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明明打了胜仗,实际上却败了,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战役吗?

汉史趣闻


这样的结局很多,过去的咱不说了,说说近代和现代的。

最明显的例子是越战,美国几乎赢了每次战斗,但最终结局缺是失败了,美国自己也承认失败。我们在说阿富汗,美国不费吹灰之力推翻了塔利班政权,胜利了?表面上胜利了,其实呢,塔利班越来越强大,看似消灭了领导人,但很快又选出新的领导人。以至于特朗普说美国是不想打塔利班,想的话几分钟就能消灭他,美国有核武器。想想美军不心急特朗普能说这话吗,美军赢得了每次战斗,你能说美军在阿富汗胜利了?战略目标一个没达到。

咱在说说伊拉克。同样美军赢得了每次战斗,但让伊拉克走向民主了?建立亲美政权了?一个目标也没达到。现在的政权不但不亲美,反而反美。

总之,每次战斗的胜利不等于战略的胜利,美国每次都赢得了战斗胜利,战略上上缺屡屡失败,以至于透支了美国国力,如果美国继续这样下去衰败是必然,中国有个成语叫“南辕北辙”,美国这匹马在厉害,本来方向朝南,非朝北跑,早晚累死。


跟着遨游太空看世界


世人只知杜聿明第五军取得了“昆仑关大捷”,期间重创日军精锐第五师团以及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却不知此战过后第五军因伤亡过于惨重不得不撤下战场休整,包含昆仑关战役在内的整个“桂南会战”,最终其实遭到了惨败,重庆军事委员会为此开出了一份史无前例的“罚单”。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

日本人1939年发起的所谓“南宁攻略”,并非以侵占整个广西乃至于进兵大西南为目的,而是要切断中国的国际运输线,以此迫降重庆政府。在我国沿海全部被日本海军封锁的情况下,从美英等国输入军用物资的路线只剩两条,即滇缅公路和滇越铁路,日本政府一直在威胁英法两国关闭这两条通道(后来干脆动武了)。

知识点,另外还有一条隐密的陆上线路!它从越南河内先通过铁路到边境城市同登(79年军迷都熟悉了它),再从同登通过公路到达广西南宁,武器装备在这里源源不断运进广西,注意啊,这都是中国花钱买。日本人很快发现了这条线路的存在,命令驻广州的第21军攻占南宁进而切断之。

(荣誉第1师师长郑洞国)

1939年11月9日,负责进攻南宁的日军第五师团和盐田支队(TW旅团)在海南三亚集结完毕,由第五师团长今村均中将统一指挥,于六天后突然在广西钦州湾实施登陆。由于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根本未曾料到日军会进犯广西,因此毫无军事准备,负责钦州湾海防的桂军新编第19师一触即溃。

当时第四战区主力都在粤北一线与日军对峙,整个广西境内只有夏威第16集团军的两个军六个师,在日寇广岛师团的猛烈攻击下,仅仅九天时间全线即告崩溃,11月24日南宁失守。为了巩固南宁的防御,第五师团第21旅团在追击中占领了南宁以北50公里的昆仑关,这是桂南地区进入广西腹地的天险和要隘。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

重庆军事委员会急调驻扎全州的杜聿明第五军驰援(直属战略预备队),命令该军务必夺回昆仑关,12月18日第五军所属三个师同时发起反攻:戴安澜第200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正面攻关,邱清泉新编第22师在昆仑关以南阻援。用第五军这样的机械化部队进行并不擅长的山地攻坚战,其实是非常愚蠢的,但是没有办法,附近一时没有其它有力部队。

昆仑关的战役细节不再赘述了,第五军历经旬月苦战,在1939年的最后一天以尸山血海克复昆仑关,消灭第21旅团及增援而来的盐田支队一部共4000余人,击毙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然而第五军也付出了可怕的伤亡,官兵牺牲和失踪6400余人,抗日名将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以下负伤11000人,后期投入作战的第66军和第99军也伤亡约12000人,所以“昆仑关大捷”实在是惨胜如败。

(新编第22师师师邱清泉)

更重要的是,第五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全部撤出战场至广西迁江休整,昆仑关阵地则由增援上来的第37集团军第66军的159师和160师接防。此间中国军队先后调入广西南部增援的已有第35(邓龙光)、第37(叶肇)、第38(徐庭瑶)三个集团军的番号,加上原有夏威的集团军,仅用于一线的兵力即达10余万人,对战场上日军一个师团附一个旅团构成绝对优势。然而1940年1月13日,日军增援部队第18师团和近卫旅团到达,战局再次逆转。

