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王公贵胄的府邸有多大?他们的护卫,府兵都住哪里?

A花下走旭


明朝时期,凡与皇室沾亲带故的都要分到全国各地,未经允许是不能来京城的。这样助长了皇室宗亲在地方上形成自己的势力,容易引发叛乱,如燕王朱棣造反成功。

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规定所有的皇嗣都必须留在京城,留在皇帝眼皮底下,所以北京城内有了众多的王府。这里仅以清朝规制来叙述,供网友留个大概印象:

王府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4个等级,王府是最高等级的。清朝在北京西城建立的王府达30多座,其中亲王府18座、郡王府9座、蒙古王府3座,还有若干贝勒府、贝子府。

清朝王爷们的王府规模不尽相同,都是估算值。如睿亲王(多尔衮)的王府宽96米,长123米,算下来有11808平方米;恭亲王(奕訢)王府面积达到了59400平方米;郑亲王(济尔哈朗)王府也有43968平方米;愉郡王(康熙帝15子胤禑)府有44500平方米。

不过,王府的产权属于朝廷,王爷只有使用权,更无所有权和继承权;如果亲王没有子嗣继承其爵位,或被罢黜,王府是要收回的;王位继承是递降的,亲王的儿子只能是郡王,当然不能住在亲王府,也有几个铁帽子王例外,他们的府邸是不收回的,如礼亲王府,肃亲王府等。

王爷的卫队人数也不相同,亲王有护卫20人,郡王有护卫15人。

王府编制大致如下:管事官1--2名,都戴三、四品顶戴与花翎;庄园处5--6人,都从四、五品官级;回事处5--6人,都是些五、六品官级;随侍处5--6人;司房5--6人;家庙3--4人 ;厨房10人;茶房3--4人 ;花园10人 ;大小书房10人 ;更房10人;马圈10人;轿夫10人;园寝(皇帝坟叫陵、王爷叫寝) 10人等,总计上百号人。

王府里面有品级的人员俸禄由朝廷发放,属于下人的长工佣人,都是签契干活。

关于王爷待遇,还有个“八分之说”,其实就是个花架子,指八样东西,如有宝石、朱轮、出行时驱赶路人的皮条,车上带着暖壶之类。

亲王年俸最高的达到1.8万两银,有些特别受宠的亲王享受双俸,即3.6万两。王爷都有皇上赏赐的大片土地,建有偌大庄园,有很大很大的收入。

至于题主的后半问,好像王府只有护卫,府兵是另一概念,作为护卫自然住在府中,随时应急,确保王爷和王府安全。欢迎网友纠正和补充。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这些贵族阶级从来都是古代的吸血鬼,他们拥有平常百姓所不能拥有的许多特权,其中就有很多的贵族欺压百姓,所谓的王公贵族里面一般没有什么好人,这种说法就是从古代劳动人民嘴里传出来的,他们拥有很多家丁护院这种武装力量,寻常的豪强地主都不敢与他们争锋,那么,他们的府邸怎么安排这么多家丁护院呢?



很多人认为他们应该都有专门的房间,但这一点就高估了一个王公贵族他的府邸的容量,毕竟一个王公贵族府邸,他要安顿的人有很多,虽说他的那些看家护院的家丁护院人数并不一定有很多,但数量却依旧相当可观,并且这些家丁护院当中,还存在大量的民间来的人,并不完全都是朝廷派遣过来的,也有很多是自由身或者奴隶。

大家都知道,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府邸往往都修得非常的豪华与巨大,一般情况下,他的仆从和随从,以及家丁护院这种武装力量就在自身府邸内部,毕竟他们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惊慌失措之下,如果家丁护院这样的存在,他们距离太远,根本无法及时赶到进行救援,所以这些人一定要就近安排。

其实道理大家心里都懂,但是还是那个问题,这么多人,怎么全部安排进府邸呢?难不成还要为他们专门修一些房子,供他们大量居住吗?再者说了,这些家庭护院难道就没有生育能力吗,如果全部安排进府邸,以后这些家庭护院生子繁衍后代,那么是不是整个府邸要跟着扩建?

