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有啥用,为何妃嫔们接过后会欣喜异常?

茶與布朗


古代皇帝打赏用的金瓜子,其实就是长得像瓜子的碎金子,但是它可不是普通的碎金子。

咱们看看那些嫔妃,凡是得到金瓜子打赏的,个个都欣喜若狂。按理说,嫔妃们在皇宫里,什么宝贝没见过,为了这些碎金子至于激动成这样吗?

其实,金瓜子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它体现的“皇恩”,也就是皇帝的宠幸,这可是钱买不来的。


(金瓜子)

最开始的金瓜子指的就是碎金子,是可以在民间流通的,单枚重量在20克到30克之间,小巧可爱,价值更是不菲。

按照现在300多元一克的价值算,一枚金瓜子就值六千多元钱,何况在古代,黄金的购买力比现在高很多。因此,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才能拥有金瓜子,平民百姓是拿不出来的。

可以说,有一枚金瓜子,就是古代的富人了。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特别是明朝禁止民间流通金银后,金瓜子逐渐变成皇帝御用的赏赐之物,被赋予了更高一层的价值。


与一般的赏赐物不同,金瓜子是皇恩浩荡的象征,体现的是皇帝的看重之情。

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嫔妃们会为了区区几个金瓜子而欣喜若狂了。她们在意的不是值多少钱,而是皇帝对她们的喜爱。

试想,后宫佳丽三千,竞争何其激烈。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大家都是想破了脑袋。

而此时皇帝打赏了某人金瓜子,那这个妃子在后宫中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在宫斗中就占据了有利地位,宫女、太监们也会对她另眼相待。得到了这么大的好处,能不欣喜若狂吗?


(后宫佳丽)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就是这个妃子确实很穷。要知道,古代嫔妃也不都是光鲜亮丽的,锦衣玉食的。

在后宫中,用钱的地方很多,而嫔妃们经济来源只有内务府的份例和皇帝的赏赐。

这些钱要置办宫中各项用品,还要给自己买华丽的衣服首饰,有些家境一般或是不太受宠的嫔妃,确实是入不敷出。


而这时候皇帝赏她们几粒金瓜子,不仅地位上去了,还得到了一笔数量不小的钱,自然是高兴至极了。

看来,古代后宫里的妃子日子也不好过。皇帝就是她们唯一的天,今天他看中某个妃子,那她一下子就平步青云,飞上枝头变凤凰。

明天他看腻了,那这个妃子就惨了,一下子跌落深渊,备受冷遇。这种朝不保夕的富贵,为何要去追求呢?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古代皇帝打赏用的金瓜子,真的就是纯金子做成的。它虽然名字叫金瓜子,但它并不是把瓜子镀了金,也不是用金子做成瓜子的样子,而是指细小的碎金,它们并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枚金瓜子的质量一般是20g左右,也许是因为个头像瓜子一样小,所以才取名叫“金瓜子”吧。其实金瓜子在宋朝时就已经有了,那个时候金瓜子主要为一些富贵人家,达官贵人,皇亲贵胄所用。到了清朝,金瓜子才成为了皇帝的专用,只在皇帝赏赐别人的时候才能使用。清朝皇帝的口袋里经常揣着满满的金瓜子,方便携带不说,高兴了还能马上抓一把赏人。

《甄嬛传》中,沈眉庄就曾随手抓起一把金瓜子想赏赐给御前太监苏培盛,苏培盛连退三步直呼“不敢当”。仔细想想,作为皇帝跟前的红人,苏培盛什么没见过?连他都惊呼,可见这金瓜子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赏赐啊。

在当时,金瓜子只有皇宫贵族们才有权力使用,别的人,若是没个拿得出手的功劳,根本不可能得到。虽然金瓜子本身和市面上流通的金馃子比起来并不算特别值钱,但因为是皇家御用的,其中的含义就大不一样了。

