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具体在指向什么?

乐乐335536


一,单从黛玉进府第一天具体的情节,来体会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具体指向。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入贾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她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开宗明义,“风刀霜剑”端倪已现。

进了贾府,见了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两个舅母及迎春、探春、惜春。及至凤姐来了。凤姐把黛玉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之后,说的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褒扬中不露痕迹地把黛玉划到了“三春”之外了!其实,外孙女儿,不同样是“嫡亲”?——“风霜”一紧!

凤姐的下一句是“……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预示以后的人们对你不好,在所难免——“风霜”之来,无可避免。

接下去是王夫人的嘱咐:“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王夫人对黛玉防范之心,昭然若揭。

——“风刀霜剑”亮出真身!

用饭吃茶,“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 一改过来” ——实乃违心之举!

宝玉听说新来的“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就狠命摔去。吓得黛玉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自知犯了王夫人之忌!

第五回,宝钗来到贾府,“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冲突来也!

第七回,薛姨妈说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让周瑞家的送给姊妹们戴去。周瑞家的先送给迎春、探春、惜春、平儿,平儿拿了四支,叫人给“小蓉大奶奶”两支。黛玉问是单送她的,还是怎样,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黛玉说的是实情。


二,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直接因素。

那一日晴雯为了和碧痕正拌了嘴生气,宝钗到怡红院去了,晴雯就对宝钗生气: "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黛玉听说贾政叫宝玉去了,怕宝玉又被贾政训斥了,不放心也到怡红院去打听消息。晴雯不知道扣门的是黛玉,就没好气地说:“都睡了,明儿再来吧!” 黛玉再扣门,晴雯说:“二爷吩咐的,谁也不准放进来。”

之后,黛玉看见宝玉送宝钗回去。她就在华阴之下悲戚伤感。

加之无意间听到戏子们唱曲:

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幽闺自怜"等句,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子,又兼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 伤春之情益盛,不觉眼中落泪。所以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 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从这里看,“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具体指向,似乎就是一个误会,就是黛玉的“敏感”所致。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请看下文。


三,黛玉确实很敏感,但她的敏感并非所谓“尖刻”,并非所谓“小心眼”。

1、黛玉的敏感和不饶人,一方面表现的是她的机敏:

比如说,《红楼梦》第八回几处:

宝玉去看望宝钗,黛玉后来也去了。黛玉一进门就对宝玉说,知道你来我就不该来。 宝钗问是何意?黛玉说,没人来晓得冷清,人来多了又晓得闹腾,今天他来,明天我来,大家错开了,就天天有人来,不冷清也不闹腾。

宝玉在宝钗处吃酒,宝钗说,酒烫热了吃发散得快,冷酒容易滞留在身体里。宝玉觉得有道理,就等酒烫热了再吃。黛玉抿着嘴笑,等丫鬟雪雁送手炉给黛玉,黛玉问是谁叫她送的,雪雁说是紫鹃叫的。黛玉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宝钗听这话,都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俩。薛姨妈对黛玉说,她们知道你经不得冷,记挂你反倒不好?

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 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

2、黛玉的敏感和不饶人,另一方面表现的是她如同探春一般的精明:

黛玉不可能接触到贾府的账目,但是她同凤姐谈及贾府的入不敷出,如数家珍,令凤姐对她刮目相看。

3、黛玉的敏感和不饶人,更表现在对“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见微知著和深刻的预感;

贾府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很难让她与宝玉的“木石前盟”有结果的,只有宝玉和宝钗,或者宝玉和湘云的“金玉良缘”,才符合贾府政治联姻的需要。“四大家族”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决定了“金玉良缘”的必然性。这一点,《红楼梦》小说中从未正面从黛玉的思虑中出现,但精明如黛玉,她不会不明白其中关窍的。所以,她萦绕于心的恐惧,是无时或忘的。而这一切就是扼杀她与贾宝玉“木石前盟”的“风刀霜剑”!——这才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真正指向。

所以,后来在偷梁换柱的掉包计,李代桃僵的巧机关的安排下,一边是宝玉和宝钗的洞房花烛夜,一边是黛玉的魂归离恨天!


初晓兒


《红楼梦》林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指向什么?我以为,在前八十回中,没有什么严相逼,二个舅舅不见,不是相逼,周瑞家的给黛玉送花最迟,也不是相逼。贾母爱黛玉如心肝肉儿,怎会相逼。宝玉与黛玉虽有時发生矛盾,宝玉会叫几百个好妹妹更不会严相逼。只要贾母健在,其他人谁敢严相逼!

