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为何只有楚国没有进行完整的变法?

资深人士说文史


纵观战国两百多年,各个国家都开展了适应生产力进步的政治改革,实力大增,而楚国却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完整的变法,只能勉强依靠春秋时代掠夺来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来支撑成为七雄之一,是有多种原因的。

首先,楚国内部旧贵族势力强大。

作为同周朝同期的诸侯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借鉴了中原周朝的分封制,各个旧贵族相互通婚影响了楚国中央政权,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若敖氏专权,战国时期就又出现了屈景昭三大贵族,较为严重的是,这些贵族都在楚国境内不想自身发展和改革,反而陷入中央内斗,对于中央和国家来说这是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

其次,在变法期间政局不稳。

前381年,楚悼王死后,贵族叛乱,射杀吴起后,楚肃王把旧贵族势力大举削弱造成政局不稳,废除了部分变法。

最后,君臣关系薄弱无一条心。

国家分封后,随着君主的控制区域逐渐减弱,原士大夫增强,同周平王东迁一样,诸侯不听号令反而干涉内政,反对加强君主实力,而变法可能是一个加强君权的契机就不难理解他人的反对。

综上所述,不论什么时代,想要改革变化,就要触碰既得利益者,要想改革成功,改革者必须有强大的后盾和不改初心的支持者,同时不怕得罪任何人,这就是楚国未完整改革的教训。


蜀山精灵


楚国实行过完整的变法,而且是大名鼎鼎的吴起变法

公元前386年—381年,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就是那位与孙子并列的吴子)在楚国主持实行了变法。

吴起变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因为变法触动旧贵族的权益,吴起在楚悼王死后被旧贵族射杀,变法也因此夭折

【一】楚悼王即位时,楚国内外交困,急需有人领导变革

楚悼王即位之时,正是战国前期的大变革时代。楚国也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之中

内部新旧势力在利益上冲突严重,楚国政治腐败横行、国力萎靡

反观作为对手的中原各国,一个个却生龙活虎。魏赵韩三家分晋,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实力大增。

号称地广人多、军力庞大的楚国,战斗力却稀松平常。面对魏、赵、韩等国的连连用兵,楚国既无还手之力,也谈不上招架之功

丢城失地的楚悼王,不得不用重金贿赂秦国,在其帮助下才勉强与魏赵韩三家讲和。

面对如此局势,楚悼王急需一位强力雄才的人物,来变法拯救楚国

【二】能力出众、志向远大的吴起,急欲在魏国之外寻找新的出路,而楚国刚刚好就是那条路

吴起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一生都在各国奔走实践他的治国理念和兵法思想。

吴起曾师从曾参之子曾申学习儒学,但由于不奔母丧而被曾申认为不孝,逐出师门。吴起因而改学兵法,开启了人生另外一扇大门

吴起也是一个意志坚定之人,曾经为了率军为鲁国抵御齐国的进攻,而上演“杀妻求将”的场面。

在来到楚国之前,吴起在魏国施展了他的军事才能。因为魏文侯的信任,以及李悝变法的基础,吴起率军攻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并亲自担任河西之地(西河郡)长官,以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

但由于继任国君魏武侯的不信任,以及大夫王错的离间,吴起无法继续在魏国待下去。

而此时的楚国正需要吴起这样一位能力出众、意志坚定之人,而吴起也需要这样一条新的出路,因此一拍即合

【三】“吴起变法”是李悝变法的继续,重法令、改吏治、练军队,虽然成功却为吴起埋下杀身之祸

吴起来到楚国,先被任命为宛城太守,防守魏、韩两国。一年后,升任楚国丞相——令尹,正式开启变法。

由于吴起初到魏国时,曾亲眼目睹和切身感受了李悝变法的成败经验,因此在楚国的变法中首先强调法制的重要性。

首先颁布法令,作为变法的基础。并通过“倚车辕”树立法令的权威性,就是立一根车辕,搬动者按照法令奖励。后来的商鞅变法,也学用了这一招

其次是改革吏治。如废除贵族世袭制、以军功授爵奖励新进、削弱大臣权威提高君主权威等,使得楚国吏治刷新,国力增强。但也因此得罪旧贵族势力。

再次是强化楚国军事实力。吴起曾在魏国创立的“武卒制”,在楚国继续得到沿用,实行精兵强将,提升楚军战斗力。

吴起变法效果也很明显,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饮马黄河、大败魏军,一振昔日颓势。

