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疫情是怎么消灭的?那时候没有疫苗和基因技术?

今世有缘522520


所有的疫情,历史上都靠我们人体自身免疫系统。

黑死病

元朝,虽然是蒙古人的朝代,但是并不是亡于蒙古人的统治错误。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元朝是因为当时肆虐亚欧大陆的黑死病肆虐。也就是鼠疫。这种疾病起源于蒙古草原,一开始以为是老鼠带的,后来发现其实是老鼠身上的跳蚤病菌。

在欧洲,先是在西西里岛,西西里岛死亡1/3人口,1347年,鼠疫出现在热那亚,为了防止疫病,热那亚人用弓箭赶走靠近港口有人得病的船只,但是太迟了,1/3的热那亚人死亡,接下来,威尼斯、罗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俄罗斯。3年期间杀死2500万人,占欧洲总人口也是1/3。欧洲平均寿命下降到20岁。

在亚洲,元顺帝是元朝的倒霉皇帝。1352年,翼宁、保德州瘟疫,同年夏天,龙兴瘟疫,1356,河南大瘟疫,1357年莒州瘟疫,1358年,汾州。1360年,元大都埋了20多万人。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1200年,中国1.23亿人口,由于战乱和瘟疫,1400年只剩下6500万人。有人口历史学家统计。1333年一年,中国至少得病死亡1300万人。1344年,朱元璋全家瘟疫,死得就剩下朱元璋一个孩子,埋家人的钱都没有,卖身黄觉寺。

从鼠疫传播的现实可以看出,任何瘟疫都有一个病死率和存活率。鼠疫的病死率是1/3人口。也就是剩余的2/3要么没有被感染,要么感染了免疫系统成功防守反击。达尔文称之为“进化选择”。黑死病也就是鼠疫并没有消失,但是这种病毒本身对于人类的杀伤力已经基本丧失,因为活下来的人类大多数是经历过选择。有抵抗力的人类。

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基因选择。欧洲人后来侵略美洲,印第安人遭遇了再一次的鼠疫和天花。印加帝国的国王被欧洲人带来的病菌害死,1529年,阿塔瓦尔帕的父亲瓦伊纳·卡帕克病逝,阿塔瓦尔帕和同父异母的兄弟瓦斯卡尔竞争中胜出。而印加帝国几乎没有其他继承人的情况下,阿塔瓦尔帕想要和西班牙侵略者和解。结果168个西班牙人击溃了10万印加帝国大军,用突袭的方式,并且俘虏了阿塔瓦尔帕。

很多人类学家发现,每一次人类征服那些未被开发过的领土的时候,都会带来新的病菌,将那些地方的人类消灭一次(或者叫做筛选)。总会有人活下来,然后产生新的抗体。

黑死病就是这么一种疾病,没有任何人为的作用。在古代根本没有预防医学。中国人和欧洲人,都要靠自己的抵抗力。而抵抗力实际上遵循物竞天择。人类的基因差异性决定了,有些人可以抵抗某种病毒。

天花

天花算是预防医学的第一次胜利。典型的做法是种牛痘,天花会感染人类,也会感染牛,但是牛的反应不强烈,所以牛痘的提取液感染一次人体,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是人体接触过天花病毒就能够实际抵御天花。这就是最早的疫苗。

在中国,乾隆年间治理天花,那时候中国人还没有牛痘,所以预防天花用土方法。就是得过天花的孩子的衣服给没得过的人穿。其实也是一种疫苗,但是这种疫苗是有风险的,20%的小孩子会为此得天花。

中国早在宋真宗时代即发明了人痘接种法,也就是上面20%发病率的种痘方法。英国医师爱德华.詹纳发现挤牛奶的妇女感染牛痘后不再感染天花,1796年试用牛痘预防天花,获得成功。以后牛痘接种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对消灭天花起了巨大作用。198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消灭天花,种痘也就取消。(乾隆一代,的确治理了中国的天花,用人豆的方式。因为乾隆皇帝死于1799年,而英国人牛痘是1796年,要是早一点,可能中国人口更多)