对林黛玉“风刀霜剑严相逼”会不会发生?这是肯定的,但这应在八十回后。因为,林黛玉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词句前,有这样几句“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几句充分诉说,林黛玉的婚事初定,“香巢”也已经垒成。八十回中,作者黛玉在宝玉屋里,如第二十八回回末:宝钗说黛玉“你又禁不得风儿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说: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一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问: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林黛玉说: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林黛玉口里说着,将手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

这实伏后文,林黛玉因宝玉离家,‘忒儿’一声呆雁飞了,林黛玉只能从屋里出来,“香巢”倾覆,婚事又变,大官欲娶林黛玉作爱妾,林黛玉誓绝,才:会发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老猴悟通灵


“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出自林黛玉的《葬花吟》,所以,理解这一句,首先要从解读整首诗开始,循序渐进,剥茧抽丝。


《葬花吟》出现的背景

《葬花吟》出现在书中的第二十七回,这一回的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曹雪芹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把林黛玉比作了赵飞燕,说明她们二人在地位上不分伯仲。但是在人生态度上却截然相反,薛宝钗戏蝶体现出她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值得提倡的。而林黛玉则恰恰相反,她的葬花之举充满了悲观主义。


再加上两种事物的衬托,一只蝴蝶,一朵残花,蝴蝶翩翩起舞空中翻飞是一种美的化身,而残花在文学意象中,一直都是伤春悲秋的代表物。花是自然界在特定时间内的事物,生命的过程短暂而又美丽。用花来比喻绝代佳人,用落花比喻红颜逝去的青春,而葬花则体现了生命的消逝。

从回目上看,《葬花吟》的出现似乎在铺垫一个巨大的悲剧。


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在她吟《葬花吟》之前,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儿?在林黛玉的世界中,只有贾宝玉,除了贾宝玉,没有什么大事儿。在此之前,他们两个先是吵了架,之后又发生了一次误会。


先说吵架,第二十六回,贾宝玉跟紫鹃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共罗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林黛玉听了便恼了,还没来得及发泄,结果被薛蟠骗了出来,说是贾政叫他。结果林黛玉把这恼怒忘了,转为替贾宝玉担心。饭后,听说贾宝玉回来了,她便跑到怡红院去问,结果发生了误会。


林黛玉走到怡红院,先是看到薛宝钗进去了,她自己因留恋泌芳桥下水中的“各色水禽都在池中浴水”,耽搁了一会儿。结果因晴雯没听出是黛玉叫门,而吃了怡红院的闭门羹,又引发出她的一段幽怨,听到宝玉、宝钗二人的笑语之声,又想起第二十六回二人之间的不愉快,揣测出宝玉必是恼她了。


从小说情节的安排上来看,林黛玉吟出《葬花吟》,在现实中,她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并且与贾宝玉有直接的关系。

“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指向什么?

林黛玉以落花自比,用导致花落的“风刀霜剑”来比喻自己所处的环境,《葬花吟》从表面上写在风霜的摧残下,花儿憔悴枯萎,实际上写的是林黛玉对社会对寄人篱下生活与命运的感受。被现实摧残的绝望之花是无力与风刀霜剑斗争的,只能任凭风吹霜打,走向凋零,但即便是凋零,也时刻保持着自己高尚的节操和那份洁净之美,“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林黛玉人格魅力的表现,有魏晋风骨之态。


那么,林黛玉所指的“风刀霜剑”到底指向什么?首当其冲的便是薛宝钗。宝钗在扑蝶时,还发生了一件事,那便是薛宝钗或有意或无意的向林黛玉泼了一盆脏水。作者不会无缘无故写到这个细节,事出必有因。


薛宝钗对木石同盟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看她的表现便知了。在此回前,薛宝钗进京原为进宫而来,实质上是薛姨妈为了薛宝钗的前途而来。但自从入宫受阻,住进了贾府后,便不曾打算随时搬出去,而是选择了长住。单就这一行为,就不得不让人多想。

在第八回,“金玉良缘”便初见端倪,薛宝钗看了贾宝玉身上戴得美玉,上面写有“莫失莫望”,她的金锁上面则写有“不离不弃”。宝玉细念两遍,笑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于是丫鬟莺儿便要把“金玉良缘”一事儿明说,中途被宝钗阻止,未说完全。宝钗的阻止是为了避免尴尬,因为贵族小姐还是要几分矜持和面子,这句话此时也不适合说出来,更不适合从她的口中说出来。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
  注云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注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第八回)
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第八回)

