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什麼把周培公貶謫到了盛京?

財圈兒


康熙把周培公貶到盛京,原因有三個,一是康熙提防周培公功高蓋主,萬一有二心,不好收拾,二是滿族大臣比如明珠等嫉妒周培公作為漢臣功勞太大,要打擊異己,三是康熙帝因為滿漢之別,要安撫滿族王公大臣,平衡滿漢關係,壓制漢臣崛起。

為什麼不把周培公貶到別的地方,卻只能貶到盛京?因為盛京是滿清的老窩,愛新覺羅家族的龍興之地,把周培公貶到盛京,就是要用盛京的滿族王公把周培公看管起來,防止他有異動。

周培公破察哈爾王,降服王輔臣,平定吳三桂就在轉眼之間,卻被康熙拿下。康熙是擔心周培公功高蓋主,後期無法限制。

陳道明演的康熙,有問題,當然,是編劇的問題不是陳道明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前期把康熙演得太光明,後期過度到腹黑的康熙,有點突兀。

康熙的腹黑,很早就已經開始表現了,比如,對付鰲拜的時候,在魏東亭的府上安插眼線,讓魏東亭大吃一驚,魏東亭心下也很惻然。比如套遏必隆的話,提醒遏必隆不要站隊鰲拜。

然而陳道明的康熙一出來,突然又光明無限了,就算他腹黑時,要拿下週培公時,也是一筆帶過,觀眾都很奇怪,十幾年了,周培公怎麼不見蹤跡了?

其實周培公作為漢族大臣,立了那麼大功勞,又手握重兵,又不受朝廷糧餉的供給,不受朝廷法度的限制,是非常危險的。

一般情況下,朝廷要鉗制一直在外的大軍,有兩個辦法,一是控制住主將,二是斷其糧草。

周培公手裡的大軍,糧餉可是自己解決的。換句話說,如果周培公真的有二心,朝廷根本限制不住。

在明珠的提醒下,康熙不得不防,不得不提前下手。先拿下週培公,讓滿族大將圖海接管大軍。

周培公手握十幾萬大軍,立下無數功勞,馬上要立下平定三藩的不世之功,明珠等滿臣羨慕嫉妒恨,此外,明珠和索額圖已經開始黨爭,明珠為了打擊異己,弄倒周培公是必要的。

周培公作為漢官,帶領十幾萬大軍,本來已經讓滿族王公貴戚眼紅耳熱了,更讓他們受不了的是,康熙對周培公似乎很信任,這讓黨爭的明珠懷恨在心。

康熙的皇后赫舍裡難產,出了大紅,眼看著要斷氣了,可是她就是不閉眼,康熙和御醫都沒辦法,這時候周培公提議立剛出去的二阿哥為太子,康熙准奏,皇后才閉了眼。

皇后的父親,國丈索額圖以為周培公站到了自己的一邊,趕緊跑出來跪謝周培公,讓明珠給遠遠看見了,明珠就以為周培公跟索額圖勾結在了一起,這讓明珠懷恨在心,對這個未來的政敵一定要明著暗著的打擊。

所以,在大後方的明珠,不斷向康熙進讒言,備陳周培公將來的危害,蠱惑康熙,一定要打壓周培公。

周培公是漢臣,漢臣不能壓過滿臣,滿族王公大臣這麼想,康熙也這麼想。

康熙為什麼在周培公和圖海準備揮師南下,馬上就要平定三藩吳三桂的關鍵時刻撤掉周培公呢?

因為明珠跟康熙說,周培公是漢臣,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王輔臣或吳三桂,漢人必有二心,康熙明白,不能再讓周培公立功了,再讓周培公打下去,所有的滿臣都被壓下去了。

滿臣被壓下去,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漢臣將要成為一股勢力。

縱觀康熙王朝裡,漢臣從來都是在康熙的限制之下,不讓他們成為勢力。

康熙中期使用姚啟聖,等姚啟聖立了大功,把他弄到杭州西湖當侯爺,還讓他住在皇帝的行宮裡,你以為這是好事?這是把姚啟聖軟禁起來了

後期使用李光地張廷玉,卻硬把李光地張廷玉拉扯進明珠索額圖的黨爭中,李光地想辭職都不讓走。為什麼?讓李光地和張廷玉處理黨爭的事,是讓他們把滿朝文武都給得罪光,懂嗎?李光地用完,就把他扔到臺澎去了。

姚啟聖雖然被軟禁了,但是畢竟他老了,無所求了,樂得在杭州的行宮讀讀書,安享晚年。

李光地早就想致仕了,也沒有野心,到臺澎,還能自由自在的著書立說,搞他的理學。

周培公卻最慘。

為什麼一定要把周培公貶到盛京?

