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時候是怎樣劃分民族的?那時中國有多少個民族?

時代傻瓜李博士


民國時期有所謂五族共和的說法。就是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

56個民族的說法是建國以後,參照蘇聯的少數民族管理體制,對當時中國各地的民族分佈情況進行了調研之後,得出來的結論,實事求是的說,在這個過程當中,政治因素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沒有完全按照民族劃分的基本原則。據說當時,光雲南省就上報了五六十個民族。後來中央不滿意,要求雲南省進行了縮減。至於為什麼定在56個,這也和蘇聯有關。蘇聯定了100多個少數民族。中國就不能定太少,但也不能定的太多。50多個差不多,剛好合適。

縱觀五族共和的說法,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對於南方地區是沒有進行少數民族劃分的。比如現在南方地區,人口眾多的壯族,苗族,侗族等,在民國時期都認為是漢族的一支不被確認為少數民族。其實這種說法本身也不為過。壯族本身和漢族沒有什麼顯著差異,單獨劃分出來的意義其實很小。苗族這樣的少數民族,在當時其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已經和漢人雜居生活習性上與漢人沒有顯著差異,還有一種是依然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其原有習俗。前者實際上可以被視為漢人了。後者的數量其實不大。

而北方的少數民族,其內涵和當代的內涵還不太一樣。比如蒙古族,其實,不僅僅包括現在的蒙古,還包括很多現在被新劃分出來的少數民族,比如鄂倫春。嚴格意義上講,這個時候的蒙古族泛指北方的遊牧民族。回族的內涵也是如此。泛指當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所有少數民族,不僅僅包括現在的回族,還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用戶4325101516


以今天國家民族事務部門確定的民族數量,我國包括漢族在內有56個民族。實際上,這56個民族中,好多屬於歸類。比如,穿青人就歸類到白族中,雲南的摩梭人劃歸納西族,四川的摩梭人劃歸蒙古族。類似這樣的歸類在民國初期最明顯。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並提出“五族共和”的共和國建國理念。把中國國內民族劃為漢、滿、蒙、回、藏五族,而北洋政府的國旗恰恰就是紅、黃、藍、白、黑五色。

其中的漢,就是把中原地區和南方褚省的綜合,被稱為漢地十八省,即直隸,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滿,就是生活在東北的所有原女真各部族,蒙就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回就是包括回族、維吾爾族等生活在西北或內地的伊斯蘭教信仰民族,藏就特指藏族。

在這個劃分中,漢的包容性最強,華南和西南的各個少數民族都劃歸漢族,原因是這些地方自古屬於漢文化影響之地,而且南方少數民族在歷史上與中原華夏認同感較強,中國三大始祖之一的蚩尤,就是南方百越民族的祖先,南方少數民族在文化和生活習性上最接近漢族。把信仰和生活習俗相近的民族劃歸到一起,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一種人文理念。

至於當時有多少少數民族,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當時也沒有準確數據。今天的五六個民族,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歸類劃分的。現在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民族都是中華民族。


若愚趣談


在清朝的大廈傾覆之前,孫中山同盟會所喊的口號是驅除韃坦、恢復中華,但是在1912年孫中山成立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時候,他卻改變了自己的口號,採用了清末五族共和的說法。

這個說法在被孫中山於民國提出來後,後來的北洋各軍閥也紛紛採用了這種說法,堅持了五族共和的理念,把孫中山最開始用的五族共和五色旗當成了當時的正統國旗。


民國時期五族共和中的五族

有很多人在不瞭解民國到底有多少民族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就會被五族共和這個說法給帶偏了方向,以為民國時期就只有五個民族而已。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真要探究民國民族數量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民國的民族數量不僅不止五個,甚至還要比我們如今的民族數量還要多上幾個。

在說到民國時期的民族數量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上面所說到的五族共和是什麼意思。


