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導讀

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塞繆爾.亨廷頓


依靠美國扶持的巴列維上臺後,深感自身合法性的不足,因此他急切的想用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來說服自己的國民。20年後,在巴列維的治理下,伊朗從一個前現代國家迅速蛻變為國富民強的中東衛士,伊朗的富裕、發展之快讓全世界都瞠目結舌。在一片歌舞昇平下,巴列維沒有想到,經濟發展的越快,他離死亡就越近了一分。


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一、一個被美國扶上位的國王


20世紀初,伊朗的愷加王朝已經腐朽不堪,1905-1911年,一個由知識分子、教士階層和商人組成的三角聯盟發起了立憲運動,進一步打擊了王朝。在亂局中,一個叫禮薩汗的軍人篡奪了王位,在教士階層的支持下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禮薩汗登基後,積極進行現代化改革,在他的治理下,國家財政收入從1922年的2.29億里亞爾增加到1931年的4億里亞爾。到1940年,國家開辦的工廠達到200家,僱工達到6萬人,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工廠則達到300多家。禮薩汗登基前,伊朗鐵路只有250公里,而到1938年,已經達到了1700多公里。此外,伊朗還建設了21000公里的公路和10000多公里的電話線。禮薩汗還強力推行世俗化改革,對教士階層進行打擊,他將教士們驅逐出議會,並對教士的任免和宗教地產進行控制。


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年輕的巴列維)

雖然禮薩汗在軍隊和經濟發展的支撐下統治穩固,但因為在二戰中站錯了隊,過於支持德國,而被英蘇兩國忌恨,1941年,在英蘇兩國的逼迫下,禮薩汗被迫退位,改由年僅21歲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擔任國王。

年幼的國王經驗尚淺,根本無力控制局勢,1951年,代表民族主義勢力的摩薩臺成為首相,並逐漸奪取了巴列維的大權,巴列維被迫流亡國外。但摩薩臺主張的石油國有化嚴重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擔心如果縱容摩薩臺的行為,中東各國將群起而效之,這對於美國的石油霸權非常不利。因此,在1953年,美國推翻了摩薩臺政府,並將巴列維重新扶上了王位。


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巴列維與羅斯福)

重登寶座的巴列維對於美國感激涕零,美國對他無疑擁有再造之恩,但他很快發現美國的支持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政治負資產。當時,伊朗人普遍認為巴列維是一個美國人扶持的走狗,是一個唯西方是從的傀儡,國王雖然掌握大權,卻被他的子民所唾棄。

巴列維不想被唾棄,他想受到愛戴,因此他決定用經濟發展和物質享受來讓國民愛戴他,尊崇他。在巴列維的領導下,伊朗開始了前所未有的現代化狂潮。

二、中東衛士:伊朗

巴列維上臺後,繼承父親的衣缽,繼續進行現代化改革,在美國的支持下,伊朗開始了令人驚訝的發展。

由於有美國的支持,伊朗的石油工業實現了暴利,1960年,伊朗石油工業的產值不過3.7億美元,但是到了1972年,已經達到24億美元,1974年,達到174億美元,1978年,更是超過了200億。伴隨著石油的暴利,伊朗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從1960年的的38億美元增加到1971年的107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0%。在1973-1975三個年度中,GNP更是增加了3.7倍。伊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0年19美元增加到1977年的1930美元。按照1974年的不變價格計算,伊朗GDP從1960年的104億美元增加到1977年的510億美元,增長了3.89倍。

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巴列維一家)

同時,巴列維還大力推動現代化教育。50年代,伊朗的文盲率為71%,農村更是達到95%,為了讓伊朗人擺脫愚昧,1963-1978年,巴列維先後組織了20多批知識大軍,總計10萬餘人,先後到全國的農村進行掃盲。1964-1972年,經過掃盲的兒童100多萬,成年人更是達到了55萬。同時,巴列維還大力發展世俗教育,小學數量從1961年的1萬多所增加到1975年的3.57萬所,學生數量從143萬增加到411萬。農村兒童入學率從1962年15.5%上升到1972年的30%。除了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也迅速發展,1974年,伊朗的大學從1961年的16所發展到184所,在校生由2.38萬人發展到12.3萬人。


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德黑蘭大學)

