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顾命大臣常被新皇杀掉?

陈明辉


顾命大臣一般是老皇帝去世前,挑选辅佐自己年龄尚小的继任者。

一般这些人都老皇帝信任,并且具有一定能力的人。老皇帝在时,权利在皇帝手上掌握着,这些人自然小心谨慎,丝毫不敢有什么想法。

但在老皇帝死后,掌握最高权利之后,这些人就会发生变化。权利使人腐化这句话决对正确。

掌握权利过长,自然会有一些不检点的事,对于同僚可能不尊重,而对于小皇帝自然有轻视之心。而且掌握权利那么就久,在小皇帝长大后,自然不会好好还权。

历史上的顾命大臣如霍光权利之大可以废立皇帝。在宣帝时霍光为宣帝驾车,宣帝看着他的背影却坐立不安如芒刺在背,而换了一个人后宣帝就没这样的感觉了。

像南北朝时刘宋,宋武帝去世前令谢晦、檀道济等人辅佐儿子刘义符。武帝死后,这些人觉得刘义符不适合当皇帝,既然不适合,那就废了吧。然后四人就立四人另一个儿子,像这样对皇帝说废就废,任何皇帝都无法忍受。对于皇帝而言凡是威胁自己皇帝之位的人即使父子兄弟都可以杀掉,更何况这些外姓之人呢!


晨曦历史


顾命这种事,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也是比较常见的。为了皇权能平稳过渡,老皇帝临终的时候,如果继位的儿子年龄小,无法管理国家,老皇帝一般都会任命亲信的顾命大臣来辅助新皇。能担任顾命大臣的人无疑都是当时政界的实力人物,要么就是皇亲国戚。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顾命大臣这个差使,听上去风光,权力也大,但是这些人的结局一般不是太好。顾了小皇帝,可是到头来顾不了自己的命。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这个职位太敏感了。

这是个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职位,不说别的,就是朝中大臣,你知道有多少红通通的眼睛盯着这个位子吗?这个位子权力太大,如果顾命大臣擅权,那他就是帝国真正的当家的。“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就算小皇帝暂时不除掉你,底下想害你的人多了去了,只要你稍不注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

二是皇权和相权之争。

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是一对矛盾体。权力只有一个,皇帝掌握了,就没有权相了,比如朱元璋;宰相掌握了,皇帝就没权了,比如张居正。皇帝年幼时还好点,等他慢慢长大,肯定想收回权力,这样,矛盾就不可避免要爆发。如果顾命大臣不能像曹操或者霍光那样全面掌控局势,那他的未来是很危险的。

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那些威风八面的顾命大臣吧!

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裕死时,任命徐羡之、檀道济、谢晦、傅亮辅佐儿子刘义符。可这个刘义符只知道吃喝玩乐,把朝政弄得乱七八糟。四个顾命大臣就商量了,把刘义符给废了,立他的弟弟刘义隆上位。这还不算,为了斩草除根,四人把刘义符杀了。

您看,这四位的权力不小吧?

刘义隆是个聪明人,他上位之初,知道自己力量弱,不是这几个老家伙的对手,就装孙子。然后慢慢培养势力,渐渐掌握了军权。这时他就开始清算旧账了。徐羡之、檀道济最终被刘义隆诛杀。

当然,也不全是这样。比如诸葛亮,刘备死时把刘禅托付给他,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誓言,刘禅也一生把他呼为“相父”,这是一对模范。

所以说,如果你没有诸葛亮的才智和品行,你的小主人没有刘禅那样的忠厚,顾命大臣这个位子,还是不坐也罢。



宰少



因为顾命大臣一般多少会行使一部分皇权,甚至行使所有的皇权。家天下的社会中,讲究的是唯我独尊,有人曾代替皇帝使用过他的权力,他会舒服吗,肯定不会。加上顾命大臣肯定有政敌会落井下石,所以综合起来,顾命大臣难有善终的。

