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一本書會讓人讀完後心靈能受到震撼?

samyasa


推薦一本很短,2個小時就能看完,但非常震撼的好書,《人生》,作者路遙。

01

就衝最有名的那句話,就該讀一讀這本書

每個人的人生中,真正緊要的關口往往就那麼幾處,只要把握好了就好。

比如高考、結婚、工作、買房等,這些都是重要的人生關口。

而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但卻是真實的人生。也是在重大人生關口的時候,一個農村青年的人生迷茫與抉擇。
農村青年高加林為了追求自己幸福的人生,先後做出了,有主動做出的,也有被迫做出了很多選擇。

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從農村走出去,結果沒想到,一波三折,還是回到了農村這塊土地,而自己心愛的姑娘也早已嫁給了別人。

02

你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玩轉曲折中的人生經歷呢?

我就認識一個朋友,他畢業 那年,原本有機會出國留學的,但當時各種顧慮下、各種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裡,最終決定還是找個工作上班。
然後,去年他有機會出國玩了一圈,去完後才對當年自己的抉擇後悔莫及。如果當年出國留學,或許,現在是不一樣的自己。

所以,一個出國不出國的決定,可能早就的就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故事。

一個是他現在這樣朝九晚五的上班,另一個,雖然可能也是上班,但因為多了一份經歷,或許心態、心境、格局、思維會有變化。
但好在,我們每個人還有選擇的機會,我們都還年輕,還有理想,一個個去實現,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遺憾,這才是最精彩的人生所在。
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歡迎【關注】,一起讀書、寫作、賺錢!

在下千城


浮生若夢,不管是美夢成真,還是夢醒時分偏離了事實的軌道,此生,我們都應該好好的活著。《浮生》這本書,讀完後讓我心靈震撼。從沒想過塵埃裡的微不足道,也可以寫成一頁頁觸動人心的故事。

《我們要活著》/做一場美夢/以微笑為準則,把所有的日常/都爭取過的有意思/給內心以營養/用美好的東西,包括/食物、書籍和信仰/喂大那卑微的自我............遇見的人既不躲閃,也不沉默。

一首清爽淳樸的小詩摘自《浮生》的主題頁詩,詩句看似通俗易懂,實則蘊藏著深厚的哲理,簡單明瞭的抒發了作者嚮往美好、單純、自由的人生境界。

《浮生》是劉汀眾多作品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內容溫暖樸實,文筆深邃有內涵,在這本書中不僅可以看到不同的另一個自己,而且還能從書中折射出一個又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別人的生活》。


劉汀,現代青年作家,某雜誌社主編。1981年出生於地域廣袤的內蒙古赤峰市。代表作有散文集《浮生》,《老家》,《暖暖》,《別人的生活》。長篇小說《布克村信札》,小說集《中國奇譚》,詩集《我為這人間操碎了心》等。曾獲得新小說家大賽新銳獎,第39屆香港文學獎小說組亞軍,第二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非虛構提名獎,《詩刊》2017年度陳子昂詩歌獎等。這麼多名副其實的頭銜,與他的實力剛好相匹配,心中不由得肅然起敬。

作者劉汀,在《浮生》這本書中,運用散文的寫作手法,行雲流水的文筆描寫了自己從兒時記憶,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及畢業後各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堅持。

1.最真實的東西,往往最能觸動人心。

作為一個作家,什麼樣的內容最能打動人心?毫無疑問,“真實”!對,《浮生》就是用這麼簡單的兩個字觸動了我的內心。

讀到動容處,我感覺自己就是書中那個賣菜的男人,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等待著每一個顧客的光臨,把自己最好最新鮮的菜賣給顧客。亦或是那個有點幽默,會說Me too的包子鋪老闆娘,從風趣的話語中,我能感受到包子鋪老闆娘豁達樂觀的性格。亦或是本科臨畢業,生病時被學校隔離起來的劉汀,從文字中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劉汀的寂寞與無奈,因自己被隔離,錯失了與同學們擁抱說再見的時刻,遺憾必定是有的。不過,我認為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不說分離,記憶永遠停留在最真實,最打動人心的昨天,不是更好嗎?


