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酢金,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T雀儿章1


刘贺是一个废帝,在发掘他的墓时,发现了大量的酎金。酎金是什么?为什么会那么多呢?

(刘贺棺墓出土的金饼)

刘贺墓是在无意中被发现的。当时,盗墓贼对位于江西省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的一座古墓,进行了凶残的盗挖。这个村庄的狗在当时狂吠了一夜,第二天黎明时分,村民发现情况后,迅疾上报了相关部门。

2011年4月,刘贺墓的抢救性发掘工作正式启动。经过近5年的细致清理,刘贺墓中出土的文物,震惊世界。

该墓共发现各类文物2万余件,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个铜钱堆砌的小山。这座“钱山”全部由五铢钱堆成,大约有200万枚,重达10余吨。其价值相当于今天的50公斤黄金。由于年代太过久远,这些铜钱已经锈蚀粘连,很难分开了。

墓中还发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大量金器,其中金饼285枚,每枚金饼重约250克。金板20块,每块重1公斤。马蹄金和麟趾金各数十枚,每块重约80克,金器总重量接近90公斤,超过了之前西汉墓发掘的金器总和。

马蹄金和麟趾金在当时都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皇家专用金器。汉武帝期间,汗血马、动物麟和黄金被称为三大祥瑞之物。刘彻将这些祥瑞之物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麟趾金和马蹄金这样的金器。毫无疑问,这些金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经常被用于赏赐亲信和有功之臣。

在数百枚金饼中,细心的专家在背面发现了“臣贺酎黄金一斤”的字样,说明这是刘贺准备向皇帝进献的酎金。

所谓酎金,就是每年皇帝在举行例行的宗庙祭典时,各诸侯国的国君按照封地的大小,上交的足额黄金。

(刘贺剧照)

刘贺墓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酎金呢?

大家都知道,刘贺在西汉历史上被称为汉废帝,他是昌邑王刘髆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在位仅仅27天,是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因其生前既无子嗣,又没有遗诏皇位继承人。因此,由谁来承继西汉天下,便成了一个大问题。按照礼制,继承皇位的本应该是汉武帝唯一在世的儿子,广陵王刘胥。他不但在封地做诸侯王数十年,而且身体强壮,“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在众大臣中有着较高的人望。

但辅政大臣霍光,却偏偏选择了年仅18岁的昌邑王刘贺。主要原因,一是霍光认为,刘胥“好倡乐逸游,动作无法度”,不能承袭皇位。二是刘贺年轻,相比于老辣的刘胥而言,刘贺缺乏政治经验,霍光对他可以有效地进行掌控,实现霍光继续独霸朝政的目的。

那么,刘贺是否就是皇位的合适人选呢?《汉书》对刘贺的描述,同样是骄横跋扈,举止轻狂,纸醉金迷。但霍光看重的不是品行和能力,而是能否为自己所用。

于是,刘贺就这样欣喜若狂,急不可耐地进宫了。

但是,刘贺在位仅仅27天,皇帝宝座都还没有捂热,就被霍光匆匆赶下了皇位,这又是为什么呢?

(汉宣帝剧照)

原来,年少气盛的刘贺登基伊始,就大量安置自己的亲信在各种重要的岗位上。事前又根本不和霍光商量,把扶他上位的大恩人晾在了一旁,这让霍光十分恼火。

老辣的霍光则在一边冷眼旁观,静待时局的发展。

终于有一天,霍光忍无可忍了。因为刘贺任命了自己的心腹,担任了长乐宫卫尉。而这些宫廷防卫历来都是霍光的一亩三分地,这让霍光感受到了刘贺咄咄逼人的气势。也让霍光明白,这刘贺根本就不想做一名傀儡皇帝。

霍光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了。他联合丞相杨敞等人,历数刘贺数十条罪状,胁迫众臣表态废除刘贺。群臣皆“惊愕失色”,认为刘贺虽肆意妄为,有失帝王礼仪,但还不至于被废。

