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江知道最后的结局,他还会诏安吗?

浑水龙


其实宋江一开始就知道结局,但他想赌一把,用义字骗取兄弟,用兄弟性命当筹码,赌成了飞黄腾达,赌输了兄弟垫背。他没想到的是对手太阴损,不但让他搭上了兄弟们的性命,连本也折进去了。

宋江最初想除掉贪官为朝廷效力

从宋江在浔阳楼的题诗:“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可以看出,他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有治理国家的经天纬地之才,一直不得志,只能在 郓城县当一个比芝麻还小的押司,全是因为贪官污吏压制。于是他开始结识江湖豪杰,想着有朝一日借着他们的力量替天行道,打倒贪官,得到皇帝的恩赐,成为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光宗耀祖。如果宋江坚持他的既定方针的话,先杀了贪官奸臣,那么他就掌控事情的发展方向,最终有一个好的结局。但从他的所作所为看,宋江并没有铲除贪官污吏的能力,更没有改变大宋朝命运魄力,他充其量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

宋江上梁山时抱着率领梁山好汉“清君侧”的雄心壮志,但是上了梁山后,发现这些好汉除了林冲、武松、鲁智深几个名符其实外,大多数都是些打家劫舍、偷鸡摸狗之徒,这帮乌合之众根本无法与高俅、蔡京、童贯率领的宋朝精锐兵将匹敌,成不了大事。于是他改变了初衷,干脆赌一把,让皇帝招安梁山好汉,也许皇帝会感谢他的诚意,让他和高俅之流一起执掌朝廷大事。宋江意淫一番后,觉得这个方法虽有风险,但总比拚得你死我活强,他开始谋划他的招安计划。

宋江扰动天下引起朝廷关注

宋江上梁山后,发现梁山老大晁盖天生有反骨,不会向朝廷屈膝求荣,他招安的计划无法实施,于是乱军中安排人放暗箭射死晁盖,搬掉绊脚石,开始实施他的招安计划。

首先需要把声势搞大。水泊梁山已经存在好多年了,朝廷并没有去清剿,就是因为梁山就是拦路抢劫的一群小蟊贼,整不出多大动静,不值得朝廷费心。这样的小贼窝求朝廷招安,朝廷也不会搭理。宋江必须把动静搞大。于是他利用自己用几两银子买来的义字,大肆拢络通辑犯、流窜犯,不管是杀人的,开黑店的,还是偷鸡的,盗马的,凡是因为犯罪在官府挂上号的,照单全收。

光有这些乌合之众不行啊,于是宋江和腹黑的吴用一合计,开始陷害一些正人君子,李应不想上山,烧了庄子,家人全当人质抢上了山,扑天雕不留也不行;卢俊义不想上山,吴用就在人家墙上写反诗,授意管家睡了卢俊义的老婆,玉麒麟不想戴绿帽子杀了人,只好上山躲风头;朱仝不想上山,吴用就让李逵用大斧子把小衙内脑袋劈成两半,美髯公一百张嘴也说不清;秦明不想上山,宋江就把他灌醉,让人假装他造反,结果老婆孩子全被害死了,霹雳火只能杀昏官造反……就这样,宋江用歹毒、卑鄙、无耻的手段,很快凑成了梁山108将的阵容。

二是要把事搞大,给宋朝朝廷施加压力。本来偷鸡摸狗的事,晁盖本不想搭理,宋江却劝说大动干戈,三打祝家庄,打得天昏地暗。之后打曾头市,害死了晁天王。打大名府,把卢俊义拉上了梁山。皇帝派大臣招安,宋江却故意挑事,安排阮小七偷换了御酒,激起好汉们的愤怒,让朝廷觉得梁山人不好惹。之后又和童贯、高俅开仗……

宋江做这一切,都是在为招安铺垫,让朝廷知道了梁山的实力,用实力证明宋江是天下一号人物,不能等闲视之,招安后必须委以重任,这样他就能得到高官厚䘵,有能力和老牌的奸臣们抗衡。如果真能像宋江想的那样,被朝廷重用大权在握,那么宋江就改变了招安的结局,变悲剧为喜剧。

但是宋江低估了对手的智商,高俅用更高明的招式对付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蟊贼首领。招安他们后,就让好汉们去了讨伐方腊,狗咬狗,打得两败俱伤,梁山好汉死伤大半没剩下几个。宋江投出了最后筹码,用兄弟的鲜血换取朝廷的信任。反正死的是兄弟,虽然伤感,如果朝廷会感激他,赐他功名,宋江还是最后的赢家。可悲的是高俅不会放过他,一杯毒酒,粉碎了宋江的如意算盘,连本钱也折了进去。


