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一句话证明你很早之前就生活在北京?

北京老味道


油饼6分,大火烧6分,螺丝转7分,墩饽饽3分,烧饼5分,糖火烧8分,白浆2分,糖浆5分,焦圈4分,糖耳朵7分,麻花6分。

黄酱1毛6,醋1毛及1毛4,酱油1毛,1毛5,2毛6。花生油8毛6,芝麻酱5毛5,

冬储白菜,9厘,1分5,1分8,2分5

羊肉7毛1,牛肉7毛6,猪肉带骨8毛4,猪头猪蹄2毛3,排骨3毛多。

带鱼1毛8,2毛5,3毛8,黄花鱼3毛4

白面1毛8分5,二号面1毛6,富强粉2毛6,机米1毛4分8,1毛5分2,玉米面1毛零8分,小站稻2毛零5分,切面2毛1

煤球100斤1块1毛5,劈柴3分一斤

这是我小时北京物价


行九洲


要说用一句话来证明我很早就住在北京这一句话,那只能说是太长了。

首先当年建国门外并没有什么CBD区,有的是北京金属结构厂、北京机床厂、北京高压气瓶厂、北京酿酒总厂等等。每天早上天刚亮北京东长安街就开始川流不息成群骑车上班的工人们的车流,在大北窑路口远远的就闻到了酒厂酒糟那种扑鼻而来的香气。

那时根本没有什么京通快速路,过了大北窑口往东走一直到通县京通路两边生长着高大毛白杨树带着拖斗的312路公交车川流不息的来来往往,京通路沿线往东都是成片的农田其间坐落着零星的村庄。

那时候的朝阳路也很窄,路两边也坐落着农田还有工厂,过了呼家楼路口往东走就能看到农田那时候的十里堡还有铁路交叉路口。

那时候的北京最繁华的地区是东单、西单、王府还有前门,那时候还没有什么东安市场有的是东风市场,在东风市场里来来往往的顾客川流不息人生嘈杂。

那个时代的北京人都很纯真几乎听不到北京话以外的各类口音,根本没有什么你是本地人我是外地人之类的话题,大家见面都热情友善客客气气的。那时候还需要粮票布票什么类的各种票证,但也没有觉得日子过得苦。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就跟昨天似的,这种念想也是后来的人领悟不到的。


用户夏天的风


98年9月来的北京,住在朝阳区常营,那个时候是平房,一个月也就100多元房租,在北京饭店12楼一家公司上班,公司叫北京爱青华视广告公司,是伊春光明集团北京的广告公司!记得那个时候的王府井大街整个都在挖大坑,一直挖到快到美术馆,东方新天地也正在挖坑建设,一年的上班坏了我两双皮鞋,尤其夏天外面太热,北京饭店里面太冷,一夏天感冒好几次,后来去公司上班我就搬到了公司宿舍住,宿舍在丰台方庄,楼下就能看到足球场!那个时候虽然挣钱少,但还是非常快乐的!经理有个叫柳钢的南京人,还有一个经理叫金涵,一个姐姐叫韩燕是汉族但是新疆人,这些人当初对我都很好,直到现在心里还很感谢他们对我的栽培和关爱!



林森带你看世界


四毛钱坐着300路绕三环一圈,人挤人的时候脚抬起来就没地儿放了~~

八通线的地铁、回龙观的上班族,住在燕郊奔国贸的人们。。。

那时候,说四环都是远的,亦庄那片没人想过要去住

那时候三环外的房价才8000块一平米。。。

那时候坐地铁2块钱都嫌贵,偏要做四毛的公交,学生票价2毛随便坐

那时候地铁里都是看报纸的,吃早点的,现在都是看手机的,没人抬头了。。。


生活在北京,感受着大城市的文化和风情,有时候你看他在笑,有时候却在感受她的叹息,有时候你离开了几天会想的不得了,有时候一年到头没出过五环。。。

这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吸引着四面八方怀揣梦想的人们来这里淘金。无论最终的结果是好是坏,毕竟曾经这里留下了太多的回忆,走了又回来,最终还是不忍放弃。