接下来宋安之来说说。

皇帝为什么不将这个重任交给自己的家人,诸如妻子皇后,或者兄弟王爷之类的,是因为古代后宫干政,还有皇族摄政王取皇帝而代之的现象是屡禁不止,所以稳妥起见,皇帝一般选择顾命大臣来辅佐新皇。

选择顾命大臣的好处显而易见的,首先顾命大臣并非皇族中人,没有那种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同样要掌控大权肆意妄为,如果你是皇太后或者摄政王什么的,受到的阻力就小多了。如果你是顾命大臣,那么就不一样了,受制颇多,而且顾命大臣往往不是一位而是几位,几个人也可以互相牵制,所以一般顾命大臣都是小心翼翼的。

加上能被老皇帝选为顾命大臣的人,都是经过老皇帝的考验的。基本上都是情商品德很高,有自知之明的大臣,再加上没有皇族中人那种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所以这些顾命大臣的表现都远好于后宫、摄政王、外戚等。


但即使如此,顾命大臣也是难有善终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来说说家天下特色,那便是天下共奉一人,君王唯我独尊。

而顾命大臣一般是要行使一部分皇权,或者说全部皇权。这点来说等于是享受了皇帝应该享受的权力,这可是犯了皇帝的禁忌。

当然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顾命在这个过程中会迷失自己,以上犯下的。

最有名的例子的就是康熙帝与鳌拜,鳌拜身为顺治帝留下的四大辅政大臣,因为权倾朝野太过飞扬跋扈,最后为康熙帝智擒,虽然没有处死他,但还是被囚禁至死。

很多顾命大臣就是因为权倾朝野,得罪了皇帝,所以被皇帝所记恨,最后被杀。

顾命大臣为什么会这么轻易被杀呢,原因在于顾命大臣相对来说后宫干政之类的,并没有太大的政治优势,所以并不是真正的可以掌控朝政,还是有着一批反对者或者说政敌的。

也就是说顾命的实力并不是很大,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方便被皇帝收拾。

还有一些皇帝是不满意顾命大臣,也不想落得不好的名声,所以授意下面大臣推翻顾命大臣,自己在背后顺水推舟的杀死顾命大臣。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为唐高宗李治留下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就是被这样害死。长孙无忌身为顾命大臣又是李治的舅舅,所以两人一开始的亲密无间的,但是后来因为权力,也变得背道而驰。

在废皇后等事情上,长孙无忌总是反对唐高宗,使唐高宗认为自己权力受到限制,自然不高兴。于是唐高宗一授意,长孙无忌的政敌年许敬宗就诬陷长孙无忌造反,最后长孙无忌先是被流放后是被逼自缢而死。这背后如果没有唐高宗的点头,长孙无忌又怎么可能被逼自杀呢,可见帝王心术的恐怖之处。

顾命大臣为何是高危职业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内部的争权夺利,或者与外部的权力厮杀。

比如说鳌拜身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与同为顾命大臣的苏克萨哈有仇,所以矫诏杀死苏克萨哈。

还有咸丰帝死时留下顾命八大臣,因为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与他们是政敌,为了争夺权力,所以干脆联合起来发动政变,将顾命大臣杀的杀,罢官的罢官。

最后总结一下,为何顾命大臣大臣多是这样不得善终呢,因为他沾染了皇权。再想想皇帝本身就是个高危职业,顾命大臣不是皇帝,却沾染上了无数人向往的皇权,当然是更危险了。


宋安之


历史中,顾命大臣的结局多种多样,可以分为3大类,每类情况也有不同。

  • A、果然被杀:①被皇帝杀掉的,②被同僚杀掉的,③死后遭到清算甚至被灭族的。
  • B、反杀皇帝:①主动篡位,②被逼反叛。
  • C、皆大欢喜:和小皇帝同心同德,忠心辅佐功成名就的。

对于这些情况,本文将阐述其中根源并列举实例。


下面我们就抽丝剥茧,探索历史的奥秘。

顾命大臣,指的是帝王去世之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有的是提前就安排、交代好后事的,有的是临终(马上就死)前紧急托付,还有的是皇帝没托付就死掉被人造假的。