近现代

如果有抗生素,黑死病根本不是问题。因为黑死病虽然死亡率这么高,其本质还是细菌,鼠疫杆菌。所以有抗生素之后你不会正眼看他。对于病毒,一种是疫苗预防,如今的疫苗研发是流水线模式的,当然,难点在于临床数据获取很难。动物是动物,人是人。万一安全性有问题呢。另一种是隔离,只要确定传染途径,物理隔绝完全没有问题。

而治疗方面,其实主要是激发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或者干扰病毒复制,让病毒得不到原材料。所以,一方面是激发,一方面是抑制。对于死亡率不超过10%的疾病,实际上不用特效药,也不必过度恐慌。因为死亡率很低。美国流感1300万人感染,死亡6600人。看上去很恐怖,你除法,也就是0.05%的死亡率。

而细菌,现在都有广谱抗生素,抗生素发明之后,人类平均寿命才上了70。毋庸置疑,这是最伟大的发现,而深罐发酵技术,则是突破抗生素制备数量的最伟大的发明。辉瑞在二战的时候,让青霉素成为便宜药。

病毒依然是有危害的,比如埃博拉病毒,比如艾滋病病毒。但是现代预防医学可以了解其传播途径,比如艾滋病血液和性传播,比如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净化水源等方式。而肝病毒,则可以通过疫苗的放水。我们这么多的疫苗,都对应着一种病菌。大多数病毒和人类共生。

古代还是靠天生免疫。现代医学才是伟大的。


财经纸老虎


古代没有基因工程,当遇到重大灾情,可以想象老百姓有多么无助。就当时的医疗水平而言,别说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甚至都无法找到病菌的源头。医疗器械在病毒检测分析也不过是数十年的事情,那么古代疫情爆发之时,老百姓是否真的只能听天由命了吗?

并非如此。所谓医者仁心,每当病毒肆虐之时,尽管古代医者也没有好的办法,但是强烈的使命感常促使他们跑到疫情爆发的前线,用生命去观察每次疫情的特征,正是他们一代代人的前赴后继,才为后人留下诸多参考资料和宝贵的经验。

可以说绝大多数疫情过后,有人不幸死去,也有人坚强地活下来了,靠的就是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战胜了那些病毒。然而,人类也凭借着智慧通过数千年的不懈努力在对抗病毒上创造了奇迹,例如,血吸虫病、天花等。

赤壁之战

赤壁(古蒲圻),在武汉西南大约100公里处。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与刘备、周瑜的数万汉吴联军在那里上演了世纪大战,结果汉吴联军用妙计火烧赤壁,曹操狼狈而逃。此战使诸葛亮、周瑜美名扬,却让曹操为后人笑。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据《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原来,当时,曹操军中发生了大瘟疫,死了不少将士,这才被迫撤军。次年,曹操在谯县操练水军,7月驻扎在合肥,本打算找孙权报赤壁之仇,但是到了12月却再次不战而退。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瘟疫吓退了曹操呢?

  • 血吸虫病

据考古学家声称,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男尸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女尸中发现血吸虫卵,因此,两湖等地区早在汉朝时期就是我国血吸虫病重流行区。

曹操七月南征,9月到新野,而后直奔江陵。在那里呆了3个月后,沿江而下,与刘备、周瑜大战于赤壁。据此,大体可以判断曹军当时是感染了血吸虫病。

  • 中间宿主——钉螺

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而钉螺是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从11月到次年7月都可产卵,幼体两个月差不多发育成熟。它发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亚,湖北钉螺广泛分布在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的湖沼地。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患者粪便中的活卵,是主要传染源。

因此,为防止感染血吸虫病,应避免在钉螺分布的湖沼地游泳,不接触已经发生疫情的水源。

  • 云梦泽地

从地图上可见,江陵到赤壁之间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地,为湖北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几百公里的草滩成为钉螺生活的天堂。曹军9月份进驻江陵,几十万大军吃喝拉撒都在这片湖沼地。

