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把周培公贬谪到了盛京?

财圈儿


康熙把周培公贬到盛京,原因有三个,一是康熙提防周培公功高盖主,万一有二心,不好收拾,二是满族大臣比如明珠等嫉妒周培公作为汉臣功劳太大,要打击异己,三是康熙帝因为满汉之别,要安抚满族王公大臣,平衡满汉关系,压制汉臣崛起。

为什么不把周培公贬到别的地方,却只能贬到盛京?因为盛京是满清的老窝,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把周培公贬到盛京,就是要用盛京的满族王公把周培公看管起来,防止他有异动。

周培公破察哈尔王,降服王辅臣,平定吴三桂就在转眼之间,却被康熙拿下。康熙是担心周培公功高盖主,后期无法限制。

陈道明演的康熙,有问题,当然,是编剧的问题不是陈道明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前期把康熙演得太光明,后期过度到腹黑的康熙,有点突兀。

康熙的腹黑,很早就已经开始表现了,比如,对付鳌拜的时候,在魏东亭的府上安插眼线,让魏东亭大吃一惊,魏东亭心下也很恻然。比如套遏必隆的话,提醒遏必隆不要站队鳌拜。

然而陈道明的康熙一出来,突然又光明无限了,就算他腹黑时,要拿下周培公时,也是一笔带过,观众都很奇怪,十几年了,周培公怎么不见踪迹了?

其实周培公作为汉族大臣,立了那么大功劳,又手握重兵,又不受朝廷粮饷的供给,不受朝廷法度的限制,是非常危险的。

一般情况下,朝廷要钳制一直在外的大军,有两个办法,一是控制住主将,二是断其粮草。

周培公手里的大军,粮饷可是自己解决的。换句话说,如果周培公真的有二心,朝廷根本限制不住。

在明珠的提醒下,康熙不得不防,不得不提前下手。先拿下周培公,让满族大将图海接管大军。

周培公手握十几万大军,立下无数功劳,马上要立下平定三藩的不世之功,明珠等满臣羡慕嫉妒恨,此外,明珠和索额图已经开始党争,明珠为了打击异己,弄倒周培公是必要的。

周培公作为汉官,带领十几万大军,本来已经让满族王公贵戚眼红耳热了,更让他们受不了的是,康熙对周培公似乎很信任,这让党争的明珠怀恨在心。

康熙的皇后赫舍里难产,出了大红,眼看着要断气了,可是她就是不闭眼,康熙和御医都没办法,这时候周培公提议立刚出去的二阿哥为太子,康熙准奏,皇后才闭了眼。

皇后的父亲,国丈索额图以为周培公站到了自己的一边,赶紧跑出来跪谢周培公,让明珠给远远看见了,明珠就以为周培公跟索额图勾结在了一起,这让明珠怀恨在心,对这个未来的政敌一定要明着暗着的打击。

所以,在大后方的明珠,不断向康熙进谗言,备陈周培公将来的危害,蛊惑康熙,一定要打压周培公。

周培公是汉臣,汉臣不能压过满臣,满族王公大臣这么想,康熙也这么想。

康熙为什么在周培公和图海准备挥师南下,马上就要平定三藩吴三桂的关键时刻撤掉周培公呢?

因为明珠跟康熙说,周培公是汉臣,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王辅臣或吴三桂,汉人必有二心,康熙明白,不能再让周培公立功了,再让周培公打下去,所有的满臣都被压下去了。

满臣被压下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汉臣将要成为一股势力。

纵观康熙王朝里,汉臣从来都是在康熙的限制之下,不让他们成为势力。

康熙中期使用姚启圣,等姚启圣立了大功,把他弄到杭州西湖当侯爷,还让他住在皇帝的行宫里,你以为这是好事?这是把姚启圣软禁起来了

后期使用李光地张廷玉,却硬把李光地张廷玉拉扯进明珠索额图的党争中,李光地想辞职都不让走。为什么?让李光地和张廷玉处理党争的事,是让他们把满朝文武都给得罪光,懂吗?李光地用完,就把他扔到台澎去了。

姚启圣虽然被软禁了,但是毕竟他老了,无所求了,乐得在杭州的行宫读读书,安享晚年。

李光地早就想致仕了,也没有野心,到台澎,还能自由自在的著书立说,搞他的理学。

周培公却最惨。

为什么一定要把周培公贬到盛京?