那么为什么要托付给大臣呢,一般是2个原因,①继位的皇帝年龄小,②继位的皇帝能力差,历史中第1种情况的居多,所以往往也被称为托孤大臣,只是顾命大臣更正式一些,托孤大臣比较通俗易懂,老百姓喜欢说这个词。



所谓顾命大臣,刚才说了,是被先皇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也就是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摄政管理国家,代替皇帝掌管朝政,其权势往往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

而在历史王朝里,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国家神器是神圣不可窥测的,皇帝是唯一的,权利也是唯一的,哪怕是父子亦或是兄弟,任何觊觎大位的可能性都是禁忌,哪怕只是可能性,触动到一点点的敏感都是不可饶恕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顾命大臣居然大权在握,这就潜伏着极大的矛盾,这种矛盾就可能发展为未来的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皇帝年龄长大,执政的能力增强,如果矛盾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消化,那杀伐就无法避免了

下面我们就举例说一说。

1、周公

“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是最古老的顾命大臣的故事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刚刚两年就去世了,13岁的周成王继位,但周王朝刚建立还不稳固,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成王管理国家,也就是代理大王行使天子的职权,后世一般称“周公旦”为周公。

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执政了七年,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排内忧,征外患,巩固周王朝统治,为后面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的儿子伯禽要去封地鲁国做国君时,周公对儿子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我的地位很高,但我洗发遇到急事时,手握着头发去办事;吃饭有人求见时,就把饭菜吐出来,赶紧去见那些人,我是这样对待人的。你到了鲁国,可不能骄傲啊!”

这就是“周公吐哺”的故事。

曹操的诗《短歌行》有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但就是这样的,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造谣说周公有野心,要篡夺王位,并联合武庚发动“三监之乱”,在京城谣言四起,周公旦向召公披肝沥胆,消除了误会,然后平定了三监之乱。

在周成王20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后在丰地养老,周公去世后,周成王把周公葬于文王墓地,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步云点评】:如此成就了这段传颂了3000多年的佳话“周公辅成王”。

2、霍光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去世,命以霍光为首,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等为顾命大臣,辅佐只有8岁的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



电视剧《汉武大帝》里剧情,霍光等大臣观看的图画就是上面的故事“周公辅成王”,表达了汉武帝希望霍光能如周公那样,忠心辅佐小儿子刘弗陵的心愿。



公元前86年,辅佐朝政一年多的金日磾病逝,是去世的第一位顾命大臣,被封为敬侯,陪葬汉武帝茂陵。

公元前80年,桑弘羊、上官桀因与霍光有矛盾预谋杀霍光,事情败露被杀并被灭族,这两位顾命大臣算是被同僚杀掉。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因无子,霍光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27天因淫乱无道就被废。后立流落民间的武帝曾孙刘病已即位,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因病去世,汉宣帝与太后一同到场治丧,将之与萧何相比,以皇帝级别的葬仪葬于茂陵。

公元前66年,霍家谋反事败露,被灭族。

【步云点评】:虽然霍光到生前和皇帝未发生重大冲突,但没能解决好霍氏家族权利和皇帝权利的矛盾,最终霍氏被灭族。公元前51年,汉宣帝命人画“麒麟阁十一功臣”,列霍光为第一。

3、张居正

公元1572年,隆庆皇帝明穆宗朱载垕去世,10岁的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年号万历,隆庆皇帝临死前命高拱、张居正及大太监冯保为顾命大臣。

隆庆皇帝去世后,首辅高拱因言语不敬及冯保谗言,被太后责令回原籍,公元1578年去世,这个顾命大臣等于没干活,也落个正常死亡。

升任首辅的张居正主政10年,力行改革,恢复经济稳定社会,整肃吏治任用贤能,加强边备巩固疆土,可谓事无巨细呕心沥血,几乎一己之力延长已风雨飘摇的大明国祚。
但随着万历皇帝长大,以及夺情事件的交织,情同父子的君臣关系发生扭曲,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这一时刻外界还看不到深层的君臣关系。
但随后张家被抄家,全家或被饿死或被流放,演绎了一场人间悲剧。