2.零碎的日子是一首詩。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劉汀筆下皆可成文,若你願意從零碎的日子中用心去觀察、去體會那頁頁樸實無華的句子,你會慢慢發現劉汀的 《浮生》字字珠璣,妙筆生花的他寫的不是散文,是詩。

同為80後的我,一直生活在農村,每一個章節我都感同身受,讀完此書像是在腦海中重新演繹一遍我的童年和青春。劉汀在書中寫到“雪花膏”,僅僅是這三個字,就喚醒了我如詩如夢的童年。“雪花膏”是一種護膚品,是我們女孩子冬天的最愛,只有在冬天的時候媽媽才會買來用,擦在臉上香香的,不僅滋潤皮膚,還能抵禦寒風吹裂皮膚。我清楚的記得當時賣5分錢一袋,貴一點的1毛錢一袋。

他寫到爸爸過春節時會幫街坊鄰居寫對聯。也讓我一下子回到了20年前,寒冬臘月,風是那麼的凜冽,院子裡不走人的地方積雪有一尺厚,偶爾還會有幾隻麻雀在雪地裡啄食。每到春節的前幾天,左鄰右舍也會來到我家,讓媽媽幫他們寫對聯,那時心裡有一個單純的想法,將來我也要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讓鄉親們對我另眼相看,嘖嘖稱讚我不虧為某某家的女兒。可惜啊,想法也只是想想而已,到現在我還沒練好自己的毛筆字。正如劉汀所寫:“世間萬物都不如塵埃之大,可這些細小的塵埃,如此平淡的靈魂,在紛紛擾擾的世界裡,藏著我們和別人的生活。”


3.誰的人生不是浮浮沉沉,悖論中前行。

《浮生》一書中,劉汀多次提到“悖論”兩個字。其實從書中不難看出,他苦難又精彩的30年,不正是悖論而行的人生嗎?他說:“自己在上高中時期,沉迷於冷風吹打在臉上、身上的凜冽感,一直喜歡風聲蓋過老師講課的聲音,同學喧鬧的聲音,更何況黑夜自身也要遮去許多白日的煩躁。”

現在他卻說:“那時所體會和沉迷的,就是一種嚮往自由的表現。”的確,自由給了他自信和力量!記得他第一次被某財會學校錄取,通知書發下來,發現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為了不再給家裡增加任何負擔,他還是去了。最後,還是堅持了自己意願,選擇退學回家復讀。第三次復讀,終於如願以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浮生若夢,亦真亦幻。碎碎念念的日子裡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太多的遺憾,太多的困難,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堅持好好活著,活出最真的自己!


薇耘


《白鹿原》,用了整整兩天半的時間,看完了將近700頁的書,54萬字,當合上書的那一刻,感覺真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鴻篇鉅著。小說以巴爾扎克的“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開篇”,通過對白鹿原原上白、鹿兩個家族沉浮命運的描寫,將個人的命運置身於時代沉浮的大背景之下,在他的筆下,白嘉軒就是白鹿原,一個人代表一個原,白鹿原就是白嘉軒,一個原濃縮於一個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尤其是田小娥和朱先生的形象的塑造,堪稱鮮靈活現。小說結構引人入勝,每章的開篇先敘述結果,引發好奇與疑問,之後再慢慢展開敘述,情節跌宕,讓人不禁拍案稱奇。

陳忠實先生以宏大的手筆給我們描繪出整個白鹿原的時代變遷,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物都在他的筆下集中爆發,遍地的黃土,滿滿的糧倉,豪情的爺們,騷氣的婆娘,槽裡的牲口,雨後的土香,嚴厲的家法,世代的交往,死板的族規,亂跳的心臟,破爛的窯洞,冒煙的煙槍,扎肉的草蓆,放肆的慾望,打滾的娃娃,水靈的姑娘,彪悍的土匪,貪婪的軍閥,直挺的腰桿,隱匿的才子,理想的主義,怒吼的秦腔。(以上為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最帥的大陽哥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我讀過不少小說,有的情節跌宕起伏,懸念重重,有的場面浩大,氣勢恢宏,有的柔情似水,情迷綿綿,有的能發人深省,回味無窮,在這些小說中有不少會讓我的心靈受到震撼,為之動容。

這類小說往往是作者的嘔心之作,被廣大讀者普遍認可,同時被廣為傳頌,按照我的喜好,這些小說有《百年孤獨》、《老人與海》、《情人》、《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紅樓夢》等等。

今天我想重點說一下我非常喜歡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

這部小說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作品,近些年來毛姆在中國的熱度大增,他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更是被廣大讀者推崇之至。

毛姆是被世界上公認的最會講故事的人之一,在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中他的這個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部小說講述的故事並不複雜,說的是一個英國一位證券經紀人,他過著衣食無憂,平淡而富足的生活,在別人眼裡算得上成功人士,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中年的時候,他卻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他拋棄家庭和妻子,義無反顧地去追求自己的繪畫夢想,他因此飽受折磨,歷經坎坷,最終流落到了南太平洋的一座島嶼,在那片人跡罕至,與世隔絕的地方他開始進行繪畫創作,創作下了不少驚豔世人的藝術作品,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這部作品的情節非常緊湊,各種矛盾衝突交錯,吸引著讀者沉溺其中,跟隨著主人公命運的跌宕心情上下沉浮。我幾乎是一口氣把這本小說看完的,回想起來,當時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作者在這部小說中說出了一種心聲,這也是埋藏於很多人心裡的一種訴求,那就是現實裡的很多人為了生活不得已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說著自己並不情願的話,在現實的逼迫下,他們最初的夢想漸行漸遠,變得遙遠渺茫,又有誰會有勇氣去追求它們呢?