书中第七回,薛姨妈说薛宝钗不爱花啊粉的,第四十回更是提到,蘅芜苑更是如雪洞一般,但薛宝钗却天天把金锁沉甸甸的挂在胸前,这与她的简扑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足以说明,从心理上,薛宝钗是认可“金玉奇缘”之说法的。既然认可,一些认可的行为便会显现。


第二十二回,贾母专门为薛宝钗过15岁生日,这说明薛宝钗在贾府已渐得人心,站稳脚跟。在生日会上,她进一步扩大这一战果。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她非常会利用环境,审时夺势。如何在婚姻上为自己取得主动,她深谙封建社会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所以最先要拿下的便是贾府的最高领导贾母。于是她点戏点得都是贾母爱看的热闹戏,所爱吃食物也是老年人的甜烂之物。薛宝钗这样的做法,是机会主义,还是与人为善?收敛自己尊重他人,给自己创造机会,值得肯定。投合贾母,其用意恐怕就不那么单纯了,少不得有更深的想法。

反观林黛玉,一身诗情画意,她只会争取贾宝玉的爱,对于雄踞在婚姻之上的大家长们,她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她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争取贾宝玉的一颗心上,她对“金玉良缘”无比的敏感,对“金玉良缘”处处讥讽。
第十九回,
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这是在第十九回的对话,此时说明“金玉良缘”已在贾府传开,到了第二十二回,贾母专为薛宝钗过生日,林黛玉心里是不平衡的,她不会看不出薛宝钗在生日会上的处处笼络人心,她心里有气,很不高兴,于是又向贾宝玉莫名其妙的发脾气。单就薛宝钗过生日这件事,有红学研究者解读为贾母对“金玉良缘”动心了,甚至提到仪事日程上了。


第二十六回中,薛宝钗晚上到了怡红院,从晴雯的抱怨中,可以看出,薛宝钗已是非常勤快的往贾宝玉处跑了。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所以,《葬花吟》出现之前,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已在贾府成为公开的秘密。贾母亲自为她操办生日,她已深得贾母认可。有事没事儿往怡红院跑,说明她和贾宝玉在不断的套近乎。到了第二十七回,面对自己的困境,她毫不犹豫的把林黛玉推了出去,有意无意让林黛玉去背负下人们的负面评价。可以说,薛宝钗把审时夺势运用到了极致。

薛家长期如主人般的寄居贾府,薛宝钗便是那最强烈的摧花之剑,在林黛玉心中,确实是“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


其次,在《葬花吟》之后,紧接第二十八回,马上就出现了元妃赏赐的端午节之礼,贾宝玉和薛宝钗赏得一样儿,这让贾宝玉心里很是疑惑,他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意味。于是宝玉又急着向林黛玉表忠心,先是拿去给她挑,然后又发毒誓什么的。不得不承认,贾妃的这一举动确实是在对“金玉良缘”释放出有利信号。薛宝钗如果真的避嫌,她便不会把元妃赏赐的红麝香珠光明正大的戴在手腕上,让人时时起起,她与宝玉的赏赐是一样的。


《葬花吟》的诗谶一步步在书中铺开,黛玉在吟《葬花吟》之前,已经感受到了薛姨妈散步“金玉良缘”的威力,受到了贾府长辈们无形当中认可“金玉良缘”的压力,这对林黛玉来说,是除了薛宝钗之外,又一道强硬的不可逾越的“风刀霜剑”。


所以,尽管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一日胜似一天,但林黛玉依旧忧心仲仲,时不时掉眼泪,与宝玉发脾气。这正是她面对“风刀霜剑”无可奈何的表现之一。

读书悟道


黛玉性格敏锐,眼光犀利,用一句俗语说就是:“极度聪明的女子”。

世人皆道聪明是好事,却鲜有人意识到聪明,其实是一把双面刃。黛玉之灵动婉转,神采飘逸的气质是源自于于聪明,但是,不幸亦源自于此。

曹公借用了张医生的口,评论可卿的话说得深刻:

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这一语道出了天下多少聪明女子的病源。

太过聪明,就容易看穿人性,容易觉察到人性冷暖。

而黛玉一进府时,曹公就说她举止行动善于察颜观色。

这样的性格特征,自然很容易被外境的人事所困住。

而富贵鼎盛的贾府,却又偏偏是一个最为势力的地方。

孤女黛玉,身世凄伤,又生性敏感,心中要强,她在此间自然倍觉神伤。

那么,风刀霜剑究竟指什么呢?