已经越过昆仑关准备反攻南宁的国军各部,在日军的攻击和迂回下再次陷入大乱,重庆军委会命令白崇禧反攻宾阳重新夺取主动权,后者回复:“我各部伤亡太大,在日军的迂回下,全线发生动摇,已无法展开攻击”。

(第五军的战车部队)

1940年2月3日,日军第18师团在追击中再占昆仑关,第21军参谋长佐藤甚至要求军部再增援兵,一口气攻占桂柳地区进逼贵州,沿柳渝路直下重庆,如今回头想想都是一身冷汗。

所幸1940年的日军还没有进攻川渝的作战思路,因此佐藤的建议被否决,中日两军在昆仑关附近形成对峙,桂南会战以重庆军失败而告终。鬼子虽然没有继续深入,却是把蒋某人吓得够呛,战后在柳州召开军事检讨和追责会议,严厉处分了各级将领,开出了抗战历史上最大最多的一张“罚单”:

(邱清泉)

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降级,从一级上将降为二级上将,且行营从此无权指挥战区军事;前来督战中央军的军委会政治部主任陈诚亦遭处分,第37集团军总司令叶肇送交军事法庭,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撤职查办”(这可是杜聿明的恩师、第五军的创始人),同时又撤了三个军长和三个师长的职,作战不力的第9师干脆被取消了番号,改为“无名师”。。。

其实蒋某人的担心和后怕是有道理的,四年后的“桂柳会战”(豫湘桂战役的一部分)中,日寇第11军攻陷桂林、柳州后便兵犯贵州,直接造成贵阳几乎不保和重庆震动,国民政府甚至有了西迁西康的打算,而如果他们1940年初就这么干了,抗战形势如何发展,真的很难说了。

(徐庭瑶、杜聿明、郑洞国、邱清泉等)


度度狼gg


比如,朝鲜战争。

我们,和美国,都宣称朝鲜战争自己这边是胜利方。

而事实上,还真就是这样。

首先是朝鲜进攻韩国,韩国打不过,快被打到汉城(就是现在首尔)了,然后美国参战,然后变成朝鲜打不过,快被打到平壤了,然后志愿军参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在现在的国界线停战。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他拯救了韩国。

从我国的角度来说,志愿军拯救了朝鲜。

从总体来说,朝鲜的国土比一开始少了一点点,而韩国多了一点点。

所以,这是一场都宣称打赢了的战争。


破晓修罗


清朝的雅克萨之战很典型,据说入侵黑龙江的沙俄部队是一群由土匪,猎人,少数军人组成的杂牌部队,一共没有多少人。可是康熙帝御驾亲征,水陆并进,并动用了刚从台湾那里郑氏投降的精锐部队。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

然而清军两次参战雅克萨以“骑射乃满洲之根本”,主要轻型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若不是动用红衣大炮,雅克萨没那么容易收复。

因此虽然清朝赢了战争,但是这是靠人数和精锐部队的压制取胜,战术和军备思想都已出现落后趋势

赢在一时,输在千秋


黑大小手残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打了快三年,当时国共形势发生了一些转变,我军在部分区域的力量已经超过了国民党,大决战势在必行。中原地区我军的两支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相互配合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而国民党也有在徐州决战的意图,最终双方爆发了一场中原决战,即为淮海战役。

战争于1948年11月6日夜晚开始,华东野战军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南下追击黄伯韬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因奉令等海州第9绥靖区的第44军西撤,推迟至7日西开。华东野战军借此延误,追上正在渡大运河的第7兵团,负责殿后之第7兵团第63军、第100军83师被迅速歼灭。

解放军行军速度超出预料,在一日之内,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就攻占碾庄与徐州之间曹八集等各据点要道,到11日,华东野战军将黄伯韬的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

黄百韬陷入重围后,蒋介石高度紧张,因为一旦黄百韬兵团被华野吃掉后,在江淮一带的国民党军乃至整个战场将陷入极度不利的态势。为了挽回颓势,解救出黄百韬兵团,蒋介石派出心腹爱将杜聿明指挥实力强大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从徐州前往解围。

杜聿明即令邱清泉兵团主力星夜向徐州东南张楼附近集结,李弥兵团向徐州以东苑山附近集结。他力主寻求解放军之一翼实行迂回包围,击破后再将其主力攻击。邱清泉东援黄百韬的时候,遭到了我军的顽强的阻击,一天进攻不到三公里,进展甚微,邱清泉决定派第74军从徐州东南方向迂回到双沟,然后向北攻击我阻援部队。