周培公跟李光地姚启圣不一样,他正当壮年,正有宏图大志要施展,却被扔到了北国的冰天雪地里给看管起来。

我就问你,在盛京这个地方,能让周培公施展什么宏图大志?只是让他在冰天雪地里消磨意志和野心而已。

盛京是满清的老家,住的都是满族关外的王爷王公,还有盛京将军掌握兵权,又非纳粮纳税之地。把周培公这样的人才扔到这里,不是浪费吗?

康熙是故意浪费啊。三藩平定了,你周培公没用了,你功劳又大,我不能把你留在朝廷里,因为你会带出一股汉人的势力。

我也不能把你放到江南富庶之地,因为那是你的老家,在你的主持下,汉人的地方势力更大,汉族士子更加厉害。

我只好把你送到我的老家,一方面让我的老家人监视你,另一方面让你英雄无用武之地,让汉人不能攀附你,不能拧成一股绳。

后来康熙要收台湾,又想起用周培公,又跑到周培公的病榻前,假惺惺地说什么自己不得不为之。想再次获得周培公的心。

然而,周培公心里怨恨,积怨成疾,药石无医,要死了,老子不伺候了,你去找姚启圣吧,让那个老头子好好折磨你,让你看看,你收台湾,还得靠我们汉人。


西堤君


周培公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出身贫寒却能力超群,特别擅长未雨绸缪,解决别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的难题。《康熙王朝》中,正是在他的分析和建议下,康熙坚定了打败吴三桂的信心;在朝廷和吴三桂打得如火如荼,陷入对峙时,察哈尔军大军突然逼近北京城,一时间风声鹤唳,又是周培公出奇计,抽调各府闲散包衣奴才,率一群乌合之众,击溃并平定察哈尔叛乱,随后大军压境,逼迫摇摆不定的王辅臣投靠朝廷,从而奠定了平定三藩的胜局。

这样一个战功赫赫,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人,在平定三番之后,却被康熙猜忌,最终流放到奉天做提督,最终郁郁寡欢,英年早逝。我们忍不住要问,康熙,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你是傻了么?

康熙当然不傻。他这样做,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贬到奉天而不是直接杀掉?

能力越大,受到的猜忌也越大。明朝的朱元璋,曾经杀过无数战功赫赫的大将,比如李文忠,蓝玉等。周培公也属于这种,可康熙为什么不是直接杀掉,而是要贬到奉天呢?

1.不杀的两个理由
  • 留一个好名声。周培公功劳很大,而人又很谨慎,没犯过什么大错。康熙是要立志做一代圣主的,无缘无故滥杀大臣,会影响他的声誉。而且,周只是一介书生,对康熙忠心耿耿,不可能也不会反,这些康熙都知道。
  • 留一个知己。周培公很聪明,很懂皇上的心。康熙当初种稻子,遍问群臣,看谁能理解他种稻子的真正目的,明珠、索额图等百官都没答到点子上,只有周培公一语中的。皇后赫舍里死前,死不瞑目,迟迟不愿咽气,明眼人都看的出,其心中还有心愿未了,可群臣七嘴八舌,还是答不到点子上。又是周培公,读了四句诗,康熙立即立胤礽为太子,皇后于是立即释怀,满意的闭眼。可见,周培公很懂人性。对康熙来讲,做皇帝是很孤独的,师父魏承谟退休了,伍次友当和尚了,苏麻喇姑出家了……他迫切需要有个人真正懂他。周培公,就是这样的人。
2.非贬不可的理由
  • 平衡各方利益。功劳这东西,就像蛋糕,人人都想分,绝不能全部都归一个人,毕竟,你占的多了,别人就占的少了。周培公已经通过平定三藩立下不世之功,率先分了蛋糕中的一块,那么,就应该踢他出局,剥夺他继续参与权力分配的资格,从而平衡安抚其它朝臣的心,让他们好安心分剩下的蛋糕,加官进爵,光耀门楣,从而更感谢皇帝隆恩,忠诚于皇上。就像康熙说的:在他心中,满朝文武的精诚团结,要胜过你十个周培公……