吴起变法虽然成功,但就在大败魏军这一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和支持者。旧贵族趁机反扑,起兵射杀了吴起,变法也随之夭折,可叹可惜!


温水历史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的变法更为彻底之外,其他六国变法都是行百里而半九十,都没有进行完整的变法。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对战国七雄来说,什么是变法,他们为什么要变法?

(战国激烈的国力角逐使得变法成为刚需)

变法,变的是祖宗之法。在中国这样一个祖先崇拜的国度里,这本身就是一个招惹是非的事情,就是我们所说的折腾。所以,商鞅后来在秦国朝堂上舌战群儒,最后以一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奠定的秦国的变法基调: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务实主义国策。

变法为什么会招致那么多人反对呢?

变法在本质上,是要对生产关系的重新定义,来进行经济收益的再分配,是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的改革。既然是再分配,那就意味着原来的分配方式不合理,就要损有余而补不足。谁受损了呢?原来分配制度里的既得利益者。这些既得利益者,都是贵族集团,以及依附在他们周围形成的的政治集团。

尤其是在在东方典型的威权国家里,政治特权是产生和维护经济收益的根本保障。所以,如果要重新定义分配机制,单纯的从经济方面入手是没有用的。比如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就是经济上的富国强兵,结果惹得天怒人怨,最终还形成了新旧党争,甚至间接造成了北宋之亡。

(王安石变法没有触动既得利益者特权)

经济方面的改革阻力不大,容易施行,那些既得利益者损失些许的利益来平息民愤,他们还是做的到的。可一旦改革到了深水区,即是政治改革,那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了,影响太大了。

政治是组织的艺术。所以,政治圈里的人,一生都在编织着关系网络,政治圈里的关系是各种盘根错节。变法者必须要取消政治特权,从根本上断绝既得利益者死灰复燃的可能,才能实现变法的落地生根。而这种死灰复燃,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贵族集团在政治上能否翻盘。

可是,即使执政者做出了政治改革的决心,执行起来仍然有相当难度。这是因为,古代的国家氏族政治是主流,国君和各个氏族的头面人物形成了统治集团,他们共享国家权力,也一起组织军队攻略防御,他们的政治权利实际上还有着军事能力的背书。如果国君冒然取消其政治特权,就有可能造成君臣离心离德的局面。氏族一般都有自己的领地、民众、人口,他们可以背叛国君,投降他国。最不济的,也可以出工不出力,不再上心为国家打仗。这种情形的出现,在战国时期,几乎是自寻死路。


(战争的频繁使得稳定成为第一需求)

所以,战国时期的变法,往往是国君、贵族集团的一种妥协。因为变法是必须要做的,不然国力衰弱,被他国灭亡,大家都没有好处。可是,如果只是加强中央集权,损害地方利益,又可能引起地方上的强烈反弹,政治混乱,没有达到富国强兵,自己反而先乱了。所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往往是前进两步退一步渐进式改革,需要掌握好其中微妙的平衡。这样的做法,对国君来说是有利的,因为毕竟中央集权也在推进,可是对于变法者是不利的,因为贵族集团不敢怨恨国君,只能怪罪于变法者。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正因为这个原因,战国时期的变法者,下场都不太好。