所以千万别小看皇帝赏你的一把金瓜子,那在当时可是莫大的荣耀。很多大臣都以得到金瓜子为荣,得到越多的金瓜子,就证明越得到皇帝的宠信。据说康雍两朝老臣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得到的金瓜子足足有一罐多,可见他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古代妃嫔们吃住都在宫中,看多了所谓的金银首饰,金瓜子虽然值钱一些,但也不会那么看重金瓜子的价值。更重要的原因是皇帝的 “赏赐”慢慢会变成“宠幸”,妃嫔们从此就飞黄腾达,地位上升。

对于宫中的贵妃们来说,他们就是希望皇帝有朝一日,可以给他们一个惊喜,让皇帝可以有时间宠幸她们,这样她们的生活就不会像冷宫一样,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当妃嫔们接到皇帝所赏赐的金瓜子后会欣喜异常,因为这也是她们在深宫里的希望。


无忧趣史


古代皇帝打赏的“金瓜子”虽然只是一种小金块,但这些妃嫔接过后都会欣喜异常。



这种“金瓜子”的样子并不像瓜子,之所以称其为“金瓜子”,也是与它的冶炼技术有关。

“金瓜子”在冶炼 完成后,不用模具定型,只是随意凝炼成小块的金子。而且也可能是与金子十分贵重有关,古人才将其称为“金瓜子”。

一枚“金瓜子”大概在三十克以内,按照现在的黄金价格,以一克黄金三百元来计算,一枚“金瓜子”至少有十万元。

而且皇帝肯定不会太小气,至少也会赏赐几枚金瓜子,那些接过金瓜子的妃嫔,得到了这样一笔巨款,肯定会欣喜异常。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这些“金瓜子”是皇帝赏赐的,代表着无上的尊荣。

要知道皇帝不会随便赏赐一个人,如果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在古人眼中,是一件十分有脸面的事情。

那些生活在后宫中的妃嫔,要想在后宫生存下去,就必须得到皇帝的宠爱。

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金瓜子”,这就代表着皇帝很宠爱这名妃嫔。

如此一来,这名妃嫔才能在后宫中站稳脚跟,才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

“金瓜子”虽然贵重,但那些妃嫔更看重皇帝的宠爱。


东方大史


经常看清朝宫廷剧的朋友都会发现,有的时候皇帝心情不错,随手抓出一把金瓜子赏赐给妃嫔,被赏赐的妃嫔们都激动加感动的下跪谢恩。

古代皇帝经常打赏给嫔妃“金瓜子”这个瓜子当然不是我们平时吃的瓜子,其实这里的“金瓜子”是一些碎金子做的,金瓜子是古代对碎金的一种称呼,但是对于养尊处优的后宫妃嫔们,平时金银珠宝要多少有多少,为何接过皇帝打赏的“金瓜子”会欣喜异常呢?之所以“金瓜子”对于妃嫔们来说如此金贵,不是因为这个“金瓜子”本身的价值有多大,对于妃嫔们来说,之所以如此金贵,是因为“金瓜子”到了清朝时期,是皇帝独有的御用赏赐之物。

虽然说只有皇帝一人有“金瓜子”,然而皇帝自然不会拿着金瓜子去买东西,更多的是他开心的时候赏赐给大臣和后宫妃嫔,因此“金瓜子”慢慢在后宫就成为了一种得宠的标志,是一种皇恩的显示,妃嫔们“金瓜子”得的越多,代表皇帝越亲近这个妃子。

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大概在20到30克左右,一般皇帝赏赐“金瓜子”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心情,每次最多也就几枚或者十几枚,因此像《甄嬛传》里面沈眉庄赏赐苏培盛金瓜子,而且桌子上有很多皇帝赏赐的金瓜子,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毕竟金瓜子在民间是不流通的,而且当皇帝的不可能每天带着个盆装着金瓜子,也不能身上兜里每天装着满满当当的金瓜子当赏赐,因此每次被赏赐的人也就得到几个罢了。