  • 防止起兵造反。周培公有造反的心么?没有。那他有造反的能力么?有。统帅30万兵马,都是经过战场洗礼的百战老兵,且这些人对周培公十分钦佩和信服。有三藩在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历史上,这种偶然因素造成的不可控事件,太多了,比如赵匡胤就是在陈桥兵变,被部下簇拥着黄袍加身的。康熙熟读史书,自然会提前把这种可能扼杀在摇篮中。

为什么贬到盛京(即奉天)

1.诛心。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对周培公这样的人,只有让他心死,心灰意冷才可以。盛京,是满满族人的发祥地,有重兵看管,防守密不透风,一只蚊子都飞不进去。把周培公贬到奉天,虽然没明说,但周培公何许人也?早就猜到了康熙对其不信任,有所防备,希望其安分守己,不要妄动的意图。

2.伤身。

名将就是名将,只要身体健康,就总有一天有机会东山再起。但如果疾病缠身,则就造不成太大伤害了。所以,康熙选择最不起眼,但也最损的一招,那就是,利用南方人对北方严寒的不习惯,以及远离故土后对家乡的思念,损耗周培公的身体,人为缩短他的生命。事实证明,他的计策成功了。周培公年纪轻轻,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却最终在这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心如死灰,最终英年早逝。


总结语:康熙是一代雄才大略之主。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考虑到个人在历史上的声誉,以及把周培公当成一个知己,他最终没杀周培公,而是选择把其贬到冰天雪地的奉天做提督。之所以选择奉天,主要是利用这里的天气,以及严密的防守,达到诛心又伤身的目的。最终,一代名将兼名臣,壮志未酬,最终英年早逝,客死他乡。




我是执着的放牛娃。我喜欢邀请您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不急不躁的和您一起聊聊历史上的那些曾经的人和事。真所谓:一壶清茶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执着的放牛娃


在《康熙王朝》中,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尽显帝王本色,一个人撑起了整部剧,每个历史事件都有相应的主人翁。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周培公可谓是一个传奇。周培公本来是流落街头的书生,因朱国治推荐而受到康熙的赏识。在最辉煌的时候,周培公被康熙发配到盛京。这背后的原因,康熙也有难言的苦衷。

第一,平定三藩是盖世奇功,而周培公却是汉人。自从清军入关以来,满汉之间就存在隔阂,这种不信任从朝堂到民间普遍存在。周培公立下大功,必然是加官晋爵,满清权贵就会起猜忌之心,明珠和索额图已经明里暗里弹劾周培公,甚至对康熙有所不满。周培公功高盖世,康熙为了照顾满人的情绪,只好鸟尽弓藏。将周培公安置到盛京,也是为了让他远离争斗,可以起到保护与监视的作用。

第二,盛京战略地位重要。在清军入关前,盛京是满清的政治中心,入关后盛京是满人的后方根据地。康熙朝,满清的边患问题出现,西边的蒙古与北边的沙俄虎视眈眈。盛京是康熙解决北部问题的桥头堡,要稳定北方必须经营好盛京。盛京是提督掌握盛京的军事大权,负责整军备战和北方的防卫工作。康熙将周培公放在盛京当提督,也是对周培公军事才能的赏识。只是没有想到周培公是南方人,到了北方水土不服,驻守盛京十年,终于倒下了。

在盛京的十年,周培公也没闲着,不仅做好了本职工作,而且绘制出大清最全的地图,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培公去世后,康熙亲自为其守灵。帝王守灵,这或许是康熙能够给周培公最大的殊荣。

当一个帝王太难了,既要用人也要防人,既要拉拢一群人也要排挤一批人还要平衡各个山头。康熙在用周培公的时候,也要防着他,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帝王用人如同下棋,周培公待在盛京才能将康熙的利益最大化。