不过众臣慑于霍光的权势,也只能噤若寒蝉,不敢吱声。

于是,霍光率群臣禀告皇太后,最后宣布刘贺“不可以成天序,当废”。就这样,做了27天皇帝的刘贺,不但没能保住皇位,连昌邑国也被降为山阳郡。

汉宣帝即位后,对曾为帝王的刘贺仍然不放心,专门给山阳太守张敞密诏,“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毋下所赐书”,让他秘密监视刘贺的一举一动。

此时的刘贺在霍光去世后,仍然没有放弃重返京城的梦想。

但汉宣帝在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随即宣布,刘贺不必每年奉行宗庙及入朝觐见天子之礼。这等于彻底掐断了刘贺翻身的唯一希望。

刘贺仍然每年制作大量的酎金,抱着仅有的一线希望,希望得到汉宣帝的诏见,允许他进京参加宗庙祭典。但每年等来的都是失望。

而这些历年积攒下来的酎金,已被贴上了标记,是不能随便处置和使用的。刘贺只好将它们带入坟墓,也把最终的希望彻底的埋葬。

这就是刘贺墓中出现大量酎金的原因。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贺墓中因为基本没有受到盗掘,从而陪葬物品保存的较为完好。出土的就有大量铜钱、玉器、漆器、黄金制品等各类物件,其中为数众多的酎金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刘贺墓中会有如此之多的酎金?这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要厘清这个问题,得对西汉的酎金有一个基本了解。

酎金的“酎”,原本是一种酒的名称。西汉朝廷每年于“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纯也”。由此引申,酎金即成色很纯的黄金。西汉初期并没有酎金一说,到了武帝时,“因八月尝酎,会诸侯庙中,出金助祭,所谓酎金也”。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可见所谓酎金是汉武帝摊派给诸侯王和列侯的一项任务。有不交或贡献的金子成色不足者,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项任务给各位诸侯王和列侯带了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很大的风险,但这也是一种权利。因为并不是任何王侯都有资格到宗庙向皇帝贡献黄金。只有那些能参与宗庙祭祀的刘氏子孙,才有资格向武帝进贡酎金。

饶有意思的是,刘贺在被废黜帝位时,就被剥夺了这种资格。由于刘贺不得“奉宗庙朝聘之礼”,这就取消了他赴宗庙祭拜祖先的身份,也就无须向汉家天子缴纳酎金。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后,封地是在僻远的豫章郡,要西入长安贡献酎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加之刘贺受封海昏侯时已经患了严重的痿病,腿脚很不灵便,西入长安更是艰苦。在这样的情境下,刘贺依然准备了丰厚的酎金,这表明刘贺在南迁豫章郡后,依然幻想着能够重新获得刘氏子孙的身份,参与宗庙祭祀。


与书居


那个字念“酎”,合起来为“酎金”。

《后汉书·礼仪志》“八月饮酎,上陵,礼亦如之”条下,注释:

丁孚《汉仪》曰:酎金律,文帝所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酎酒。因合诸侯助祭贡金。

汉律《金布令》曰:皇帝宅宿,亲率群臣承祠宗庙,群臣宜分奉请。

诸侯、列侯各以民口数,率千口奉金四两,奇不满千口至五百口亦四两,皆会酎,少府受。

啥意思呢?

就是汉文帝新制之法,正月初一开始酿酒,八月时候成酒,名叫“酎酒”,这个是用于宗庙祭祀的祭品,要求诸侯参与祭祀,并上供黄金。

所以,这个制度并不是汉武帝时候开始的,而是文帝的首创。

具体怎么做呢?就是诸侯王和列侯,按照自己封地的人口数,每1000口人,就要上供黄金四两,多于500口少于1000口的,也要交四两黄金,由少府接纳。

《汉书·食货志》记载:

黄金重一斤,直钱万。

一斤为十六两,则四两黄金为2500钱,则1口需交2.5钱,以市价来看,张家山汉墓竹简《算数书》记载:

金贾价两三百一十五钱。

4两也就是1260钱,平均1口需交1.26钱。

所以,拥有酎金,本身不是个财产问题,本质是封地人口的问题,也是政治地位的问题。

海昏侯刘贺最初是昌邑王爵位,在担当诸侯王时,他是需要上供酎金的,等到他元平元年(前74年)被霍光立为皇帝,二十七天后被废,归昌邑国后,没名没分的受封2000户的汤沐邑,并将他父亲昌邑王刘髆家财全转交给他,此后,很明显他一直被封闭在旧王宫过着幽居的生活,自然也就不可能朝天子,献酎金。