聋王异史


如果用现在时兴的一句话来说,宋江的一生是挺悲催的,宋江的家庭条件其实挺不错,放到现在绝对属于小康家庭。学识渊博文采不错的宋江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的文人一样,总是想着学而优则仕,一门心思想着当官从政、光宗耀祖。谁知命运坎坷,仕途不顺,混来混去,也只是个县衙里的押司。宋朝,押司是个什么级别?说白了就是没有级别,只是比县衙里的衙役地位高一些,但要和官员比起来显然就是不入流的职位,这一点在《水浒传》中宋江被扔出仪仗队伍那一情节表现的可谓是淋漓精致。

好在宋江虽然仕途不顺,但是生性豪爽,重义气的性格让他得到了一个好名声,不仅在当地绿林中声名鹊起,就是在江湖上也是人人皆知。自古以来,心中有志向而又处处碰壁的人,如果长期不能如愿心情必然抑郁,每当有发泄的机会,心中的满腔怒火便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宋江就是因为酒后挥毫泼墨写了一首被认定为有反意的诗,又加之曾经帮助晁盖他们几个的事情败露之后才被迫上了梁山。

表面看宋江上梁山跟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落魄之人落草为寇,然而,实际上受到封建思想教育和文人出身的宋江和那些个走江湖卖艺的人士以及被人陷害家破人亡与官府有着血海深仇被逼上梁山的官家人士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宋江的脑海里还满是对大丈夫忠君爱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国家英雄形象的崇拜和渴望,总觉得为官为将征战沙场为国效力才是正道,才不枉此生!

就是在这种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宋江才在做了梁山之主以后极力的推动朝廷招安一事,在他看来他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还为的是各位兄弟的前程,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有着那么高得觉悟。所以,对于招安一事,只能用强扭的瓜不甜这句挂话来形容。而招安以后的结局,以宋江的智慧来说,他应该自己心里是清楚的。朝廷昏晕、奸臣当道、百姓民不聊生,义军四处而起的环境下,在朝廷里没有靠山的前提下,要想有所作为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宋江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也许只是为了此生能够实现忠君爱国报效国家的一种行为夙愿而已吧!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大家好,我是“看历史成败品百味人生”,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如果宋江知道最后的结局,他还会诏安吗”?

我的答案是会的。

  • 首先说宋江本属于体制内人,最早做的是押司。押司是什么,相当于现在的县政法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案件的整理和文秘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说自小是学文的,四书五经是基本功,估计史经也不少读,明白成王败寇的道理;后来参加工作了有改为案件办理工作,接触了社会的各种阴暗面,使宋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更进一步。
  • 从《水浒传》中对宋江的描写来看,宋江是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本职工作做的很优秀,得到上司的肯定,同事的认同,江湖朋友的认可,甚至有“及时雨”的外号。至于落草为寇,那是细节疏忽,不得已而为之。到了梁山,略施小计,就坐到了头把交椅,我们只能说宋江对人性的了解太深刻了,宋江也太有才了。

前面我们介绍宋江这么多,意思就是宋江是一个思路独特、战略眼光长远的野心家,而不是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山大王,宋江明白梁山水泊是很大、天险很多,但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被灭是分分钟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梁山数次没被打下来,“养寇自重”的道理,宋江明白,太尉高俅手下的将军也明白。宋江之所以心甘情愿和高俅唱双簧,是因为宋江明白只有梁山闹得越大,将来自己谈判的筹码就越多,诏安的时候封官就级别越高。

所以说,宋江清清楚楚的预测到将来发展的结果,但他还会继续走下去,就像射箭,一旦射出就回不了头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马行无力


接受招安之后,宋江等人就没闲过。起初,他们攻打辽国,破了太乙混天象阵后,辽国被迫投降;而后他们继续征讨田虎,平定王庆,剿灭方腊,功成名就。108个兄弟,除了6人没参与征方腊,其余人只有36人活着回来。

即便如此,36人最后也没能善终,鲁智深坐化,武松出家,林冲中风八年后而死。

至于宋江,他最初还算不错,又是风光回家,又是走马上任,官做的不错,受到百姓爱戴。但是,没多久,蔡京、高俅等一帮奸臣开始记恨宋江,害怕他以后做高官。于是,他们先除掉了卢俊义,又害死了宋江。

问题来了:如果宋江知道自己的结局,他还会选择招安吗?

