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南人為相,非吾子孫”:趙匡胤為何要用“北人”而輕“南人”

我們以前在學習寓言故事時,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故事中只要涉及愚蠢之人或者之事,必定會冠以宋國南方之人,比如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等寓言故事。另有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一書中曾有記載:

“用南人為相,殺諫官,非吾子孫”。大概意思是說,我的子孫不可殺諫官,不可錄用“南人”為相。由此可見,在宋朝時期,有明顯的南北區域歧視。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的產生,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

“用南人為相,非吾子孫”:趙匡胤為何要用“北人”而輕“南人”

一、當時局勢所需

其一是因為趙匡胤本身就是北方人士,當時他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時。雖然是順應天命,但是畢竟名不正言不順,他需要來東西來穩定人心,畢竟“興王易姓,雖雲天命,實系人心。”所以在兵變期間趙匡胤就曾對諸將說過:“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大概意思是說,各位士兵不得以武力欺壓前朝的舊臣。因為趙匡胤畢竟是通過政變而取得的皇位,並不是世襲,所以他需要取得前朝臣子的信任,只有前朝臣子認可他,他這個皇位才能坐的長久。

“用南人為相,非吾子孫”:趙匡胤為何要用“北人”而輕“南人”

所以為了穩定新政權,趙匡胤沿用了前朝的官僚體系,而前朝的官僚體制中又是北人為多,後期趙匡胤為了平衡武將勢力,漸漸開始提拔文臣,而當時跟隨趙匡胤的文臣,自然水漲船高,幾乎奠定當時的政治基石。而當時文人絕大多數又是北方人,就這樣他們奠定了宋初北人優勢的官員地域構成特徵。

趙匡胤重用“北人”而輕用“南人”這一行為,對於當時的局面肯定是最好的選擇,在當時重用北人,可以說是給了跟隨他的那一批文人將一個很好的回報,即可以穩定軍心,鞏固政權,又可以籠絡人才。

對於剛剛建立的新王朝來說,實乃兩全齊美的方法,又何樂而不為呢。另一方面來說,當時新政剛建,“其當務之急,是要建立統治秩序,安定趙宋政權,而這項使命的完成,無疑需要依賴於一批負有行政經驗,長於吏乾的文職官僚”。而當時的南方人士因為地理因素,雖然文學才華十分豐盛,但其講究筆法文學,普遍存在尚文重藝,並不能很好地經世致用。這就與北方的尚志重道背道而馳,顯然不能夠很好適用於當時的政治建設,因此不被重用是必然的。

其二是因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南方文化,在兩漢時期實行察舉制度,“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當官的都是北方人士,南方人士想要當官是十分困難的。即使當官,想要做到高位也是屈指可數,唯一一個出名的便是唐朝時期的張九齡,南方人士,張九齡在朝中自稱“嶺海孤賤”雖說是自謙之詞,也可見當時南方人士在朝堂的地位是極低的。

在趙匡胤時期,重“北人”輕“南人”達到了極致。可能有人會說,歷史不進反退,在唐朝明明已經得到緩解的區域歧視問題,反而又加劇。其實並不是,只能說趙匡胤敏感的意識到了,在經過上千年曆史的磨合,南方人士進入朝廷已是趨勢。但是為了迎合當時的政治局面,考慮當下的需要,穩固政權,他依舊採取了保守的態度,拒接南方人士進入朝廷,並且寫下不可以南人為相的旨意。為的就是讓自己的朝廷可以延續的更加長久。

“用南人為相,非吾子孫”:趙匡胤為何要用“北人”而輕“南人”

二、南北地域差異

其次是因為當時的宋朝並不是出於完全統一的情況,而當時的宋朝收復國土的統一戰略為先南後北,所以南方的文人將士對於宋朝來說其實是一個敵對國的關係,宋朝為了杜絕這些南方人士有復興王朝,忍辱負重的想法。所以宋朝帝王對於這些逐漸入朝的南方官員是十分不重視的,但是為了國家的穩定,他並不能放任這一批南方官員不管,但是也不能委以重任。

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派遣這些官員去國家圖書館任文職,或者將重要的官員遣送到京城嚴加看管授予閒職,或是出任地方官員。這樣既不會冷落了人心,又不會讓他們有機會復興王朝。而且也很好地將這些南方士人排除在政治的中心外,不讓他們參政。在這其中帝王都不重視的南方人士,自然就無法享受到北方士人一樣的待遇。