这样一来,变法的成败,首先并不取决于变法的意志和需求,而是贵族集团的强弱。如果贵族集团太强大,国君和变法者都投鼠忌器,变法自然会变成温吞水。山东六国都是老牌诸侯,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起秦国的过于强大。即使在险恶的周边环境,以及国君的意志下进行了变法,一旦国际情形好转,或者国君意志弱化了,他们反攻倒算的能力也会很强。所以,魏国在魏惠王时,变法已经宣告失败,朝堂上的公卿已经没有了平民的位置,都是贵族宗室。赵国变法不敢涉及政治,只在军事上进行了改革,赵国的宗室政治是六国里最严重的,严重制约了赵国国力的发展。此外的燕国、齐国的改革也局限在经济、军事上,贵族的政治特权一直存在。这就使得这些国家的政治形势事实上形成了半封建制(郡县制)半奴隶主贵族制(宗室制)的过渡期的政治制度。

(战国中后期各国疆域图)

楚国的政治制度也同样,而且比起其他国家起来,楚国的情形更为复杂。

楚国在南方立国数百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开始他们只有50里地,后来不断的开疆拓土,最终成了南方霸主,幅员5000里,披甲百万。可是楚国的开拓制度并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加盟店性质,而且楚国也执行了类似周天子的分封制度。楚国没有将地方贵族杀掉或者调走,只派遣了一个特使去指导监督,不会过多干预地方事物。所以,楚国的扩张政策很成功。

这也造成了地方贵族的势力非常强大,中央集权的改革政策,等于是取消他们在地方上呼风唤雨的权力,他们的抵触也来的最强烈。变法自然有好处,增强了国君的权力,增强了国家的力量,可是对于他们却没有什么好处。为自己打算,为子孙后代打算,他们对于变法产生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也是理所当然。楚王却不能立刻改弦更张,因为当时的楚国自从吴国伐楚以后退出大国行列已经一百多年了,国本虚弱,经受不起大的折腾。

(庶族出身的吴起最终被杀)

最终,楚国的变法只执行了6年,还没有形成新的变法受益群体,不能给吴起提供强大的后盾和支持。在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71家联合起来攻杀了吴起。楚国的变法自此停滞,成为七国中中央集权程度最低的国家。

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这一方面是因为秦国立国较晚,贵族力量发育的不充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秦献公时打下了大片公室土地,使得秦国国君的实力远强于贵族集团。同时,秦国地处西陲,不易受到其他国家的攻击。这些,都为变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秦国率先完成了变法,整合了国家资源,所以秦国的的实力突飞猛进,最终统一了六国。


而知而行的历史



125878215蜂獾


战国时期,七国都在变法。楚悼王时,吴起从魏国奔向楚国,悼王用吴起进行变法。当时楚“大臣太重”,“封君大众”,吴起的改革便先从摧毁强大的封建领主势力入手,他下令: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另外又“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命令些贵族迁徒到边远旷虚上地。封建领王被铲除之后,国家收入增多了,吴起就用这笔钱来养兵。

可是,还景不长,改革仅仅进行了一年,悼王死了。因为改革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贵族们趁机攻杀吴起,吴起吓得躲到了悼王丧所里。吴起最后被处死,他的变法宣布失败。楚国的变法又怎么能完整?更不可能成功!


皖北隐士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生存,避免被别的国家吞并,从魏国开始各国都变法图存,期望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胜出。于是,战国七国分别在李悝、申不害、商鞅、邹忌、吴起、赵武灵王等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新法来改变自己窘迫的现状。整个战国时代的中前期都是变法的时代,持续一百多年。

虽然各国都变法,但是各国间变法的目标和方向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变法的结果不一样。变法的起因都是一样的,就是在夹缝中处处受委屈,已经到了不改变无法生活的地步了,在这个前提之下,有部分有作为的国君不甘现状,于是四处求才,对内自上而下的改变,可以说这是一次当权者的自我革新。

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但是这个改变存在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一旦国君死亡或者受到严重的挫折,那么这次变法最后肯定以失败而告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国的吴起变法,在支持的楚悼王死后,吴起就被旧贵族联合射死。初见成效的变法也随着两人一起走入历史。