“金瓜子”很金贵,因此“金瓜子”一般人得不到,在众人看来更是稀罕物了,妃嫔们得到赏赐自然欣喜异常,那绝对是一件可以炫耀的事情了,毕竟是皇帝给的,而且这“金瓜子”只有皇帝才有。

因此金瓜子的价值远远不仅仅是金子本身,更多的代表的是皇帝的荣宠,因此对于深宫中想得到皇帝宠幸的妃嫔们,得到皇帝赏赐的“金瓜子”会欣喜异常也就不奇怪了。


小聪历史客栈


古代皇帝打赏金瓜子主要用来体现赏赐的等级,这就是皇恩浩荡的见证。通常被赏赐的人大多都是嫔妃和大臣,对于受赏人来说这是极大的荣誉。金子有价,但由赏赐金瓜子这一举动带来的巨大声誉,也许是受赏人更看重的,金瓜子从皇帝手中接过来,是不能花出去的。

这就不得不从从金瓜子的“出生”说起,金瓜子之前的一种叫法也叫做碎金子,因为它的外形像瓜子之后才被改成了金瓜子,这一枚金瓜子别看它小,也是足足的一两金呢,古时候,有这一两金那可相当于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小富翁了,而且金瓜子也是身份的象征,很多王公贵族和豪绅名流都会有金瓜子。

但是这还不是金瓜子最为出名和重要的时候,当历史的潮流发展到明朝的时候,政府就开始管控了,金瓜子只能在皇宫出现,到了清朝就更为严格了,金瓜子只只能供皇帝一人拥有,并且也只能由皇帝赏赐给你金瓜子之后,你才能拥有,俗话说的好,物以稀为贵,逐渐的,金瓜子就变成了一种荣耀,有些人得到这枚金瓜子后会选择珍藏起来。

所以金瓜子之所以这么出名,就是因为随着朝代的更迭,金瓜子并不能轻松的就会得到,皇帝也不傻,也不能大把大把的赏赐金瓜子,这样的话金瓜子不就又成了寻常之物了嘛,这就是物以稀为贵了。





道闻四海


最近朱亚文和汤唯主演的《大明风华》热播,拉开了又一轮历史剧风潮,纵横闲来也追了几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设定都比较尊重还原历史,没搞大杂烩,朱棣与子孙的关系描绘得入木三分,人物形象深刻,画风又不失和谐风趣。

为了凸显太子朱高炽与韩王朱高煦这对兄弟的性格迥异,还特意设计了金瓜子的知识点,朱高煦藩地在云南,有收入还有当地官员给的孝敬,腰缠万贯阔得很,为了和哥哥抢皇位,经常拿金瓜子送礼,收买人心;而身为东宫太子的朱高炽,帮着父亲管着国家财权,却是个过路财神,不贪不挪的日子清贫,太子妃不得不精打细算着过日子,还时常要念叨着二弟见人就送金瓜子。后来朱高炽好不容易从弟弟那要了些金瓜子,真是乐得屁颠屁颠地。

虽说古往今来鲜少有太子如朱高炽般清贫了,得些金子就喜不自胜,不过金瓜子确实是古代实打实的硬通货,很贵重,无论是皇子嫔妃还是王公重臣得到皇帝金瓜子的赏赐都是会很开心的。

不过“金瓜子”这个名字就是一种比喻,古代的金瓜子并不是如电视剧中那样真的被精致地做成瓜子的形状,其实就是瓜子那般大小的碎金子。

古代冶炼金子的技术还是不太成熟的,制作冶炼金瓜子的模具也是困难的,本来金瓜子就是碎金子,不是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艺品,所以也就不去苛求形状的一致,重量的相同,做到形似就可以了,毕竟价值在于其质地是贵重的金子。

古代的金瓜子,一枚的重量大约在二十克到三十克之间,两颗金瓜子就能换一个时下在女同胞中风靡的传承手镯了,现在的小两万元都是不小的数目,在黄金匮乏的古代,这就是一笔巨款,是普通百姓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巨款。

