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一本书会让人读完后心灵能受到震撼?

samyasa


推荐一本很短,2个小时就能看完,但非常震撼的好书,《人生》,作者路遥。

01

就冲最有名的那句话,就该读一读这本书

每个人的人生中,真正紧要的关口往往就那么几处,只要把握好了就好。

比如高考、结婚、工作、买房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人生关口。

而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但却是真实的人生。也是在重大人生关口的时候,一个农村青年的人生迷茫与抉择。
农村青年高加林为了追求自己幸福的人生,先后做出了,有主动做出的,也有被迫做出了很多选择。

原本以为自己可以从农村走出去,结果没想到,一波三折,还是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而自己心爱的姑娘也早已嫁给了别人。

02

你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玩转曲折中的人生经历呢?

我就认识一个朋友,他毕业 那年,原本有机会出国留学的,但当时各种顾虑下、各种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里,最终决定还是找个工作上班。
然后,去年他有机会出国玩了一圈,去完后才对当年自己的抉择后悔莫及。如果当年出国留学,或许,现在是不一样的自己。

所以,一个出国不出国的决定,可能早就的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一个是他现在这样朝九晚五的上班,另一个,虽然可能也是上班,但因为多了一份经历,或许心态、心境、格局、思维会有变化。
但好在,我们每个人还有选择的机会,我们都还年轻,还有理想,一个个去实现,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这才是最精彩的人生所在。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

在下千城


浮生若梦,不管是美梦成真,还是梦醒时分偏离了事实的轨道,此生,我们都应该好好的活着。《浮生》这本书,读完后让我心灵震撼。从没想过尘埃里的微不足道,也可以写成一页页触动人心的故事。

《我们要活着》/做一场美梦/以微笑为准则,把所有的日常/都争取过的有意思/给内心以营养/用美好的东西,包括/食物、书籍和信仰/喂大那卑微的自我............遇见的人既不躲闪,也不沉默。

一首清爽淳朴的小诗摘自《浮生》的主题页诗,诗句看似通俗易懂,实则蕴藏着深厚的哲理,简单明了的抒发了作者向往美好、单纯、自由的人生境界。

《浮生》是刘汀众多作品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内容温暖朴实,文笔深邃有内涵,在这本书中不仅可以看到不同的另一个自己,而且还能从书中折射出一个又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别人的生活》。


刘汀,现代青年作家,某杂志社主编。1981年出生于地域广袤的内蒙古赤峰市。代表作有散文集《浮生》,《老家》,《暖暖》,《别人的生活》。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小说集《中国奇谭》,诗集《我为这人间操碎了心》等。曾获得新小说家大赛新锐奖,第39届香港文学奖小说组亚军,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提名奖,《诗刊》2017年度陈子昂诗歌奖等。这么多名副其实的头衔,与他的实力刚好相匹配,心中不由得肃然起敬。

作者刘汀,在《浮生》这本书中,运用散文的写作手法,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了自己从儿时记忆,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毕业后各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持。

1.最真实的东西,往往最能触动人心。

作为一个作家,什么样的内容最能打动人心?毫无疑问,“真实”!对,《浮生》就是用这么简单的两个字触动了我的内心。

读到动容处,我感觉自己就是书中那个卖菜的男人,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等待着每一个顾客的光临,把自己最好最新鲜的菜卖给顾客。亦或是那个有点幽默,会说Me too的包子铺老板娘,从风趣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包子铺老板娘豁达乐观的性格。亦或是本科临毕业,生病时被学校隔离起来的刘汀,从文字中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刘汀的寂寞与无奈,因自己被隔离,错失了与同学们拥抱说再见的时刻,遗憾必定是有的。不过,我认为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说分离,记忆永远停留在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昨天,不是更好吗?