直到11年后的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才封他为海昏侯,食邑4000户,但是也规定他不得奉宗庙及入朝朝见天子。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墨书金饼上就写道:

“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汉宣帝年号)三年,酎金一斤。”

这该送少府的金饼只能留在墓中,总共是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马蹄金和麟趾金不论,金饼一枚为汉制1斤,也就是285斤。

刘贺自元平元年(前74年)被废,以每户5口算,则2000户为10000口,自此至元康三年(前63年),共11年,则应缴酎金为440两,即27.5斤黄金。

元康三年(前63年)开始,封为4000户,则约为20000口,神爵三年(前59年)去世,共4年,则应缴纳酎金为320两,即20斤黄金。

加起来就是47.5斤黄金,连墓中的金饼零头都不够,所以,金饼本身应该还包括了海昏侯刘贺从其父手中继承的财富。

而上述计算也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所谓的海昏侯墓中的黄金均为礼仪用途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他所拥有的这些黄金和金板,本身就有流通的价值。

也是当时政府所认可的上币,这一点,在《二年律令·金布律》中早有记述。

所以,这些考古发现从侧面上展示了西汉中期仍有大量黄金在流通的事实,而并非某些人继承前人俗论所说的,“金”=“黄铜”的错误说法。

而以斤为单位称量金饼,是一个延续多年的惯例,《南史·武陵王纪传》记载:

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簉,至有百簉。银五倍之。

这一切都说明,原本我们对于汉代黄金货币化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


刘三解


先纠正一下问题中的错误,不是“酢金”,是“酎金“。

再讲我的观点: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出土大量的酎金,

说明已经被政权抛弃的刘贺,还梦想着回到汉朝权力的中心。


刘贺的人生,用现代的话语描述,就是“一把好牌被打烂了”!

海昏侯刘贺毫无疑问是口含金钥匙出生的人,他的父亲昌邑王刘髆是汉武帝刘彻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可惜他的命不好,比汉武帝早死一年,刘贺继承了昌邑王的王位。汉武帝死掉之后,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大权独揽。汉昭帝驾崩之后,霍光为了继续独揽大权,抛弃了众望所归的广陵王刘胥,选择了19岁的昌邑王刘贺,霍光认为阻挡住有政治经验的刘胥,扶持年轻的刘贺就能够继续把持政治大权,但是刘贺的所作所为,让霍光大失所望。

首先,刘贺刚上任,便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

他把担任昌邑王期间地方上的两百多名地方官员带到长安,大力提拔。

其次私自拜祭自己的亲生父亲,自称嗣子皇帝。

这就等于断绝了和当朝皇后的名义上的母子关系;

更让霍光恼火的是,刘贺还想限制霍光的调兵权力。

这一切证明,刘贺并不是霍光可以轻松掌握的人,他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他要真正掌握实权。可惜他的根基实在太浅,在刘贺当了27天的皇帝之后,被大将军霍光废除,史称汉废帝,刘贺当了十年的庶民之后又被封为海昏侯,这个时候,皇帝已经变成汉宣帝。

但是汉宣帝在封刘贺为海昏侯的时候,明令刘贺不得行宗庙朝聘之礼,剥夺了刘贺这个海昏侯每年中秋去长安祭拜高祖进贡酎金的资格。汉朝的制度,王侯一级的官员,每年中秋要按照分地的人口数量,向朝廷进贡黄金,每千户人口进贡四两黄金,这既是朝廷的规矩,也是王侯的政治待遇,这种进贡的黄金就叫做酎金。在海昏侯墓出土的众多木牍中,有一片木牍就是海昏侯上书皇帝陛下的。大概的内容就是刘贺希望派遣使臣参加中秋节祭拜祖先的大礼,实际上说白了就是刘贺想和皇帝套近乎,想获得政治权利,