张居正死后,万历的“大伴”冯保被放逐,后因病去世,被抄家。

【步云点评】:不论多么尽心尽力、呕心沥血,当臣子的权利触动过皇帝小心脏时,天下无情帝王心就会爆发。

4、郭威

公元948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高祖临死时指定郭威为顾命大臣之一,郭威多次平定藩镇叛乱屡立战功,帮助风雨飘摇的后汉转危为安。

公元950年,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功臣,下密诏诛杀郭威、王峻等人,郭威被逼起兵,郭威在京城的家人全部被杀,刘承祐逃跑途中被郭允明所杀。



公元951年,抵御契丹的部队兵变,众兵将拥郭威黄袍加身,郭威假意推迟后称帝,国号大周,也就是后周,都称汴京(今开封),郭威即后周的开国皇帝后周太祖。

【步云点评】:这个是皇帝猜忌顾命大臣,造成被逼起兵,皇帝在乱兵中被杀。

5、诸葛亮

著名的“白帝城托孤”说的就是刘备临死在白帝城托孤,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这个事太出名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



【步云点评】:这没啥说的,好好干活,累死了,本身就是楷模,加上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使卧龙先生流芳百世。

6、鳌拜

这也是很出名的故事,这个是标准的权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飞扬跋扈,被16岁的少年皇帝康熙智擒,死于囚牢中。



【步云点评】:步云终于列举了1一个被皇帝直接拿掉的顾命大臣,鳌拜这做派就是找死,不长脑子一样,已经严重侵害皇权了,皇帝虽然年龄小,但一定会想办法除掉他。

7、赵匡胤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世宗去世前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这基本算是顾命大臣了。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兵不血刃夺取后周江山,建立大宋王朝。



公元973年,柴宗训去世,年仅20岁,宋太祖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

【步云点评】:皇帝太小,权臣能力太强,关键是兵权在握,政权被平稳过渡。

8、吕不韦

秦庄襄王,本名异人、子楚,子楚在赵国邯郸作质子时认识吕不韦,吕不韦认为“奇货可居”,后吕不韦帮助子楚成为秦国国君。

公元前250年,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相邦,封文信侯。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即位,吕不韦为秦相。秦王政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把持国政。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吕不韦饮毒酒自杀。



【步云点评】:又一个斗不过皇权的人,掌权时不论多么荣耀,你过了那个不该过的界限,死是早晚的事。

……

和顾命大臣有关的故事太多了,今天步云同学写的好累,以后有机会再写。

同学们可以留言,讨论一下这些顾命大臣们都有哪些结局?


  • 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可以通过千丝万缕尝试窥探那悠久的岁月,何为真相,何为假相,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奇莫步云”
  • 步云同学会继续把所学所知所想与同学们分享。

奇莫步云


说下顾命一词的来源。

古代封建帝王死前一般会留给后世子孙一些遗言,被称为“遗命”“遗制”。这些遗诏的内容、字数各不相同,也因人因时而异。有的对自己一生功业的回顾,对后世的希望和继承人的安排、对丧死的处置,也有的是对自己生前某些言行忏悔并要求继任者代为改正的。

据记载,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帝王遗言是周代的《尚书·顾命》,内容是说周成王临死前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就要求大臣召公奭、毕公高率诸侯在他死后辅佐他的儿子周康王。因此,后世多把接受遗诏辅佐幼主的大臣为“顾命大臣”。

因为幼主大多不能自主理政,所以皇帝的“顾命”一般会委托给多位大臣,一为互相辅助,二为互相牵制。


古往今来有很多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西汉权臣霍光,在武帝立刘弗陵为储君后,命霍光等四人辅佐幼主汉昭帝。清代康熙幼年登基,就有索尼、鳌拜、苏克哈萨、遏必隆四大臣受顾命奉幼帝玄烨承大统。





后来还有咸丰皇帝在弥留之际,委托他所倚重的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年仅五岁的载淳为帝。