毛姆採用故事的形式將這個主題表現了出來,給人以啟迪,為讀者留下了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我相信很多讀者們會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在閱讀這本小說的過程中,大家會產生心靈的震撼,全新的洗禮。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同時希望藉此機會結交更多朋友,謝謝。


劉笑東


“為你,千千萬萬遍!”不知大家還記得《追風箏的人》裡哈桑對阿米爾那一句深情的告白嗎?還記得那個那一個令人震撼的心靈救贖的故事嗎?

這一次,又是他—— 卡勒德·胡賽尼, 再次以阿富汗戰亂為背景,時空跨越三十年,用 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家族制度下苦苦掙扎的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夢想與所有的失落。講述了一段“關於不可饒恕的年代,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愛。”這本書就是《燦爛千陽》。

一對生活在戰火動盪的阿富汗女人——瑪麗雅姆和萊拉,在經歷了不同的苦難與不幸後竟然鬼使神差的住在了同一個屋簷下,侍奉同一個卑劣猥瑣的男人。還莫名奇妙成了情敵。經過敵意、爭鬥,種種恩怨糾結後,卻因為孩子阿茲沙的出生而停止“戰火”,甚至漸漸成為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朋友,不,更像是母女。

瑪麗雅姆是個私生女,一直不被父親及其家庭承認。母親自縊後父親把十五歲的她嫁給了大她三十歲的鞋匠拉希德。經歷幾次流產後拉希德開始對她大打出手。從此跌入煉獄般的深淵。此時,因戰火失去家人的萊拉出現在拉希德家中成為他第二個妻子。萊拉有過幸福的童年,父母很開明還讓她讀書,這是很多阿富汗女孩想都不敢想的美夢。

兩個本應完全不同命運的女人因為戰爭而生活在了同一屋簷下,侍奉同一個男人。水火不容,勾心鬥角。直到萊拉生下一個女嬰,拉希德原形畢露,故技重演。而萊拉的女兒對瑪麗雅姆莫名的依賴激發了她內心深處的母愛。因為這一個嬰兒,萊拉和瑪麗雅姆慢慢變成了互相信任依賴的朋友兼母女。

直到萊拉的初戀塔裡克重新出現。妒火中燒的拉希德盛怒下準備殺死萊拉。瑪麗雅姆在生死關頭殺死了拉希德並自首最後被槍決。她用自己的死成全了萊拉。

令人感動的是,悲慘的命運並未磨滅瑪麗雅姆聖潔善良的天性和高貴品質。她和萊拉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卻已超越了血緣,成為精神上的“共生體”,互相交融滲透。 另一種意義上來說,萊拉的重生猶如瑪麗雅姆生命的延續。瑪麗雅姆是萊拉心中的燦爛千陽。用文中的話說:“最重要的是,瑪麗雅姆就在萊拉自己心中,在那兒,她發出一千個太陽般燦爛的光芒。”。

戰亂年代,社會動盪,人心凋零,而這動人的生死情意多麼難能可貴,令人熱淚盈眶。這種情意,放在今天依舊是可遇不可求。

瑪麗雅姆的悲劇是大部分阿富汗女性的真實狀態。在阿富汗,女孩子十幾歲甚至幾歲就被嫁給大她們很多的男人,並要遵守各種“婦道”。否則,各種殘忍的傷害就會相繼加身。曾有個十八歲阿富汗女孩兒阿耶沙,因受不了丈夫虐待離家出走後被割去了鼻子。想必大家都有印象。

布卡,在阿富汗是伊斯蘭教女人的傳統服裝,主要由長袍、頭巾和麵紗組成,是穆斯林女人出入公共場合必須穿著的罩衫。 是阿富汗婦女的傳統服裝,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阿富汗女孩大約在16、17歲,進入青春期後外出就必須要穿上“布卡”。一襲長袍將女人從頭到腳罩在裡面,雙眼被遮在帶網眼兒的面罩後面,如同監獄的鐵窗。

風靡一時的《侶行》中有一期,張昕宇梁紅夫婦在阿富汗街頭,身為女人的梁紅沒戴頭紗差點引起騷亂。事後,梁紅穿了那個叫做“布卡”的連體面紗在街上步履蹣跚的行走,那場景已令人心酸。難以想象的是,阿富汗女人需要天天穿著它過日子。