黛玉聪明而又犀利,她一进府时,王熙凤的异常热络,王夫人淡泊疏离的言辞,她是看在眼里的。

真正疼爱她的,只有双鬓如银的老祖母。但是老祖母毕竟已经年迈,而且此时当家的也不是她老人家。

所以,周瑞家送宫花的情节里,就难免不泄露出,当家人王夫人等对黛玉的不屑。

再比如,赵姨娘之流,虽然不直接针对她,但是对宝玉凤姐的陷害,黛玉也是看在眼里的,以黛玉性格的敏感程度未免不暗自惊心。

正如她与宝钗说的那样,连宝玉和凤姐敢害,何况于她?

只是黛玉的性格犀利,她会即刻反击别人对她的轻慢,众人此时畏惧贾母,自然不敢对黛玉怎样。但是,黛玉的心里却是明白的,她眼下所拥有的那些,不过都是依仗老祖母罢了。

设若一旦没有了老祖母,大舅的亲生女儿迎春都被拿去抵债,她这个来依附的外孙女又是什么结果呢?

以黛玉缜密的心思,她心中的忧思难免重重叠叠。

所以,风刀霜剑四个字,不一定是指直接对着她的人和事,而是暗地里的各种残酷的竞争,以及冷酷的人性。


书灯幽见


如果各位觉得《葬花吟》这段脍炙人口的宏篇巨作,仅仅是黛玉因为受了一点小小的委屈便开始的悲秋伤春!那么各位也太小瞧了作者曹雪芹了!更小瞧了这部伟大作品的真实用意!



说的直接一点,葬花吟葬的既不是花,也不是黛玉自己那点无聊的委屈,而是万千香艳,洁白,气正风清的为国捐躯的义士!与78回的姽婳词联系甚紧。我们对比其词: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而诡画词中: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号令秦姬驱赵女,秾桃艳李临疆场。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乡隔。

很显然,葬花吟中所指的香魂艳骨,皆与姽婳将军所号令的秦姬赵女,侬桃艳李有莫大的关联性!葬花吟葬的应该是这些人,哭祭的也应该是这些人!作者只不过是借用了林黛玉的悲秋伤春,而抒发了自己对这群为国捐躯的豪侠女子的祭奠之情!


国风1974


要读懂“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内容,一定要了解到“红楼梦看其反面方是会看”脂砚斋这样的暗示。红楼梦的正面是小说,背面是历史真相。如果仅从正面去看,有太多无法解释的不合理。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从历史的真相中去发掘事实,读者就会发现小说中所说的都能够和历史真相对榫,可以说是丝丝合扣,这也是作者苦心孤诣所要让后人读者明白的。不然不会用非常隐晦的写作手法。

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历史上的原型。如果你知道林黛玉、薛宝钗的指代人物,你就会豁然开朗了。小说中林黛玉有外婆的宠爱,有贾宝玉的呵护,再怎样都和“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挂不上钩。但是如果你知道历史上的崇祯皇妃“田秀英”、崇祯皇后“周皇后”,如果你知道周皇后是如何迫害田贵妃的,你就会真正理解林黛玉的葬花诗。具体的可以去看《红楼隐史》,一部揭开红楼梦真相的书。

重点是:如果红楼梦里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和历史上的真相对榫,你就可以相信小说是为了当时不能言语的历史真相而作的。


红楼勿梦


《红楼梦》里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她出身书香世家,虽然父母辞世寄居贾府,因有贾母庇护,身份仍然非常高贵,与贾母嫡亲孙女享受同等待遇,但是她在《葬花吟》中咏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托物寄情、借景感怀,说明黛玉的生存状态堪忧,暗指三大势力。

一、顽固冷酷的“金玉良缘”保守势力

黛玉初进贾府,王夫人便严词警告:“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往庙里还愿去,尚未回来,晚上你看见就知道了。你以后总不用理会他,你这些姐姐妹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其时黛玉只有五六岁,但是王夫人对宝黛关系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很明确,这是“木石前盟”无法消除的最大障碍。

很快薛姨妈便创造机会让宝玉看金锁、宝钗看“通灵宝玉”,并通过宝钗的丫鬟莺儿在下人中传播“金玉良缘”舆论,她自己亦和王夫人说“金锁”须配“宝玉”的“金玉良缘”言论,薛蟠也知道了,势必薛蟠宝玉的朋友圈也知道。