另外,從遠古到西晉時期,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一直都是在北方,經濟會帶動文化的發展,所以在此之前,北方的文化是有優勢的,而宋太祖又是北方人士,自然會從心裡認為北方人士乃中原人士,又豈是外人可比的。所以就會排斥南方人。

而皇帝都是如此,又何況手下的北方臣子呢,就更不會把南方人當成一回事了。史書曾記載在宋真宗時期,想要立王欽若為相,但是王旦上奏說到:“臣見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雖古稱立賢無方,然須賢士乃可。臣為宰相,不敢沮抑人,此亦公議也。”大概意思是說,祖宗立國以來至今未有讓南方人當宰相的先例,臣作為宰相,是不敢阻撓人才的任用,但陛下不能全由自己喜好做事,這是我的意思也是朝中大臣的意思。來阻止王欽若為相。

王旦為什麼會反對呢?難道是因為王欽若一旦當了宰相,兩人之間會有多大的利益糾紛嗎?並不是。只是多年的思想囚禁,讓他覺得與南方人平起平坐是一種恥辱,他的骨子裡依舊存留著北方人士的傲氣,不可苟且與外人平起平坐。王旦和王欽若皆姓王,按道理來說是同族之人,但奈何地域不同,所以王旦是不會讓王欽若入朝為相的。由此可見當時的地域歧視有多嚴重。所以這種地域歧視是歷史長期遺留下來的問題,只不過在趙匡胤時期到達了頂峰。

“用南人為相,非吾子孫”:趙匡胤為何要用“北人”而輕“南人”

三、當時的政策造成的局面

因為當時的在朝為官的大多都是北方人士,且趙匡胤頒佈了南人不可為相的命令,所以就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輕視南方人士。

最直觀的一點證明便是南北榜,北宋名臣寇準,北方人士,在任宰相時期,當過科舉的主考官,在歷史上他是一名十分正面的人物,但是在他主考時,特別的不公正,對於南方人士格外的不重視。

“用南人為相,非吾子孫”:趙匡胤為何要用“北人”而輕“南人”

有一年他主考時,江西的蕭貫位居榜首,寇準便說:“南人下國,不宜冠多士”便取消了蕭貫的資格。按理說,科舉制度,就應和我們當今的高考一樣,不分老幼,不分種族,不分地區,是平等取士。但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制度,科舉從未真正的公平公正過。

像蕭貫這樣的案件在當時的年代屢見不鮮。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江南人士,宴殊,5歲便可提筆成文,14歲參加殿試,且毫不膽怯,文筆斐然,宋真宗便賜同進士出身。但是寇準以晏殊是外地人為由,阻止宋真宗這一行為,錯過了一個人才。

在這裡可能大多數人會猜測寇準是一個奸詐狡猾之人,但是他卻是以正直公允名垂青史的。由此可見,當時不看才華,看地域選取人才是一種社會風氣,也是當時形式造成的結果。這樣的社會風氣導致“選用人才多取北人”。以至於“南方士大夫沉淪者多”。所以在宋朝的許多朝代都是北方人士的地位要高出南方人士居多。且朝廷大多數都是北方人士,就算皇帝想要提拔南方人士,也無計可施。

四、南方人士留下的歷史負面形象

孟子曾說““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從這我們便可以看出古之文人對於南方人士的印象並不是很好。鄙視南方人士是一種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北人對南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成見,認為南人“狡險”。這種觀念一直到南宋時期依舊存在。

即便一些以正直公允名垂青史的北宋大臣,如司馬光都曾直言不諱地對神宗皇帝說:“閩人狡險,楚人輕易”,以此為據反對王安石當政。當然這些惡評也不是空穴來潮的,北方人討厭南方人是有歷史依據的,上段提到的王欽若,在他當權之時結合“五鬼”給宋朝帶來慘重的代價。在熙寧二年十月,陳昇之拜相,但是他一上任便任人為親,絕大多數使用的都是南方人士,所以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用南人為相,非吾子孫”:趙匡胤為何要用“北人”而輕“南人”

五、總結

所以南方人士除掉自己本身在歷史政治鬥爭中採取了不光彩手段,留下了不好的歷史形象,讓北方人士輕視。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統治者的偏見,以及當時的政治所迫造成了重“北人”,而輕“南人”的局面,當然也並不排除當時北方人任人為親的做法導致這一現象的產生。

“用南人為相,非吾子孫”:趙匡胤為何要用“北人”而輕“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