周培公跟李光地姚啟聖不一樣,他正當壯年,正有宏圖大志要施展,卻被扔到了北國的冰天雪地裡給看管起來。

我就問你,在盛京這個地方,能讓周培公施展什麼宏圖大志?只是讓他在冰天雪地裡消磨意志和野心而已。

盛京是滿清的老家,住的都是滿族關外的王爺王公,還有盛京將軍掌握兵權,又非納糧納稅之地。把周培公這樣的人才扔到這裡,不是浪費嗎?

康熙是故意浪費啊。三藩平定了,你周培公沒用了,你功勞又大,我不能把你留在朝廷裡,因為你會帶出一股漢人的勢力。

我也不能把你放到江南富庶之地,因為那是你的老家,在你的主持下,漢人的地方勢力更大,漢族士子更加厲害。

我只好把你送到我的老家,一方面讓我的老家人監視你,另一方面讓你英雄無用武之地,讓漢人不能攀附你,不能擰成一股繩。

後來康熙要收臺灣,又想起用周培公,又跑到周培公的病榻前,假惺惺地說什麼自己不得不為之。想再次獲得周培公的心。

然而,周培公心裡怨恨,積怨成疾,藥石無醫,要死了,老子不伺候了,你去找姚啟聖吧,讓那個老頭子好好折磨你,讓你看看,你收臺灣,還得靠我們漢人。


西堤君


周培公是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出身貧寒卻能力超群,特別擅長未雨綢繆,解決別人束手無策、一籌莫展的難題。《康熙王朝》中,正是在他的分析和建議下,康熙堅定了打敗吳三桂的信心;在朝廷和吳三桂打得如火如荼,陷入對峙時,察哈爾軍大軍突然逼近北京城,一時間風聲鶴唳,又是周培公出奇計,抽調各府閒散包衣奴才,率一群烏合之眾,擊潰並平定察哈爾叛亂,隨後大軍壓境,逼迫搖擺不定的王輔臣投靠朝廷,從而奠定了平定三藩的勝局。

這樣一個戰功赫赫,對皇帝忠心耿耿的人,在平定三番之後,卻被康熙猜忌,最終流放到奉天做提督,最終鬱鬱寡歡,英年早逝。我們忍不住要問,康熙,你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你是傻了麼?

康熙當然不傻。他這樣做,是深思熟慮後的必然選擇。

為什麼貶到奉天而不是直接殺掉?

能力越大,受到的猜忌也越大。明朝的朱元璋,曾經殺過無數戰功赫赫的大將,比如李文忠,藍玉等。周培公也屬於這種,可康熙為什麼不是直接殺掉,而是要貶到奉天呢?

1.不殺的兩個理由
  • 留一個好名聲。周培公功勞很大,而人又很謹慎,沒犯過什麼大錯。康熙是要立志做一代聖主的,無緣無故濫殺大臣,會影響他的聲譽。而且,周只是一介書生,對康熙忠心耿耿,不可能也不會反,這些康熙都知道。
  • 留一個知己。周培公很聰明,很懂皇上的心。康熙當初種稻子,遍問群臣,看誰能理解他種稻子的真正目的,明珠、索額圖等百官都沒答到點子上,只有周培公一語中的。皇后赫舍裡死前,死不瞑目,遲遲不願嚥氣,明眼人都看的出,其心中還有心願未了,可群臣七嘴八舌,還是答不到點子上。又是周培公,讀了四句詩,康熙立即立胤礽為太子,皇后於是立即釋懷,滿意的閉眼。可見,周培公很懂人性。對康熙來講,做皇帝是很孤獨的,師父魏承謨退休了,伍次友當和尚了,蘇麻喇姑出家了……他迫切需要有個人真正懂他。周培公,就是這樣的人。
2.非貶不可的理由
  • 平衡各方利益。功勞這東西,就像蛋糕,人人都想分,絕不能全部都歸一個人,畢竟,你佔的多了,別人就佔的少了。周培公已經通過平定三藩立下不世之功,率先分了蛋糕中的一塊,那麼,就應該踢他出局,剝奪他繼續參與權力分配的資格,從而平衡安撫其它朝臣的心,讓他們好安心分剩下的蛋糕,加官進爵,光耀門楣,從而更感謝皇帝隆恩,忠誠於皇上。就像康熙說的:在他心中,滿朝文武的精誠團結,要勝過你十個周培公……