對於教士階層,巴列維沿襲父親的政策,繼續予以嚴厲打擊,他通過白色革命,剝奪了很多教士的地產,並嚴令教士不得干政,同時他大力組建貫徹世俗法律的公正之家和仲裁委員會,深入農村進行司法裁判,從根源上廢除伊斯蘭教法。1963-1977年,巴列維足見仲裁委員會283個,公正之家1萬多個,處理75萬案件,致使伊斯蘭教法在很多地方名聲掃地,教士階層淪為赤貧,伊朗逐漸擺脫宗教迷信,開始變為世俗國家。

巴列維的現代化改革,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他未曾想,他的改革越深入,他的統治就越岌岌可危。

三、覆亡的種子:現代化的反噬

表面上看,國王的現代化成績斐然,伊朗民眾享受了如此巨大的經濟成果,理應感謝國王,但是與之相反,國民不僅不感謝國王,反而越來越反對王權。伊朗開始遭受清朝、奧斯曼等一系列君主專制國家的厄運。即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開明君主嘔心瀝血培養的現代化人民將親自把他送上斷頭臺。

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巴列維時代的中產階級)

巴列維的改革徹底改變了伊朗的階層和人口結構,他登基時,伊朗還是一個農業國家,但到了1977年,伊朗的城市人口占比已經高達52%,中國直到今天城市人口才達到這一比例。這意味著,伊朗不再是一個農民主導的國家,而是一個由工薪階層,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主導的國家。這些人大都受過很高的教育,尤其是知識分子,更是大量留學歐美,這些人的理想一直是建立一個像美國那樣進行民主選舉的共和國。

巴列維大力推動世俗化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實際上是培養了一批反對王權,支持共和的堅定反對派。而伊朗人口的年輕化讓這一趨勢完全失控,由於經濟發展的太好,伊朗人口增長迅速且高度年輕化,1976年,伊朗人口達到3370萬,人口中間年齡只有16.9歲,6歲以上人口,學生居然佔據28%。


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伊朗大學生是巴列維最堅定的反對者,他們在巴列維的倒臺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戰後的嬰兒潮締造了美國60年代的反主流運動,今日中東的年輕人口擁抱了伊斯蘭極端主義,年輕人口過多加上接受現代化教育,必然導致暴亂和毀滅。這個國家人數最多的群體竟然是最不穩定,最容易反體制的青年學生,伊朗王權怎麼能夠穩定?

巴列維現代化改革締造的新階層們幾乎全都反對君主專制,巴列維等於在打造能夠扼死自己的韁繩。新誕生的群體反對國王,國王曾經的支持者也反對國王。

巴列維王朝依靠教士的支持上位,但巴列維為了現代化,大力打擊宗教勢力,使得教士階層極為反感國王,霍梅尼就是其中最大的反對者,正是這些懷有巨大怨恨的教士成了國王最堅定的反對者。國王的市場化改革還觸怒了壟斷商貿的巴扎商人,這些人仍採取中世紀的行會組織,通過壟斷街市來賺錢,巴列維仿照西方進行的市場化改革打破了他們的壟斷,這使得巴扎商人和教士聯合,成為反對國王的保守力量。

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伊朗的保守力量在霍梅尼的帶領下聚集起來)

巴列維並不清楚,自己已經陷入了一個不可能三角中,即君主專制,政治穩定和現代化改革不能共存。現代化改革必然觸怒舊制度受益者,使他們激烈反對政權,而新制度下受益的階層自尊意識非常強,不可能同意君主專制,會極力主張擴大民眾參與,甚至進行普選。巴列維,正在遭受清朝和奧斯曼遭遇的厄運,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國王的支持者實際上只有軍隊和官僚階層,但光靠他們,不可能實現穩定,國王也可以放棄權力,爭取君主立憲,但這等於把命運放在別人手裡,巴列維是絕不能容忍的?他一手締造了現代伊朗,憑什麼最後他卻要放棄一切榮光,給別人做嫁衣。

最終,正是教士階層,巴扎商人這些舊體制的人和中產階級,工薪階層,知識分子一起推翻了國王,國王在既不甘放權又不肯堅決鎮壓的困境中走向了毀滅。最終,巴列維離開了伊朗,逃到了美國,數年後,當他看到霍梅尼殺死成千上萬的人時,他悲傷的說:“如果知道我走後會流這麼多的血,我當時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清洗。”

伊朗人最大的錯誤,不在於推翻國王,而是革命成功後,竟然讓霍梅尼這個保守教士掌控了局面。


伊朗王權的覆滅:現代化之子終將埋葬君主制之父

(霍梅尼革命後優勢並不大,但他憑藉偽裝和兇殘消滅了其他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