其实,这个问题在书中也算是说过了,无论是招安前,招安时还是招安之后,宋江都是一心念着招安,从来没想过自立为王,或者推翻宋朝,他只有一个心思:报答皇帝,为朝廷效力,干一番事迹,青史留名,仅此而已。

招安之前

宋江本来没有上梁山的心,那时候他虽然杀了阎婆惜,但是一来朝廷有大赦天下,二来他父亲也交待过,不可上梁山,要好好服刑,以后还能做个正常人。

当晁盖等人邀请宋江上梁山时,宋江断然拒绝。到江州后,他有戴宗和李逵的照顾,过得还算不错,但因为喝醉写了一首诗,被黄文炳陷害。最后幸亏李逵以及晁盖等人救援,这才保住小命。无奈之下,宋江只好上梁山。

即便如此,宋江也没想过造反,他招揽朝廷将领时,多次说过招安。无论是对彭玘、呼延灼、还是关胜、董平等人。

可以说,从一开始上梁山,宋江就决定了以后要招安。

大聚义时

到梁山108将大聚义时,宋江更是这么做的。为了能够招安,宋江可以说费劲了心思。

那时候,他活捉了高俅,但他为了招安,不顾林冲、杨志等人的感受,放了高俅;为了打通京城的关节,宋江又带着燕青等人,找到李师师,又通过宿太尉等人,历经种种磨难,才算是招安成功。

可见,宋江一心所想,就是招安,这也是为大家谋出路。

宋江在招安之前就各种碰壁,被高俅放鸽子,他也知道林冲等人故事。他主张招安时,鲁智深也说过奸臣当道,以后未必能落个好结局。就是李逵,也说过以后有的受气呢。既然如此,难道宋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是什么情况吗?他肯定知道。就算不知道,招安之后他也知道了。

招安之后

成功招安后,宋江曾攻打辽国。那时候,吴用想到了里应外合之计,想让宋江假降辽人。为此,他还试探宋江。这时候,宋江说了一番话。

宋江听罢,便道:“军师差矣。若从大辽,此事切不可题。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水浒传》

从这话可以知道,宋江已经想过,也可以说他心里有了准备,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死而后已”四个字,足以说明,宋江不担心以后结局不好,他要做的,只是尽忠报国,青史留名。

另外,宋江喝下毒酒后,没有怨恨,更没有后悔,只觉得天子听信谗言。那时候,他反而担心李逵会造反,后来骗李逵喝下了毒酒。如果宋江后悔招安,恐怕他就会支持李逵造反了。

至于宋江还想葬在蓼儿洼,也不是说他还想回到梁山造反,而是他心念着兄弟情。他生前已经报国,死后还想和兄弟们在一起。毕竟,他早就知道,108将是天星下凡,也终将会回到天上,成为正神。

所以,不管怎么样,宋江都会选择招安。即便他知道自己的结局,也还是会选择招安。


自说文史


《水浒传》中,宋江是知道自己最后结局的,不仅知道自己的结局,梁山好汉的归宿也早就有所了解。正是因为宋江知道了自己及梁山好汉的结局,所以,才选择了招安。

那么,宋江的结局是什么?假如如续书《征四寇》讲的那样,是被奸臣毒死,他还会选择招安吗?

宋江原本就不打算造反

及时雨宋江的出场,是在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及时雨私放晁天王”。当时,宋江是山东济州府郓城县的一个小小押司。此人仗义疏财,声名远播,虽然不是体制内的官员,但宋江生活得很惬意。从衙门到市井,从郓城到江湖,人气旺盛,宋江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非常安于现状。

晁盖劫取生辰纲案发,宋江出于义气通风报信,假若此人早就有反心,也就跟随晁盖上梁山了。阎婆惜扣押了晁盖书信,宋江一怒之下杀人,也是他不敢造反的表现。

却说阎婆惜要敲诈宋江一百两黄金,以晁盖书信相要挟,高声对宋江嚷道:“闲常也只嗔老娘和张三有事。他有些不如你 处,也不该一刀的罪犯,不强似你和打劫贼通同。”

阎婆惜这一叫嚷,反倒提醒了宋江。假如晁盖书信被举报到官府,一定是一刀之罪。倘若就此杀人灭口,事出有因,最多也只是个流配之罪。后来,雷横打死白秀英,没有被判抵命。阎婆惜身份与白秀英差不多,宋江杀她是有些把握的。

杀死阎婆惜,宋江负案逃回家中。朱仝找到宋江时,问押司哥哥去哪里躲藏,宋江说: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白虎山 孔太公庄上都可以去,但却踌躇未定,不知投何处去好。

这三处地方都不是强贼占山为王之所,宋江逃命根本就没想到去梁山找晁盖。在江湖上绕了一大圈,宋江还是接受了法度处罚,被发配到江州牢城。

宋江在江州过得很舒适,根本就不像是一个配军,整天与戴宗、李逵、张顺喝酒,十分的逍遥快活。这天,因为独自一人来到浔阳楼,喝了几杯酒,有点晕乎,便在酒店的粉壁上题写了“反诗”。