淮海战役此时第一阶段已经进行好几天,虽然黄伯韬顽强抵抗,但是被围歼是迟早的事情,远在西半坡的毛主席密切关注怀海战场。在看到黄伯韬被围歼已经成为定局的时候,毛主席已经开始想第二部的策划,他准备调遣军队绕道邱清泉兵团后方,在全歼黄伯韬之后,围歼东援兵团。

双方都想迂回到对方的后方,两支奇兵就在潘塘相遇。74军先头部队与我方先头部队在潘塘以东的周楼相遇。刚开始,双方都认为对方是零星小股部队,74军认为是碰到了地方部队、游击队,解放军以为是三绥靖区残余部队,都想一举击溃继续前进。但仗越打越大,人越打越多,战斗越打越激烈。战至凌晨2时左右,74军退至张集、二陈集一线据守,我军据贺楼、赵洼一线与敌对峙。

第二天早上双方指战员发现,两军已经犬牙交错、以潘塘为中心,扭成一个纵横数里的巨大旋涡:解放军最近的一支部队距离74军军部仅三里,而华野二纵指挥部也和国民党军部队仅隔一条水沟。

双方整整打了三天三夜,均无大的进展。鉴于国军用在潘塘的增援兵力已经越来越多,切断邱、李兵团退路的任务已经无法完成,粟裕下令苏北兵团脱离战斗、向南转移,才结束了这场激烈的战斗。

此战74军没有被全歼,华东野战中也是主动撤退,所以在国民党的宣传中就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胜仗,并且大肆宣传。但是国民党的部队却选择的忽略了,据此只有不到20公里的黄伯韬兵团。而在潘塘战斗结束一天后,粟裕就指挥的山东兵团对碾庄圩之敌发起了最后总攻,并与3天后彻底歼灭了黄百韬兵团。

就是这样一场,所谓的胜利,让国民党吹嘘成打胜仗,以至于杜垏明在若干年后回忆回忆录时就曾无比尴尬地记下:“他们到徐州后还到第二兵团参观了战俘武器及战迹。有一位记者以怀疑的口气问我:这样的大捷,黄百韬到哪里去了?我说:黄百韬回家休息去了。”

国民党派遣的74军本来是解救黄伯韬,但是被华东野战军阻挡在潘塘,从局部看,潘塘的拉锯战消耗战双方势均力敌都没吃亏,最后还主动撤退,所以国民党还占有一些便宜。但是从全局来看, 解放军此战成功吸引了国军正面力量,使得围攻黄百韬兵团的主力压力大大减轻,使包围黄百韬的部队,可以完成对黄百韬的完全围歼。


帝国烽火


一手发动内战的蒋委员长。

1946年6月26日,经过周密准备,蒋委员长下令10个整编师的国民党军30万人,向只剩下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今大悟)之间,纵横不足百里的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据可靠情报,此时由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的共军中原解放区部队只有6万人,而且已经被压缩到随便一发炮弹就能砸死几个共军的狭小区域内,这正是将共军聚而歼之的大好机会!

刘峙与杜聿明

在驻马店坐镇指挥的国军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一想到这消灭共军的头功落到自己头上,就不由得心花怒放,30万美式装备的国军PK6万土枪土炮的共军,这还不是三个指头抓田螺,稳拿!

毕竟在抗战中从保定溃逃到郑州,一退千里,被人讥讽为“长腿将军”,此后作为重庆卫戍司令长期呆在大后方,没什么表现的机会,刘峙这次出兵格外卖力,指挥国军长驱直入,直捣中原解放区腹地宣化店,而此时共军已做鸟兽散。

中原解放区负责人李先念

没想到共军居然提前撤了,这蓄力十分的一拳打了个空,刘峙判断,共军主力正往东溃逃,其余两股分别往西,往北溃逃。但是,就这么点共军,是逃不出他刘某人的手掌心的!

更妙的是,中原解放区的经扶县当时就是以他刘峙的字命名的,刘经扶收复经扶县,这一战的指挥官真是非他莫属!