  • 防止起兵造反。周培公有造反的心麼?沒有。那他有造反的能力麼?有。統帥30萬兵馬,都是經過戰場洗禮的百戰老兵,且這些人對周培公十分欽佩和信服。有三藩在前,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啊!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歷史上,這種偶然因素造成的不可控事件,太多了,比如趙匡胤就是在陳橋兵變,被部下簇擁著黃袍加身的。康熙熟讀史書,自然會提前把這種可能扼殺在搖籃中。

為什麼貶到盛京(即奉天)

1.誅心。

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對周培公這樣的人,只有讓他心死,心灰意冷才可以。盛京,是滿滿族人的發祥地,有重兵看管,防守密不透風,一隻蚊子都飛不進去。把周培公貶到奉天,雖然沒明說,但周培公何許人也?早就猜到了康熙對其不信任,有所防備,希望其安分守己,不要妄動的意圖。

2.傷身。

名將就是名將,只要身體健康,就總有一天有機會東山再起。但如果疾病纏身,則就造不成太大傷害了。所以,康熙選擇最不起眼,但也最損的一招,那就是,利用南方人對北方嚴寒的不習慣,以及遠離故土後對家鄉的思念,損耗周培公的身體,人為縮短他的生命。事實證明,他的計策成功了。周培公年紀輕輕,正是幹事創業的黃金年齡,卻最終在這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心如死灰,最終英年早逝。


總結語:康熙是一代雄才大略之主。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考慮到個人在歷史上的聲譽,以及把周培公當成一個知己,他最終沒殺周培公,而是選擇把其貶到冰天雪地的奉天做提督。之所以選擇奉天,主要是利用這裡的天氣,以及嚴密的防守,達到誅心又傷身的目的。最終,一代名將兼名臣,壯志未酬,最終英年早逝,客死他鄉。




我是執著的放牛娃。我喜歡邀請您坐下來,一邊喝茶,一邊不急不躁的和您一起聊聊歷史上的那些曾經的人和事。真所謂:一壺清茶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執著的放牛娃


在《康熙王朝》中,陳道明飾演的康熙,盡顯帝王本色,一個人撐起了整部劇,每個歷史事件都有相應的主人翁。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周培公可謂是一個傳奇。周培公本來是流落街頭的書生,因朱國治推薦而受到康熙的賞識。在最輝煌的時候,周培公被康熙發配到盛京。這背後的原因,康熙也有難言的苦衷。

第一,平定三藩是蓋世奇功,而周培公卻是漢人。自從清軍入關以來,滿漢之間就存在隔閡,這種不信任從朝堂到民間普遍存在。周培公立下大功,必然是加官晉爵,滿清權貴就會起猜忌之心,明珠和索額圖已經明裡暗裡彈劾周培公,甚至對康熙有所不滿。周培公功高蓋世,康熙為了照顧滿人的情緒,只好鳥盡弓藏。將周培公安置到盛京,也是為了讓他遠離爭鬥,可以起到保護與監視的作用。

第二,盛京戰略地位重要。在清軍入關前,盛京是滿清的政治中心,入關後盛京是滿人的後方根據地。康熙朝,滿清的邊患問題出現,西邊的蒙古與北邊的沙俄虎視眈眈。盛京是康熙解決北部問題的橋頭堡,要穩定北方必須經營好盛京。盛京是提督掌握盛京的軍事大權,負責整軍備戰和北方的防衛工作。康熙將周培公放在盛京當提督,也是對周培公軍事才能的賞識。只是沒有想到周培公是南方人,到了北方水土不服,駐守盛京十年,終於倒下了。

在盛京的十年,周培公也沒閒著,不僅做好了本職工作,而且繪製出大清最全的地圖,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周培公去世後,康熙親自為其守靈。帝王守靈,這或許是康熙能夠給周培公最大的殊榮。