秋媚读史


周培公,其实算得上是一个很怜的人。

他虽然是汉人,但的确,对清朝政府很忠心。因为他当时其实很能够审时度势,而且他应该算得上是属于胸怀天下的一个人。不是那么的在意民族之间的矛盾,但是他不在意,并不代表着康熙不在意,康熙的臣子不在意,满人不在意。



周培公是在他自己自荐平定三藩时屡立战功,然后被康熙帝知道并且看重。但是,康熙帝一直很忌惮他汉人的身份,怕他变成和鳌拜一样的手握兵权,成为一个位高权重之人。然后阻碍他自己独掌政权,威胁到他自己的地位。

于是,在他平定三藩之后,将所有的功劳都推给另一个人。将周培公送到了盛京做一个小小的都督,主要还是想把周培公放在自己的视力范围之内,当时的盛京是满人的地盘。在满人的地盘上,康熙地认为,周培公是不可能翻出任何的浪来的。



后来,在康熙帝又上要使用周培公的时候,他召周培公回来。周培公却以病请辞,像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康熙以为他是在闹脾气,但真正见到周培公之后,才发现他是真的病了。

周培公一个人只身前往盛京,远离了故土南方,先不说水土不服的问题,一个汉人在满人之中肯定还是备受歧视的。

所以当时康熙去看周培公的时候他已经不行了,而在病榻之上,周蓓红给了康熙一幅他用十年时间所会的中华地图。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但是也让康熙帝对他有所愧疚。


龙城之影


周培公这个人在真实历史上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名气,就连准正史《清史稿》当中都没有为他单独列传,仅仅是附在《图海传》里简单提了提。而周培公唯一拿的出手的功劳,也不过就是入平凉城劝降王辅臣而已。之后基本上就是与上司不和、赋闲在家等等,直到晚年才被清圣祖赏了个盛京提督的差使,最终终老任上。在满洲龙兴之地担任绿营提督,其权力含金量可想而知,基本上和空衔也相差不了多少。



周培公之所以被众人所熟知,要感谢电视剧《康熙王朝》。周培公在电视剧里可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儿,几乎与真实历史上自己的上司图海掉了个个儿。那么,电视剧《康熙王朝》里为什么康熙帝在“三藩”平定之后便把周培公抛诸脑后,给丢到了盛京这个苦寒之地呢?说到底,周培公能力实在太强悍了!一群旗下的散兵游勇、纨绔子弟,硬是让他这个汉人调教成了虎狼之师。试问,这样的人,哪个皇帝敢留着?更别说是委以重任了。要知道,那可是清初,而且刚刚经历了汉人异姓王搞出来的“三藩之乱”,周培公这样一个汉人,对于满洲贵族而言,无异于一枚定时炸弹。因此,剧中康熙帝不卸磨杀驴除掉周培公已经是非常“仁慈”了。



既然是这样一个猛人,让他赋闲在家肯定是不行的,毕竟清初还没有真正天下太平,万一周培公被策反或者生出野心,其后果是相当可怕的。那么,如何安置周培公就成了康熙帝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杀了有鸟尽弓藏之嫌,让他赋闲归乡又不放心。那么,哪里既可以让周培公闲下来,又不会让他与汉人反叛势力接触,同时还让他没有生出野心的可能?只有一个地方,满洲老家!清初的满洲并不是晚清时期,没有所谓“闯关东”的山东、河南人,完全就是汉人禁地。将周培公任命为盛京提督,等于是将他与汉人隔离了,更不要说是反叛势力了。同时,绿营提督是从一品的高官,生活待遇自然是很好的,这也避免了周培公因为待遇或者生计等问题生出反心。同时,盛京作为满清的龙兴之地,清初盛京的驻防八旗实力是颇为强悍的,人数也是全国驻防八旗中比较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绿营的盛京提督与盛京将军想比,几乎成了摆设。在满洲人的包围之下、在盛京将军的监视之中,周培公即便生出野心,也搞不出什么动作。更何况,盛京官民都是清王朝的自家人,谁会跟着一个汉人起哄架秧子。