要知道古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连用碎银子的时候都少,基本都是铜钱,很多人一辈子都见不到黄金的,因为古代黄金稀有、价值高的、冶炼技术难度大,注定了只能在上层社会流通,供达官显贵、商贾富庶之家流通使用;明朝初期,朝廷禁止民间使用金银,虽然后来政策有所放宽,但是金子在民间的流通依旧受阻;到了清朝,金瓜子更是成了御用之物,专供皇帝发放赏赐,禁止民间私自打造。

得到金瓜子的唯一途径就是皇帝的赏赐,因此得到金瓜子就成了蒙受皇恩的一种象征,无论是王公重臣还是嫔妃侍卫,都是靠皇帝欣赏眷顾过日子的,尤其是后宫的嫔妃,有了圣宠,才能得到众人的高看,为母族争光,日子才能过得顺意,所以自然都很在意皇帝金瓜子的赏赐了。

当然除了这种代表荣宠的象征,金瓜子还有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作为硬通货,黄金本身强大的经济价值,皇帝坐拥天下,吃穿都不用私房钱,他的金瓜子都是用来赏赐,彰显皇恩浩荡的,可是其他人不行啊。

外臣领俸禄支撑家用,得到几颗金瓜子的赏赐,家底顿时都厚了;后宫嫔妃虽吃住都在宫里,但也是根据品级,领月钱过日子,而且在宫中需要用钱的地方并不少,除了吃穿用度,还要打赏下人,求人办事的赏钱。

母家势力强大的妃嫔,当然不用担心这些费用,但是那些母家势力不强、品阶不高、又不太受宠的妃嫔就很惨了,没有外援,地位低衣食也就供给得差,仅靠那点例银维持生活都很艰难了,逢年过节连打赏下人的钱都拿不出,成了自己身边的下人都不待见的主子,更别提想往皇上身边人送礼争宠的钱财了,没有钱都没办法为自己铺路了,可见钱财对宫中嫔妃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况下,皇帝赏了一颗金瓜子,相当于低级嫔妃多了一个月的俸禄,哪个嫔妃不得乐得合不拢嘴啊?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在清朝金瓜子是皇帝的御用之物,民间禁止铸造,即使是皇帝赏给了大臣和嫔妃,也是不能在市面上流通的,买卖皇家赏赐简直就是藐视皇权,是大不敬,这么说来这金瓜子不是只能看不能用,有什么用啊?

其实能得到金瓜子赏赐的人,哪个又是缺钱到没米下锅的主呢?他们都不需要金瓜子发挥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宫中嫔妃自然是可以用金瓜子送礼赏赐,作为打通自己生活门路的敲门砖,而对于外臣而言,金瓜子的象征意义更重大,皇恩浩荡,金瓜子完全就像尚方宝剑、黄马褂一样,是光耀门楣、镇宅的宝物了。


史论纵横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金瓜子”是帝王的御用赏赐之物。古代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有啥用?用处大了去了,但是它的用处绝对不是买东西。

古装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皇上一高兴,就抓出一把金瓜子赐给某个妃子或者是大臣。被赏赐的人,接过金瓜子是满脸灿烂,仿佛捡到了宝贝一样。



那么,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这是一种恩典,一种荣誉,是皇上对自己青睐有加的表现。

金瓜子因其形状和冶炼技术而著称,没有固定模具,没有具体的重量要求,甚至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两枚金瓜子,使得这些碎金子的冶炼随其天性,古朴可爱,浑然天成。



金瓜子就是碎金子做成的,我们知道金子的价值是非常高的。现在一克金子价值在300多元。而一个金瓜子重量在二三十克,相当于现在一个黄金镯子的重量,价值大约在7000~10000元。

按照这个价格的话,一个金瓜子价值不菲,如果一个人有很多金瓜子的话,那就是大富豪了。

特别是对妃子们来说,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到底皇上对自己如何?如果皇上给自己一把金瓜子,那么就偷着乐吧,这是皇上把自己心里认为的最好的东西分享给她了,那她在皇上心中的地位是很高很高的。