其实啊,跟皇宫里面养着大量的太监宫女一样,王公贵族的府邸确实也会养很多下人和看家护院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些人会有自己专门的房间,我们一般称作为这种人叫家生子——家里的佣人或者仆人所生的孩子,这样的人一般情况下,王公贵族使用的非常得劲,因为对这样的人知根知底,不会出现问题。

除这种人之外,还有大量的来自民间的许多家丁护院,这些人有的时候房间不够分配,于是,他们只得在外租房或就是当地人,著名的明朝贤臣张居正他的爷爷就曾经是明朝藩王府邸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家丁护院,他家就在藩王府邸之外买了一栋房子,繁衍生息,也算的上是小康人家。

毕竟大臣或者说贵族,他们的府邸再大再豪华也是有限的,而这些王公贵族的家丁护院,也是需要繁衍的,如果每一代都依靠王府分配房间的话,那么很快这个王府就需要扩建了,所以除少量家生子外,大量的家丁护院,其实都是在外租房或者干脆在外买房以及筑房。


我们来着重说一说,明清时期的王爷的卫队人数,在明清两朝,由于害怕藩王为患,因此,明清两代都一直秉承着防范藩王的政策,对于藩王的看家护院大数目有严格规定,因为这是藩王能直接掌握的一只武装力量,不能够完全不防范。

又由于明清两代的王爷们,以及那些所谓的王公贵族们,他们爵位往往会根据时间推移而逐渐地在减少,不同爵位的王公贵族他们的看家护院的朝廷规定数目也不相同,就比方说亲王那就应该有护卫20人,如果只是个郡王,那只应该有护卫15人。

但是很明显,我们都知道这些藩王或者说王公贵族他们只有这么一点人是肯定不够的,因此,他们需要扩编,但是扩编呢是很难扩编的,因为朝廷的规定是死的。


这就有点像什么呢像一个我们今天说的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朝廷派遣的护卫是有编制的,而王府自己招的是没有编制的,有编制的,相当于铁饭碗,可以传给子孙。因此,王府必须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住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是买进来的奴隶,因为是奴隶,所以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权,徒弟可以随便给他们安排一些宿舍,对于他们的后代,由于是知根知底的,所以也是相当信任他们,他们的后代和他们都会安排宿舍。

没有编制的,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合同制,你干的好,那么可以续签,你干的不好,你就给我滚蛋,没有编制的合同制与编制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个合同制很难传给子孙,因此也不可能享受居住在内部的特权,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有事夏迎春无事钟无艳,用来形容这帮合同工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这些人的存在都是王府或者说贵族大臣,他们从民间自行招聘的,并不在朝廷的预算里面,所以朝廷一分钱都不会拨款,那么内部一旦出事,这些人往往是头一个拿来顶包的,当今社会所说的说背黑锅啊,往往都是临时工,这种说法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

毕竟这个编制就这么多人,多了朝廷也不补贴你一分钱,之所以很多王公贵族从民间招聘一些人来扩张自己的队伍,因为说实话,只依靠朝廷规定死了的这些人,根本不足以看家护院,毕竟众所周知整个府邸面积极大(像现在的恭亲王府,总建筑面积达到6万平米),要是混进三两个刺客没有足够的人手是很难找到的,换句话说,就算没有所谓的刺客,来一个毛贼也是很难找到的,这个时候就突显了民间人员的重要性。


对于这些民间招聘过来的人,王府或者说这个王公贵族的府邸会与他们签订契约,契约就是规定他们的义务,但是他们都是自由身,因此,他们往往都会在府邸之外有自己的房子,但是这个很难讲,有的时候府邸也会去买一些自愿卖身的奴隶,先努力进入府邸,之后就作为家奴存在,当然了,他们的后代无疑还是奴隶,就是我上文说的家生子。

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王府或者说达官贵人的府邸当中,还会有大量的嬷嬷,以及一些丫头,这种刻板影响其实是清朝才有的,清朝的这些嬷嬷。其实都是朝廷派遣过来的,属于有编制的,而那些丫头,往往都是家生子或者是市面上购买的。像他们这些人当然可以居住在府邸内部。


夏目历史君


楼主,想要知道那些王公贵族他们的府邸有多大,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像现在保留比较完整的在国内的恭亲王府,曾经还做为和珅等的府邸!现在的恭亲王府总建筑面积达到6万平米,在历代王公贵族府邸中算比较大且保存完整的。当然历史中肯定还有超过6万平的,但一般肯定会低于那个数字。

至于府兵住哪里?当然是住在专门的别院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