2.零碎的日子是一首诗。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刘汀笔下皆可成文,若你愿意从零碎的日子中用心去观察、去体会那页页朴实无华的句子,你会慢慢发现刘汀的 《浮生》字字珠玑,妙笔生花的他写的不是散文,是诗。

同为80后的我,一直生活在农村,每一个章节我都感同身受,读完此书像是在脑海中重新演绎一遍我的童年和青春。刘汀在书中写到“雪花膏”,仅仅是这三个字,就唤醒了我如诗如梦的童年。“雪花膏”是一种护肤品,是我们女孩子冬天的最爱,只有在冬天的时候妈妈才会买来用,擦在脸上香香的,不仅滋润皮肤,还能抵御寒风吹裂皮肤。我清楚的记得当时卖5分钱一袋,贵一点的1毛钱一袋。

他写到爸爸过春节时会帮街坊邻居写对联。也让我一下子回到了20年前,寒冬腊月,风是那么的凛冽,院子里不走人的地方积雪有一尺厚,偶尔还会有几只麻雀在雪地里啄食。每到春节的前几天,左邻右舍也会来到我家,让妈妈帮他们写对联,那时心里有一个单纯的想法,将来我也要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让乡亲们对我另眼相看,啧啧称赞我不亏为某某家的女儿。可惜啊,想法也只是想想而已,到现在我还没练好自己的毛笔字。正如刘汀所写:“世间万物都不如尘埃之大,可这些细小的尘埃,如此平淡的灵魂,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藏着我们和别人的生活。”


3.谁的人生不是浮浮沉沉,悖论中前行。

《浮生》一书中,刘汀多次提到“悖论”两个字。其实从书中不难看出,他苦难又精彩的30年,不正是悖论而行的人生吗?他说:“自己在上高中时期,沉迷于冷风吹打在脸上、身上的凛冽感,一直喜欢风声盖过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喧闹的声音,更何况黑夜自身也要遮去许多白日的烦躁。”

现在他却说:“那时所体会和沉迷的,就是一种向往自由的表现。”的确,自由给了他自信和力量!记得他第一次被某财会学校录取,通知书发下来,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为了不再给家里增加任何负担,他还是去了。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意愿,选择退学回家复读。第三次复读,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浮生若梦,亦真亦幻。碎碎念念的日子里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太多的遗憾,太多的困难,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持好好活着,活出最真的自己!


薇耘


《白鹿原》,用了整整两天半的时间,看完了将近700页的书,54万字,当合上书的那一刻,感觉真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鸿篇巨著。小说以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开篇”,通过对白鹿原原上白、鹿两个家族沉浮命运的描写,将个人的命运置身于时代沉浮的大背景之下,在他的笔下,白嘉轩就是白鹿原,一个人代表一个原,白鹿原就是白嘉轩,一个原浓缩于一个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尤其是田小娥和朱先生的形象的塑造,堪称鲜灵活现。小说结构引人入胜,每章的开篇先叙述结果,引发好奇与疑问,之后再慢慢展开叙述,情节跌宕,让人不禁拍案称奇。

陈忠实先生以宏大的手笔给我们描绘出整个白鹿原的时代变迁,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物都在他的笔下集中爆发,遍地的黄土,满满的粮仓,豪情的爷们,骚气的婆娘,槽里的牲口,雨后的土香,严厉的家法,世代的交往,死板的族规,乱跳的心脏,破烂的窑洞,冒烟的烟枪,扎肉的草席,放肆的欲望,打滚的娃娃,水灵的姑娘,彪悍的土匪,贪婪的军阀,直挺的腰杆,隐匿的才子,理想的主义,怒吼的秦腔。(以上为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最帅的大阳哥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我读过不少小说,有的情节跌宕起伏,悬念重重,有的场面浩大,气势恢宏,有的柔情似水,情迷绵绵,有的能发人深省,回味无穷,在这些小说中有不少会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为之动容。

这类小说往往是作者的呕心之作,被广大读者普遍认可,同时被广为传颂,按照我的喜好,这些小说有《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情人》、《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楼梦》等等。

今天我想重点说一下我非常喜欢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

这部小说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近些年来毛姆在中国的热度大增,他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更是被广大读者推崇之至。

毛姆是被世界上公认的最会讲故事的人之一,在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中他的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一个英国一位证券经纪人,他过着衣食无忧,平淡而富足的生活,在别人眼里算得上成功人士,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中年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抛弃家庭和妻子,义无反顾地去追求自己的绘画梦想,他因此饱受折磨,历经坎坷,最终流落到了南太平洋的一座岛屿,在那片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地方他开始进行绘画创作,创作下了不少惊艳世人的艺术作品,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这部作品的情节非常紧凑,各种矛盾冲突交错,吸引着读者沉溺其中,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跌宕心情上下沉浮。我几乎是一口气把这本小说看完的,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说出了一种心声,这也是埋藏于很多人心里的一种诉求,那就是现实里的很多人为了生活不得已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说着自己并不情愿的话,在现实的逼迫下,他们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变得遥远渺茫,又有谁会有勇气去追求它们呢?