五族共和並不是指民國時期只有五個民族,而是指民國時期五個影響力極大的民族。

在民國時期,影響力最大的五個民族分別是漢族、藏族、蒙古族、滿族還有回族。

不過這裡大家要注意的一點是,民國時期的回,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回族,民國時期的回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是所有信奉伊斯蘭教的人。

其中既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回族,也包括了西北大地上很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漢人以及新疆的少數民族。

其他四大族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少族的原因

除了漢人之外,其他的四大族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因為他們生活的區域實在太過於廣闊,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又實在太過於龐大了。

他們四大族分別代表的是我國的四大區域:西藏、蒙古、東北、西北。

正因為他們在這些區域的影響力太大了,所以在民國取代了清朝之後,他們才會被單獨排列了出來。

至於其他的少數民族,因為他們所生活的區域也有大量漢人的存在、是我們傳統漢地範圍的原因,所以在自身地區影響力不足的情況下,這才沒有在當時單獨排列出來。

在說完了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之後,接下來我們切入主題,我們來講一下民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個民族。

民國時期的民族數量一共有65個,其中除了漢人,其他的少數民族一共有64個之多。

往下我們從一個名單來了解一下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到底都有哪些:

所以說這就是民國時期的民族數量,當時一共有65個民族、64個少數民族。


孤客生


老張來回答這個問題,以下為本人原創,切勿抄襲。


我們今天說中國有56個民族,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說法,在此之前是不存在這種說法的,甚至連少數民族這樣的叫法都很少。包括民國時期,通常使用的也都是封建社會常見的蠻夷、韃虜這種字眼。清末,革命黨人提出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回覆中華”。

如果非要給個數字,可能說民國時中國有5個民族更合適。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數字,會立馬跳起來,說瞎胡鬧。且聽我言!

從封建時代開始,歷朝統治者基本都說不出自己統治之下有多少個民族,因為沒有人口普查嘛。那時連全國總人口數量都是瞎估算的(雖然漢隋唐宋等都有各種辦法統計人口,但算不上真正的人口普查)。到了民國也是如此,雖然民國時期的人口登記資料已經很全面,但是也沒有對少數民族進行過普查。

滿清統治時,在統治階級眼裡,全國的民族可以這樣分:滿族、蒙古族、漢族、回族、藏族這5大民族,外加其他少數民族,但是這些少數民族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到了滿清滅亡時,民國政府與滿清簽訂協議,從滿清手裡接管全國。當時的文件裡有這麼一句話:

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民國政府也是這麼認為的,全國五大族:漢、滿、蒙、回、藏,其他的忽略不計。所以,當時中華民國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號。北洋政府的國旗也設計成了五色旗,五種顏色代表五個民族。可以說,只有這5個民族是民國官方認定的。

民國到滅亡也沒搞清楚有多少民族

民國成立後,1912年內務部進行了一次所謂的全國人口普查,但是這次普查並未覆蓋全國,有8個省區沒參與。而且這次普查的數據被認為不準確,普查的目的是為了跟土地掛鉤,沒涉及民族問題。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了,第二年又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結果這次更慘,全國大多數省份都沒有按規定開展普查,更沒有上報數據。其中12個省份直接一個數字都沒有上報,內政部沒辦法,只能自己隨便填了個數據。

(本表來自《民國時期全國人口統計數字的來源》)

民國後期,有一句話很流行,叫“四萬萬同胞”,其實這也是一種估算,1953年人口普的結果是中國有5.3億人。



參考資料:復旦大學侯楊方副教授 《民國時期全國人口統計數字的來源》


南京老張


民國時期對民族的很劃分很籠統,中國人當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國家到底有多少個民族

眾所周知,現在中國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以外,共有55個少數民族。但這些少數民族都是建國後統計的,在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尚且沒有對國內的民族進行十分詳細的識別。

在清末時期,革命黨最初的革命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當時的革命者只想將滿人趕回東北老家,光復關內的漢地十八省。

不過在革命獲得勝利後,革命者的目標迅速變成了接管整個帝國,革命口號也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改為“五族共和”。而由於清朝皇族在東北的根基早已蕩然無存,因此清室也同意將整個國家交給民國。