汉吴联军没有人感染,可见当地人可能对此疾疫有所了解。尽管曹营中也有蔡瑁这样的本土人士,但是曹军中只要有人不小心接触到钉螺,感染上血吸虫病,他的粪便就成为了传染源。行军打仗常就地扎营,生活卫生状况不言而喻,因此,曹营爆发血吸虫病将不可避免。

  • 华佗之死

据《三国志》记载,尽管曹操多次召唤,华佗却迟迟不愿动身,后来被捕而死于狱中。世人都说,曹操因怀疑华佗想害他而将其杀死。但是,华佗死的那一年恰好是赤壁之战发生那年,也许是华佗没有及时赶到军中,也许是华佗对血吸虫疫情也无能为力,曹操便将失败归咎于他而将其杀死。

次年,曹操曾费数月时间来操练水军,欲找东吴报昔日之仇,但最终还是决定打道回府。我想,也许他对去年的瘟疫仍然心有余悸,况且这世上再无华佗,他又怎敢再与东吴在血吸虫集聚的长江沿岸决战呢?

万众一心,战胜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被誉为千年瘟神,哪怕到上个世纪,仍然流行猖獗,曾严重流行于我国南方10多个省市。

解放前,疫区居民患病的不计其数,远望病人,肚子像西瓜,脖子像丝瓜,手臂像黄瓜。据记载,上世纪的40年代,仅湖北阳新县一地,就有8万多人死于血吸虫病。

1949年4月至1950年短短数月之内,渡江战斗和水上练兵中,数以万计的指战员便感染了血吸虫病。据统计,当时阻止在疫区的军队中感染病例多达3万多人。而流行疫区还有近千万老百姓感染此疫,其中数十万晚期血吸虫病人已经危在旦夕。

  •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解放后,根据华东区最高指示,上海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由九兵团司令宋时轮将军任主任,抽调沪宁地区2000多名医务工作者成立医疗队,展开大规模的防治运动。

1955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

  • 苏德隆教授

1950年初,苏德隆教授开始投入血防工作研究。他认为,灭螺是在一定地区内控制甚至消灭血吸虫病的必须措施,村庄的河流人牛公用,是最大的感染源。因此,他提出先消灭村内钉螺,综合治理环境,由近及远,以此类推,从而实现区域性灭螺,他的这一理论对我国控制血吸虫病具重要意义。

之后,苏德隆教授先后提出多种灭螺方法。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师生深入第一线,了解居民感染血吸虫病的特点和钉螺的分布规律,以青浦区为血防试验田,实地投入消灭血吸虫战役中。试验田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向各大疫区。他废寝忘食,深处血防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为我国防治血吸虫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 谱写赞歌

1958年6月30日,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好消息传来,毛主席激动地写下了七言律诗《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结语

不管华佗是否出手,一条小小的血吸虫,最终让自诩雄才大略的曹孟德止步于长江。但是,伟大的中国人民不会屈服,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终于消灭了为祸国人数千年的瘟神——血吸虫。

今天,新病毒来袭我华夏大地。不过,我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仍旧不会屈服,在我党的英明领导下,国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不日定将其歼灭,加油中国!


读春秋思无忌


前言

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文明,因此在对于“疫情”这样的大事件上,有着其他文明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中,不断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建立其相应的应对及不同的治疗方案上的进步。

根据现代传染病学的定义,传染病流行的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动物)。

而根据古代的文献和现代考古发掘,发现古代的中国不仅仅在医术治疗“疫情”,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前人的经验总结中发现了截断传播途径来避免“疫情”的扩张。

截断传播途径来避免“疫情”的扩张

早在先秦时期,《国语·天官》(《春秋外传·天官》)中记载着:“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而考古发掘的睡地虎秦简中,则更为决绝,是直接截断传播途径:

1、简113:癘者有罪,定殺;定殺何如?生定殺水中之謂殹(也)。或曰生埋,生埋之異事殹(也)
2、简114: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可(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或曰當(遷)(遷)所定殺
3、简115:城旦、鬼薪癘,可(何)論?當癘所