楚国的吴起变法使得楚国短时间之内迅速改变颓势,吴起分析了魏国赵国之间的厉害关系,利用他们的矛盾亲自率军攻打魏国,他曾经在这里为官20多年,再也没有对这里熟悉不过的人,加上出色的军事能力,不仅分解了三晋联盟,多次击败魏国军队,使得魏国魏文侯以来变法结果损耗殆尽,胜利的捷报接二连三的传到楚悼王的耳朵中,或许是太过于高兴,非常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突然病死,由后面楚国贵族的作为来看,不排除是楚国贵族谋杀楚悼王。正在魏国的吴起率军回国料理楚悼王后事。

回国之后,在失去支持者的吴起,因为变法得罪了一大批的贵族公族,于是这一些人联合发难,在灵堂射杀吴起,随后楚肃王即位以后处死了为射杀吴起毁坏楚悼王尸体的人,然后废掉了新法,回归楚国老路。

之所以楚国变法失败,就是因为支持者楚悼王和主导者吴起先后都死于非命,新上任的楚王对变法不感兴趣。变法失去支持和主导者,楚国的变法就此结束。


歪史


这个问题简单回答一下吧,其实楚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法,只可惜改革不深,虽然如此,楚国还是有着深厚的实力,一度逼迫秦国举全国之力才灭掉了楚国。

说到底,楚国自身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矛盾

楚国的悲哀在于以下几点:

一、楚国虽然生产力跟文化艺术强盛,但是对于经济以及政治建设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未满足生产者的要求而遭灭亡。

二、楚国虽然也实施了变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变法受阻,从而夭折,比如在楚悼王时期,由于早逝而导致变法的吴起被贵族射杀。

三、楚国贵族阶层对于变法有抵触性质,而且他们也整日在舞文弄墨不务正业,只知道贪图享乐,从出土的楚国贵族墓葬大多都是青铜制品,大量的青铜编钟,铠甲,还有铜镜,铜器皿等工艺品就可见一斑。

四、自高自大,楚国的优势确实曾经很多,以至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果然,始皇建立的秦朝是被楚霸王项羽所灭。可是,项羽又被秦汉之地的刘邦所灭。为什么?你看,自高自大,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这些缺点在生长于楚的项羽身上也体现得多么明显。


所以,楚国的失败以及秦国的崛起告诉我们,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革旧制解放生产力获得经济发展,并通过坚持不懈的深化改革后来居上!


汤姆猫谈历史


在这样的时代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积极努力的寻求变法,像秦国就有着名震天下的商鞅变法,秦国更是凭借着这次变法成为了战国时的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从此改写了战国时代的格局。魏国有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在战国初期凭借这两次变法登上了唯一超级大国的位子;韩昭侯有申不害变法:齐国有齐威王变法;就连固守王道不知变通的燕国,都有燕昭王乐毅变法。

唯独楚国这个国家在整个战国时代,没有经历过任何一次彻底完整的变法,这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为什么这个国家在战国时代那样天下大争的时代里,从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完整的变法呢?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下楚国如此守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同时来看一下楚国仅有的两次变法计划又是怎样夭折的?

楚国君臣关系薄弱

事实上,楚国之所以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变法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楚国在君主和臣子的配合上面显的十分的薄弱,那个时候的楚国官吏,基本上都是贵族们推荐或者说是被任用提拔的,他们出身于楚国的大贵族,那么必定会为家族的利益进行考量。

如此一来,他们很难说是真正的与君主一条心,他们真正效忠的事实上并不是楚国或者是楚王而是自己的家族,在这样各怀鬼胎的政治朝堂之上,很难明确的去推行一次变法,毕竟每一次变法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衡量的。

变法需要君臣一条心,楚国不具备这样条件

这就需要一个非常明辨是非的君主以及一个与君主一条心的臣子,就像是商鞅与秦孝公那样,君主和臣子一条心,都为着同一个目标进行努力才能够让一个国家的变法彻底地完成。在这个要求上,不仅要求君主要切实地为国家去谋取实际利益,更要要求臣子在一定程度上抛却自身的利益。