當一個帝王太難了,既要用人也要防人,既要拉攏一群人也要排擠一批人還要平衡各個山頭。康熙在用周培公的時候,也要防著他,還要考慮他人的感受。

帝王用人如同下棋,周培公待在盛京才能將康熙的利益最大化。


秋媚讀史


周培公,其實算得上是一個很憐的人。

他雖然是漢人,但的確,對清朝政府很忠心。因為他當時其實很能夠審時度勢,而且他應該算得上是屬於胸懷天下的一個人。不是那麼的在意民族之間的矛盾,但是他不在意,並不代表著康熙不在意,康熙的臣子不在意,滿人不在意。



周培公是在他自己自薦平定三藩時屢立戰功,然後被康熙帝知道並且看重。但是,康熙帝一直很忌憚他漢人的身份,怕他變成和鰲拜一樣的手握兵權,成為一個位高權重之人。然後阻礙他自己獨掌政權,威脅到他自己的地位。

於是,在他平定三藩之後,將所有的功勞都推給另一個人。將周培公送到了盛京做一個小小的都督,主要還是想把周培公放在自己的視力範圍之內,當時的盛京是滿人的地盤。在滿人的地盤上,康熙地認為,周培公是不可能翻出任何的浪來的。



後來,在康熙帝又上要使用周培公的時候,他召周培公回來。周培公卻以病請辭,像康熙推薦了姚啟聖。康熙以為他是在鬧脾氣,但真正見到周培公之後,才發現他是真的病了。

周培公一個人隻身前往盛京,遠離了故土南方,先不說水土不服的問題,一個漢人在滿人之中肯定還是備受歧視的。

所以當時康熙去看周培公的時候他已經不行了,而在病榻之上,周蓓紅給了康熙一幅他用十年時間所會的中華地圖。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但是也讓康熙帝對他有所愧疚。


龍城之影


周培公這個人在真實歷史上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名氣,就連準正史《清史稿》當中都沒有為他單獨列傳,僅僅是附在《圖海傳》裡簡單提了提。而周培公唯一拿的出手的功勞,也不過就是入平涼城勸降王輔臣而已。之後基本上就是與上司不和、賦閒在家等等,直到晚年才被清聖祖賞了個盛京提督的差使,最終終老任上。在滿洲龍興之地擔任綠營提督,其權力含金量可想而知,基本上和空銜也相差不了多少。



周培公之所以被眾人所熟知,要感謝電視劇《康熙王朝》。周培公在電視劇裡可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主兒,幾乎與真實歷史上自己的上司圖海掉了個個兒。那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為什麼康熙帝在“三藩”平定之後便把周培公拋諸腦後,給丟到了盛京這個苦寒之地呢?說到底,周培公能力實在太強悍了!一群旗下的散兵遊勇、紈絝子弟,硬是讓他這個漢人調教成了虎狼之師。試問,這樣的人,哪個皇帝敢留著?更別說是委以重任了。要知道,那可是清初,而且剛剛經歷了漢人異姓王搞出來的“三藩之亂”,周培公這樣一個漢人,對於滿洲貴族而言,無異於一枚定時炸彈。因此,劇中康熙帝不卸磨殺驢除掉周培公已經是非常“仁慈”了。



既然是這樣一個猛人,讓他賦閒在家肯定是不行的,畢竟清初還沒有真正天下太平,萬一周培公被策反或者生出野心,其後果是相當可怕的。那麼,如何安置周培公就成了康熙帝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殺了有鳥盡弓藏之嫌,讓他賦閒歸鄉又不放心。那麼,哪裡既可以讓周培公閒下來,又不會讓他與漢人反叛勢力接觸,同時還讓他沒有生出野心的可能?只有一個地方,滿洲老家!清初的滿洲並不是晚清時期,沒有所謂“闖關東”的山東、河南人,完全就是漢人禁地。將周培公任命為盛京提督,等於是將他與漢人隔離了,更不要說是反叛勢力了。同時,綠營提督是從一品的高官,生活待遇自然是很好的,這也避免了周培公因為待遇或者生計等問題生出反心。同時,盛京作為滿清的龍興之地,清初盛京的駐防八旗實力是頗為強悍的,人數也是全國駐防八旗中比較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綠營的盛京提督與盛京將軍想比,幾乎成了擺設。在滿洲人的包圍之下、在盛京將軍的監視之中,周培公即便生出野心,也搞不出什麼動作。更何況,盛京官民都是清王朝的自家人,誰會跟著一個漢人起鬨架秧子。