而根据《试论先秦时期的疾疫》(作者刘继刚)的研究,若是重罪的刑徒,患了传染病,为防止传染,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重罪者,且病情严重者,定杀后,且杀后要投入水中,不允许生埋。还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若是轻罪者,就是送入“當癘所 ”,进行隔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中,到了汉代,隔离法已经逐渐成为古代人们处理“疫情”的必要手段之一,如《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甚至到了南北朝的战乱时期,这种隔离制度已经成为朝廷和民间防疫的必要手段,如萧齐时,就专门设立了六疾馆,以专门隔离收治传染病患者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理学逐渐成为官学,隔离方法与儒家提倡的孝道出现了冲突,且因人心恐慌、宗教信仰等等方面,这个时期,若是碰到“疫情”的出现,官府就会通过鼓励道教、佛教参与治疗和在隔离区中安抚人心的作用

如唐宋时期,给予僧人或道家颁布度牒的形式,鼓励僧人或道人掩埋尸体,如宋朝时期的漏泽园制度是专门收拢尸体、掩埋尸首的,而安济坊则是收拢病患、传染病患者的。井井有条,各项规章制度在宋时就已经较为完善。

1、“宋春二月,诏天下州县置漏泽园,殡客死无归之士“——《释氏稽古略》卷四《漏泽园》
2、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既为之衣食以振其饥寒,又为之医药以救其疾病;其有陨于戈甲、毙于道路者,则给度牒瘗埋之
若丐者育之于居养院;其病也,疗之于安济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泽园,岁以为常——《宋史》
3、崇宁初年,蔡京当国,置居养院、安济坊——《宋史、食货志上、振恤》

到了明朝时,由于朱元璋年幼时,历经了全家死于非命的经历,因此在还未建国之时,就已经仿宋朝,建立了养济院、漏泽园、义冢、养老政策等等

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

除了隔离方法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古代逐步研究如何治理患病者,以及避免传染源等等方式

一、先秦时期:

通过观察天气、天灾、战争等,人们发现了不同的节气、或大旱、大涝、或战后,都能引起人患上各种不同的“瘟疫”,因此在书籍中进行了文字上的记载,并开始在各地传播,让人民避免患病的概率:

1、《礼记 月令》: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仲冬行春令,民多庎痨
2、《左传 定公四年》:春三月,水涝方降,疟疾方起
3、《韩非子 说林上》: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大兵之后,必有大疫。

这个时期除了国家设立官职收拢医治病患的措施之外,由于医术上的不发达,除了医药之外,还综合了各种巫术、占卜等迷信方式,但也发展出了以预防为主的理论来。

1、《周礼 地官》:凡岁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
2、乡设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
3、设大祝和司巫,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祈福年,求水贞。男司巫主逐疫除病;女巫主草药熏浴,祛疫防病
4、《周易 下经》:“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5、《管子》: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然,故祸不萌

二、秦汉唐时期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施法制,因此在对待巫术这方面有着天然的反对姿态,使得秦国在当时除了良工、悍卒闻名之外,也以多良医而闻名于世;因此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率先设立了“太医令”官职。当秦大一统之后,将“太医令”列入了“九卿”少府之内——“(秦)有太医令丞,亦主医药,属少府”。是全世界第一个政权将医学列入国家范畴的典范。

甚至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考试制度,来考证征召的各医官、“术士”(楚国称医者为巫、齐国称术),于秋冬季节时,开展医官的“课殿最”考核。过则奖,错则罚

其中秦国规定了“不得兼方,不验辄死”这项规定,影响到汉唐时期,特别是“不验辄死”。

在古代时期,由于人口流动性教弱,所以在疫情的治疗方面还相对落后,但从战国之后,战争的升级,尤其是战争时期动用的人口日渐增长、规模也越来越残酷,流动性也在不断加强,使得“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成为人们的共识