康熙此举等于是把猛虎周培公拔去了爪牙、关进了笼子,任你有天大的能耐,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当然,这都是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剧情,并不是真实历史。周培公其人不过就是图海麾下的一名有官职在身的幕僚而已,有能力,但并不是什么治世之才。从其由文职转任武职也能看出一二,此人嘴巴或许很厉害,但是行政能力却是非常有限的。劝降之类的事情可以干得顺风顺水,一旦接触实际政务,就只能和上司矛盾不断了。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在“三藩之乱”平息后,仅仅干了三年地方官便因为与上司不和而辞官回乡,之后有将近十年时间是赋闲在家的。可见,他的真实能力并不像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那般强悍,充其量也就相当于战国时期靠舌头吃饭的所谓“纵横家”一类的角色而已。


农民工歪说历史


周培公功高盖主,陈道明演的那部电视剧里大清地图展示,足以说明周培公的旷世奇才,贬谪到盛京,既是一种震慑,也是一种保护,朝堂之上,忠臣更容易被抓住把柄,康熙权术运用还是帝王中堪称教材级的,满汉一家,肯定要有所牺牲。


风之痕763


我不大同意其他人的答案,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周昌又是一个被相关影视文学作品曲解的历史人物。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明白2个问题:周去盛京干嘛去了?以及盛京的战略意义何在?

影视作品中,培公无所不能,和图海搭档,领着3千家奴带着几门红衣大炮就把骁勇善战的王辅臣部打服了,然后这种大功不能留给汉人,所以被贬。然而事实是:将军是图海不假,培公只是图海帐下的一名谋士。在如何拿下王辅臣的问题上,培公提出智取。他看出了王辅臣的摇摆不定,无非是为自己的后路考虑。如果他把赌注押在吴三桂身上,输的是不仅是自己和族人的命,还有气节,一席话让王辅臣心服口服,立即决定归降。已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战略效益。在去劝降前,康熙亲自接见了培公,并赐封参议道台,衔一品,赏黄马褂。至此培公才有了一个官职,跟图海这种将军衔完全2回事!顺带说下这个官衔相当于现在什么官。清朝巡抚总督文官衔,正二品,处理政务民生,类似于现在省长;知府,类似市长;道台恰逢其中,正4品,分为参政参议2种。从字面上就可看出,培公的参议道台类似于现在排名靠后的副省长,品级绝对上不了1品。我估计还是沾了黄马褂的光,凸显皇权的尊贵,另外就是给予高规格待遇,让其安心行事。

王辅臣归降后,图海上奏康熙对周培公再次嘉奖,升山东登莱道。这个官职和之前的差不多,这次终于有明确的职权范围了。然而培公自带的书生气自然不能与当地官员同流合污,处不到一块,就辞官回家了。

后蒙古准葛尔葛尔丹兴风作浪,沙俄又在边境对我虎视眈眈。培公上书朝廷后被再次重用,任命为盛京提督!这一步变化非同小可。古代崇文更尚武。提督和巡抚总督同级,但是武官,所以是从一品,比文官高半级,主管军权,相当于现在司令员这个职务。放眼整个朝廷,也只有12位陆路提督和3位水师提督而已!《让子弹飞》里有个桥段,姜武说自己是皇帝钦点的武状元,论官衔县长得给他下跪,出处就来源于此。

由回答第一个问题,培公的官是越做越大,兵权也越来越大。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盛京是今沈阳市。自清太祖太宗入关以来,就把都城定在此。后清军南下彻底肃清明朝势力后迁都北京,但盛京仍作为陪都,留都保留。盛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既是清军势力向中原扩张的补给点,又是清军西进蒙古,北御沙俄的前哨站。清廷若要江山长治久安,发展国内经济民生,盛京战略要地的重要性就特别突出。

综上,我没看出任何周培公被贬低的迹象。倒是看出了康熙对周培公的无限信任。将自己的大后方的兵权,毫无保留的交给了一个汉人!


