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农村办“白事”时,大摆宴席怎么看?

新大风歌


你对农村办“白事”时,大摆宴席怎么看?

不反对农村白事“摆宴席”,但是也不能太过张扬的大办白事。

办白事是一种风俗:白事操办习俗主要是,传统丧葬礼俗、传统丧葬礼俗的主要内容、传统丧葬礼俗的主要仪式、现代丧葬礼仪。

农村以前比较穷,所以丧事一般办的很简单,基本就是送盘缠+出殡。去世的第二天晚上给逝者办一个送盘缠的仪式,烧点儿纸房子、纸车子之类的;去世的第七天出殡下葬。然后丧事就算办完了。

现如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有钱了,办白事除了大摆宴席外,还包含了一些项目。

其实有些“大摆宴席”基本与孝顺基本没有关系,铺张浪费。并且有攀比风气,越来越多的人跟风,助长了攀比的气焰,给农村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除了请一些农村的响器班吹吹响器(唢呐,笙之的),还有的请戏班子在村里搭台表演。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形式,真正孝顺的人在事后不管怎样办丧事,也心中无愧。



乡土兰州


别地方不太清楚,但是我自已家中的事情我自己经历了,在一九年二月六日,我母亲突发脑出血,在医院治疗,我们一家陪母亲在医院过了一个痛苦之年,治疗期间共花去了三万多元,最后的结果是医院无能为力,一是:老人八十一岁高龄,笫二是脑出血以经冲满脑胪。所以为了让老人能回家过逝(我们当地风俗决不让老人死在外面)就办了出院,正月十四出院,第二天元宵节,按医学术语来说,回光返照,我母亲在意识迷糊的情况下,吃下了人生最后的一小碗饭,笫二天就安祥地离逝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家所有的亲人……,我们家我是老大,也是独子,家庭条只能算是一般,按当地风俗,老人去逝必须要定日子,做道场,所以我就在家中给母亲做了一个星期的道场,每天生活开销基本上八千元左右,加上其它费用就是一万多元,在做法事的时候还要跪灵,几天下来是腰疼,脚痛行走都费力。现在总结得出的感想是:作为人子,这样做是值得的,在这个世界上你至亲至爱的人离你而去,几十年的母子之情不是这一操办就能还得完的,母亲是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有母亲在家庭真的很

温暖,一声问候,一声关爱让你感到无比的幸福,失去了母亲也就失去了家庭往日的温聲, 虽然我不是大孝子,但是作为人子人父,我必须尊守人性底线,要让亲人在生前感到幸福,逝去风光!华夏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道德传统永远不会消失。


过往云烟147404211


现在农村办白事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方式方法,大操大办,大摆宴席。说实话我感觉挺折腾的。

我们村里原来一般都是办三天,去世第一天放家里正北方位,需要一直烧纸,所有亲戚来了都得磕头行礼,第二天火化,火化回来当天晚上有个送盘缠的仪式,扎很多纸牛纸马纸轿之类的东西,到村里修建的土地爷庙去烧纸祭奠一些肉还有酒水什么的,意思大概就是走去世的亲人上路,带着路上吃的穿的花的。第三天出殡,条件好的家里都请的一些吹唢呐的乐队,一边吹一边还要在上下葬的路上磕头,摆祭品,一直到山上坟地,所有的亲戚基本上都去,浩浩荡荡的队伍。

长这么大经历了自己的奶奶去世,她四个儿子,娘家有五个侄子,还有原来爷爷地外甥啥的都来了。奶奶是晚上去世的,相当于我们操办了两天,家里乱七八糟的准备各种扎纸准备各种接待的都有专门的人安排,最累的人是我爸,每个亲戚每个礼节都得面面俱到,两天下来人明显憔悴地不像样,我也是差不多跪了两天,膝盖都疼,因为没有事的时候就需要一直跪在奶奶旁边烧纸,晚上也要烧,据说那都是给她路上带走的钱,哭到出殡那天,我哭都没劲哭了,所有的悲痛都折腾完了。