只可惜汉宣帝对这个曾经做过皇帝的海昏侯,始终存在戒心,所以刘贺一直未能如愿,而他希望献给皇帝的酎金也没有机会奉献上去。

所以说在刘贺墓中发现的酎金,证明刘贺虽然被流放在外地,依然梦想着回到汉朝的政治权力中心。而这个梦想,至死未能如愿。只能长眠墓中。


铁锤文史


还是那句话,不要过度解读考古发现。

酎金,是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白话说,是被封为诸侯王的领主,向朝廷交的贡品,专项用于祭祀刘邦等祖宗。

需要说的是,汉代厚葬成风,导致后来汉墓成为盗墓的主要目标。两千年来,早已十墓九空。对于盗墓者来讲,黄金白银这类东西是最好的,可以重新熔铸。古时候没有文物的概念,也没有成熟的交易市场,所以其他古物的价值并不是今天的视角。

刘贺,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爹比爷爷死的还早,于是五岁就承袭了昌邑王的爵位。没想到小叔叔汉召帝寿命太短,又没有儿子。于是一个大馅饼砸在了头上。经霍光等大臣研究,以刘贺继承皇帝位。但刘贺应该是没有认清形势,只当了二十七天,就被霍光以外孙女皇太后的名义将他给废了。另选刘弗陵为帝,即汉宣帝。刘贺被遣送回原封地,失去了皇位,原来的王爷也没了,只是领着一些工资,实际被监视居住。多年后,大侄子汉宣帝想起了他(其实应该一直没忘),封个候吧,到海昏那里去上任,于是到了江西南昌当时的荒凉之地。据说过得还是挺快乐的,偶尔发几句牢骚。死后,埋了。其实两千年来大家几户都把他忘了,直到他的墓被挖出来,那些各样的金子吸引了社会的目光......

于是有人开始认真分析了,从出土的一些文化用品,认为刘贺是知识青年,并非不学无术。从这些酎金,认为是一直想重新回到朝廷等等。

史书上对于刘贺的记载并不丰富,且已经两千年了。我们不可能凭借这些并不确认100%客观的文字,来臆断他的人生和思考。不必夸大,不必贬低。

酎金没上交,陪葬了。即是妻儿们的主张,朝廷上也不反对。刘贺作为特殊人物,他的后事不会那么私密,地方官员一定是参与及监控的,这才是常理。酎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家有钱......


几苇渡


刘贺墓中发现大量酎金(非题主说的酢金),给后世讲述了一个短命皇帝的心路历程......

刘贺墓的发现纯粹偶然,一群盗墓贼要对刘贺墓下手时,被村民发现,上报政府,文物部门立刻进行抢救性的发掘,自此中国近年来最大的考古发现揭开了面纱。

经过长达几年的发掘,确定该墓主人是西汉时期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保存得非常的完整,发掘出了非常珍贵的文物,甚至弥补了《论语》的遗篇。

当然也包括大量的金银陪葬器物,这其中就有题主说的酎金。酎金的发现,揭示了刘贺短短27天的皇帝梦的彻底破灭以及他被废后的不甘心,以及朝廷对他的防范。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酎金。

酎金是西汉皇室宗亲在入朝祭祀宗庙时所献给皇帝的黄金贡品,主要以金饼形式打制,能够进京参加太庙祭祀以及供奉酎金,都是皇室非常重要的成员。

刘贺墓里发现了大量的酎金,就不得不讲他当了短短27天皇帝的故事。西汉初期,汉武帝驾崩,汉昭帝刘弗陵继位,霍光辅政,刘弗陵年幼,还没来得及生儿子,就又死了。

汉昭帝没有子嗣继承皇位,权臣霍光作为辅助大臣选择了十八岁的昌邑王刘贺继承皇位,刘贺捡了个天大的便宜乐滋滋的登基了。

人太年轻,又是异地藩王,看不清朝廷形式,缺乏政治经验,刘贺在登基后,还真把自己当皇帝了,不但怠慢了权臣霍光,更是在不经商量的情况下,撤换了霍光的亲信心腹,要玩政治,刘贺连葱不算不上。

权臣霍光在短短27天内就联络群臣上书太后,罢黜了皇帝刘贺,这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权臣废帝。刘贺被废后,被贬为海昏侯,迁封至江西南昌,史称汉废帝。

