻又無法掙脫命運。

古代女人把“貞操、貞潔”看得重如性命,女人失貞不僅被家族唾棄,死後也不能葬入祖墳,成為孤魂野鬼,孩子也會因這樣的母親而一生蒙羞,甚至對後人官聲和仕途都有影響。

因此,這就導致大部分女人,寧可死也不願意受辱,或者受辱之後,選擇自盡。

其實,當時犯人一旦來到寧古塔這個鬼地方,已經不能算是個“人”了,尊嚴喪盡,生不如死,一直耗到你油盡燈枯,精神和肉體上持久飽受雙重摺磨。

想翻身幾無可能,那種心理上的落差,那種尊嚴感被唾棄造成的威懾,才是無數犯人畏懼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重要原因

總結一下,古時寧古塔的可怕之處,一是氣候和生存條件惡劣;二是飽受肉體、精神雙重摺磨;三是一眼望到頭的未來,翻身無望,心死絕望。

最後,峰子哥想說一句話:最大的恐懼,不是來自肉體的摧殘,而是來自精神深處的膽顫。

就像砍頭,恐懼的不是刀,也不是頭,更不是砍,而是未砍又將要砍下的那一刻。而到了變態的寧古塔,犯人每天隨時都可能面臨著死亡。豈能不怕啊!


峰子奇觀


因為它是清朝建立的,語言是滿族語言,在滿語裡“六個”讀“寧古塔”,清朝祖宗有兄弟六個,他們曾在這裡住過,所以為”六個“。《寧古塔紀略》: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柳邊紀略》: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寧古塔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清太祖駐紮軍隊的舊城黑龍江的海林市舊古城村,另一個是康熙時期的新城黑龍江寧安市。



被流放的人大多數都在去往寧古塔的路上就死亡了。原因可能是因為路途中遇到野獸就被吃了,也可能是因為被饑民分而食之。在寧古塔,常年冰雪,有人形容寧古塔就像是十個黃泉。春初到4月,大風曾不間斷,5月到7月,陰雨綿連,8月開始下大雪,9月河水就全部被凍住了。雪只要落到地上就會立馬被凍住,放眼望去,整個寧古塔全都是雪或是冰。《研堂見聞雜錄》: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此地者。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不在少數,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被流放到了這裡,而後被殺。



著名作家餘秋雨曾在《流放者的土地》中寫道:“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這些奴隸分配給了主人,主人見美貌的女性就隨意糟蹋,怕其丈夫礙手礙腳就先把其丈夫殺了。”還有些女性被當作娼妓賣掉,更無人追究責任,可謂命運一點不由人。多數犯人來了之後沒有房屋居住,只能挖個地窖住地窩棚,體弱者往往捱過冬天就凍斃了。後來康熙巡視東北,準備驅逐盤踞在雅克薩的俄人,經由此地,看到流放之人的慘狀感嘆:“南人脆弱,來此寒苦之地,風氣凜冽,必至顛踣溝壑……殊為可憫。”於是,下旨下令免死減刑等人犯不必再發往寧古塔,而是改發隔壁的尚陽堡,儘管如此,後來仍有一些人犯發往寧古塔。試問寧古塔如此艱險有誰能不怕,大多都是有命去,沒命歸。


大老二爺


都別搶,我來答。

在清宮劇中經常會出現“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的臺詞,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寧古塔的大概位置是在山海關外面,也就是所謂的關外之地。

寧古塔具體的位置是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這個地方是清朝時期的一處邊疆重鎮,但寧古塔並不是單純的用來流放犯人的地方。

它屬於吉林三邊重鎮(三姓、琿春)之首,統轄吉林和黑龍江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寧古塔的本質上是邊境地區的政治中心,清朝在此設立了寧古塔將軍一職。

寧古塔除了作為邊疆軍事重鎮以外,它還負責向清朝政府提供八旗兵的兵源,也是東北邊境地區向清朝上貢的轉折處,其地位和盛京(瀋陽,後金時期的都城)齊名。

寧古塔在滿語中的意思為“六個”,寧古即六,塔則指“個”,傳說曾經有六個兄弟在寧古塔地區各佔了一塊地盤,所以人們就把這裡稱之為“寧古塔”。

為什麼犯人都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

在清代寧古塔出現之前,中國古代王朝流放犯人的兩大特定地點是西北和嶺南,在古代這些地方都屬於窮山惡水之地,到了清朝以後,由於東北地區是滿人的龍興之地。

於是清朝統治者又在這裡設置了一個流放之地,寧古塔,就是讓這些人去勞改,去建設寧古塔。

但並不是所有的凡人都會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儘管清朝法律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但有時候其實也要看皇帝的心情,他可能把犯人流放到嶺南,也可能是西北地區。