在清室與中華民國簽署的

優待皇室條件》中明確將整個國家主權交給民國政府,但是民國政府要保證滿、蒙、回、藏四個民族的宗教和政治權力,這四個民族享有與漢族相同的權力,地位與漢人平等。

在隆裕皇太后懿旨中明確寫道:

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這裡面雖然只提到了滿、漢、蒙、回、藏五個民族,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只有這五個民族,因為清末時期人們並不知道中國到底有多少民族,這裡滿、漢、蒙、回、藏五個民族是個泛指,代表整個中華民族。

(印在火柴盒上的五族共和的宣傳畫)

民國成立之後,中國很快便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時代,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誰都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一,民族識別和調查工作更是無從談起,對此國民政府在對外辭令上統一使用中華民族進行概括,而實際上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民國時期是不知道的。

(北洋政府的國旗五色旗就是代之滿、漢、蒙、回、藏五個民族,泛指整個中華民族)

指導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的民族普查工作才正式展開。1953年,新中國開展了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在首輪統計中,共計登記了400多個民族。其中雲南省最多,有260多個民族,其次是貴州省,有80多個民族。

不過中國並非有400多個民族,這其中很多民族的稱謂是重複的,有的是自稱不同,有的是他稱不同,有的是漢語翻譯的不同。甚至有部分受調查者不明白民族的含義,直接用自己所住的地方申報民族,這才導致統計了400多個民族。

由於統計的民族數量眾多,甄別民族身份就成為一個繁重的工作。當時的甄別任務主要有三:

第一認定某一民族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

第二識別該族體是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一少數民族的一部分

第三確定每一個族體的民族成分與族稱。

甄別各個民族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長,總共盡力了三個時期,其中:

1954年的首輪統計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先明確了較大的38個民族。

1954年到1964年為第二階段,基本明確了剩餘的民族數量和名稱。

1964年到80年代末為第三階段,對各民族進行詳細的劃分,歸併。

整個民族識別工作跨度達近30多年,直到80年代末咱們才完成了對56個民族的全部甄別工作,也就是說直到90年代初,中國才有了56個民族的說法,由此可見民族甄別的工作量之大。(西南地區大多數兄弟民族的甄別工作都是在建國後完成的)

在進行民族甄別的時候,咱們也是主要以血緣為參照,其次是文化,同時也尊重當事人意願。例如清代一些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的後代,他們在血緣上是漢族和蒙古族,但是在文化上,他們更加認同滿族,畢竟在清代他們與八旗滿洲統稱為“旗人”,同為統治階級。雖然他們在地位上也是有區別的,但是到清末時已經形成了共有的民族認同感,因此這些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的後代都被劃為滿族當中。例如清初重臣尚可喜的後代就選擇加入了滿族。

當然也有一些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的後代恢復了自己的本民族身份,這個就要尊重當事者本人意願了。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看到的56個民族是改革開放時期才確定的,在民國時期中國人壓根不知道本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只能用滿、漢、蒙、回、藏五個大民族或中華民族這個概念進行代替。


千佛山車神


民國時期戰亂不斷,不僅國內軍閥混戰,還要抵抗外國人的侵略,基本上也沒有誰會有這個心思做什麼民族識別,都忙著打仗去了。

因此,民國時期的民族劃分也非常的簡單:漢、滿、蒙、回、藏,一共五族,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基本政治綱領“五族共和”,當時北洋政府的國旗就是五色旗。

五族之說,源自於清末光緒時期一批滿族的留日學生提出的說法:

漢滿人民平等,統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

自此以後,五族之說便成了一種比較通用的說法,孫中山在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也採用了該說法,提出了五族共和。

實際上,民國時期的漢、滿、蒙、回、藏,和現在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當時清朝的領土一共分為三大塊:漢地十八省、滿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說即出自此。

漢,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漢地十八省的人群。像雲南、廣西都屬於漢地,那裡的少數民族也被當成了漢族的分支,包括壯族。