因此秦国也率先在军队中设立了医官制度,而汉承秦制,不管是军医制度,或是城市卫生管理制度,都与秦无异。

如:1、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就记载了大量军事医学知识,尤其是战场止血等,而在防疫方面,也提及了用生石灰处理营房等。
2、“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令丞。”——《汉书·百宫公卿表》
3、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汉书·平帝纪》

最为主要的是,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唯有对“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明文法定不在焚书之列,甚至还进行整理、对社会颁布。

所以汉代时,通过秦朝的整理,医学上再进了一步,尤其是东汉末年时的张仲景通过不断的观察病人,研究前人的经验,通过自身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迄今为止,《伤寒论》依旧是医学界用以研究传染病学的入门书籍之一。

到了唐朝,在此之前,人们对于传染病,还是较为笼统,但人们根据《伤寒杂病论》里的辩证及疫气学说,开始观察外物、环境,提出了更多的想法,寻找出传染源。

如隋朝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开始提及牲畜传染疾病给人的案例:

凡可食之肉,无甚有毒。自死者多因疫气所毙,其肉则有毒,若食此毒肉,便可令人困闷吐利无度,是中毒。

随后他在书中提到,一可能是牛吃草时,被毒蛇咬了,因此有毒,第二种可能就是牛患有疫病,人吃了会导致感染。

同时在唐朝顾微《广州记》也记载了,牛舔别处后,又去舔牧童,天天都这样,可有一天,牧童突然患病死了,而牧童的家人杀牛供宾客,“凡是食用此牛肉者,男女二十余人悉变为虎”。虽然有点神奇、志怪的色彩,但若从另一方面考虑,宾客都变成虎了,周围的人会怎么样?会不会是一场传染病的爆发呢?

在秦汉时期,人们只是通过观察环境和节气的变化,与人体随之的变化,来判断出可能出现的疾病,但到了隋唐,就出现了质的变化,人们开始不断去发掘出各种传染源。去思考如何避免传染源。

如: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江南(长江以南)多瘴气、蛊虫,如血吸虫(当时称为血蛊等)、尸体可以成为传染源,需要收敛掩埋;城市建设时,各坊必须修建排水沟等等、

所以唐朝时期,虽然医官制度依旧是为皇室服务,但是也如同秦时期,太医院同时也要担负着教学、考核等等培养新一代医生的责任。(东汉时,书籍主要集中在世家豪族之手,因此医士也多出自世家大族,所以秦时建立的医官制度在汉晋时期不再面向民间。)

并且唐朝时,也修建了“病坊”这样的“恤贫宽疾”的社会机构,起初与佛教有关,主要是建立在佛教的旁边或者就是佛寺院的内部,早期主要是由佛教管理“病坊”,可到了武宗灭佛之后,“病坊”无人管理,因此武宗下旨,令“有名行谨信,为乡里所称者”管理(也就是乡绅)。后来又在此基础上,

给予“病坊”“悲田”(公田)的供养,还制定了一套监督、管理制度,从此中土历朝历代在建国后都要建立这样的“恤贫宽疾”的社会保障机构

“病坊”的作用,无“疫情”时,主要是收拢流浪人员、老弱孤寒之人,当“疫情”爆发时,就成为收治“疫病”患者的治疗中心,起到了与地方医疗机构相互互补的关系。成为隔绝传播途径的隔离中心和治疗感染者的治疗中心。

三、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有庞大的经济作为后盾,因此可以说在古代,宋代的医疗制度和福利制度是全球领先几代的

由于宋代医疗制度、防疫制度较为完善,且分为城市防疫制度和民间防疫制度、收拢、隔离、治疗等等制度,因此只能从简说起

宋代的医官是历代以来最多的,虽然有冗员状态在内,但达到了1069人(是唐朝的十倍以上),所以有如此庞大的医官,因此在北宋中期,在各大城市、地区建立了医生考核制度。

特别是范仲淹的那句“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后,北宋的医官制度就如同科举制度一般,不仅仅有各种分科、各种考试,还有实习制度,以及分配工作时的见习制度(如到军队、到医馆、到贫民、到学校里面给不同的人看病,还要写报告等等)。最为关键的是,每个阶段都有评定,分上中下等,有奖学金也有处罚,施行的是末尾淘汰制。