所谓反诗,实际上是一首《西江月》词和一首七绝诗。假如,从宋江的经历来读“反诗”,大有无病呻吟之嫌。

比如,《西江月》这样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行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前面两句好理解,后面的话就真的是喝高了才胡言乱语的。宋江在来到江州之前,何曾如猛虎那样,潜伏忍受等待时机做大事?假如是,为何不敢上梁山呢?晁盖在梁山大弄起来,远在郓城县城的宋江简直就是心惊肉跳了。

清风山那会儿,虽然被刘高胡乱取了个“虎张三”的大号,但宋江也没有真的打算上梁山。这段时间,施耐庵主要突出的是宋江的孝义,不是写他要造反。

宋江在《西江月》中说要报冤仇,谁是他的仇家?假若宋江的仇家是阎婆惜、刘高,则是万万说不通的。即便是黄文炳,那是题写反诗之后的事情。从“血染浔阳江口”来判断,宋江是把整个江州城都当做了自己的仇家。这也说不通,宋江是心甘情愿接受发配的,途经梁山时,宁愿夺刀自尽,也不愿意留在梁山。怎么就跟江州有仇呢?

其实,宋江题写反诗,并非是说宋江要造反,而是为宋江的结局伏笔。招安之后的宋江,还将在江州有故事。

宋江何时有招安心愿的?

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第一次在《水浒传》中出现了“招安”二字。当时,武松血溅都监府,从十字坡张青那里化妆成行者,准备去二龙山入伙。途经白虎山孔家庄时,遇到了正准备去清风寨花荣那里的宋江。兄弟二人在孔明、孔亮家住了一段时间,便准备各奔东西。宋江舍不得武松,便劝他一起去清风寨。

武松当然也愿意跟随宋江前往,但是,“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

武松的话,几乎代表了梁山所有好汉。一百零八将中,大部分都是戴罪之身,有的也是“遇赦不宥”的重罪。即便是朝廷降将,因为战败也将面临追责。所以,武松接下来的话,也就代表了梁山好汉的心愿,也是梁山好汉期盼的一条出路:

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武松把招安看得很重,希望得到上天垂怜,让他活到招安的那一天。这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活久见”。金圣叹在此处夹批道:“武松不必有此心,只因上文宋江数语感激至深,便慨然将宋江口中不便说明之事,一直都说出来。”

金先生欲彻底黑掉宋江,便不顾文本的乱批了。宋江几时有这个心思的?施耐庵绝对没有写过这件事。宋江接着武松提招安,则是在半个月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宋江嘱托武松道:

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宋江说这番话,应当以武松所言为前提,并不是金圣叹先生批注的那样,宋江借武松之口说自己心中之事。

因为,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逻辑关系。当时,武松是准备要去造反的,宋江则尚无落草为寇的打算。去清风寨,投奔的是朝廷命官花知寨,而不是去做草寇。既然不是去造反,宋江有怎么能想到朝廷招安这一层?

从武松口中说出招安,倒是提醒了宋江。这其实也是二龙山好汉的一条出路,鲁智深救了林冲,得罪了高俅,杨志屡屡犯案,高俅、蔡京一齐都得罪了。但是,这两人一个原本打算在大相国寺清修,从菜头往职事僧人努力。另一个则与宋江有相同的愿望:“

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武松的招安愿望,与宋江、杨志所说的去边上立功,都将是梁山好汉受招安,然后真的去边境抗击金兵的重大伏笔。所以,宋江在白虎山与武松分手时所说的“招安”,就是早早设计已定的梁山好汉的最佳出路,不管结局如何,宋江都是要走招安这条路的。

宋江预见了自己的结局了吗?

江州劫法场,宋江被逼无奈,走了武松的老路,也是到了“遇赦不宥”的地步。因而,宋江的出路也将与武松一样,“天可怜见,受了招安”。此时的宋江,是绝对不知道自己的结局的,等待招安的心愿也不会因为结局怎样而改变。

随着故事的发展,宋江提前预见了自己的结局。这是《水浒传》第四十一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的事。

这回书是《水浒传》的总纲、大关节,对应的是“楔子”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楔子”是金圣叹批注的贯华堂本中的一回,为全书的开篇,《水浒传》中很多故事,以及施耐庵的创作思想都隐藏在“楔子”之中。第四十一回书之所以说是“楔子”的照应,是因为如下这一串数字:

宋仁宗“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正好对应九天玄女“三枚仙枣,三杯仙酒”、“三卷天书,,可长五寸,三寸”。

而在讲到宋仁宗嘉佑三年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之前,施耐庵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讲起,说此人是天上霹雳大仙下界,“替天行道”,结束了五代战乱,开创“天下太平无事日”的北宋王朝。因而,赵匡胤是结束一个时代的人物。九天玄女是道家最高阶神,“召见”道家魔头宋江,也应当具备结束一个时代的隐喻。

以此推之,宋江的结局将与北宋王朝一道,走向覆灭。那么,宋江知道这样的结局吗?