高危职业难善终

主幼臣强,顾命大臣看起来大权在手,风光无限,实际上是个高危职业。因此,自古以来,顾命大臣大都很难善终,当然个别也有例外。毕竟在中国古代的君权至上,但是当小皇帝年幼无法自主统治时,就需要这样的顾命大臣来帮助小皇帝完成过渡,等幼主成年时,自然就完成了政治任务。但问题就来了,顾命大臣的人选都是皇帝所信任倚重之人,要么是皇亲,要么是重臣,肯定握有大量政治资源。

这个时候主少国疑,自然需要这么个核心人物或者团队来把握大局。这些顾命大臣有的尽心辅佐,有的飞扬跋扈者,甚至直接废掉小皇帝。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皇帝执政过程中第一个敌人其实就是顾命大臣。所以在历代新皇成长的道路上,其与顾命大臣间的权力斗争从未中断过,前面我们所举例子中,霍光虽然受命辅佐汉昭帝,但在昭帝死后就迎立昌邑王刘贺,后来又擅自废立,改立汉宣帝刘询,权倾朝野,功高震主,最终为霍家覆灭埋下了祸根。康熙帝玄烨即位后也未尝不是如此,四大臣辅政,鳌拜专权,与其他几位大臣矛盾重重。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逝后,七月,苏克哈萨又被鳌拜所杀,后来内外用其私党。到康熙八年,玄烨亲政之后,智擒鳌拜下狱,四大臣辅政结束。


史说新传


在古代王朝中,当皇帝快要驾崩的时候,他担心继位的新君因为年龄幼小的原因、处理政事不熟的原因等等,都会给新君安排一些的拖孤辅政大臣。这些孤辅政大臣,因为有顾命大臣的身份,所以不仅身份显赫,而且权利很大,在新皇没有掌权之前,有很多皇帝都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



而这些顾命大臣有的下场还好,比如三国时期蜀汉的拖孤辅政大臣诸葛亮,当然也有很多顾命大臣落下被新皇所杀的结局,有的是顾命大臣死后,他的家族因不法遭到灭顶之灾。

那没什么顾命大臣常会被新皇杀掉呢?

首先,因为顾命大臣的权利很大,顾命大臣可能是外戚、权臣、辅政大臣等,他们的职责通俗点讲就是代替皇帝管理朝政,若他们对皇帝忠心还好,若不忠心,必然会遭到新皇的猜忌,新皇帝也会想办法除去顾命大臣的。

当然,顾命大臣的权利太大了。不仅可以管理朝政,而且有时侯还有皇帝进行废立的权利,有这么大的权利,就算顾命大臣没有二心,新皇帝对顾命大臣也会多有忌惮的。皇帝为了消除这个忌惮、威胁,也只好想着法除去他们。

其次,能被上任皇帝选为顾命大臣的人,大多都是经过老皇帝认可的,是很有才能得栋梁之才,不然老皇帝也不会选他做拖孤辅政大臣。

然而他们虽然有大才,但有的却刚愎自用,因为顾命大臣的权利太大,他们做了辅政大臣后,着随着权利的增加,也会变得有些飞扬跋扈,从而会做出一些欺压天子之事。故而也会受到新皇的记恨,从而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最后,顾命大臣虽然有的是忠于朝廷的,但是就是因为他们有的太忠于朝廷,想着不辜负老皇帝得托孤重任,从而行事有时不顾新皇的感受。

同时他们本着忠于朝廷之心,对新皇尽心尽责,又以辅政大臣的身份,每当皇帝有些过失、或者施政不当的时候,就会加以反驳,甚至会有些指责,这让新皇帝心里很不痛快。

而又因为当时朝政大权有时又在顾命大臣手中,皇帝又不得不听从辅政大臣的。然而新皇帝心里却是不愿意的。此时皇帝的皇权是受到很大限制的皇帝想要取得皇权,就只能从顾命大臣手中夺的。

还有的皇帝是因为没有皇权,虽然他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因为顾命大臣的反对、存在而不得施行,所以顾命大臣也就受到了猜忌,这也是一种因素。