而且很多时候皇上在赏赐妃子金瓜子的时候,是当着众人的面,那么更是一种荣誉,一种炫耀,一种被肯定的感觉,满满的爆棚的幸福感,真是油然而生。别人一看皇上都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了,自然对他就多一份敬畏,多一份欣赏。

那么皇上用来打赏的金瓜子会不会在市面上流通呢?当然不会了,因为在清朝的时候,金瓜子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而且价值非常高,只是私人收藏品罢了。就像是女人们买的手镯,怎么会拿到市场上去流通呢?还有我们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的银行发行的各种纪念币,虽然也是真真切切的钱,但是不会在市面上流通的。

有时候很多东西不能用到底有用没用来衡量,有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其实价值非常的高,就像是这皇上打赏的金瓜子。

现实情况是,在古时候,皇上打赏妃子金瓜子也不是一把一把的打赏,可能是一个两个或者是很长时间才会打赏一次,所以物以稀为贵,金瓜子就显得更金贵了。

虽然这金瓜子不当吃不当喝,只是收藏品。但是对普通的人来说,可能只有听说的份,可能是一辈子也无缘得到的东西。

到了清朝,金瓜子成了皇上一个人的御用之物,它只是用来做打赏用的。被雍正称为“大臣第一宣力者”的张廷玉,历事三朝,官拜爵相,对他最高的一次赏赐是白银两万两,如果换成金瓜子的话,数量就少很多。


历史漫谈君


黄灿灿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一串串铜钱、一叠叠百元大钞,谁人会不喜欢?众所周知,金子、银子和铜钱在古代都是流通的货币。但相比较而言,铜钱的使用时间最为长久,再就是银子,流通时间最短的就是金子,之所以会如此,实在是因为金子太过贵重。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铜钱能满足很大的货币需求,再者就是银子,银锭一般出现在大宗生意中,再就是官场往来。银锭和碎银子都是很常见的,尤其是碎银子,很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之所以叫做碎银子,就是比较零碎,碎银子并没有固定的重量,最开始就是从银锭上弄下来的部分,所以形状、重量、大小各不相同,它从银锭上被弄下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并不会出现两个完全一样的碎银子,即便有专门切割银锭的工具,但也没有那种针对大小、形状等的模具。

但摸银子时间长了,人们对于碎银子的重量还是能掂量一二,也有专门用来称银子的工具,所以碎银子流通起来就比较方便,毕竟碎银子一般都不足一两,所以在小额交易中甚至比铜钱更受欢迎很。

与碎银子相对的就是金瓜子,金瓜子实际上就是碎金子,估计就是金子比银子金贵,而且碎金子更小,所以碎金子有了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即金瓜子。当然,很多人认为金瓜子就是这些碎金子和瓜子的形状相同,电视剧中就是如此,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毕竟古代的碎金子并不是用专业的工具制作出来的,实际上它的出现和碎银子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流通的需要被从大块的金锭上弄下来的部分,因此,这样的金瓜子在形状、大小和和重量上是不可能相同的,但因为碎金子看起来很小,抓一把放在手中就像抓了一把金色的瓜子,因此有了金瓜子这个称呼。

金瓜子流通的时间并不长,明朝之前有过流通,那个时候金瓜子在整个社会上都有流通,但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推行宝钞,曾下令禁止民间金银为货币的流通,当然这种绝对的禁止时间并不长久,后期银两交易还是很普遍,倒是金子因为太过贵重,的确流通量减少了很多。

而明清时期金子的出现多与皇帝的赏赐有关系,皇帝赏给大臣黄金万两是不可能的,赏个百两还是可能,而金瓜子的赏赐范围较金锭更为广泛,比如皇帝可以用来赏赐给大臣、妃嫔等,而妃嫔也可以将其赏赐给立了大功的宫女、太监,或者想皇帝身边的太监示好等,大臣们也可以将其赏赐出去,也就是说,金瓜子在皇室和王公大臣之家被当作赏赐物而出现。