毛姆采用故事的形式将这个主题表现了出来,给人以启迪,为读者留下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相信很多读者们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大家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全新的洗礼。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同时希望借此机会结交更多朋友,谢谢。


刘笑东


“为你,千千万万遍!”不知大家还记得《追风筝的人》里哈桑对阿米尔那一句深情的告白吗?还记得那个那一个令人震撼的心灵救赎的故事吗?

这一次,又是他—— 卡勒德·胡赛尼, 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 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讲述了一段“关于不可饶恕的年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这本书就是《灿烂千阳》。

一对生活在战火动荡的阿富汗女人——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经历了不同的苦难与不幸后竟然鬼使神差的住在了同一个屋檐下,侍奉同一个卑劣猥琐的男人。还莫名奇妙成了情敌。经过敌意、争斗,种种恩怨纠结后,却因为孩子阿兹沙的出生而停止“战火”,甚至渐渐成为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朋友,不,更像是母女。

玛丽雅姆是个私生女,一直不被父亲及其家庭承认。母亲自缢后父亲把十五岁的她嫁给了大她三十岁的鞋匠拉希德。经历几次流产后拉希德开始对她大打出手。从此跌入炼狱般的深渊。此时,因战火失去家人的莱拉出现在拉希德家中成为他第二个妻子。莱拉有过幸福的童年,父母很开明还让她读书,这是很多阿富汗女孩想都不敢想的美梦。

两个本应完全不同命运的女人因为战争而生活在了同一屋檐下,侍奉同一个男人。水火不容,勾心斗角。直到莱拉生下一个女婴,拉希德原形毕露,故技重演。而莱拉的女儿对玛丽雅姆莫名的依赖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母爱。因为这一个婴儿,莱拉和玛丽雅姆慢慢变成了互相信任依赖的朋友兼母女。

直到莱拉的初恋塔里克重新出现。妒火中烧的拉希德盛怒下准备杀死莱拉。玛丽雅姆在生死关头杀死了拉希德并自首最后被枪决。她用自己的死成全了莱拉。

令人感动的是,悲惨的命运并未磨灭玛丽雅姆圣洁善良的天性和高贵品质。她和莱拉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已超越了血缘,成为精神上的“共生体”,互相交融渗透。 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莱拉的重生犹如玛丽雅姆生命的延续。玛丽雅姆是莱拉心中的灿烂千阳。用文中的话说:“最重要的是,玛丽雅姆就在莱拉自己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战乱年代,社会动荡,人心凋零,而这动人的生死情意多么难能可贵,令人热泪盈眶。这种情意,放在今天依旧是可遇不可求。

玛丽雅姆的悲剧是大部分阿富汗女性的真实状态。在阿富汗,女孩子十几岁甚至几岁就被嫁给大她们很多的男人,并要遵守各种“妇道”。否则,各种残忍的伤害就会相继加身。曾有个十八岁阿富汗女孩儿阿耶沙,因受不了丈夫虐待离家出走后被割去了鼻子。想必大家都有印象。

布卡,在阿富汗是伊斯兰教女人的传统服装,主要由长袍、头巾和面纱组成,是穆斯林女人出入公共场合必须穿着的罩衫。 是阿富汗妇女的传统服装,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阿富汗女孩大约在16、17岁,进入青春期后外出就必须要穿上“布卡”。一袭长袍将女人从头到脚罩在里面,双眼被遮在带网眼儿的面罩后面,如同监狱的铁窗。

风靡一时的《侣行》中有一期,张昕宇梁红夫妇在阿富汗街头,身为女人的梁红没戴头纱差点引起骚乱。事后,梁红穿了那个叫做“布卡”的连体面纱在街上步履蹒跚的行走,那场景已令人心酸。难以想象的是,阿富汗女人需要天天穿着它过日子。