漢地十八省:直隸,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


滿,不用多說,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統治族群,興起於東北一帶(也就是滿洲)。

回,指的是回部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多個民族的統稱,包括現在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斯坦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的蒙古人。

藏,當時生活在西藏地區的人群。

實際上,當時的五族劃分是個相當籠統的概念,是一個比較單一的地域概念。雖然說的是五族,但並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沒有被精確劃分而已。主要是民國時期大家都忙著打仗去了,誰會花這個閒工夫去識別。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對中國境內的民族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識別和劃分 這才形成了現在的56個民族。


小鎮月明


我們都知道今天咱們中國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我們同為中華民族血脈,同是同胞兄弟,五十六個民族的劃分是在新中國建國之後,根據調查統計而正式確定的,那麼在新中國之前的中華民國又是怎樣劃分民族的呢?那個時候中華民國所承認的民族又有多少個呢?

說道民族,除了漢族以外,從秦漢時期起我們就知道還有匈奴,到了五胡亂華時期的鮮卑、羯、羌、氐,唐朝時的藏族,宋朝時期金國的女真族和之後的蒙古族,所有的民族或因為戰爭,或是文化交流,幾千年來我們在中華大地上不斷交融,到了民國時期,由於國家始終處於混亂狀態,所以並沒有進行完整的民族調查統計,在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就提出了“五族共和”這樣的一個政治口號,這個口號的內容主要是強調:漢,滿,蒙,回,藏五大族群和諧相處,注意回並非特指回族,而是信仰伊斯蘭的主要民族,北洋也用五色旗為國旗漢族(紅);滿族(黃);蒙古族(藍);回族(白);藏族(黑)。

但是很顯然“五族共和”這個口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我國集聚在我國西南地區,數量眾多的其他少數民族,以致於這個口號提出之後,被當時一些別有用心的外國勢力以此來挑撥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情緒,後來這也引起了當時國民黨的重視,1939年民國中央研究院進行了一次大致的調查,確定了六十多個聚居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但是之前的朝代並不重視這些少數民族,對他們也常常用蟲獸偏旁命名,如“犭,帶有歧視的意思,,所以民國政府就決定在命名上,一律將“犭”改為“亻”,並施行各民族一律平等,開化落後地區少數民族的政策。

後來國民政府在此基礎上開始強調,民族是大的宗族,各民族同源的觀點,我們中華民族是由多個宗族融合而成的,這些宗族本來就是一個種族,或是一個體系的分支,但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而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習俗,雖然這是我們產生了分別,但是在五千年曆史中,我們不斷的融合,不斷的交流,遷移而不斷融合成為一個民族,共同譜寫了中華五千年璀璨的文明,這是中華民族同源論的大概內容,我們簡單的概括就是今天中國海峽兩岸,所有的各民族,同屬中華民族,同是炎黃子孫。

至於民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個民族,由於沒有詳細的文獻資料,也不可妄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們確定的很多少數民族,像白族,傣族,壯族也早就有歷史的相關記載,白族在唐朝《南詔圖志》就有記錄。但是真正對各民族進行詳細劃分主要還是到了新中國建國後。


玄坤文史


1912年為民國元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國退出歷史舞臺,總計38年。

民國共有5個民族。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詔書明確提出: "仍合滿、漢蒙、回、臧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論。由此可知,民國只有5個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時期,民族的劃分是以明顯的文化和人種差異來區分的。稱漢族為"國族",把漢族之外的少數民族稱為"宗族",認為它們是漢族的"大小宗支"。包括西南、華南的少數民族如苗族、白族、壯族等,過去一般都把西南的少數民族當成漢族的分支。只把蒙、滿、回、臧與漢族區別開來,成為另4個民族,與漢族一起合稱民國5族。

秦滅六國,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南越,奠定了中華民族多民族的基礎。直至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根椐普查結果,中國正式確認56個民族。和民國相比,整整增加了51個民族。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個民族又融匯成為我們偉大的一一中華民族!