当上医官还不是可以放松的,还有每年的各种考核、检查、以及治病时康复率、死亡率、残疾率、被病患告的几率,等等等等,(那些穿越小说说主角到宋朝为医的,估计主角真的是学霸或是傻X,比当皇帝还累)。

如治病人痊愈百分之八十以上者,治疗一千人以上减三年磨勘,五百人以上升官一等……如治疗病人死亡百分之三十以上,,总治疗一千人延长一年磨勘,五百人延长两年

所以,我们能看到,宋朝时期的“瘟疫”泛滥是历朝来最低的,很少出现大规模的感染的现象,甚至是范仲淹到地方为官时,他所管辖的州出现疫情(流感类),结果他自己研究处方,开了一个方子后,交给地方“熟药所”(南宋改为“太平惠民局”)的医官研究后,投放到民间,最后疫情根本就没有传播出现,很快就被平息下来了。

根据宋史的记载,宋朝(含南宋)先后一共爆发过42次疾疫,其中最大的有5次,只有一次是北宋庆历八年,黄河决口泛滥,导致的大疫情。其余的四次均是南宋时期,战乱导致的瘟疫。

而宋朝处理“疫情”时的措施主要有:

一、中枢派遣良医赶赴疫区检视,与当地的医官合作,根据病症,配药赐给疫民,药费由朝廷无偿拨付。

二、派遣禁军和地方厢军封锁各道路,同时向疫区内的部队派遣“住泊医官”(有实习生在内的情况),与部队中的军医一起构建成部队内部的医疗网络。

三、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由专门的官员负责,用以防疫时的支出。

四、各地的“熟药所”自动参与治疗之中,所出费用均有朝廷无偿拨付。

五、疫区的地方官府,收敛尸首,可以酌情颁发度牒,让僧、道人参与收敛尸首,超度亡灵,如收敛2000首给予度牒一张,南宋嘉定元年江淮大疫时的操作。

六、疫区外围人员迁徙外地,如真宗祥符二年, 河北北部发生瘟疫,宋廷下令“边民南徙避疫”

七、若是灾害导致的人们流离失所时,招募精壮入禁军,随后老弱迁离灾区,以避“瘟疫”(但宋徽宗时期这项规定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大名府时,就因黄河决堤,金国入侵前夕没有赈灾,最终导致淮河、泗水一带数百万人死于疫情。)

四、明朝时期

明初时延续了宋朝时的规章制度,也是建立养济院、漏泽园、义冢、养老政策,但由于毁史行为,缺乏资料,只能从少量的资料中显示出明朝直到崇祯时期,因财政和频繁的天灾,在收拢灾民,杜绝传染源和收治感染者等方面,政府的不作为。

而根据明嘉靖时期,西方人的记载

“他们还有一件非常好的,使得我们都对他们这些异教徒惊叹的事,那就是在他们的一切城市中都有医院,老是客满,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行乞.我们因此问他们原因何在,回答说,每个城市里都有一个大地区,其中有很多给穷人、瞎子、瘸子、老人、无力谋生的人居住的房屋,这些人就居住在所说的房屋里,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有充分的大米供应。他可以在上述的大馆舍中住到死去,此外他们在这些地方养得有猪和鸡,因此穷人无须行乞而活下来”——葡萄牙人科鲁兹《中国情况记》

在杜绝传染时,明朝的城市继承了宋朝时期的制度,但在科技上更胜一筹,导致了同一时期的欧洲人,看到之后都不得不去赞美

“他们(明朝人)第一是极其清洁,不仅在他们的屋内,也在街上。” 
“这里的水是淡水,清澈透明,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样又咸又涩。”——利玛窦

根据仅存的资料显示,明朝时期,由于小冰河爆发时期、与蒙古之间的交际、以及民间开发大西南等,明朝的疫情较为严重,特别是北方,蒙古沙鼠成为了罪魁祸首,因此根据清修《明史》的记载,明国祚276年,有疫情的年份竟有118年。