于是,刘司令立即部署分兵追击,从6月26日激战到七月底,中原解放区突围的共军,除了往东溃逃的“主力”(即皮定均第一旅)以外,其余几股共军均在国军围追堵截下损失惨重,中原解放区更是全部被国军占领。

根据后来的统计,中原解放区部队除了皮定均第一旅五千多人大部分突围之外,由李先念,王树声,王震等人率领的几支分头突围部队均十损七八,总共损失三万五千多人,撤到其他解放区的只剩下两万多人,可谓元气大伤。中原解放区干部旅旅长张文津,旅政治部主任吴祖贻,旅政治部干事、毛主席的侄儿毛楚雄,359旅719团团长颜龙斌等数十位高级干部牺牲。

开国中将皮定均

从战术上来看,国军的“收复”中原之战可谓是大获全胜。但是,这一战只是个开始。此战前,苏中解放区的共军向国军放话:蒋不攻李(先念),粟不攻蒋,蒋若攻李,粟必攻蒋。

这股共军的指挥员,叫做粟裕。

就在中原开战后一个月,粟裕的3万苏中解放军就把黄埔一期生李默庵率领的12万国民党军打得满地找牙。

中原开战后不到三个月,1946年9月,国军精锐部队赵锡田的整编第三师在定陶战役中被刘邓大军歼灭,负主要指挥责任的刘峙黯然下课。

1971年,刘峙病逝于台中,1975年,蒋介石病逝于台北,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初自己信心满满发动的全面内战,最后不仅没有消灭共产党,居然还把自己打到了台湾岛上去。


每日一段历史



按照国军的宣传,第二次长沙会战都是被当作胜仗的。但是实际上,这是一次地地道道的败仗。只是因为国军判断日军的目的是攻下长沙,而在国军的节节抵抗之下,日军虽然一度攻到长沙附近,但是最终却仍然撤回去了,所以国军认为这就是胜利。而日军的目标实际上并不是攻占长沙,而是进行扫荡性的进攻,以打击国军湘赣一带的主力军团为目标,而这个目标日军是达到了的。

日军发动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目的就是扫荡第九战区的部队,以巩固其对武汉和华中地区的占领。国军判断日军的目的其实有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国军在发动进攻的时候的行李包袱的大小。这和美军判断志愿军的攻势的标准是一样的,因为步兵在后勤补给线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只能以自身携带的粮弹物资来维持作战,而步兵当时能够携带的物资的上限就是只能维持一个星期的作战。

按照这个标准,日军当时携带的行李是小包袱,也就是只能维持一个星期的作战。而要攻占长沙这样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大城市,只携带一个星期的物资辎重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日军的目标不可能是攻占长沙,而只是以攻势吸引国军主力兵团出动,再从中捕捉将国军主力兵团围而歼之的机会。而日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打垮了第十军和七十四军两个主力兵团,无疑是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第十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之前并不隶属于第九战区的作战序列,而是直属于军委会的机动兵团,也是当时国军主力兵团,装备水平较高,战斗力较强,是在湘西一带完成整训后,来到粤汉线附近驻扎,准备乘火车经湘桂线铁路去西南,然后转赴缅甸,参加远征军去的。只是在第九战区部队三十七军已经被击溃之后,薛岳临时请求军委会参战,结果却将第十军整师整团的拨调给三十七军,成了添油战术,结果被日军打垮。

也就是说,第十军实际上在战前并不是日军的主要目标,而是国军统帅部和薛岳的错误指挥临时给日军送上的一份大礼。日军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刚在上高会战中表现出色,攻击力强悍的七十四军。七十四军是作为国军统帅部的总预备队使用的,所以当时在江南地区的各个战场上都能看到,哪里形势紧张,国军统帅部都会把七十四军调过去增援。


七十四军长于攻击,而短于防守。这是当时人尽皆知的事。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第九战区第一线部队被日军击溃之后,乘胜向长沙方向攻击前进,薛岳认为日军的目标是攻陷长沙,因此决定将兵力都向长沙附近集中,与日军进行决战。七十四军就是在这种错误的判断下,奉命向长沙急进增援,结果在春华山,黄花市一带与日军发生遭遇战,实际上是被日军伏击,猝不及防,被日军完全击溃,王耀武仅以身免。

儿在日军已经达到目的之后,前线的物资粮弹已经消耗将尽,后方又被已经转入外线作战的二十七集团军杨森指挥的二十军攻击,后勤补给线无法维持,因此就在达成战役目标,也就是打击七十四军的目标后,没有继续向长沙攻击前进,而是开始总退却。因此,当时国军正在薛岳指挥逐步向湘南后撤,却突然发现日军已经开始全线后撤,第九战区于是马上下令转入全线追击,之后就被宣传成了一次胜仗。其实以损失论,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败仗,而且是一次就损失了两个重点培养的主力兵团。