三農新視界


民國的民族政策與劃分問題,必須要分成兩個時期來討論。前後兩個時期所秉持的理論內核存在本質區別。

這兩個時期分別是:民國初年,以及蔣介石主政的國民政府時期。

民國初年,因為漢民族主義與繼承清朝疆域的合法性之間有不相容性,民國政府不得已而打出“五族共和”的口號。

五族就是滿、漢、蒙、回、藏五族。這裡的回並不是指內地的漢回,而是指新疆的纏回。

這五族的劃分是清朝的歷史遺產。例如,下面這張承德避暑山莊的麗正門匾額,使用的五體文字,就對應著清朝的國民觀念:

民國初年的“五族共和”口號,帶有著權宜之計的特點。一個以漢民族主義起家的政權,顯然不可能真正尊重少數民族國民。

1912年,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通過了《中國同盟會總章》,其中關於民族的問題,提出“實行種族同化”政策;蔣介石上臺後,他將這種思想發揮到極致。

所謂的同化政策,實質上就是行大漢族主義之實。

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指出,滿、蒙、回、藏都是漢族的分支,都是宗族。換言之,國民政府不承認任何民族的劃分。對於一些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當時統稱苗夷,這些民族的勢力不如民初五族,所以也從來不被視作是民族。

總而言之,國民政府時期的民族政策帶有大漢族主義的特點。但是很顯然,這種做法讓蔣介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HuiNanHistory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相信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人人都會唱上兩句。在大家的印象裡,中國當然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

但是,56個民族的劃分其實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在新中國之前的民國時期,中國對民族的劃分並非是56個民族,而是五個民族。

武昌起義成功後,辛亥革命迅速席捲全國,短短兩個月內,全國15個省份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佈成立。成立後的南京臨時國民政府以五色旗(紅、白、黃、藍、黑)為國旗。而這個五色旗中的五種顏色,代表的就是五族。

五族共和,指的是漢族(紅)、滿族(黃),蒙古族(藍)、回族(白)和藏族(黑)五個民族。當時臨時政府認為,中國是由這這五個民族共同構成的,他們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號,強調中國五大族群和諧共處,共建共和國。

為什麼當時的革命者會將中國分為這五大民族呢?原因也很簡單,其實是為了團結中國邊疆地區,因為中國當時的民族不止五個,但大部分都位於傳統漢地,並不具備多大影響力。

而位於內外蒙古的蒙古族,位於西北新疆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當時將其統稱為纏回,五族共和中的回族主要指的也是纏回),位於西藏的藏族,和剛剛被推翻的清朝統治者滿族,在中國,尤其在邊疆地區,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為了團結這些地區,因此提出了五族共和之說。

其實,最先提出五族概念的並非是革命者,而是由清末的立憲派。清末立憲派一直希望“化除滿漢畛域”,“五族共和”,“五族大同”。因此,立憲派們紛紛宣傳五頭五族共和思想。

而清末革命黨最先提出的“驅除韃虜”的口號和排滿思想比較狹隘,因為如果真的按照這個口號來實行的話,意味著除了傳統漢地,中國東北、新疆等邊疆地區將有可能失去,這當然不可能讓任何一箇中國人接受。

因此,這些革命黨也逐漸接受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正式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並將五色旗定為國旗。

而且,中華民國是清朝的唯一合法繼承者,他也理所應當的繼承了清朝的所有遺產。因此,清朝的疆域自然也是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在清朝皇帝頒佈的退位詔書中,也明確了這一點。清廷退位,詔書中寫道,

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五族之說其實主要指北洋軍閥時期。到了常凱申的國民政府時期,五族之說逐漸被淡化,常凱申更在抗戰期間所發佈的《中國之命運》中認為,中國是單一民族的國家,如其他滿族、蒙古、回族、藏族等,是與漢族有血緣關係的宗族。因此,常凱申認為:“我五族在實質上本是整個的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