在九天玄女殿,宋江喝了仙酒,吃了仙枣,又得了三卷天书,便将“还道(还道村的隐喻)”。按照九天玄女的嘱托,“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既然是“为臣”,就肯定是招安了。受招安干什么?“替天行道,辅国安民”。

此前提招安,不过是打算通过这条路洗白身份,得到朝廷宽宥。从九天玄女庙出来后,宋江的招安便上升到“全忠仗义,辅国安民”的高度。这是宋江得知的梁山好汉的出路,或者结局。此后,梁山完成大聚义,宋江又把“替天行道”与“保境安民”组合起来,这就与叮嘱武松时所讲的话对接起来了,施耐庵以此伏笔,《水浒传》在七十回后,将有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

梁山好汉抗金,也不是宋江等人的最终结局。书中写道,当宋江在两个青衣女使的陪伴下走出九天玄女殿,来到一座石桥上时,使女提前向宋江预演了北宋灭亡的一幕:“二龙相戏”。这是靖康之难前的一段秘史,隐含着宋徽宗在国难当头之际,与童贯等人到镇江复辟,分裂朝廷的事情。

宋江正看待看仔细了,却被青衣女使推下了石桥——这就是宋江的结局,参与到了“二龙相戏”的场景之中。书中写得很清楚,先是“二龙相戏”,然后“二龙戏水”,因为“相戏”,所以,“二龙”最终到井里去“戏水”。传说中的五国城坐井观天,应当是一口枯井,或者是深坑。施耐庵以“水”喻井,就是隐写宋徽宗、宋钦宗双双被俘,被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这段真实的历史。

宋江不招安,结局会好吗?

这个假定原本就不存在,因为,假如没有招安愿望,宋江便很难上梁山。上了梁山,其结局就是招安。再者,施耐庵作书,故事多虚构,但大线索、大背景则是依据了历史。包括宋江的很多故事,也是有“史”可查的。比如,宋江救晁盖、怒杀阎婆惜、九天玄女庙得天书,就是依据了《大宋宣和遗事》。因而,宋江最终的结局,也应当是有史料依据的。

《宋史》、《东都事略》、《三朝北盟会编》、《梁溪集》等史料都能证明,宋江及梁山好汉是因为战败,被宋徽宗下令招降了。之后,便参与了征方腊、伐幽州、抗金兵的历史大事。

除了这些历史(正史与野史)记载而外,宋江的实力也不容其如赵匡胤那样取代后周,建立王朝。

很多读者设想,假如宋江联合方腊,实力会加倍猛增,干掉北宋是有机会的。其实,这都是受了续书《征四寇》的误导,即便是宋江、方腊联手,灭掉北宋也没有一点机会。因为,童贯征方腊,主要的策略就是招安。童贯率大军到了东南,出榜招降,赦免方腊的追随者,承诺罢花石纲事,补偿因此遭受损失的民众。因而,童贯进兵顺利,宣和二年十一月“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讨方腊。”,宣和三年四月“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青溪。”

张叔夜收降宋江更显得容易,只用了千余死士,便“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江、方腊这样的实力肯定不可能掀翻北宋皇朝。只不过,部将投降,方腊却没有接受招安,兵败被擒,然后在汴京就义。宋江却因为副将(应当是吴加亮)被擒,便率众投降了。

宋江受招安,绝非续书《征四寇》写的那样,是卑躬屈膝去讨好宋徽宗,乞求招安。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受招安,至少应当是《大宋宣和遗事》记载的那样,与史实基本相符。为救副将,宋江被迫率众投降,然后被朝廷招安。

《水浒传》第一回书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陈达被史进擒获,朱武无奈带着杨春行苦肉计,救下了少华山的“副贼”。朱武号称“神机军师”,并不是因为他足智多谋,善于阵法,而是隐伏了很多水浒机密,包括梁山受招安的过程。

施耐庵通篇讲“忠义”,正史上宋江受招安,正是体现了一个“义”字。

回到本回答主题,宋江即便是知道了自己的结局,也将坚定的接受招安。不招安,副将必死,梁山全伙必死。那么,“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便无法兑现,施耐庵前七十回的故事也就白写了。

宋江的结局到底怎样呢?