期间这两天家里来的所有亲戚基本上都要摆宴席,还有讲究不同的亲戚需要带鱼带肉还有用于祭奠的馒头什么的,都得摆出来。

这种东西看别人就是看热闹,真正自己家摊上的时候累才知道,所以我感觉农村的白事不是不办,因为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我们应该传承,但是我感觉应该减化一下环节,我们把该烧的纸,该有的仪式都办一下,不必动劳那么多人,因为真正至亲的人就家里的人,像什么侄子外甥的其实很多就是走过场。还有人在世活着的时候该孝顺的好好孝顺,去世后真没必要非要弄得比别人都风光都排场,人已去世,再吹再唱也听不见了。


模小范影视


“白事”又叫“白喜事”,城里人怎么办的我不知道,不过农村人事真的当喜事办的,大摆宴席,邀请全湾全族的人过来。

各地风俗可能不一样,我们这边是办三天,第一天过世的人抬出来放堂屋的地上,点长明灯供着,安排亲属通宵守夜,还要喊邻居过来打牌到深夜才能散场回去。第二天火化,回来骨灰盒放桌子上供着。第三天上午出殡,开追掉会,桌上供着遗像,中午吃最重要的正席,傍晚烧逝者生前的衣物,晚上有几桌小席。

三天过完,白喜事才算真正办完,这些都是我们这边上百年传下来的规矩,这三天下来少说也是要花好几万的,有钱人又请乐队,又搭台唱戏的花钱就更多了。对于“白喜事”大摆宴席,我觉得首先要是符合当地风俗,按规矩来,不然事后会被人家说三道四。其次大操大办还是要看各家实力,有钱就办风光些也无所是非。最后我觉得还是要生前对老人好点,逝后再伤心流泪、大摆宴席老人也是看不到享受不到了,又有没什么意义呢!


月月哥哥


人死了死了无所谓。有的人大摆宴席是给别人看,心里巴不得老人快些死。但孝顺的子女不但在生对老人好而且死后是忠心实意把你风风光光送走他们这样心里觉得踏实。像我的儿女们他们确确实很孝顺,我往常是这样说的我死后直接把骨灰送到山上,一挂边炮三柱香这是对我最后的更大孝顺。(请人力帮忙给工资我们这只要两百元一天)这样即轻松又不麻烦是不是更好吧。


白云3584769303352


我们那农村是土葬的,有的人父母死了,请吹喇叭的在家又吹又打还挂个高音喇叭,亲戚朋友还可以花钱点歌,有收礼金的,我父亲在病期间我全力以赴陪在身边,他走了我没有操办,没有吹吹打打,亲戚朋友都说我和别人家搞得不一样,我说一切从简,那样还打扰别人,本身心情不好,也没有照顾好来看望的亲朋好友,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最好的,我们那有一家搞得好,收钱收定额的饭钱,不收烟花爆竹花圈之类的,人人都有这种过程,风俗习惯也是因人而异


AAA心中有善


人死不能复生,对于农村办白事大摆宴席这种陋习我十分看不惯,活着不知道好好的孝顺,死了之后来冒充亲生的了?不如在家中长辈在世的时候多买上点好吃的好喝的来看望看望他们。

对于红白喜事大摆宴席这种陋习近些年来国家压制的比较彻底了,很多村尾、居委都有了“红白理事会”为的就是防止大操大办的情况发生。其实喜事还好,大家都图个开心,对于白事我认为大操大办只能是增加在世的人的经济压力,为的就是那点面子。

其实很多农村家庭是根本支撑不起来大摆宴席的支出的,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其中出现的就是中间的人情世故和面子问题,在农村消息相对闭塞,谁家中出现任何事情几乎在第二天就会传便全村,甚至还会添油加醋。

很多人迫于这种压力,就算自己没有钱,借钱去也要遵守以往的这种习俗, 不然村中的一些“老娘们儿”嘴下可不会留情,一不小心就是一顶不孝子孙的大帽子扣在脑袋上了,你说气人不气人,她们会把你归结成一个异类来看待,不论你对长辈有多好,不大操大办在她们心中就是不孝子孙的代名词。