可是楚国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出生于世家大族的子弟们并不能够真正的去为楚国的运行进行深入的谋划,因为在他们背后有着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旦他们出现纰漏,那么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它背后的家族,而楚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要提到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原因了。

楚国墨守成规,采取分治制

第二个原因,楚国在制度上的墨守成规,受政治制度的束缚。楚国是一个仿照西周的分封制而订立​分治制度的国家,在分治制度的基础之下,两大类势力是楚国国家实力发展的支撑,一类就是楚国土生土长的贵族,比如说楚国的皇室人员,又比如说是一些本身比较大的家族,就像是春申君黄歇这样的贵族那样。

第二类则是在楚国所实行的兼并战争当中吞并的一些小国,楚国国君给予这些小国极大的自治权,让他们就像西周时期所分封的诸侯国,那样拥有着自己的势力,这些实力也是楚国后期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让各大家族之间的掣肘非常的严重,整个朝堂之上,可以说是四分五裂的,每一个人都在为不同的家族效力,这样的国家很难说是为一条变法道路同心协力,更重要的是,楚国这个国家的国家实力就是来源于这些贵族,可是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要革除贵族的崛起对君主权力的影响,无论是魏国的李悝变法也好还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好,哪怕是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它所针对的主要目标都是贵族,要革除贵族手中绝大部分的权力。

分治制度掣肘君主权力

同时,在此基础上巩固君主手中的权力,让这个国家只有君主那么一个权威,让这个国家不再具有能够影响君主执政的家族。如此一来,君主在发号施令的时候就会顺畅许多,国内的阶级之分也会变得薄弱,能够更好地利用平民百姓的力量。

可是楚国并不像秦国那样,秦国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受贵族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可是它的国家实力,或者说是军队并不是由各大贵族组成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臣民们构成的,而楚国却不相同,它整体的国家实力或者说整个国家的运行都是依靠贵族来完成的,就像是西周的周天子在危难时刻,需要诸侯国带兵进行支援那样,它总能够拿出来对抗其他国家进攻的军队或者说是钱粮都来自于贵族。

因此,通过变法来革除贵族手中的权力,在楚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是非常的困难的,毕竟楚国是一个贵族扎根非常严重的国家,各大贵族之间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在朝堂之上更是有着不同的人员担任不同的职位,相互的掣肘,相互的压制,它不仅不能够一条心,更是不能直接效忠楚王。

而楚国也正是在这样复杂的政治关系当中变得极其守旧,也导致了这个国家在战国时代这样天下大乱的年代里没有经历过任何的异常变化,只是固守着分治制度,走完了它的一生。

楚国变法经历两次半途而废

事实上,楚国并非没有提出过变法的策略,只不过是这些变法计划刚刚被提出来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而已,其实楚国曾经有过两次变法的苗头出现,一次是在吴起入楚之后进行的吴起变法,另一次则是屈原提出来的变法。

吴起变法,被贵族暗杀

吴起在魏国受到魏武侯的猜忌,为保全性命投入楚国,再看到楚国的现状之后,便吸收魏国变法的成功经验想要在楚国进行一场变法,但吴起的这次变法可以说是真正的浮光掠影,他第一年入楚第三年去世,在楚国只呆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还做了一年的地方官,为楚国打了好几次大仗,而在第三年里便被贵族针对而死,这样的人能有多少时间进行变法呢?