绿野老道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详细分析了宋江题反诗这回书的寓意,认为,这就是宋江结局的伏笔。

《水浒传》中的江州,绝对不是指江西九江,而是指江苏镇江。因为,书中蔡九知府的原型,就是蔡京的儿子蔡翛。此人确实在镇江做过留守,是一个具备“实名制”性质的人物。

宋江在浔阳楼题写反诗中的七绝,开头就讲到“心在山东身在吴”,九江不在吴地,施耐庵实写的是镇江。

上文讲到,宋江浔阳楼的反诗讲不通,因当时宋江并无“仇家”,没有报仇的对象。但是,宣和七年金兵进攻北宋,宋徽宗国难当头时甩锅给宋钦宗之后,宋江的“仇家”就出现了。

靖康(公元1125年)元年,北宋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宋史·徽宗本纪》、《钦宗本纪》都记载了“正月己巳,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这就是宋徽宗镇江复辟——《水浒传》中的“二龙相戏”。

关于这段历史与《水浒传》的关系,绿野老道多有解读,此处不多啰嗦。根据本回答,讲几个大概。

首先,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隐喻的就是这件事。童贯与蔡氏兄弟蔡攸、蔡翛(镇江留守)与宋徽宗到镇江复辟,沿途之中斩杀无数被裹挟者。宋钦宗肃清此次复辟后,童贯、蔡氏兄弟,以及追随者纷纷人头落地。这就是“血染浔阳江口”,报仇的是宋钦宗。

其次,《水浒传》中,谁能“敢笑黄巢不丈夫”?不是别人,就是宋徽宗。已经做了太上皇的宋徽宗,在镇江搞复辟,本质上与谋反类同。宋江造反,岂能与镇江复辟相提并论。

如此解读,宋江那两首涉嫌无病呻吟的反诗,就有落脚点了。

这样的解读,并非脱离文本的臆想,而是在《水浒传》前七十回故事中能够找到伏线。上文提到的“二龙相戏”是一处,最重要的是宋江的“孝义黑三郎”这个绰号,以及宋江“出籍”的隐喻。

宋江并非家中老三,而是老大,施耐庵之所以写宋江是三郎,指的是宋徽宗以第三顺位继承人的身份,在皇太后以“孝义”为由的支持下,才做了皇帝的。所以,施耐庵要“黑三郎”。

宋江的“出籍”在原著中也读不通,宋太公根本就没将他出籍,而是把宋江藏在了家中。宋江的“出籍”,是指宋徽宗死在了五国城,遗骸运回临安后,也没有葬在南宋皇陵,实实在在的“出籍”了。

施耐庵在宋江的身上隐写了很多符码,而其被推下九天玄女庙石桥,也是其结局的真实写照——宋江在镇江复辟中殒命。

九天玄女曾经暗示宋江“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宋江的结局一定如九天玄女所言,招安之后也没能逃脱与北宋皇朝一道覆灭的命运。

无论宋江知不知道自己的结局,《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都是要被招安的。这不仅是宋江的选择,也是武松等梁山好汉的选择,更是施耐庵设计水浒故事的必然结局。


绿野萍踪01


还是那句话,中国农民都有强烈当皇上的愿望。宋江当然也有,只是他的实力达不到,才退尔求其次选择招安。

第一宋江的实力并非很强大。书中所描写的多次战胜官军,实际上多数是不存在的。如果抓住高俅,童贯为什么不杀呢?一来为林冲,卢俊义报仇,二来铲除朝中奸佞,三来增加自己被招安的法码。宋江最后也不会被这些奸臣害死。

第二宋江选择被招安也是出于私心,这是大家不能忍受的。宋江时常说自己是郓城小隶。他是无法晋升的,一辈子只能是隶。可他志大,想为官。没看他喝醉了写的“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不也说明他想当皇上,或至少来个官做做吧。

正道行不通,只能走所谓的邪道。通过权谋之术当上了梁山泊的寨主,然后通过义绑架众兄弟。按说当时不愿招安的人有的是,就应当来去自由。不招安选择做良民,或再走上所谓犯罪道路也是他人的自由选择。

第三宋江怎么会不知道朝中的奸佞要害他呢?他身为官场小隶应该很了解政治斗争的黑暗。要么宋江太高估了自身能力,觉得能象在梁山一样如鱼得水,把众兄弟弄得服服贴贴。要么就是选择性失明,象鸵鸟一样把脑袋埋在沙子里,以求蔡京,高俅别跟他过不去。