但仅存的资料不多,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来推测,明朝时期,处理疫情的措施多参考于宋朝,派遣医官、免费发放药物、以及隔离患病者。

如《明实录》记载的洪武时期,在各地修建的惠民药局,就是类似与北宋的“熟药所”。

还有嘉庆时期,因与蒙古开边市,导致的从北向南的“瘟疫”(迄今认为是鼠疫的可能性较大),明政府派遣太医,分别驻扎在京城内外,诊治病人,发放药材。

另外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天花流行,当地的医师们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等等。

五、清朝时期

这个不说了,可以搜索《清朝瘟疫史》,又或者看下《清史稿》也行!但清朝也留给了很多遗产,如温病论,还有全省封闭,口罩,消毒,瘟疫医院等等措施。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史之为用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瘟疫的爆发,古代的时候因为医疗水平比较落后,防范手段比较低级,一旦发生瘟疫之后传染还有致死的率都非常高。

因此在史书上记载,每一次发生瘟疫都会造成数十万人甚至一个地区的灭亡,一个村死的一个人都没有也是常有的事情。

古代的瘟疫如此厉害,那么古代是通过什么办法来控制疫情的呢?他们都是由什么手段来治疗得瘟疫的人的呢?

纵观相关历史资料,人类历史上发生瘟疫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比较知名的两大瘟疫,一个是欧洲的黑死病,另外一个就是大明年间的鼠疫,有学者称这两个疾病都是蒙古军队从草原带出来的一种流行传染病。

这个流行病在欧洲造成了2500万人的死亡。而在明朝史料记载,明朝的鼠疫造成山西,直隶,河南三省人员大量死亡,当时三省在爆发之前的人口多达2560万,但是等到8年瘟疫过去之后,人口剩了不到1300万,死了将近一半的人。

正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瘟疫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式,而且致死率非常高,所以人们对于瘟疫都非常的害怕。

古人将瘟疫会看成是老天发怒在惩治人间,因此在瘟疫爆发之后,家都会重点治理贪官污吏,而各地官员也会躬身自省,并且赶快祭拜上天,希望上天能够饶过百姓。

也会认为是有哪位官员审了冤假错案,导致上天震怒,国家会将之前审过的案子重新梳理一遍,如果要是用冤假错案尽快平反。

所以中国古人对抗疫情一个手段就是通过国家和官员们集体反思,但这也是一个没有用的方式。

当然在发生疫情之后,地方政府还会免费发放预防作用的药品,比如说会将一些药品直接投入到井水里面,让老百姓打井水喝从而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在古代也有一些专门抗病毒的中药方,比如说现在很多抗病毒口服液都是纯中药制剂,通过提前饮用这些药品来达到预防的目的。

对于那些已经得了瘟疫的村子,会让军队强制隔离封锁村子,尽量不让村子里的人出来,以防疫情到处传播。

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凡是接触的那些得过瘟疫的人都会被传染,所以会强制将得了瘟疫的人给隔离开来。

当时人们也非常自觉,若是村子里有人得了瘟疫,其他的人都会藏在家里不出来,除了必要的打水或者说买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之外,其余的时间都待在家里。

对于一些因瘟疫死亡而且无人埋葬的尸体,官方也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处理,比如说火烧或者说用生石灰掩埋放水杀毒。

疫情爆发期间,国家也会组织相关医生赶快进行相关的人体实验,测试不同的药方,找一些轻症患者或者重症患者进行实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会有很多医生因此染上瘟疫去世。

由于古代没办法研究这些瘟疫病毒的特性所以在测试药方的时候成功率非常低,而且因为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很难找出一个能够治疗所有瘟疫的药方。

不过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医生总是冲在对抗瘟疫的第1线,这一点是无可否定的。





历史回放机999


远离闹市山里跑,空气清新人稀少。

祖国人民众志诚,消除瘟疫去魅影。




无为大智慧大力


首先中国古代有几次疫病大流行,由于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不同,古方无法治今病,于是当时顶尖的医生们就提出新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案,从而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发生大疫病时,中医就是不停地总结。等发生靠总结的经验无法处理的疫病时,反而迫使中医出现跳跃式发展!