而吴起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无非就是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吴起最终的死亡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是被贵族们暗杀而死的,当时吴起被假传的楚王召令召进宫中,可是在他进入宫门的那一刻便被贵族们安排在那里埋伏的杀手屠杀了,第一个想要改变楚国的现状的人就此被终结,他的变法自然也就被搁置了下来,楚国失去了第一次变法的机会。

屈原刚提出变法,就被靳尚蒙蔽

第二次变法则是屈原提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屈原是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在之前的时候是非常受楚怀王的宠信的,屈原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非常忧国忧民的官员,他能够看到贵族庞大的权力对于楚国发展的影响,于是极其想要效仿秦国的变法,来革除贵族的发展对楚国发展的阻碍。

但屈原的这种变法的提议刚刚提出来,便让楚国十家大族们的脸上蒙上了一层阴影,因为屈原的做法是真正的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如果一旦将贵族手中的权力收缴出去,那么他们的地位将不复存在,他们将再也没有在楚国呼风唤雨的实力,因此他们不得不将屈原拉下马。

这才有了靳尚的粉墨登场,我们都知道靳尚是一个蒙蔽了楚怀王的小人,但却很少有人知道,靳尚其实是楚国贵族用来打断屈原变法的一个棋子。在此之后,楚怀王开始偏听偏信靳尚的言论,不仅是停止了屈原的变法活动,还将屈原赶回了老家,就这样,楚国的第二次变法也夭折了。

在此之后,贵族的实力不断地强大了起来,楚国也再也没有变法的声音出现了,贵族们确实得到了地位上的巩固,与此同时,楚国的实力也在不断的下降,在各个世家大族的掣肘当中,楚国的元气也在不断地被消耗。

多年之后,楚国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之下轰然倒塌,地大物博的楚国彻底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虽然后来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传说,虽然西楚霸王项羽最终火烧咸阳,但是他依旧没能够让楚国在屹立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事实上,楚国的灭亡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他那手分支的政治制度已经不再适合历史潮流的发展,必将以灭亡而结束。

综述

笔者认为,事实上,楚国的灭亡在立国时期就已经注定了,它是在春秋时期自立为王的一个国家,被不像其他诸侯国那样有着正统诸侯国的身份,而在春秋时期称王就注定在了政治统治方面只能够类比于西周的分封制度。

同时,在国家实力上,也必须开始吞并周边的小国以抵抗其他诸侯国的进攻,或者是西周对它的讨伐,而一个刚刚成立的国家想要各大势力都能够对他俯首称臣,想要这个国家安稳的发展下去,那么就必须要放出一部分权力。

权力下放被贵族,想收回来就难了

可是这一放,想要收回来就是难上加难了,那些被冠之楚国王室之帽子的小国,那些楚国土生土长的老贵族,他们一旦手中得到了权力,想要的只是步步高升而不是为国家做出贡献。事实上,人的欲望就像高山滚石一样,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权力就像是毒药,一旦从君主这个容器那里发生了泄漏,就会扩散,并最终腐蚀很多人的心。

实际上,楚国最终在战场之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懈怠,就是世家大族各自掣肘的结果,楚国的军队事实上不能够当成是一只完整的国家军队,而是个大贵族或者是各大世族手下的自治军队所组合而成的,这些军队直接效命的是贵族,间接效力的才是楚王,所以他们之间必定会发生矛盾。

如果不是在国家已经到了极其危难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组合在一起,可是这样的组合,如果只是在短时间内的还好,一旦长时间的进行下去必定会出现内部的割裂,之前因为国难而被压下去的贵族争斗又会被重新提上日程,军队自然不再是曾经的众志成城的军队,而一支军队如果从内部出现了分裂的话,想要打垮他,那么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所以我们说楚国的灭亡,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后记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那么必定要有着把握历史潮流的能力,能够明白什么样的制度适合历史的发展,不能够墨守成规,也不能作茧自缚,如果只是长时间的坚持一种策略,长时间的奉行一种制度,那么在时间不断向前推移的历史发展当中必定会土崩瓦解。

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所适合的发展形式,一旦落后了,那么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也必定会失去发展的机会,所以只有明确地追赶历史潮流的国家,才能够长久地屹立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毕竟历史是有选择性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人类和其他的物种,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发展当中同样适用,只有适用于历史的才是强者,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楚国在春秋初期也进行了改革,楚悼王任用的变法者就是吴起。

