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些学院,在保研名额中设置“学科建设专项”?

OneSky


这是学校一种无奈的选择。

最早西农是教师流失,合校后一批有实力的教授科研骨干流失,例如水利直接流失空了。后来是引进人才难引进,有几年优秀人才不来,最后引进的长江里都有水货。现在可好,学生都不愿意上西农的研了,这就是釜底抽薪要学校命的事。在这种情况学校能不急吗?

西农本科学生质量本身就在985里靠后,这是农业院校的通病,也是悲哀(中农也没高多少)。

研究生取消内保,外保后,大家一窝蜂的往中农,浙大,中科院跑(大农类),一是学校名声不如人家,二是学校水平也不如人家。这就造成恶性循环,优秀人才不来,来的都是些混学历或者考试机器(不针对任何人,但搞研究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发散创新的思维,有很多院校自本科就没有这样的思维环境),这种情况学校能发展起来才见鬼了。所以只能用此招。对于学生来讲,当前可能有损失,一旦分配的老师,如果思维和知识水平不高,那么以后学习之路可能会很痛苦。但是,这样的老师,其实每个学校都有。只是你不了解而已。所以总的来说还是靠自己。

很多院校在十几年之前,就想方设法把最优秀6的学生留在本校,而西农当时却还保持极高的政治站位,把最优秀的学生往外送。现在终于想明白了,所以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