康熙此舉等於是把猛虎周培公拔去了爪牙、關進了籠子,任你有天大的能耐,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當然,這都是電視劇《康熙王朝》裡的劇情,並不是真實歷史。周培公其人不過就是圖海麾下的一名有官職在身的幕僚而已,有能力,但並不是什麼治世之才。從其由文職轉任武職也能看出一二,此人嘴巴或許很厲害,但是行政能力卻是非常有限的。勸降之類的事情可以幹得順風順水,一旦接觸實際政務,就只能和上司矛盾不斷了。真實歷史上的周培公在“三藩之亂”平息後,僅僅幹了三年地方官便因為與上司不和而辭官回鄉,之後有將近十年時間是賦閒在家的。可見,他的真實能力並不像電視劇《康熙王朝》裡那般強悍,充其量也就相當於戰國時期靠舌頭吃飯的所謂“縱橫家”一類的角色而已。


農民工歪說歷史


周培公功高蓋主,陳道明演的那部電視劇裡大清地圖展示,足以說明周培公的曠世奇才,貶謫到盛京,既是一種震懾,也是一種保護,朝堂之上,忠臣更容易被抓住把柄,康熙權術運用還是帝王中堪稱教材級的,滿漢一家,肯定要有所犧牲。


風之痕763


我不大同意其他人的答案,從這個問題的提出可以看出周昌又是一個被相關影視文學作品曲解的歷史人物。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明白2個問題:周去盛京幹嘛去了?以及盛京的戰略意義何在?

影視作品中,培公無所不能,和圖海搭檔,領著3千家奴帶著幾門紅衣大炮就把驍勇善戰的王輔臣部打服了,然後這種大功不能留給漢人,所以被貶。然而事實是:將軍是圖海不假,培公只是圖海帳下的一名謀士。在如何拿下王輔臣的問題上,培公提出智取。他看出了王輔臣的搖擺不定,無非是為自己的後路考慮。如果他把賭注押在吳三桂身上,輸的是不僅是自己和族人的命,還有氣節,一席話讓王輔臣心服口服,立即決定歸降。已最小的代價實現了最大的戰略效益。在去勸降前,康熙親自接見了培公,並賜封參議道臺,銜一品,賞黃馬褂。至此培公才有了一個官職,跟圖海這種將軍銜完全2回事!順帶說下這個官銜相當於現在什麼官。清朝巡撫總督文官銜,正二品,處理政務民生,類似於現在省長;知府,類似市長;道臺恰逢其中,正4品,分為參政參議2種。從字面上就可看出,培公的參議道臺類似於現在排名靠後的副省長,品級絕對上不了1品。我估計還是沾了黃馬褂的光,凸顯皇權的尊貴,另外就是給予高規格待遇,讓其安心行事。

王輔臣歸降後,圖海上奏康熙對周培公再次嘉獎,升山東登萊道。這個官職和之前的差不多,這次終於有明確的職權範圍了。然而培公自帶的書生氣自然不能與當地官員同流合汙,處不到一塊,就辭官回家了。

後蒙古準葛爾葛爾丹興風作浪,沙俄又在邊境對我虎視眈眈。培公上書朝廷後被再次重用,任命為盛京提督!這一步變化非同小可。古代崇文更尚武。提督和巡撫總督同級,但是武官,所以是從一品,比文官高半級,主管軍權,相當於現在司令員這個職務。放眼整個朝廷,也只有12位陸路提督和3位水師提督而已!《讓子彈飛》裡有個橋段,姜武說自己是皇帝欽點的武狀元,論官銜縣長得給他下跪,出處就來源於此。

由回答第一個問題,培公的官是越做越大,兵權也越來越大。下面回答第二個問題。盛京是今瀋陽市。自清太祖太宗入關以來,就把都城定在此。後清軍南下徹底肅清明朝勢力後遷都北京,但盛京仍作為陪都,留都保留。盛京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既是清軍勢力向中原擴張的補給點,又是清軍西進蒙古,北御沙俄的前哨站。清廷若要江山長治久安,發展國內經濟民生,盛京戰略要地的重要性就特別突出。

綜上,我沒看出任何周培公被貶低的跡象。倒是看出了康熙對周培公的無限信任。將自己的大後方的兵權,毫無保留的交給了一個漢人!