在以上的简短的历史背景下,我回到题主的问题。

刘贺死后,随葬着大量的酎金,从这一点来看,刘贺被废后,长居南昌,但他依然没有死了那颗当皇帝的心,希望能重回帝国的权力中心,至少能得到皇家宗室的认可,让他有机会进京拜祭宗庙,朝奉酎金。

刘贺肯定对自己当了27天皇帝被废是不甘心的,至少明白了政治之事没有那么简单,但是这一切都已经晚了。此时的西汉皇帝是汉宣帝刘病己,他就比刘贺聪明得多,到底是在京城长大的孩子,见识比刘贺要强得多,他非常倚重权臣霍光,汉宣帝对付霍光的手段很高明,隐忍不发,熬到你死!

刘贺虽然有朝觐之心,但无论是汉宣帝刘病己还是权臣霍光对这种退位皇帝都是防范严密的,没要刘贺的命就已经够意思了,怎么可能还让你进京来再入朝政权力中心。

刘贺作为废帝侯爵,终其一生都没有再进京,准备的酎金也就没有任何用处,当他死后,他的后代只有把这些大量的酎金随葬,这些酎金也代表了刘贺一生的遗憾和悔恨吧。


沉墨I方之城


说到海昏侯刘贺,这个西汉的土豪,从他的墓中出土了整个汉代墓葬最多的随葬黄金,自己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这在目前发现的汉代墓葬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刘贺在当时也可以算富可敌国的,但是刘贺却没有招兵买马,也算是一个老实人。




从刘贺墓中出土的八十多公斤金板、金饼、马蹄金、麟趾金被称为“酢金”,和“酢酒”一样是用来进贡王室祭祀祖先的祭品。所谓“酢金”,起源于西周王室祭祀祖先的苞茅和“胙肉”,因为当时大量使用青铜礼器,并不用黄金来祭祀,所以周朝并没有“酢金”。汉代开始使用黄金来作为各郡国的税收,才会出现各郡国制作“酢金”来作为进贡品以充税收。

汉代把黄金和青铜共称为“金”,而“金”最初是被用来特指青铜,在战国后期在强调黄金时才用“赤金”专指黄金。正是这样的称谓,才让后世人们误以为汉代和先秦时期黄金很多,因为当时的文献动不动六记载“赏金几万斤”,听起来难免会让我们浮想联翩。



而事实上,汉代虽然也跟中亚有一定贸易往来但由于丝绸之路并不畅通,一个张骞为了打通连接新疆的道路就历经千辛万苦,还被匈奴抓了两次,所以中亚的黄金很难进入中原。刘贺这么富有也只攒了不到一百公斤黄金,这在当时一个做了几十天皇帝就被霍光废了的诸侯也是不容易的。


至于为啥刘贺被人冤枉了两千年,说他昏庸无度,不思进取,一天能干四十多件坏事,我想这只是汉朝的政治需要。就从他仅有的一句辩词:“天子有真臣七人,虽无道而不失天下”就能看得出来,刘贺只不过是一场政治争斗的牺牲品而已,谁对谁错,留待后人评说。

不管刘贺是不是好人,但从他给我们留下的大量的绝世珍品,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人。目前西汉的金饼、马蹄金等出土极少,民间几乎不见有真品传世(抑或有盗墓者走私到国外),如果有真品出现在大拍上,成交价定然不菲。


&西汉金饼,253克,2003年拍卖成交价115000元。


风云说收藏


2011年3月,海昏侯的墓葬遭到盗窃,文物部门经过考察,对其进行了挖掘。据说从海昏侯刘贺的墓葬当中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其中有大量的酎金、马蹄金、错金银等。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说明刘贺身前是一个很较奢侈的诸侯王。汉朝本来讲究的是节俭朴素,而刘贺作为一个封王这么奢侈,显然与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形象相悖。他做27天皇帝,然后又被废掉,估计也有这个原因在里面。

