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医队伍来,如何学习中医经典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医队伍来,如何学习中医经典


1.《黄帝内经》vs《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推荐五版教材)选择谁?

对于现代人普遍薄弱的古文基础,我觉得还是选择中基中诊比较好些,因为黄帝内经对大众来说难度太大,搞不好还没起兴趣就放弃了。可以放在有一定临床后做提高。

2.《伤寒论》能看懂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作为学中医的第一门读物。

有网友说,学伤寒论,直接看原文,不要看注解,因为注解带有了注家的主观意愿,并不一定就是张仲景的原意,直接对原文看个几百上千遍,最后也就懂了。可问题是,对于中医小白而言,原文读得懂吗?我个人不太赞成只看原文,因为你看的注家,肯定比中医小白而言,水平高的不是一点点,先达到他的程度再谈其他。

选择两到三家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黄元御伤寒悬解,不宜过多,毕竟不是专门研究伤寒论的,为啥选这三家?因为这三家具有不同伤寒理论的典型代表,对于每一条文,三家的注解对比看过去,同时自己做好条文word笔记,因为后面还要往里面添加其他内容,纸质的没有这个功能。在学伤寒论的同时,对应的《中药学》《方剂学》(还是五版教材)选择伤寒论里有的方和药,其余内容暂时不学。

伤寒论条文笔记是一定要做的,可以加深记忆,还可以防止学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这个就是跟大学考试炒冷饭一样的,直接学到你只需要看条文,不再需要注解辅助。同时每天熟读条文。同时学伤寒论离不开医案的支持,推荐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

3.《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把打开伤寒论组方的钥匙

这本书我本身还没有看过,这本书其实是打开伤寒论组方规律的一把钥匙,大致在网上看了一点,里面的学术和黄元御的学术思想比较接近,有相似之处,有网友称,如果黄元御再晚死几年,那么中医界这种门派乱像之争将得到统一,这也是对于黄师的高度评价。我个人对于黄元御的学术思想还是比较称赞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临床高手,但绝对是个理论高手,之前看胡老的伤寒论,我有些地方不明白,直到看过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我才弄懂了些,当然,弄懂理论,不等于就会看病了,要会看病,真的要多临床,多实践,不然也只是近了一步而已。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医队伍来,如何学习中医经典


4.《温病条辨》能跻身四大经典之一自有他的道理

温病条辨没看过,我看的温病学讲稿,如何看待这门经典,需要和伤寒论对照,对于外感热病,学习《温病条辨》同属于表证的需要对照伤寒论太阳病主证,包括温病条辨中同样有麻杏甘石汤,白虎汤,承气汤等,都要和伤寒论,足一对照,包括春温,温病的柴胡证,和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具体是啥区别,最终做到把伤寒论温病条辨整合到一起。

5.《金匮要略》六经辨证同样适合金匮要略

作为杂病内容,包括痉湿中暑等内容,需要参照太阳病篇,作为太阳病类证相顾对应,对于一些咳嗽痰饮水饮等,参照伤寒论中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有比较之后才会多一层思考。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医队伍来,如何学习中医经典


6.四门基础和四门经典学习完后该怎么办

除了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临床去应证,不然都是纸上谈兵。再后面,可以接触下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他对于伤寒温病杂病的组方思路,如何去加减,还有郑庆安的火神思路,李东垣脾胃论,除了肾气之外,脾胃乃人之根本。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些都可以去涉猎,但前提,是把前五条的基础给打牢靠了,不然后面都是在浪费时间。

喜欢请关注:医界小虾米 一个喜欢中医的西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