所以,顾命大臣有的会被新皇帝杀掉。当然事情没有绝对,有的拖孤辅政大臣,还是没有被皇帝所杀的。比如著名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中孚鉴


所谓的顾命大臣不仅可以立威,还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还有一些顾明大臣,分不清自己的位置。皇帝年幼的时候,那些大臣习惯了高高在上,到了皇帝长大即位。会有很多人转变不过来身份,虽然说新皇帝会感激你的帮助,但是皇帝是谁,这天下就没有比皇帝还大的人。再说,在自己之前可是被废掉几个啊,出于自己的戒心,新皇帝也会杀掉所谓的顾命大臣,清洗一下朝堂之上的臣子,培养自己的心腹,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所以说虽然顾命大臣表面风风光光,但是实际上危险重重,天堂地狱也许只是一步之差。


金龍逸


所谓顾命大臣,就是皇帝在临终之前,亲自挑选任命的辅佐还未能主持朝政的小皇帝的臣子。

这些人通常是那些德高望重、出类拔萃、忠心护主的高官。

古代被挑选为顾命大臣的官员,代替皇帝掌控朝政,在朝廷之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干预皇帝所有的决定。

不过,顾命大臣的无上权利背后往往也同样伴随着巨大的危险。以鳌拜为例,嚣张跋扈,任谁也是容不下他的,何况是康熙这样聪明的皇帝,被康熙设计拿下,鳌拜算是是罪有应得。

当然还有很多无辜,忠心的大臣被迫害,比如张居正,本为隆庆帝选出的忠心为国的顾命大臣,德高望重。张居正自知责任重大,所以对万历皇帝管教甚严,想辅佐出一代明君。无奈在皇帝眼里便成为目无君主,权倾朝野,想除之而后快。




二茶阿


一提到皇帝杀掉顾命重臣,一般人都会想到是因为这个大臣权倾朝野,威胁皇权。这确实是绝大部分类似事件的原因,但并不是完全。顾命大臣被新帝杀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因执政理念分歧,造成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顾命大臣往往都是能臣,他们在当政时都为先皇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功在千秋。但是身在朝堂,要像干出一番成绩,避免不了对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伤害,由此结下梁子。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商鞅。商鞅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秦国在一代君王的时间内从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诸侯霸主,于国运来说,他是大功臣,但是在朝廷内部,商鞅的改革措施几乎得罪了整个士大夫阶级,其中给他埋下最大祸根的,就是他对太子太傅施以劓刑,得罪了下一任的天子,自然会被报复。

2、权势熏天,有不臣之心

有一些顾命大臣重权在手,先皇在的时候还能靠自己的威望勉强镇住,一旦改朝换代,就不把儿皇帝放在眼里,目无主上,把持朝野,对政局的稳定形成重大威胁,逼得皇帝不得不杀他。比如鳌拜,在康熙刚即位时,鳌拜已经是朝中首辅,且手握重兵,连孝庄皇后都要忌惮三分,只要鳌拜高兴,他随时可以废立皇帝,且行事乖张,张扬跋扈。康熙帝只能施计将他擒杀于宫中。

3、根系太深,把持朝中人事

这种顾命大臣虽然没有对江山的迫在眉睫的威胁,但由于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他的门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朋党势力,皇帝在颁布实施政令的时候发现周围无人可用,处处掣肘,实际上架空部分皇权。这也是为什么嘉庆一上台就要除掉和珅的原因。


星空史话


顾命大臣大多由老皇帝从政治军事上找出来的具有在其领域十分杰出与其他人不同的,用来辅佐年幼无法处理政事的新皇帝,或者辅佐能力不足的皇帝。

正是因为新皇帝政治不成熟,导致有时候的政治决策不适应当时的社会,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顾命大臣给反驳,而反驳自己的顾命大臣大多都是一些政治成熟,能力拔萃的前朝大臣,无论资质,还是能力都有威胁到了新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新皇帝都会对这些顾命大臣有所忌惮。久而久之便会废除甚至找理由把顾命大臣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