除了一部分已經規定會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刑罰外,多數時候政治犯也會由於皇帝的特別授意被流放到寧古塔。

譬如順治年間曾經爆發“丁酉科場案”,曾有“江左三鳳凰”之稱的吳兆騫因為被人誣陷,從而受到牽連,一家老小都被流放寧古塔。

由於吳兆騫與清代文學家顧貞觀私交不錯,後來顧貞觀結識了納蘭性德。於是,納蘭性德求助於自己的父親明珠,在康熙年間才把吳兆騫用金錢贖回來。

而這時候的吳兆騫已經在寧古塔待了足足二十三年,不過由於他的文采不錯,因此在寧古塔還算得到比較不錯的待遇,被寧古塔將軍聘為了家庭教師。

在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一般文人學士都會得到不錯的待遇,不會被迫從事重體力活。也許是寧古塔將軍也需要文人解悶吧。

那麼為什麼犯人都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呢?

路途遙遠,從北京出發,出山海關到寧古塔上千裡的路程全靠雙腳一步一步走著去,有的可能會坐囚車,但如此遙遠的距離再加上越靠近黑龍江北方地區,氣候就會變得越發寒冷惡劣。

很多犯人由於不服水土,往往就會生一場大病死在半途。

加上當時的關外之地都十分的荒涼,由於清朝政府採取分界而治,因此嚴格禁止關內居民不經允許私自到關外去,這也是“闖關東”的來源。

人煙稀少也就意味著野獸出沒,環境和氣候的惡劣往往讓犯人還沒到寧古塔之前就已經飽受痛苦的折磨。

寧古塔氣候惡劣,寧古塔所在的海林市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環境的特點就是季節分明。

夏季很熱,氣溫可高達37度左右,最漫長的冬季最低氣溫能夠達到零下38度,年平均氣溫只有4.2度。

而在更在偏遠的寧古塔地區,更是常年冰封。從開春到四月是颳大風的季節,到七月則又是陰雨綿綿,八月中旬就開始凍冰,九月就幾乎已經完全凍結了。

這樣的氣候除了當地人能夠適應以外,一般流放到這裡來的犯人往往都會因為惡劣的氣候環境而病死在寧古塔,不死的犯人也會因為難以適應這種氣候而飽受折磨。

另外他們還需要從事勞役,並不是說流放到寧古塔就完事了,肯定還需要幹活。

因此當時有人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而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什麼地區的犯人都有,“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所以說這些犯人或官員寧願被處死,也不願到寧古塔那種地方去受罪。


圍爐談史


看過甄嬛傳的都應該記得甄嬛的父親被皇上發配到寧古塔,甄嬛哭著說父親年歲已高,寧古塔苦寒之地,父親身體可能吃不消。

皇帝動不動就發配罪臣到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是哪裡?

寧古塔就是今日的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清朝時,這裡曾是東北邊疆的駐地。

傳說清朝時被派遣或者發配到寧古塔的人,可以說是個個都難逃一死,所以清朝時的官員無一想被髮配到寧古塔。

有人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寧古塔可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環境惡劣。人跡罕至,常常有野獸出沒,還有大面積的沼澤地,所以有些人在去往寧古塔的路上,就已經命喪黃泉。

保住命到達寧古塔的,也是走進了人間煉獄。還經常聽到古裝戲裡說“給披甲人為奴”,其實就是給士兵們當奴隸。

假如被流放的人多了,那些奴隸就會被賣掉換牛換馬,或者在莊園裡做苦力,這也算是最好的選擇了。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還要受惡劣天氣的折磨。因為寧古塔位於東北邊境,常年冰雪覆蓋,溫度極低。

清朝時還有一種不近人情的刑罰:連坐。就是一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罰。這時候如果全家人被髮配到寧古塔,有很大一部分人寧可自盡,也不願前去寧古塔。