不论是人情世故还是面子问题,最终导致的是去世之人不知道在世之人受痛苦,来来回回都不是一种好的结果,所以这种陋习我认为可以去摒弃掉,不如在长辈在世的时候多去关心下,这样也不至于在死后落下话柄让人谈论。

科技季节


一个箱货,里面坐着几个唢呐手,他们带着吹拉弹唱的工具,车子停下后,便开始忙活搭建戏台,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时,大家就明白了这是做什么的了。

这是我们当地人俗称的“响官”,花钱请他们来,是因为村里有人过三年,确切的说,是老人去世三年的祭奠活动,这是一种传统风俗,也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祭奠。


过去,凡是沾亲带故的人,都会前来祭拜,这天会“高朋满座”、“人来人往”,主家为了不失待客之道,自然会大摆宴席,以表致谢。期间,“响官”会拿出自己的“绝活”,表演各种各样的节目。

若听到有人高喊——“接客”,“响官”会立即终止表演,连忙下去迎接,当他们来到客人面前时,便开始卖力吹唱……此时,若客人不主动掏出钱来的话,他们是不会“放行”的。

12点上坟,姑娘家倍感“特别”,不仅要行9头大礼,随几千现金,还要拿上“带彩”的鸡鱼,每条鸡都口含百元大钞,切被特意折叠成扇形,犹如鲜花在供桌下盛开,甚是“好看”……

祭奠完毕,一场盛大的宴席随之而来,屋内、院外坐的满满当当,大家一边谈笑风生,一边欣赏表演,此时的哀思荡然无存,反而像一场亲朋间的联欢……

举办三周年,是子女对老人的一片孝心,理应是深痛怀念,而有些人则借助“半喜半忧”一说,竟然点播歌曲、小品等节目,真的不知道这样的祭奠有什么意义。


村录农记


我们这里是山村,一直以来老人去世后都要入棺下土,延续土葬的习俗。在入土之前得请地理先生看山,得请乡里乡亲封棺;入土时辰多少,得放置家中多少天,如果时间过长,晚上得乡里乡亲来家里守夜等等;请鼓手,吹唢呐。入土头天乡里乡亲多少送礼(按能力大小)算是帮忙,入土当天要40-50人抬棺(地理位置远近不同,经常轮换)。所以终上所述,不管是哪一家碰到这事做都得人多帮忙才能完成。

一场白事下来,怎么也得杀上四五头猪(260斤-300斤)才能完成,包括得提供给来帮忙的人提供香烟,瓜子以及一日三餐的伙食,所以花费不少钱。

在我看来,只要能顺利把白事办妥就行了,在农村不办肯定不行,因为毕竟现状还是如此奉行习俗。不要过度夸张,不大摆宴席,因为这并非一个孝子之举,不提倡浪费,因为失去亲人已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有能力更应该在老人在世之时能给老人一个快乐的晚年,多些陪伴才是孝子之道。


老吴后半生


我认为好的风俗该发扬,但铺张浪费需要改善。

在我们农村,白事都会大操大办,几天几夜,至少花费好几万。

1.吹拉弹唱,个人认为可以增强氛围,可以接受。

2.也会请来打渔鼓的来热闹,可以吸引周边的人观看,也挺好的,发扬了传统文化。

3.至于那些风水、礼节,超级繁琐,至今都搞不明白,就不谈论了。

个人认为,大家需要聚在一起怀念、衰悼无可厚非。但大吃大喝,就会浪费很多人力物力钱财。

1.很多食物都不是在现场吃,而是分好打包带回去,很多人并不喜欢吃这些菜,就会造成浪费。

2.尤其是烟钱,随便一包就10~20元,就会占很大的比例。那么多人,平均每人会分到好几包,对于虽然抽烟,但相对节省的农民而言,抽的都是钱,没必要。对于不抽烟的人而言,更是浪费。


对于农民而言,这些都是种田种地的辛苦钱,浪费在烟酒吃喝方面,感觉有些不值得。建议应该量力而行,有钱大办,无钱小办。但已经是习俗,想小办也实行不了。


办白事,本来就是悲伤的事,因为这些铺张浪费的习俗,有些本就赚不到钱的人需要把一辈子的积蓄搭进去,变成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实需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