誠然,戰亂中的阿富汗人民面臨流離失所,生離死別,甚至無家可歸。家庭面臨支離破碎,顛沛流離。戰爭,讓人們經歷血肉分離,流離失所。如何驅散戰爭的傷害給人們帶來安慰呢?恐怕,愛,是唯一良藥。“一千個燦爛的陽光能否驅散阿富汗的硝煙所帶來的黑暗,唯有愛才能讓我們看到這燦爛千陽。”


迷途加菲


《獄中書簡》作者 迪特里希•朋霍費爾,是20世紀傑出的德國神學家。他的悲情人生和獄中神學,對二戰後的基督教神學乃至整個西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德國基督教會全盤納粹化的時候。他說到,不管教會怎樣,我自己只要有信仰,我站在哪裡,哪裡就是教堂。從此,一個牧師走上了當間諜的道路,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在納粹化的教會中活動,而他的目標是刺殺希特勒。但最後失敗,被捕入獄,在獄中寫出此書,體現了一個信徒對信仰和正義的堅貞。他的獄友這樣評價他:“我總能從他的眼睛裡看到希望,從未見過對信仰如此堅定的人。”他的生死言行,宛如基督教的殉道史,被視為“現代版的使徒行傳”。他明知生命將竭,卻依然正氣凜然,在納粹的絞刑架上,發出一個聖徒最後的聲音,他說:“這,就是終點。對我來說,是生命的開端。”



MephistoPhele


《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介紹了人間真情,告訴了我們許多純真的道理。它篇幅不是很長,但是給人的啟迪卻不止那麼簡單。無論多麼成熟的人,讀完這本書都會對人生,死亡,親情等產生全新的理解。

《1984》呃,說實話我不該推薦這個書。這個屬於反烏托邦小說,不太屬於給人心靈啟迪的,但有一句是這麼說的,多一個人讀奧威爾,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被稱為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作家。《挪》這本書屬於他的代表作品。關於本書的主題和含義說來也淺說來也深。本書的內容我不太好描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我能肯定的是,每個人讀完這本書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怡馨工作室


如果說能讓心靈震撼的書,莫過於現實主義類型作品。餘華正是代表人物。前段時間剛剛讀完他的《第七天》。

這本書比《活著》很絕望,比《兄弟》更荒誕。藉助一個死人赴死的魔幻故事,通過死亡之後七天的見聞,描寫日常見怪不怪的新聞事件,展現中國當代的殘酷現實寫真。

書中不乏不合邏輯的荒誕情節。俞荒誕不經,俞真實可查。越不合情理,越事有所據。諷刺型文學作品的魅力之處,便是以極端誇大的描寫手法,揭露那些現實存在的壞和惡,這樣便更能獲得讀者的共鳴。

隱而不隱,言而不言。

戲謔之中,心底作痛。

如此餘華,震顫心靈。



閱歷文化


道德經,平凡的世界


遠方OO


好書很多,但說到震撼心靈,讓人潸然淚下的佳作必推餘華的《活著》。全篇僅120000字,兩小時就能搞定。



故事梗概

《活著》是餘華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圍繞福貴的一生將故事娓娓道來。文風質樸,感情真摯,極具感染力。

用兩句話概括這個故事的主題我想是,第一“浪子回頭金不換”,第二“好死不如賴活著”。

福貴原是地主家遊手好閒的浪蕩公子,嗜賭成性被人設計輸光了所有家產,從此一貧如洗。幸得妻子家珍不離不棄,福貴決心悔過,重新做人。在去給母親請大夫的途中卻被抓去拉大炮,後被解放軍俘虜,給了他返鄉的錢。



福貴返回家中,一心想過安穩日子。卻被告知母親已經去世,女兒鳳霞也成了啞巴。後兒子有慶因為給縣長夫人獻血而死,女兒鳳霞生下孩子後大出血而死,不久妻子也死了。女婿二喜工傷意外而死,就連活潑俏皮的外孫也先他而去。

最後陪著福貴默默耕田的只有一頭不會言語的老黃牛。

人生當真難得糊塗

看完這本書很多人說,親人一個個都死了,福貴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有什麼意義。

老話說“難得糊塗”,也許人不能活的太明白太仔細。把人生看得太透徹,要麼超然物外,要麼失望至極。為什麼有些文學創作者比如作家選擇自殺?我覺得是因為他們感情太敏感、太豐富,看透了這個世界,失望透了,所以選擇割捨和離去。

當然也可以從另一個好一點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故事,福貴活著也是家珍、鳳霞、有慶、龍二、苦根生命的一種延續。就讓福貴代替他們繼續看看這個世界的春秋冬夏、風霜雨露,福貴是帶著過往的美好回憶而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