冥暝流星


盛京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王朝的老家,对这里有绝对的掌控权。康熙把周培公贬到盛京,才能放心的对其进行控制和监视。

先看剧情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从一个落魄书生被破格提拔入朝为官。在清朝初年,周作为一个汉人自然对康熙感恩戴德,愿效犬马。康熙也是知人善任,在危机时刻派其出任抚远大将军。周培公也不负康熙所望,以3000家奴横扫察哈尔王叛军,又迅速收服甘肃王辅臣,挥师南下与吴三桂大军隔江对峙。


原因分析

第一,周培公是汉人。在清初,清朝统治者对汉人是相当提防的。试想一个汉人在清朝统治者眼皮子底下手握足以横扫天下的大军这还了得。所以周培公没立刻被整死算是康熙有良心了。

第二,周培公因平定叛乱,获得了极高的声望,这在康熙看来是相当可怕的,要知道清初汉人的反抗还是很激烈的(难保周不会是第二个吴三桂),只有把他放在自己老家(盛京)看着才放心。



第三,康熙耍兔死狗烹的把戏,明面上不愿落个杀功臣的罪名,暗地里把周培公往死里整。盛京地处东北,气候寒冷,对于周培公一个南方人,一个文弱书生是受不住盛京的严寒的,光一个水土不服就能要了他的命。


琅琊影视榜


周培公被贬盛京的原因: 1、周培公是汉人。在清初,清朝统治者对汉人是相当提防的。试想一个汉人在清朝统治者眼皮子底下手握足以横扫天下的大军这还了得。所以周培公没立刻被整死算是康熙有良心了。 2、周培公因平定叛乱,获得了极高的声望,这在康熙看来是相当可怕的,要知道清初汉人的反抗还是很激烈的(难保周不会是第二个吴三桂),只有把他放在自己老家(盛京)看着才放心。 3、康熙耍兔死狗烹的把戏,明面上不愿落个杀功臣的罪名,暗地里把周培公往死里整。盛京地处东北,气候寒冷,对于周培公一个南方人,一个文弱书生是受不住盛京的严寒的,光一个水土不服就能要了他的命。



周培公在被贬谪到死前给康熙构思了一幅强国方略图,南收台湾,北拒沙俄,再加上统一蒙古各部,使得康熙王朝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康熙后来也经常跟他的儿子和大臣说他对不起周培公。总体上来说,周培公也算是善始善终。


抽屉任意门


首先,今人评说古人是很占便宜,很不公平的。因此,我先给玄烨同志道个歉,还要说明一点,私人是很喜欢他的。

同时说清楚,目的是借古喻今,是谈古,不是批古,更不是判古。

说到底,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的狭隘还是不了回避的,即便是当时的孝庄和康熙,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是由于历史和阶层的局限性。他们也没有办法继续通透了。

说回正题。

首先周培公是哪里来的?是大比之年来自于江南的落魄才子,身无分文,宿与寺庙。虽有帝师推荐信而不用,也是因为没钱打发明珠。显而易见不属于封建阵营的正统出身,不能容于大集团。

遇到康熙真不知道与周而言,是幸还是不幸,我的个人看法是不幸。北拒察哈尔,西出潼关,看起来轰轰烈烈,功不算你的,过也不和你说清楚,简直就是做了一天只能晕死的走狗。

所以说周培公也是活该,直接好好利用伍次友的信才可以跻身庙堂,堂堂正正做一番事业,不愿意,那就是这个下场,原因还不瞒着你,太有才了。

再说康熙,其时大志在胸,感觉三番随手可解决。突然间,天崩地裂,愁云惨雾。如果没有个好奶奶,说不定嗝儿屁也不一定。毕竟年幼。即便周培公打了漂亮仗,却也抵不过明珠的臭嘴,做出了发配功臣的丑事。原因不复杂,自身年幼能力有限,周边缺少贤臣,掌控不了局面,平衡不了满汉,历史和阶层的局限性更加犹如固疾一般挥之不去。

所以也别怪康熙,那个时候他也就是那个水平。

说到底还是封建社会老八股害死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死人。如果有新式教育,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有更加广阔的心胸,长远的眼光,实际的理论基础。那里还有这样的笑话出现呢?

所以说,康熙怎能不把周培公贬到盛京呢?之前远离权利中心,避免了多少风刀霜剑,否则哪里来的大清全與图呢?

有此等万世之功,也算是算了周培公代表的士子阶层的一点见面吧。

大家都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