实际上宋江跟四奸的斗法远远不在一个层次上。皇帝也是极其昏庸,要不能被金国掠走。这也算个报应。在寒冷的东北反思反思吧。

总之,宋江实力不强,甚至不如方腊。如同武大郎服毒——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


剑指历史


会。因为宋江在成为梁山首领的时候,就知道招安的结局了。

但是就是因为宋江对昏庸的朝廷心存幻想,才导致梁山悲剧。

梁山好汉的首领其实不应该选宋江,晁盖相比于宋江来说稍微合适一点。

众所周知,梁山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换言之,就是受尽朝廷的迫害,走投无路才落草为寇。

而宋江呢。宋江在郓城做押司的时候,就受尽当地百姓的爱戴,甚至比县太爷还能一呼百应。

这与他仗义疏财不无关系。在郓城,不管是谁,只要有求于宋江,宋江都会施以援手,因此才有了山东及时雨,郓城呼保义的外号。

梁山好汉中超过一半都受到过宋江的恩惠。

在宋江娶阎婆惜的时候,全城百姓,县太爷都来参加送礼。宋江因为放过晁盖被阎婆惜要挟,错手杀死了她。

本该杀人偿命,被判死刑。后因县太爷法外施恩,改为刺配流放。而且在流放期间,处处受人照顾。

所以说,宋江完全就没有一点想要推翻朝廷的原动力。只是因为江湖义气,加上对一些官员的气愤,才落草为寇。

但是晁盖不一样,晁盖本身就是一个江湖人,他不管什么恩怨情仇,只重视江湖义气。就想着和大伙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论秤分金银。

所以在晁盖的带领下,就算梁山不会推翻朝廷,那也会偏安一隅,以求自保。三五十年的稳定平和还是会有的。

就算日后在历史上没有功名建树,也不会让梁山成为悲剧。

其实,梁山好汉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像林冲、鲁智深等被朝廷迫害的人物。一类是像卢俊义、朱仝等被设计上山的。一类是像晁盖、吴用等因为犯了法,躲避追杀才上的山。

这三类人在创业的开始,就已经注定会失败。因为创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一致对外,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晁盖当首领的话,可能不会像方腊一样去主动攻打朝廷,但是不向朝廷招安是肯定的。或许也会让林冲等去京城杀了高俅和高衙内。

那么梁山好汉也许就是一部敢于对抗不公世道的一部草莽英雄传。

但是到了宋江手里,就换了一种味道。

宋江一心想为朝廷报效,想让兄弟们加官进爵,这当然无可厚非。

但是,他对朝中的奸佞小人妥协,就是他最大的错误。

其实,吴用多次和宋江讨论过招安的事宜,应该是在朝廷迫于梁山的压力,把一众奸佞贪官杀死之后再招安,这样梁山才会皆大欢喜。如果奸臣还在,那么招安无异于自取灭亡。

可见,宋江是知道有这种可能的结局的。但是,宋江想着是尽早回归朝廷,利用皇帝的忌惮来与高俅等一决高下,对昏庸的朝廷心存幻想,才是失败的根因。

所以说,招安只是宋江内心的幻想在作怪,而与最后的结局无关。因为在他心里,就算失败,也会青史留名。


古今中外多少事


当然会!就算知道招安结局是死,宋江还是会接受招安!

★点击右上角【关注】油茶丝语,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温馨提示:完整阅读本文约需3分钟,欢迎您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分享、点赞和鼓励!

读书品史明事理,借古鉴今知兴替。让丝语和您一起走进历史,走近民族、国家以及世界的过去,去品读、去了解、去揭秘那一场场或惊心动魄或平庸肮脏的“曾经”……

本文看点:说到宋江,最初的记忆他就是梁山的“叛徒”,可以说从他被现实逼迫上梁山的那一天起,心里所思就是借梁山泊的义做大,有一天能够被朝廷招安。

在宋江看来真正错的是官府,是小人,不是朝廷,只有“获得”朝廷招安,才可以被载入“正史”、光宗耀祖,所以,在知道自己的结局之后,临死之前为了不让李逵的“鲁莽”坏了招安“大事、”毁了自己一生“清誉”,不惜亲自将其毒死,宋江视个人“名节”是何等之重,用心是何等之毒。

今天,就让我们抛开历史及个人的成见,客观、理想地看一看宋江的招安之路吧!

一,自古以来“落草为寇”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因此,在骨子一直都把“光宗耀祖”当作己任的宋江,即便是死他也希1望自己死回朝堂之上,这样他才可以对得起自己的列祖列宗,“清史”留名。

二,回归朝廷,一直都是宋江内心不二的梦想,因此,为了“投降”朝廷,纵然背叛兄弟、背叛梁山,九死一生,他也会在所不惜。


三,在宋江的内心深处,说“替天行道”也好,说“行侠仗义”也罢,其实,他都是瞧不起的,因此,只要能够招安,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一切,屁颠屁颠地回到那个曾经把自己害得足够惨的朝廷及官场!