“金玉良缘”的舆论在贾府上下阶层中已形成势力,更可怕的是贵为皇室的元春亦在其中,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才女,她固然体会到“金玉良缘”势力的咄咄相逼,因此慨叹。


二、冷嘲热讽、暗箭伤人的投机势力

看戏的时候,众人都看出演小旦的龄官“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态”,可是都不说出来,偏偏湘云心直口快,说像林姐姐。比作戏子的说法,严重触犯了黛玉的底线,她气得拂袖而去。

在封建社会,人分上中下九流,上九流指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指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指师爷、衙差、秤手、媒婆、走卒、巫婆、盗、窃、娼。戏子归入“下九流”当中,因为古代“戏子”生活在大染缸里,身不由己,如琪官,越出名越被包养,在普通人的观念里,戏子等同娼妓。这就是黛玉不能容忍的原因。

湘云一方面确实耿直,另一方面也对黛玉存有排斥心理,毕竟黛玉来到贾府后便取代了她原有在贾母、宝玉心中的地位,加上她因诗社做东受惠于宝钗,自动成为宝钗忠实粉丝。湘云处处将宝钗来对比打压黛玉,又将与戏子相似来凌辱她,存在投机取乐的心理。

另一个投机分子就是袭人,她与宝玉发生“云雨情”,当宝玉误将她当成黛玉表白时,反担心宝黛发生“不才之事”。瞄准机会袭人便向王夫人告状,特别提及“宝姑娘、林姑娘”,王夫人自然认定黛玉是影响宝玉的“危险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到潇湘馆,她就拒饮黛玉奉茶。

袭人从贾母的人投机转向王夫人,成为王夫人的眼线,后来怡红院里眉眼象黛玉的晴雯、戏子芳官、和宝玉同月同日生日的四儿等,统统当成“狐狸精”被王夫人撵走。

可想而知由于投机势力的逼迫,有点象黛玉模样的女子,都被逼走逼死,这些都是对黛玉“风刀霜剑”的预演。


三、长着一双富贵眼的下层势力

贾府里的人都长着一双富贵眼,包括下人在内。审美本没有绝对标准,黛玉初到贾府时,连王熙凤都赞叹天下竟有如此标致人物,当见到宝钗,人人都说黛玉不及。这和黛玉为一孤女无依无靠,而宝钗有母亲兄长撑腰“吃穿用度一概自理”的气场不无关系。

小红、坠儿等下人私下谈论便说,要说宝姑娘听见还罢了,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克薄人,心里又细,她听见倘或走露。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张口便数落:“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这些下人根本没将黛玉当主子看待,当面背面都没有情面可言。

宝钗说黛玉的病应该吃燕窝,黛玉说“虽然燕窝易得”,“老太太、太太、凤姐这三个人便没话”,恐怕其他人嫌自己太多事。可见下人对平时煎药熬药的怨言已传至黛玉耳中。

当宝钗命婆子雨夜给黛玉送燕窝时,黛玉说耽误了嬷嬷喝酒娱乐了,一抓银子就打赏,生怕得罪这些势利的下人。

生存在贾府里,虽然贾母万般疼爱、宝玉万千宠爱,但是黛玉反更遭人口舌,所以从五六岁长到十八岁,黛玉在一年年的三百六十日里,顶着三大势力,捍卫“木石前盟”,处境堪忧,是病况每日愈下的根源。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宝黛爱情真挚,自由恋爱具有划时代意义。


方哲健康生活


要回答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指向什么,需要了解她写这句诗时的背景,包括心态。


这句诗出自黛玉的《葬花词》,是哭成的一首长诗,而且是边哭边葬花。黛玉为何要哭着去葬花?



我们来看看她的行为背景。


在葬花的前一天,也就是四月二十五日,因宝玉百无聊赖,袭人担心他大白天睡觉对身体不好,把他赶了出去。宝玉信步来到了潇湘馆,隔着窗偷听到黛玉叹息着说了一句《西厢记》里的词: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是句极具暧昧意味的词,表达的是相思难耐。宝玉听到这句词,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西厢情境,对着紫鹃说了句“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这就是赤裸裸的调戏了,于是黛玉马上变脸,哭着说要去告诉舅舅。



正在这个关头,宝玉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叫走喝酒去了。


宝玉属于过后就忘的个性,这一走,就把这件事给忘了。黛玉却属于什么事都藏心里的个性,一直想着这件事没有个结果,又担心宝玉被贾政训,于是打听着傍晚宝玉回来了,便去怡红院探望。