但再是赏赐物,也不能忽视它作为货币的流通功能,它和别的赏赐物是不同的,因为它还是货币,所以可以直接用出去。能得到一把金瓜子,即便是一小把,在现在就是一夜暴富了,而且皇帝要是赏赐妃嫔,必定不能赏赐一两颗金瓜子,怎么也得一小把,而妃嫔赏赐宫女和太监的话,很可能就是一颗一颗的赏赐,即便如此,也是一大笔财富。

一颗金瓜子一般就是20到30克不等,约等于一两,按照一比十的换算关系,一颗金瓜子就相当于八九两银子,这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是一辈子都赚不到的。当然在皇宫中也算是不小的一笔钱财,我们就拿清朝来说,后宫妃嫔的年例都有定例,皇后的年例不过才银1000两,依次递减,贵人才银100两,而答应只有银30两,这样一对比,就知道一小把金瓜子对于妃嫔的重要性了,要是被皇帝赏赐一小把,不高兴才怪呢。

《甄嬛传》中出现过几次金瓜子的身影,其中有一次是眉庄赏赐给了苏培盛一把金瓜子,当时眉庄怀了温太医的孩子,为了保住这个孩子,眉庄设计和皇上偶遇,然后重新得宠,苏培盛奉命将皇帝的赏赐物赏给眉庄,而眉庄则抓了一把盒子里的金瓜子,送给了苏培盛。

这个细节比较有意思,眉庄和甄嬛坐在桌子边说话,两盒金瓜子就放在桌子上,和水果摆在一起,要不是好好看,还真以为是涂了黄色的瓜子呢?完全就是瓜子的形状,莫不是向日葵自幼苗开始,就被用黄金熔化而成的水浇灌,然后长大就结出了金瓜子?

现在正在播的《大明风华》中,也出现了金瓜子,同样是颗颗饱满,如同染了颜色的瓜子,这就是追求形似的结果。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真的出现了和瓜子形状相同的金瓜子,2019 年北京的一次珠宝展览,就出现了金瓜子,确切来说应该是金向日葵,纯金做成的一个向日葵。

  


尚宫女史


作为古代皇帝打赏的“金瓜子”,不仅具备收藏价值,更具备实际的使用价值。

何为金瓜子?

金瓜子只不过是把这种金子叫的好听了一些,所谓的金瓜子,不过也就是碎金子而已,古代的硬通货,不外乎金锭,银锭,还有就是铜钱,但很多时候,铜钱就已经足够老百姓生活使用了,普通老百姓一辈子都不见的能挣到多少银子。

因此,银锭的使用价值便大打折扣了,普通老百姓基本用不着用银锭生活,因此,便出现了碎银子,碎银子的出现大大便利了百姓的生活,许多影视作品中,都会出现关于碎银子的描述,可以说,相较于碎银子,整块的银锭反而少见了。

而金瓜子呢?金瓜子简单来说就是碎金子,金子也是能够分成一块一块的小碎块的,单纯的银子都已经不需要用锭来计算使用了,金子自然更是如此,作为市场硬通货的碎金子,自然也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馍馍,但是,由于金子价值贵重,一般百姓哪里有用得起的。这种碎金子也就被成为金瓜子。

金瓜子只是一种对碎金子的称呼而已,真实的金瓜子自然不可能都是瓜子的形状,大部分碎金子都像碎银子一样,没有特定形状。

为何金瓜子深受宫廷妃嫔们喜爱?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来看,一入皇家门,终生不用愁,可能是这样,如果后宫佳丽并非三千的话,但现实是,即使是在宫中做妃嫔的,每年也都是要领取一定额度月俸的,而领多少钱,就完全看妃嫔的等阶了。