可想而知,寧古塔在古人眼裡有多麼可怕了。


有書博物館


寧古塔沒有塔,靜山沒有山,水上餐廳沒有水,花城沒有花。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奇怪,總有一些地方和名字完全不一樣,比如寧古塔就是這樣。寧古塔在清朝時期是官員們非常“害怕”的地方,彷彿那裡是人間地獄,其實不是。

寧古塔的來歷

“寧古塔”不是漢語,是滿文直譯,其中“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為何叫了寧古塔這個名字呢?當時的情況是,努爾哈赤的曾祖父有六個兒子住在了這片土地上,所以後來,清朝就稱其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寧古塔如今的地址是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整個區域有新舊兩城,舊城在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如今是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這個舊城和努爾哈赤很有關係,努爾哈赤曾經在此駐紮軍隊。新城是如今的黑龍江省寧安市城地,是康熙建的。

曾經的寧古塔區域很大,特別是順治期間,哈爾濱以南,松花江以東都屬於寧古塔。但,隨著發展,寧古塔區域就和縮水的布料一樣,變小了很多。

寧古塔曾經是國防重鎮,一度成了大清往朝鮮輸送兵源、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這也難怪,當時東北有“南有盛京,北有寧古塔的說法。”寧古塔在清朝初期設有將軍,是當時黑龍江、吉林兩地的軍事、經濟、政治中心,位居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琿春、三姓三個邊城)。

康熙十五年,不再設寧古塔將軍,因為有了新的軍事、政治中心吉林烏拉(吉林市),並在此設吉林將軍一位,而寧古塔只設副都統一人,寧古塔的重要性慢慢降低了。

為何可怕

寧古塔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因為當時,只有犯了大罪,才會發配至寧古塔,一旦發配了寧古塔,就說明了此人很難翻身,也許會終老此地。與其說寧古塔可怕,不如說“發配寧古塔”這個罪名可怕。

寧古塔的冬天,寒冷至極,那些生活在溫暖如春的南方人,被髮配到寧古塔時很不適應,彷彿“人間地獄”。其實對於北方人而言,那份寒冷實在不算什麼,那裡沒有東北的漠河冷,也沒有新疆的阿勒泰冷。

除了“發配寧古塔”這個罪名讓人害怕外,還有就是文人們的筆,讓寧古塔成了非常可怕的地方。

明朝王家禎寫了一本書,叫《研堂見聞雜錄》,其中描述道: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看著好可怕,給人信息是:一遠二寒。因為那時候的犯人是要走過去的,這個確實不容易;去了後,如果沒有棉衣,也確實不好過冬。

被流放在此地的清朝文人吳兆騫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這描述得果然厲害,看起來好艱難啊!那麼,努爾哈赤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

其實,吳兆騫是江蘇蘇州人,初期不適應非常正常。但起初的不適應很快就過去了,吳兆騫後來竟然成了寧古塔將軍的幕僚,很受尊重。後來明珠等人將其救了回去,沒想到,回去後不到三年,卻病逝了,看來他更適應在白山黑水間生活。

還有更厲害的,清初流放的方拱乾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嗯,看來目前生活在寧安、海林以及牡丹江的人是不怕死的。方拱乾是安徽人。

流放到寧古塔的著名人士還有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大文豪金聖嘆的家屬,還有呂留良的家屬、佛學家函可、文人張縉彥等等。這些流放過去的人士吃了不少苦,但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將中原的文化、農耕技術、佛法等等傳了過去。

寧古塔的可怕,首先是因為“發配寧古塔”這個罪名可怕;其次,寧古塔是苦寒之地,南方人不適應,當通過文字描述出來時,放大了“可怕”。


藍風破曉


寧古塔沒有塔,終身作奴為披甲。寧古塔其實是滿語“六個”的意思,相傳有六兄弟在此各據一方。寧古塔這個旅遊,哦不對,流放勝地被大家從各種影視劇中得知。

每當惹怒皇帝但又不能直接判死刑時,流放寧古塔就成了不二之選,得知被流放此地的人不是痛哭流涕就是當場暈厥,那這個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呢?