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多年,还想一直在这里生活下去。


有钱能摸鬼腿


我出生在北京,土生土长在北京,是在北京上的小学和中学,参加工作之前基本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吃过北京三分钱的红果冰棍,买过两毛钱的肉,打过1毛5的酱油;戴着父亲亲手制作的纸风镜,跟父亲去天安门广场附近看放花(节日焰火),戴风镜是为了遮挡焰火的灰渣;与儿时同学粘过知了,到八一湖游过泳,自己制作鱼缸,到护城河捞过鱼虫钓过鱼,坐过北京地铁刚开通时的车厢,与火车车厢相似,前后座位,车厢顶部装着摇头电扇等等,我是看着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长大的。

我的这句话虽然太长了,但是否可以证明我很早之前就生活在北京了呢?谢谢大家。


旅行走四方


我们小时候住平房一排一排的,那时候不叫超市叫商店,不用自己去买菜,商店派店员按院送,而且菜特别便宜各种菜都有,各家买什么菜都行,一平板车卖两个院子,各院轮着来,记得有一次下大雨了,菜都让大家分了谁爱要谁要,店员推着车赶紧回去了。


李军歌1234


我小的时候,酱油就分为两种:次的1毛5一斤,好的两毛六一斤!打酱油的舀子是用很粗的毛竹来做的,一舀子正好一斤!每当过年过节约时候,我妈就让我去买两毛六一斤的酱油做红烧肉用。但我人生的第一个记忆比这个要更早得多!那是54年1月,还差一个月就满3岁的时候,我家由上海龙华机场迁来北京西郊机场的蓝靛厂民航宿舍区,我突然就有记忆了!记得当时妈妈抱着在上海出生的四个月大的弟弟,爸爸拉着5岁的姐姐和3岁的我,好奇地看着冬日里的民航宿舍院子里的景色。每天早晨都有附近的农民在院门口的两侧摆摊卖菜。站在院门口,可以清晰地看见万寿山和佛香阁。民航宿舍院内是一式的小平房排房。我家住在404号,门前有棵超大的杨树。我75年24岁的时候和发小去那里看过,一切如旧,但所有的东西都变小了!原来觉得十分高大的幼儿园房屋也变得非常矮小。去南门上小学的路,也变短了!我家是58年10月底搬迁到东郊首都机场的。西郊机场的蓝靛厂民航宿舍就成为我3岁到7岁的记忆了。以上关于酱油的记忆,是到了东郊首都机场以后的事了。我是1951年2月在香港出生的,因为父亲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航起义,又留在香港护产,所以我出生在香港,直到52年圣诞节那天,我们全家才跨过罗湖桥到深圳坐火车到上海龙华机场,住了一年就迁往北京西郊机场了。在香港和上海的事我都没有记忆,我姐比我大两岁,她还能记得一些。


两航子弟斯斯


我是65年天津出生,66年迁入北京。儿时的记忆都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冰棍只有三分钱的红果和小豆,五分钱的奶油冰棍,小卖铺里的关东糖是小孩儿的最爱,东风市场(现在叫东安市场)里人们脑袋上飞舞的钱和票据来回穿梭。时髦的帅哥都带个羊剪绒帽子,美女们都有个白色口罩。部队大院里我们住的是大排房,每天小朋友集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最开心的一刻。


Mr曹505


小时候夏天的冰都是从我家旁边的大冰窖用马车拉出去送到各处。那时候还没有冰箱。冰窖大的很象现在盖楼挖的带地下室的地基一样深。一共两个。到了冬天又从外面往里拉把两个冰窖在装满,等到夏天周而复始。我没少吃那里的冰。


优优2479


天安门广场随便进 北海的白塔不是现在这样 最早的摊贩煎饼不是排插 是油条 老奶奶推着白色四轮车 里放着大被子 盖着三分 五分的冰棍一路叫卖 每到过节 家家户户挂国旗 路灯下 夏天都是拿着扇子的大爷大妈聊天 美术馆有一条街特别火 自从着火了以后 再也没起来 里面有三家电影院 我记得有一家叫长虹 旁边买的粉色冰沙特别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