油茶丝语


梁山接受招安实属迫不得已,并非宋江一意孤行。以当时的情形来看,若不授招安,梁山必灭,还不如顺了这局势给弟兄们留一条性命。当然,如果宋江能预测的更远一些知道会有靖康之耻的话,招不招安就不一定了。但是以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断不能成里通外国之徒,所以梁山的最终结局注定悲剧。

首先谈一谈双方的实力。《水浒传》中水泊梁山的鼎盛时期应该是宋徽宗赵佶当政的晚期,也就是说离靖康之耻已经不远了,但从军事实力上来说梁山与大宋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大宋是募兵制国家,军队多由招募来的灾民、饥民组成,一经应招终身为伍,之后进行正规系统的训练(这也就是林冲的工作)成为职业军人。也就是说军人就是这些人的正式职业,除了训练打仗别的什么也不干。虽然当时已是北宋末年,但北宋国内的常备军力根据统计应该在百万上下。百万经过训练的职业军人怎是梁山可以抗衡的。

梁山当时的总兵力只有两万七千人左右(这是根据梁山参加的各场战役的人数与将领编制估计出来的数字,应该是准确的),仅相当于北宋一厢兵力,双方军事实力相差四十倍,如此悬殊,让宋江如何是好?可能有人会说梁山能灭了大辽实力相当强大。真不是。如果按历史推算,当时辽国已经被大金打的只剩燕云十六州了,也就是说,还剩点残渣剩饭而已,即便如此历史上北宋还是没打赢。当然咱们说的是小说,不是历史,因此宋江灭了大辽也谈不上实力强大。所以以梁山的实力推倒朝廷另类乾坤是不可能的,剩下的无非也就是维持现状和招安两条路。可是这两条路又行得通吗?

再看看当时的具体时局。梁山之所以能生存,并不是因为实力强大,而是因为朝廷要省钱。虽然北宋是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但光养活这百万职业军人以是捉襟见肘。再加宋徽宗这么仙风道骨的文艺皇帝要在开封修什么艮岳仙境,弄了个花石纲掏空了国库(败家玩意儿,活该亡国)。但是瘦死骆驼比马大,水泊梁山已经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当然,那是自己作的,甚至是故意引起注意)。高俅亲自征讨梁山,说白了并没把梁山太放在眼里,意思就是一走一过捡个人头捞个战功镀镀金。若是强敌,谅他高俅也不敢来。梁山之所以获胜,完全是因为天时地利加上战术出人意料。如果朝廷觉得梁山势大必须剿灭进而派重兵讨伐,双方列开阵式打正规战梁山是绝无胜算。宋江很清楚这一点,很清楚随着梁山实力的增强,维持现状越发的不可能,所以也就只剩招安这一条路了。诏安的后果以宋江的才能肯定有所觉悟,但是又无可奈何,左右都是死,招安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即使最后宋江喝毒酒的时候也是拉着李逵一起死,为的不是怕李逵祸害别人,而是怕李逵给剩下还活着的弟兄招灾。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当时和方腊、王庆等联合不就可以与朝廷抗衡了吗?不尽然。如果宋江、方腊、王庆等果真联合起来,势力虽然大了,但想必也是各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想想当年三国的酸枣之盟。其次,就算大家同心协力灭了大宋,想必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先不说水泊梁山兄弟们的损失,单说这其后的形势发展。当时金国崛起,已经基本上灭了大辽。倘若联军灭了大宋,就要和大金正面冲突。俗话说女真不过万,过万不能敌,以初代金国军队的战斗力,刚刚和大宋拼个你死我活的联军必是无法抵挡,其结果很可能是汉人王朝彻底覆灭。类似的情况可以参考明朝末期李自成与吴三桂的一片石之战。大清的八旗铁骑都没怎么动李自成就灭了,清朝没费什么事就统一了天下。所以说《水浒传》中水泊梁山的结局也许是梁山好汉们最好的结果,也是施耐庵能想到的最佳结局了。


人世绘


会的。

宋江的侠义让梁山很多弟兄佩服,并愿意让他做他们的头领。

但宋江对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反感,而只是由于小人当道,他的当官为朝廷做事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加上杀了阎婆惜,被朝廷追捕,不得已而上梁山。

招安以后,做了朝廷的官,他就无所他求了,一心投靠朝廷了。甚至于在喝毒酒之前,也要把李逵一起拉着喝,怕他日后反朝廷。

宋江从上梁山时就时刻盼招安,等到招安了,那些王亲贵族肯定容不了他,他是一清二楚的,但他认为死在朝廷上也不算白来一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