萧武


东北野战军兵发长春,发动攻城战役,长春守军凭借完备的工事,严密的防守,坚决抵抗。面对相持的态势,东北野战军均衡利弊之后,大部撤离,去转战锦州。但取得守城成功的国军却遭到了更大的困境,在胜利的同时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1948年2月,主席就指示东北野战军林总,准备组织部队攻打锦州,以封闭东北国军的退路。但林总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锦州有15万重兵把守,城防坚固,担心又像打四平一样久攻不下,导致损兵折将而功亏一篑。相比之下,长春守敌偏弱,不易增兵,且我军方便集结兵力,所以他认为攻打长春为上策。

两人你来我往讨论了近半年,林总始终不为所动,这令主席大为光火,发了脾气,后来在周公的劝说下,勉强同意让林总试一下。


这已实属不易,主席是个轻易不会改变主意的人,这次做出让步,给足了林总面子,但对其畏战表现还是给予了少见的批评。

林总申请得到批准后,下决心要争口气,以证明自己的战略眼光,他集结大军,兵发长春城下。

驻守长春是国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领的2个军、6个师又3个旅,约10万守军。他见东北野战军大兵压境,知道无处求援,索性豁出去了,主动出城迎战,双方打了三天,出城的国军被打回城内。


林总眉头紧锁,长春守敌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这时他有些后悔与主席产生分歧。随后,又经过几次试尝攻城,效果甚微,他知道目前并没有绝对的把握打下长春。

于是林总致电主席,承认自己对敌估计不足,即使付出重大伤亡也不能保证解决战斗,因此建议不再硬攻,改为一部分兵力对长春久困长围。

经过批准,林总率大部主力转攻锦州。

郑洞国见东北野战军大部已撤,大喜过望,守城的胜利让他如释负重,对于少数未撤的围兵,他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这些人马对攻打长春产生不了威胁,国军高层也对长春的胜利大肆表彰。

可是后来的发展,却让郑洞国始料不及,东北野战军两个纵队的人马,还是把长春围得死死的,虽然不再攻城,但长此以往,也势必造成国军的困境,这让他有些得意的心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锦州战役打响后,国军高层命令郑洞国寻机撤退,向沈阳靠拢。但此时长春四面被围,想全身而退,谈何容易。

不久,我围城的主力部队也前往锦州战场参战,围城的任务交给了刚成立不久的东北野战军6个独立师手中。郑洞国见有机可乘,急忙发起两次突围,但经过三天激战,突围部队又全部被打回到城中。

这时的长春,飞机不能降落,突围又不能实现,已被围成死城。郑洞国面临最大的麻烦是粮食问题,国军飞机在围城部队大炮的封锁下,只能在2千米以上空投供给,以致大多数都送给了我围城的部队,少数落到城中的粮食立即引起了各部队之间疯狂争抢,时常发生冲突。

有时有些部队见有飞机到来,立即生火,等粮食落地马上倒进锅里,等收集的人来到,生米已做成熟饭。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守军已经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之中。


其实在郑洞国守城胜利之时,便已注定了其部队的覆灭,当时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战场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实力也已经发展的极为庞大雄厚,如果那时郑洞国能及时逃走,或许是他唯一的生存机会。

随着的时间延长,守城部队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因为派系不同,所以在供给上也有着不同的待遇,导致军心混乱不堪,大批的守军偷偷出城投降,到最后,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产生的多米诺效应,使新7军也放下武器投诚,郑洞国回天无力,自杀不成被俘。

长春被困5个月后宣布解放,但城中的百姓因粮食都被国军掠夺,而饿死不少人,但具体数字至今争论不休。

战争其实就是这样,不到最后一刻,难有胜负之分,一城一池的得失,有时可能还适得其反,造成获胜的部队由胜利走向失败。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历史上确实是有这样的战役的,说实话打仗最后看的是全局或者最后的胜利,而不是局部或者某一场战役的胜利,题目里所说的就是某一场战役的胜利。

我们都知道打仗的时候,是分为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的。

战略就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战术就是从小的方面来说的。即使有的时候,战争赢得了战术的胜利,但是战略上没有胜利,最终的结局也是一样会输的。

我们说一件解放战争时期,看似打了胜仗,实际上是失败了的战役吧。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蒋介石就迫不及待的发动了内战,陈诚更是恬不知耻的向蒋介石保证,要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把共产党给消灭

当然了这仅仅是陈诚的一厢情愿,但是,蒋介石竟然相信他了,所以蒋介石让他挂帅然后在全国进行“剿共”的战争。

这时候在华东战场上就有这样的一场大战,大家都知道华东站场上有一个军事重地,也就是今天的临沂地区。

可以说谁掌握了这个地区,就是掌握了华东站场的门户。

本来一开始临沂是在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的手里,但是,这个消息被蒋介石知道了,蒋介石十分的恼火,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能让对手给占去呢?