冥暝流星


盛京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清王朝的老家,對這裡有絕對的掌控權。康熙把周培公貶到盛京,才能放心的對其進行控制和監視。

先看劇情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從一個落魄書生被破格提拔入朝為官。在清朝初年,周作為一個漢人自然對康熙感恩戴德,願效犬馬。康熙也是知人善任,在危機時刻派其出任撫遠大將軍。周培公也不負康熙所望,以3000家奴橫掃察哈爾王叛軍,又迅速收服甘肅王輔臣,揮師南下與吳三桂大軍隔江對峙。


原因分析

第一,周培公是漢人。在清初,清朝統治者對漢人是相當提防的。試想一個漢人在清朝統治者眼皮子底下手握足以橫掃天下的大軍這還了得。所以周培公沒立刻被整死算是康熙有良心了。

第二,周培公因平定叛亂,獲得了極高的聲望,這在康熙看來是相當可怕的,要知道清初漢人的反抗還是很激烈的(難保周不會是第二個吳三桂),只有把他放在自己老家(盛京)看著才放心。



第三,康熙耍兔死狗烹的把戲,明面上不願落個殺功臣的罪名,暗地裡把周培公往死裡整。盛京地處東北,氣候寒冷,對於周培公一個南方人,一個文弱書生是受不住盛京的嚴寒的,光一個水土不服就能要了他的命。


琅琊影視榜


周培公被貶盛京的原因: 1、周培公是漢人。在清初,清朝統治者對漢人是相當提防的。試想一個漢人在清朝統治者眼皮子底下手握足以橫掃天下的大軍這還了得。所以周培公沒立刻被整死算是康熙有良心了。 2、周培公因平定叛亂,獲得了極高的聲望,這在康熙看來是相當可怕的,要知道清初漢人的反抗還是很激烈的(難保周不會是第二個吳三桂),只有把他放在自己老家(盛京)看著才放心。 3、康熙耍兔死狗烹的把戲,明面上不願落個殺功臣的罪名,暗地裡把周培公往死裡整。盛京地處東北,氣候寒冷,對於周培公一個南方人,一個文弱書生是受不住盛京的嚴寒的,光一個水土不服就能要了他的命。



周培公在被貶謫到死前給康熙構思了一幅強國方略圖,南收臺灣,北拒沙俄,再加上統一蒙古各部,使得康熙王朝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康熙後來也經常跟他的兒子和大臣說他對不起周培公。總體上來說,周培公也算是善始善終。


抽屜任意門


首先,今人評說古人是很佔便宜,很不公平的。因此,我先給玄燁同志道個歉,還要說明一點,私人是很喜歡他的。

同時說清楚,目的是借古喻今,是談古,不是批古,更不是判古。

說到底,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的狹隘還是不了迴避的,即便是當時的孝莊和康熙,已經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但是由於歷史和階層的侷限性。他們也沒有辦法繼續通透了。

說回正題。

首先周培公是哪裡來的?是大比之年來自於江南的落魄才子,身無分文,宿與寺廟。雖有帝師推薦信而不用,也是因為沒錢打發明珠。顯而易見不屬於封建陣營的正統出身,不能容於大集團。

遇到康熙真不知道與周而言,是幸還是不幸,我的個人看法是不幸。北拒察哈爾,西出潼關,看起來轟轟烈烈,功不算你的,過也不和你說清楚,簡直就是做了一天只能暈死的走狗。

所以說周培公也是活該,直接好好利用伍次友的信才可以躋身廟堂,堂堂正正做一番事業,不願意,那就是這個下場,原因還不瞞著你,太有才了。

再說康熙,其時大志在胸,感覺三番隨手可解決。突然間,天崩地裂,愁雲慘霧。如果沒有個好奶奶,說不定嗝兒屁也不一定。畢竟年幼。即便周培公打了漂亮仗,卻也抵不過明珠的臭嘴,做出了發配功臣的醜事。原因不復雜,自身年幼能力有限,周邊缺少賢臣,掌控不了局面,平衡不了滿漢,歷史和階層的侷限性更加猶如固疾一般揮之不去。

所以也別怪康熙,那個時候他也就是那個水平。

說到底還是封建社會老八股害死人,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害死人。如果有新式教育,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有更加廣闊的心胸,長遠的眼光,實際的理論基礎。那裡還有這樣的笑話出現呢?

所以說,康熙怎能不把周培公貶到盛京呢?之前遠離權利中心,避免了多少風刀霜劍,否則哪裡來的大清全與圖呢?

有此等萬世之功,也算是算了周培公代表的士子階層的一點見面吧。

大家都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