吴起变法主张:“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由于吴起来自于魏国,所以他的变法应该说是师承于魏国的李悝,他在变法伊始,效仿秦国商鞅变法,“倚车辕”就是立一车辕,有能够搬动的予以奖赏。以此在证明楚王的言必行!此举为“明法审令”,实行法治管理国家的目的打下了好的基础。他学习李悝的“依法治国”,用“法”为他的改革铺平道路。

《淮南子·泰族训》:“吴起为楚减爵禄之令。”

《说苑·指武》:(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

在立法基础上,他废除爵禄世系制度,对没有功劳公爵贵族削减俸禄,对有功的士兵加官进爵,这一针对性的改革,大大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势力,为此后楚国的军事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臣不得而为也。”——《吕氏春秋·贵卒》

吴起进谏楚悼王的话,深深打动渴望强盛楚国的君王的心,所以,吴起这时候的改革可谓卓有成效。

吴起变法之后的楚国,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北扩展到了黄河边,和当时的强国晋国隔河对峙,南到了洞庭、苍梧一带,势力可见一斑!

无论什么改革必然要伤及权贵利益,在楚悼王丧葬之时,吴起被贵族射死在楚悼王的尸体旁。

他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楚国的军事强大,不能不说,他的改革确实不错!

由于他是武将出身,所以他的主要改革方向是军事,不过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河东一粟



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当中最具有独特性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进程当中,中国渐渐开始由奴隶制社会转向封建主义社会,社会动荡不停,文化思想却异常繁荣,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变法图强之路在各个国家频繁登台,秦国商鞅变法彻底改变秦国实力,赵国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威慑中原,齐国魏国也都有响应的改革措施,楚国当然也有,那便是——吴起变法!



先来介绍一下吴起这个人,他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这么多称号都在说明着这个人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不仅能够带兵打仗,还可以养民治国,更能变法图强,文武双全,在军事上能和孙子并称“孙吴”呢!这个人最后在楚国进行非常有名的“吴起变法”,但最后却被生生打断了变法之路,还因此被杀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吴起改革当时楚国的社会情况。我们都知道楚国始终是战国七雄当中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所谓地广人众,所以楚国可以非常轻松地拉起百万大军。尽管是这样,但仍却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丧失土地,当时的楚悼王深感国家国力的衰退却毫无办法,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为,但苦于缺乏变法图强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正在这个时候,吴起来到了楚国。吴起对楚悼王的一番话发动了楚王,自任命吴起为令尹起,便开始了变法的序幕!



必须要知道的一点便是楚国是最遵从周王朝制度的国家,在各个国家都向封建主义过渡的时候,楚国仍然严格执行着分封制。楚国地盘大,不停的将土地分封给楚国贵族作为封地,也正是因为这样,楚国国君的集权不够,造成了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的局面,而吴起变法改革的正是这个,被打断也是因为这个!


吴起的变法没有错,方向正确,但却低估了楚国的贵族势力!《说苑·指武》说:“(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也就是说因功而赏,有功劳人就要赏赐,没有功劳的贵族就要逐步减少他们的待遇,甚至“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意思就是爵位只能继承三代,还让一些贵族去楚国边境守卫,这在贵族数目最多楚国执行这样的政策,吴起能不招人恨吗?

不仅如此,他还感觉楚国的大臣权力太重,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又削弱大臣威权,严禁大臣互相结党营私,一些贵族大臣的子女没有才学也不让当官。这样一来,虽然楚国强大了,但吴起却把自己推向了整个楚国贵族士族的对立面。这样一来,当楚悼王去世之后,楚国大臣要求废除变法,严惩吴起的时候,居然没有人出来为吴起辩护,变法不得已而终止,吴起也因此被杀害!

楚国变法失败是原因还是因为楚国的守旧贵族势力太大,大到楚王有心却无力改变的地步,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又怎能继续变法呢?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的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