蒋介石开始向陈诚发火,让他务必保证拿下临沂这个重要军事要地来。

陈诚不得不集合大军,向临沂出发,这时候陈诚把他最为精锐的四个兵团,调转到了临沂,向临沂进军了。

面对这种情况,粟裕的压力是很大的,面对敌人大兵的压境,他到底是迎战呢,还是放弃呢?

对于这个问题,粟裕是有和党中央以及毛泽东等领导人汇报的,粟裕得到的消息就是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临沂。

粟裕得到这个回复之后,打这个仗就有信心的多了。我们都知道粟裕打仗没有章法可寻,用神出鬼没来形容他打仗的灵活性更加的合适。

这时候对于他来说最为明智的办法,就是不要和陈诚的大部队硬拼,所以,他选择果断放弃临沂。

当然了粟裕放弃临沂不代表这个战役不打了,而是把战场转移到了陈诚意向不到的地方。所以,粟裕就留了少量的士兵,假装固守临沂,把大部队转移到了鲁东北也就是莱芜这个地方。

当陈诚的大军到了临沂他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占领了临沂后,他还是很高兴的,并且陈诚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蒋介石,蒋介石也夸奖了陈诚一番。

谁知,表面上这个战役陈诚看起来是胜利了,但是,实际上他是吃了一个大败仗。原因就是战役不久后就在莱芜打响了。

正是因为莱芜战役国民党毫无警觉,或者说是陈诚没有想到过的。所以打起他们来就很容易了。

在这里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把鲁东北的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全部歼灭或者俘虏了。蒋介石知道这个情况后,更是大为恼火,骂陈诚无能,命令陈诚向鲁东北进军。

陈诚只能向王耀武施加压力,让他尽快处理这件事。

但是,当他们要进军鲁东北的时候,已经去不了了。因为这时候大部分鲁东北的地盘,都被粟裕的华野军给占领了。

由于陈诚占领了临沂,他不得不派更多的士兵把守这里,所以一定程度上把他的兵力给分散了。所以,他的士兵打起仗来也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了。

我们都知道,最终的结果是粟裕的华野军又把整个华东地区全部给解放了。所以,陈诚占领临沂就是一件看似胜利实际上打了败仗的一场典型的战役。


史学达人


当然有了,这应该是很常见的吧!

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主动损失部分战力,赢得全局或是战略上的胜利

一是敌众我寡,实力悬殊的时候,常常以一部分精锐开展阻击战,为大部队撤离赢得时间,这一部分精锐部队可能全军覆没,但是,虽败犹荣,从整体上来看,保证了主力部队顺利撤离或转移,保存了实力。这时候,胜利的一方虽然胜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落得什么好处。

二是部队联合作战时,以一部分部队吸引对方主力,其他部队暗度陈仓,完成既定的战略部署,以这一部分部队战败的代价,换取更大范围的胜利。对方虽然获得了局部胜利,但是输掉了全局战役,这样的局部胜利也相当于失败了。

二、伤亡人数对比之下,胜利方损失惨重,战败方损失较轻。

一是游击战和运动战时,都是事先埋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既消耗对方的实力和精力,又可以将己方的损伤降到最低,虽然打不过对方,但是,相比之下,人员伤亡比对方轻,也算是胜利了。

二是双方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有很大悬殊,有可能在人数、地形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赢得战争的胜利,但是损失惨重,比战败方的人员伤亡要多好几倍,这样的情况,即使胜利,也和失败区别不大。

三、外交形势不明,不顾后果,盲目发动战争,战役胜利,却丢了国家。

这种情况主要针对混战的年代,有时候,国君为了眼前的利益,盲目发动侵略战争,但是,对别人发动战争的时候,自己的国家被其他国家侵略,甚至导致灭国,对外战争或许胜利了,但是,国家已经成为了别人的国家,那还能算是胜利吗?

一点浅见,说的不对,请各位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