诚然,战乱中的阿富汗人民面临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甚至无家可归。家庭面临支离破碎,颠沛流离。战争,让人们经历血肉分离,流离失所。如何驱散战争的伤害给人们带来安慰呢?恐怕,爱,是唯一良药。“一千个灿烂的阳光能否驱散阿富汗的硝烟所带来的黑暗,唯有爱才能让我们看到这灿烂千阳。”


迷途加菲


《狱中书简》作者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是20世纪杰出的德国神学家。他的悲情人生和狱中神学,对二战后的基督教神学乃至整个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德国基督教会全盘纳粹化的时候。他说到,不管教会怎样,我自己只要有信仰,我站在哪里,哪里就是教堂。从此,一个牧师走上了当间谍的道路,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在纳粹化的教会中活动,而他的目标是刺杀希特勒。但最后失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此书,体现了一个信徒对信仰和正义的坚贞。他的狱友这样评价他:“我总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希望,从未见过对信仰如此坚定的人。”他的生死言行,宛如基督教的殉道史,被视为“现代版的使徒行传”。他明知生命将竭,却依然正气凛然,在纳粹的绞刑架上,发出一个圣徒最后的声音,他说:“这,就是终点。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端。”



MephistoPhele


《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介绍了人间真情,告诉了我们许多纯真的道理。它篇幅不是很长,但是给人的启迪却不止那么简单。无论多么成熟的人,读完这本书都会对人生,死亡,亲情等产生全新的理解。

《1984》呃,说实话我不该推荐这个书。这个属于反乌托邦小说,不太属于给人心灵启迪的,但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被称为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作家。《挪》这本书属于他的代表作品。关于本书的主题和含义说来也浅说来也深。本书的内容我不太好描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我能肯定的是,每个人读完这本书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怡馨工作室


如果说能让心灵震撼的书,莫过于现实主义类型作品。余华正是代表人物。前段时间刚刚读完他的《第七天》。

这本书比《活着》很绝望,比《兄弟》更荒诞。借助一个死人赴死的魔幻故事,通过死亡之后七天的见闻,描写日常见怪不怪的新闻事件,展现中国当代的残酷现实写真。

书中不乏不合逻辑的荒诞情节。俞荒诞不经,俞真实可查。越不合情理,越事有所据。讽刺型文学作品的魅力之处,便是以极端夸大的描写手法,揭露那些现实存在的坏和恶,这样便更能获得读者的共鸣。

隐而不隐,言而不言。

戏谑之中,心底作痛。

如此余华,震颤心灵。



阅历文化


道德经,平凡的世界


远方OO


好书很多,但说到震撼心灵,让人潸然泪下的佳作必推余华的《活着》。全篇仅120000字,两小时就能搞定。



故事梗概

《活着》是余华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围绕福贵的一生将故事娓娓道来。文风质朴,感情真挚,极具感染力。

用两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题我想是,第一“浪子回头金不换”,第二“好死不如赖活着”。

福贵原是地主家游手好闲的浪荡公子,嗜赌成性被人设计输光了所有家产,从此一贫如洗。幸得妻子家珍不离不弃,福贵决心悔过,重新做人。在去给母亲请大夫的途中却被抓去拉大炮,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了他返乡的钱。



福贵返回家中,一心想过安稳日子。却被告知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也成了哑巴。后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而死,女儿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而死,不久妻子也死了。女婿二喜工伤意外而死,就连活泼俏皮的外孙也先他而去。

最后陪着福贵默默耕田的只有一头不会言语的老黄牛。

人生当真难得糊涂

看完这本书很多人说,亲人一个个都死了,福贵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有什么意义。

老话说“难得糊涂”,也许人不能活的太明白太仔细。把人生看得太透彻,要么超然物外,要么失望至极。为什么有些文学创作者比如作家选择自杀?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感情太敏感、太丰富,看透了这个世界,失望透了,所以选择割舍和离去。

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好一点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福贵活着也是家珍、凤霞、有庆、龙二、苦根生命的一种延续。就让福贵代替他们继续看看这个世界的春秋冬夏、风霜雨露,福贵是带着过往的美好回忆而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