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學理財,卻發現理的不是財

2019年2月15日我以23元/股買入三九,經過將近一年的持股,現在股價是35元/股;2019年6月12日以8.08元/股買入廣東明珠,將近半年的持股,現在股價是6.77元/股。本想在股市裡快速致富但卻因為資本太少,經過一年的波動,只獲得浮盈5000元。我想通過股票基金的被動收入來實現財富自由,真是遙遙無期。

小白學理財,卻發現理的不是財


李笑來在《韭菜的自我修煉》寫道他之所以能在比特幣中獲利,是因為他有在場外撈錢的能力,所以他有足夠多的資金幫他補倉,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加槓桿,而對比特幣能夠復燃的分析是他堅持補倉的原因。因此他能堅持到比特幣回暖,最終獲利出局。

李笑來的經歷讓我知道:想在投資市場裡得到巨大的收益,其根基不是你擁有多少現金而是你擁有多少學識幫你撈金。

這幾年的看了一些理財的書籍和文字,確實幫助我修正了不少理財誤區,讓我更接近理財的真諦。

小白學理財,卻發現理的不是財


理財誤區

一、沒錢不用理財

沒錢,怎麼理財?人們慣性的以為理財就是打理剩餘資產,如果沒有剩餘資產就沒有什麼可打理的。

在沒有接受過任何理財教育的我也一度認為這是真理。但是缺錢成了畢業後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我不想再在缺錢的泥潭裡掙扎,所以我踏進了學習理財的坑。在翻閱無數篇小白理財類文章後,發現它們都會提到一個動作:記賬。

為什麼要記賬?因為只有搞清楚自己的收支地圖,才能知道自己在哪裡迷路。

於是我學著記賬,不記不知道,一記嚇一跳。我的錢變成了衣櫃裡壓箱底的衣服、櫃檯上鋪滿灰塵的化妝品和長在身上的那圈肥肉。

經過記賬的這一過程,我慢慢的有了一點結餘,偶爾一個月能夠留下700-800元。

二、有剩餘才存款

通過剩餘來實現原始積累是大家普遍的做法,但是能夠保證月月有結餘實在太難了!我一年中有7個月左右做了月光族。事實證明通過每月剩餘來存款,真是異想天開。

那要怎麼辦才能攢到錢呢?又一個新概念躍入眼簾:優先支付自己。什麼叫“優先支付自己”呢?就是拿到工資的第一時間,先為自己存上一筆錢,佔工資的10%-20%。把自己當成最重要的客戶,先為自己存上一筆,然後用剩下的錢來安排自己的日常開銷。

經過一段時間的“優先支付自己”後,我攢下了一小筆本金,於是股市上實踐的本金就出現了。

三、創業、投資金融還是專業人士

有了一點小積蓄後,我便開始琢磨,我想給“錢”找個“生”錢的機會。在《富爸爸窮爸爸》中講到的開源方法要麼創業,要麼投資,要麼成為專業人士。

創業

在政府提出創業帶動就業之前,人們就已經前仆後繼,然血本無歸的回到解放前是大多數,只有少數幾個人殺出重圍,成為了成功人士。但是能夠屹立不倒的又有幾個?ofo的隕落,樂視的破產,迫使我思考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夠規避創業失敗的風險呢?

金融投資

瞭解企業管理者素質好像能夠幫助我在股市投資中避開高風險企業。然而這個問題還沒搞清楚就開始股票交易,我迎來了20個跌停板,這跟創業失敗沒有差異,血本無歸是我要面對的殘酷現實。

去年我又購入了兩個股票,前文所提。可是股票上漲的速度真是杯水車薪,距離回本還有8萬的距離……

專業人士

變成專業人士的知識,其實普通人通過學習是可以掌握的。只是專業知識需要時間的積累,所以我想成為理財專家是有可能實現的。

比對這三個方式後,發現如果我不去學習,不去強化自己的能力,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我都無法駕馭任意一種方式,但是我具備學習力的話,這三種方式都會在將來的某個時間點實現。所以增強學習力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我該怎麼做才能增強學習力呢?