以清朝为例,清朝,皇后一年能够领一千两白银的俸禄,贵妃,妃,嫔等的俸禄逐级减少,一直到贵人,每年只能领取一百两白银。

尽管,宫中的妃嫔一辈子不出宫,也没有需要花费的地方,然而,但凡在宫中的,有几个做主子的不喜欢打赏手下的,打赏的钱也都要从俸禄里面出,不仅仅是需要打赏,若是妃嫔想要托人办点啥事,也都是要出钱的,单单靠这那点俸禄,想要及时行乐,打赏下人钱财还是很吃力的。

因此,许多妃嫔若是得到了皇帝赏赐的这么一粒金瓜子,也都是很高兴的,一粒金瓜子看起来不多,实际上也有二三十克那么重,而二三十克的金瓜子,又大概能够价值世纪二十两银子,从这里看,就能发现,一粒金瓜子的价值都赶上贵人小半年的俸禄了,贵人若是得了这么一粒金瓜子,自然要开心许久的。

金瓜子还有精神意义。

到了明朝时期,为了推行宝钞,朱元璋曾经禁止过金银的流通,当然,后来金银依旧在市场上流通,而到了清朝时期,金子的流通则是被完全禁止了,金子成为了皇家的御用贡品,这时候得到一粒金瓜子,不仅意味着金钱,更是象征着皇帝的恩赐,但凡能得到金瓜子的家庭,也不可能穷得揭不开锅,在这样的大户人家中,皇帝赏赐的特殊物件,价值自然是翻倍的。


魏青衣


所谓的金瓜子,并不是真的状如瓜子,而是碎金子的一种代称。



在古代,金银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直接拿来当货币用。但估计除了脑残影视剧,古代人谁也不会直接拿着金银去买东西。一般来说,普通人消费都是用铜钱,也就是制钱,上点档次的用碎银子,国家收税要把制钱兑换成银锭。至于金子,可能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见过,又何来消费一说?

所以,这金瓜子几乎不在世面上流通,一方面太贵重没人见过,另一方面它有特殊意义,即便给你个金瓜子你都不敢花,因为金瓜子是御用之物,是皇帝拿来赏赐下人的散碎金子。

在实际冶炼中,作为碎金子的金瓜子是没有固定模具的,也没有具体的形状,重量大概在每枚20克到30克。二三十克的金子,也能打个像样的金首饰了。换成人民币的话也是一笔不少的钱,放在古代,这就是一笔巨款了。想象一下,你口袋里揣着一个金瓜子,在街上敢走路吗?怕不怕被抢劫?



比如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里,老二朱高煦总拿着金瓜子收买人心,老大朱高炽看得心里痒痒。后来朱高炽还真从朱高煦那儿拿了一把金瓜子来,气得朱高煦脸都绿了。富有如朱高煦,失去一把金瓜子,也是很大的损失,可见金瓜子之贵重。

所以,这么贵重的东西老百姓用不着,老百姓有制钱用就够了,顶多用点散碎银子,能用金瓜子的也只有皇家了。

在清朝,皇帝拿金瓜子作为一种赏赐,赐给大臣和后宫嫔妃。一般的情形是,皇帝对哪个大臣或是后宫嫔妃有好感了,正开心呢,有心赏他点啥,一看手里有几个金瓜子,直接拿出来扔给他,这就是莫大的赏赐了。因为皇帝也不可能天天抱着一罐子金瓜子见人,赏赐的数额也就是几枚至十几枚,多了皇帝也没带着。



由于金瓜子是御用之物,所以即便赏出去了也不能拿来直接当钱用。不过,作为皇恩浩荡的象征,金瓜子的意义实在非凡,谁得了御赐金瓜子不都得磕头如捣蒜,然后回到家就供起来顶礼膜拜呢?更何况,能得到皇帝赏赐金瓜子的人,能是一般人吗?他们能见到皇上,并得其赏赐,可见家里面非富即贵,估计人家也不缺这几个金瓜子的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