这一探望,就探出事了。先是看到宝钗先她一步进了怡红院,等她再去时,被晴雯挡在了门外,而且是用宝玉的名义:“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于是,爱想象的黛玉,听着宝钗宝玉的笑声,开始了想象:“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认定宝玉是故意的。



这个阶段的黛玉,正因与宝玉共读西厢而进入了儿女情的状态,即恋爱的初级阶段。宝玉的这种行为,非常具有杀伤力,足够抹杀黛玉所有的骄傲。于是,黛玉的伤感开始延伸,想到了父母双亡,想到了寄人篱下,想到了无依无靠。这一想,就把自己想成了天底下最可怜的人,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敌人。


正是在这种情境和心态下,哭了一夜的黛玉,在姐妹们都高高兴兴过芒种节时,她避开众人,独自去葬花,把一腔悲戚都发泄了出来。



在她的《葬花词》中,黛玉以花自喻,花的特点是美而娇弱,禁不起风霜。芒种节正是花神退位的日子,代表着花落飞红,属于花的季节到了结束的时候。这本是自然现象,黛玉睹物伤情,联想到自己,觉得自己就像这些落花一样,饱受风霜的摧残,才不得不纷飞飘落。


因此,在她的词中,把环境中的所有人,包括最疼她的贾母和宝玉,都归为风刀霜剑。这正是她多心的体现,也是她的病因,太容易伤感和联想。


浮生漫读




以我的的理解,黛玉主要指向以下几个方面吧:

一是寄人篱下之苦。

黛玉因母亲病逝,七岁泪别慈父,被贾母派人接到贾府,从初进贾府的小心翼翼以及举动看,我们看到了一个知礼节、守规矩的敏感的女孩形象。

在贾府,虽然有贾母的特别关照,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贾母对黛玉的呵护比迎春等还要周到细心。但是,似乎总是一种待客之感。所以让黛玉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始终不能象在苏州的家里那样随心所欲、快乐开怀!



比如一次因史湘云说起南边的话,便想着起逝去的父母,感叹自己的寄人篱下:

“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不少下人伏侍,诸事可以任意,言语亦可不避。香车花舫,红杏青帘,惟我独尊。今日寄人篱下,纵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不知前生做了什么罪孽,今生这样孤凄。真是李后主‘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矣!”



二是相思难托之苦。

黛玉和宝玉自小两小无猜,情深意浓。及至长大,在贾母以及凤姐的日常言谈和行动中,无时不传递出将来两人在一起的信息。最明显的一次是凤姐当面调侃黛玉:喝了我们家的茶,就要当我们家的媳妇!还有一次凤姐算账,直接说黛玉和宝玉的婚姻大事不用花府里的钱!

可是,一直没有任何人给她吃一个定心丸。而宝玉和她,也从来没有一个直接明确的表白,真的是一个流泪哀怨,一个在宝钗的到来,让黛玉更有危机感:薛家官商之家有钱有势,薛姨妈又与王夫人是亲姐妹关系,薛宝钗有心计,会笼络人,上至贾母下到婆婆婆妈妈丫鬟等都喜欢她。



而黛玉唯有借《葬花吟》表达内心的苦闷: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朝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三是多病缠身之苦。

我们知道,从进贾府,我们就看到黛玉体质差,一直在吃中药,由于身体衰弱,她患有严重的失眠症,一年之中,按她自己说的:只有过几次睡得好的!现代人中老年人都知道失眠之痛,那种煎熬那种折磨足以让人崩溃!何况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少女!何况又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所以看见王夫人送的兰花。她倾吐出自己的忧伤:

“草木当春,花鲜计茂,想我年纪尚小,便象三秋蒲柳。若是果能随愿,或者渐渐的好来,不然,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催雨送。”

这样一种刻骨的痛苦,怎不让人同情?!


我是《每天读名著》,原创首发。欢迎光临分享!敬请关注留言!谢谢您的转发!


每天读名著


不是指什么,林黛玉的性格使然,她从小就没了父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也养成了她特别敏感的性格,其实在贾府中由于受到贾母的宠爱和关照,她的待遇仅在贾宝玉之后,任何一句话都会被她认为是针对自己的,都会引起她尖酸刻薄的回怼,再一个就是随着她年龄的成长,对贾琏处理她们家的财产有了看法,认为人情太薄了,为什么上天对我如此不公,这是她的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