小白學理財,卻發現理的不是財


談談理財給我的啟示

一、理財之開源節流篇:“開源”與“開銷”比,後者更重要

羅伯特.清崎《富爸爸窮爸爸》作者、野口真人《學會花錢》作者、博多.舍爾費《財務自由之路》作者等,他們都有一種特異功能:錢是越花越多。

以房地產為例,我們會苦於首付和貸款而不趕輕易買下一處房產,但是《富爸爸之女人一定要有錢》作者金.清崎的做法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她計算出一套公寓出租後的收入和購買它所支付費用之差是正數時,她的購房行動就開始了。一套公寓給她帶來的每月淨流入並不多。但為了打破缺錢的僵局,她坐擁10個公寓,自己卻沒有一個安生之地。但是當她擁有20套公寓之後,她開啟了財務自由模式,她的被動收入覆蓋了她的開銷,她不再需要為生活而工作了。

但由於國情不同,在中國不可能使用金.清崎的房地產投資方法,那我應該怎麼創建這個系統呢?

當各種創業想法胎死腹中之時,《會賺錢的媽媽》克麗絲特爾出現了。她高中文憑,通過互聯網寫作,實現了人生彎道超車。她從出賣勞動時間轉而分享智慧。最初她只是想要記錄自己解決財務問題的過程,分享自己解決財務問題的心得,沒想到她無心插柳柳成蔭,寫作不但給她帶來了被動收入,更給她帶來了不少時光享受天倫之樂。

在沒有多餘資金投資自己的時候,我邊閱讀邊寫書評,這個偶然的嘗試,讓我找到扭轉乾坤的按鈕。我開始在寫作上投資,寫作不但強化了我閱讀中學到的東西,還在為我帶來一點微薄的收入。

小白學理財,卻發現理的不是財


二、理財之對象篇:“籃子”重要還是“雞蛋”重要?

投資學中強調,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籃子可以理解為創收的方式,你能擁有幾個籃子就說明你擁有幾種創收方式。

也許你的主業不是你想要的工作,也許你在主業工作中沒有激情,但是你卻離不開它,因為它是你基本生活的保障。既然不能失去這份保障,我該怎麼做才能在財務上有更大的突破呢?

當我再次踏入社會找工作時,我想一次性解決兩個問題,然而現實總是如此骨感。掙扎過後,我找了一份勞務派遣到社區的工作。這份工作為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之餘還有較為閒暇的時光。

《富爸爸窮爸爸》說,拉開貧富差距是在下班之後的8小時,如果下班之後你和你的另一半常常討論和實踐致富計劃,那麼富裕的生活就不遠了。

所以我開始學習致富的知識,希望能夠掌握創造財富的能力。雖然現在還只擁有以主業收入為主的第一個籃子,但是第二個籃子已經開始編織了,在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多一個籃子保存雞蛋,對我們而言不是更有利嗎?

小白學理財,卻發現理的不是財


三、理財之風險篇:重疾、意外和醫療沒有處理好是落井下石,處理好了是雪中送炭

重病、意外、醫療是打破家庭穩定不可忽視的三大因素,你的銀行賬戶上有為它們準備好足夠的資金嗎?

在微頭條上,有人訴說自己母親得了癌症,救治費用缺口至少十萬。老婆已經把當年的彩禮全部拿出來了,岳父岳母也給了兩萬。但是他卻還再控訴老婆一家無人性,他母親都已經這樣了,他們不再支持之餘還去旅遊。

當我看到這樣的傾訴時,很想質問他:“這能怪誰呢?!”如果自己能早日為這個意外備好足夠的資金,意外發生了還會如此狼狽嗎?

2020年伊始,我盤點了一下我的銀行存款,我就只有少得可憐的一萬塊,家庭中發生其中一件,我和我的家人都無法全身而退。一病回到解放前的事實總在發生,我不可能再視而不見了。我希望我全家在這樣的狀況下依然能給平穩的生活,從容的應對,所以這個風險必須轉嫁而且越早越好。

於是買保險被我提上了日程,自交保費之日起,我發現無意義的開銷得到了本質上的遏制,每月存下佔總收入百分之40%的現金也變得容易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花錢都只花在刀刃上,不捨得讓它浪費。

我還處在理財新手期,而學習理財給我帶來的變化不是讓我的金錢變多了,而是讓我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念,還讓我明白生而為人的真正財富不是你擁有多少現金,而是你擁有多少能過幫你撈金的學識。而金錢只是抵達幸福彼岸的工具,不是幸福生活的目的。理財更是撈金學識的一種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