刘贺是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刘髆死后继位昌邑王。后来汉昭帝驾崩无子嗣,权臣霍光扶持刘贺继皇帝位。根据《汉书》记载:“王受皇帝玺绶,袭尊号。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刘贺做了27天的皇帝,荒淫无道,最后被霍光赶下台,废为庶人。不过后来,上官太后,让他回到了封地,还给了很多土地给他。汉宣帝继位以后,还封刘贺为海昏侯。

刘贺为什么只做了27天就被废了呢?其实,刘贺生活奢侈,不是主要的原因。他之所以被废,是因为在做了皇帝以后,他急忙将他封地的官员调往京城,想取朝廷那一帮老臣。要知道,当时的京城里面做官的大多数都是霍光的亲信,刘贺这么心急,把霍光的亲信换掉,不仅仅是霍光不同意,其他官员也不同意。所以,刘贺换人,让朝廷大臣人心惶惶,霍光也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就以太后的名义,召集大臣将他废掉了。

霍光能轻而易举的废掉刘贺,可见此人的地位非同一般。刘贺被废掉以后,霍光扶持了一个毫无背景的皇帝刘询。刘询又名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爷爷是卫太子刘据,父亲刘据的长子刘进。卫太子和刘进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而当时的刘询还在襁褓之中,幸免于难,被送进了监狱。监狱长丙吉是卫太子的部下,知道他是冤枉的,于是严密看管,汉武帝后来进行了赦免,丙吉将刘询送到了民间抚养。

刘贺被废以后,曾经救助过刘询的丙吉任在大将军霍光身边做长史,就给霍光推荐了皇太孙刘询。因为刘询没有政治背景,所以顺利做了皇帝。刘询做了皇帝以后,也很聪明,没有向刘贺那样与霍光作对。刘贺被废,不仅仅是奢侈,主要原因是一个封王,他有政治背景。刘贺做了皇帝以后,想把自己的那般人马调往京城做官。霍光肯定不允许,所以找了一个借口将其废掉。

不过,从海昏侯刘贺墓葬出土的大量财物来看,刘贺身前也比较奢侈,做了皇帝以后,也难免成为昏君。所以,被霍光轻而易举的废掉,估计也是有这个原因。因为,霍光抓住了刘恒奢侈无度的把柄,所以才这么容易将其废掉。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霍光已经掌握了汉朝大权,他肯定不允许自己扶持的皇帝凌驾于他之上,所以他想找一个能够驾驭的皇帝。很显然,刘贺这人虽然奢侈,但是霍光驾驭不了,所以将其废掉。


谋士说


作为一个被废的皇帝,估计刘贺内心是煎熬和复杂的。酎金是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在汉武帝时代,“

酎金夺爵”成为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刘贺当然知道酎金的重要性,作为王权斗争的牺牲品,他已经没有再次登鼎的可能,他能想到的只有维持现状,不给打压者留话柄。所以刘贺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酢金,只能说刘贺把封地的财富收集后以酢金形式留给子孙以备在宗庙祭祀时使用,当然少部分被后代埋在墓地里。实际上历史书都是胜利者写的,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霍光刘贺,百年之后,也不过一杯黄沙,只留下历史的循环和无奈。


黄麓民夫


境遇不同,想法也就不同,这一点对汉废帝刘贺而言再合适不过了,别人惧怕的不想要的,正是刘贺梦寐以求的。酎金是汉朝祭祀宗庙时,由诸侯奉献的进贡,也是诸侯、皇室得到认可的身份证明。

汉废帝刘贺原本是汉武帝之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因汉昭帝无子,在大将军霍光等人的建议下刘贺进京被立为皇帝,可惜在皇帝位置上,刘贺不好好干短短27天就做了上千件不法之事,最终又被霍光等人废黜。废黜之后刘贺就开始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

公元前63年,侍中卫尉金安上上书言:“贺,天之所弃,陛下至仁,复封为列侯。贺嚚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即剥夺了刘贺祭祀宗庙的权利,也就剥夺了他向宗庙进献酎金的资格,但刘贺还是不死心,每年照旧制作酎金,以期望汉宣帝有一天会同意他进献的资格,认同他皇室子孙的身份,可惜一直到他去世,他都没有获得认可,既然生前不能进献酎金,那就带到地下向先祖进献。

后来随着刘贺墓被发掘,生前不能进献的酎金也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