第一、寧古塔氣候惡劣,荒無人煙

寧古塔位於我國東北邊境,寧古塔附近連個人影子都沒有,沒人聊天也就算了,偏偏周圍遍佈沼澤,森林眾多,而且時常有猛獸出沒,就算是給你逃生的機會,你也會迷失在森林中,最終不是陷入沼澤,就是落入虎口。“我好想逃,可是逃不掉”這恐怕是被流放者真實的心理寫照了。

寧古塔地處苦寒之地,在保暖措施不到位的古代,這些被流放之人要想平安過冬那可真是一個極限挑戰,再皮糙肉厚的人也得倒在嚴寒之中。而且被皇帝流放此處的人,不是達官顯貴就是平時養尊處優慣了,到此必定凶多吉少。


第二、徭役繁重,不得空閒

流放不同於“打冷宮”“關禁閉”,到了寧古塔的犯人馬上被安排勞動,耕地開荒,鑿山修路,不得半刻清閒,勞累致死的人每天都有。

晚上更是沒有像樣的房屋睡覺,只有簡易的窩棚,而且多數人衣衫不整,在那樣寒冷的夜裡,簡直如同地獄一般,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完全看自己的造化了。


第三、寧古塔地理位置偏遠,路途險惡

身穿枷鎖的犯人就流放到幾千裡之外的地方,一路風餐露宿,受盡折磨,無論再強壯的人都很難過去這第一關,很多人連寧古塔都沒見到,就死在了路上。

與其說這是一條流放之路,不如說這是一條死亡之路,最殘忍的就是這條路讓人生不如死。難怪清朝文人方拱乾曾說:“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總結

流放寧古塔,這就是判了一個人的死刑,而且還是慢慢折磨致死的那種,除非哪天皇帝開恩特赦,有兵馬護送返回,否則必定要客死他鄉。所以,寧古塔對於犯人來說不只是身體方面的折磨,更是精神方面的摧殘,所以滿清官員聽到寧古塔這個名字都會抖三抖了。


在下山人


說起寧古塔,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寧古塔究竟指的是哪裡?寧古塔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清朝東北邊境重要的軍事重鎮,常年有軍隊駐紮在此。但是,清朝的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流放到寧古塔,這是為什麼呢?

在以前全球氣候還沒有變暖的時候,寧古塔這裡一到冬天低溫可達零下四十多度,說呵氣成冰都不過分。每年從5月到10月人們可以外出,其他時間外面鋪天蓋地除了厚厚的大雪,其他什麼也看不著,所以那的房子都修的很矮,就是為了保溫取暖,否則就很容易凍死在那。

有的犯人過去的時候,身體還很健壯,到了寧古塔後,夏天還好,但一到冬天就不行了,在極寒的條件下,他們還要幹活,犯人不願意幹活也得幹,偷個懶就會被看守的官兵毆打。很多犯人不是累死在這,而是被打後受傷無人問津,感染致死。清朝的犯人被流放到寧古塔後,不是凍死、餓死,就是被野獸吃了。

所以清朝的犯人不願意去寧古塔,更多的是因為那裡的環境太惡劣,去了就徹底回不來了。


王銘葦


實際上寧古塔不可怕,當時的寧古塔只是一個軍區,這個軍區的司令部設在現在吉林省北部,在現在鏡泊湖附近,還沒到黑龍江。要說氣候還沒黑龍江緯度高,黑龍江都能住那麼多人,寧古塔肯定是還不至於冷死人。當時的清軍有設寧古塔將軍,也叫黑龍江將軍,與盛京將軍並列,負責轄區在吉林北部到黑龍江以及璦琿城六十屯地區大約100多萬平方公里,兵源總數在13000人左右,常年駐紮在當地,除此之外,還有大約10多萬的屯墾軍戶為這支部隊提供後勤補給,也就是類似現代建設兵團,而這些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實際上就是成為這些邊軍的軍戶。

不過呢,可怕的是那一句給披甲人為奴,這基本上就是軍妓了!在當時,由於寧古塔遠離中原,這使得中原人根本不會想著去北方做生意,也沒有妓院。清朝官府為了安撫軍心,讓這些邊關守軍能夠振作士氣,特別開設了官妓軍妓,專門給這些邊軍解決生理需求。由於沒有人願意來,那麼清朝官方就會把那些罪犯的妻女家屬給沒入官籍當妓女給押送到寧古塔來。在清朝時候把貞操看得很嚴重,只要女人失貞那麼是不能被家人接受的也入不了祖墳,所以導致大部分女的是寧可死也不願意受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