第一次: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就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本书提出的六经辨证治疗伤寒,就是中医学的一大创举!并且至今还在指导中医临床。

第二次:金元时期的寒凉派。

1.刘完素。当时河间地区疫病流行,用温燥的伤寒方无法治疗,反而容易加速病人的死亡,于是刘完素提出用寒凉药治疗热性病。主要代表作:《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伤寒直格。2.张从正。张从正应该是属于刘完素寒凉派的分支,但他新增了攻下法。

第三次:明清两代,由于城市发展,这一时期疫病发生主要集中在富庶的江南,死亡率极高!那个时代的医师们发现无论是伤寒辛温方还是寒凉攻下方,都无法有效治疗这个时期的疫病,于是江南的名医大家总结并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治疗温病。这一学派又称为温病学派。这一时期主要的疫病诊疗指南是吴有性的《瘟疫论》。尤其是吴有性身为名医,尚能深入疫区接触病人,还提出戴口罩可以有效防止传染,并提出了通过隔离病人、焚烧尸体及病人用品等方法以阻止疫情扩散等等观点,可谓推除出新,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事实上中国古人对于疫病是非常关注的,从宋代,就成立了公办的医疗机构,按成方制成汤剂丸散剂以惠民。当然这是和平发展时期。战乱年代,瘟疫一起,就全靠家族内部互助互救。往往到最后就真的十不存一了。


100分纪录片


隔离一直是防止疫情蔓延的最佳方案,对感染者用中药进行调理,对感染致死的人畜尸体及其用品进行焚烧掩埋,其他人喝姜汤进行预防。

 

当然,古代的医学水平毕竟有限,如果赶上像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这样在潜伏期就可传染的疫情,那死亡的人数可就多了去了,比如在东汉末年爆发的瘟疫,蔓延了大半个中国,关于死亡的人数,有记载说是2000万,更有说是5000万,几千万人的死亡导致中国人口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再比如在明末爆发的大鼠疫,也造成了上千万人的死亡。





得之


提起疫情我觉得令人最深刻的就是几百年前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当时无数人因之丧生!

虽然黑死病最终停止了,但不是被消灭的,它是自己突然消失的。

黑死病的消失是西方疫病专家、历史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直到现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但通常认为与当时西欧各国家有组织的集体性抗黑死病行动有关。在这些行动中,隔离是最有效的手段。

黑死病是指从13世纪一直持续到17世纪的欧洲大瘟疫,因患者晚期的皮肤会因皮下出血变黑而得名。它在14世纪中期杀死了接近三分之二的欧洲人。也是在那个时期,各个西欧国家先后开始采取集体防疫措施。从最早的各个国家自顾自的到国际间相互合作。这些措施最有效的就是严厉的隔离制度:患者隔离、村庄隔离、往来人员隔离、往来货物也隔离。每个国家的隔离都举全国之力全力而为,从国家机构到宗教,到平民百姓,最终,在1656至1721年间,西欧诸国就先后走出黑死病的阴影。


在历史中寻找生活


其实消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隔绝传染,只要没有了传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消灭。

在古代如果有疫情发生,首先做的就是防止发生疫情区域的人员和家畜流动,就是封闭起来,死亡的尸体大多是焚烧后掩埋,还有处在河流附近的还会对下游进行管控。那时候相对残忍在于基本疫区封锁结束,里面的生命也基本没什么了,然后火烧,疫情基本就结束了。

这个难点就是在于如何有效的封锁,很多时候不是如何有效的治疗,只要感染者都死完了或者痊愈了,那么就结束了。


猪儿乐


古代吃水是大家共用一口井,记得历史上发生疫情时当地政府在人民吃水的井中投入药材,这样可以集中诊治。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