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皇帝一直讨好慈禧忍让慈禧,等到慈禧死后再变革的话能成功吗?为什么?

乌拉189025667


光绪之死:维新派的千古恨事

光绪三十四年(西历1908年)年底,对于大清帝国来说,是最为昏暗的一段时间。

因为清朝的皇帝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前后相差不到一天,就双双离世,最终,清朝的朝政,交给了没有主见的隆裕太后和只想混日子的摄政王来打理。

而对于还在海外流亡的康梁集团来说,这一天,无异于天塌了。


这一切要从戊戌那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说起。

当时的大清帝国刚刚遭遇甲午战争的挫折不久,光绪帝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传,认为只要进行变法、改良,大清就会浴火重生,重新傲立于世界的东方。

而意气风发的光绪帝怎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亡国之君?于是,在光绪帝的带动下,维新运动拉开了序幕,不过,这场维新前后只坚持了一百多天,就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粉碎——历史上,将这次维新,称之为“百日维新”运动,又叫“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梁启超自知不能再在大清的地盘上生活了,于是出逃日本,开始流亡岁月。

不过,当时的维新派人士对前途充满信心——因为他们知道,慈禧太后年事已高,只要慈禧太后死掉,光绪帝亲政,那么,维新派会得到光绪帝的重用,并继续进行变法运动。

而光绪帝的去世,让维新派希望破灭了——仿佛,天塌了。


甚至直到民国时期,还有维新派人士认为,如果光绪帝能够亲政,大清的维新必然会成功,也不会有武昌起义什么事儿。

那么,如果光绪帝没有在慈禧在世的时候搞百日维新,而是等亲政以后才开始改良,大清的变法能成功吗?

被遗忘的预备立宪

事实上,光绪帝想做的事情,慈禧都已经做了。

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在大清版爱国愤青(义和团)的支持下,对世界列强宣战,最终,英法美等八个国家相继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杀向大清国。

在列强的洋枪洋炮之下,大清版爱国愤青很快做鸟兽散,慈禧太后也在此之前,挟持着光绪帝,逃到了西安——这一事件,就是著名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又叫“庚子国变”。

庚子国变以后,慈禧太后痛定思痛,于是在光绪三十二年下诏“预备立宪”,在此前后,慈禧太后也在大清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变法,当代历史学界认为,慈禧太后主持的变法,其深度和影响范围,远远大于当年的百日维新。

然而,即便是这样,大清的预备立宪,依旧没能挡住宣统三年(西历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炮声,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

从这个角度说,即便是光绪帝没受到慈禧太后的干扰,他的变法也挽救不了即将崩溃的大清朝。

或许还有朋友会问,如果光绪帝任用维新派主持变法,又会如何?

维新派的不足

事实上,慈禧的预备立宪以及官僚团队,具有一定的执政、理政经验和水平,而维新派,不论是康有为还是梁启超、谭嗣同,都只是一些书生气十足的人物。具备执政经验水平的晚清官僚集团,尚且不能有效革新、改良大清国的弊病,指望书生气十足、毫无治国理政经验的维新派去改良晚清,只怕,清朝会提前陷入崩溃状态。


藤树先生


如果光绪皇帝一直隐忍到慈禧一命呜呼的话,他为什么要发动变法?

诚然,光绪皇帝如果能够一直好好地讨好慈禧,在他“亲爸爸”面前装成一个听话的乖宝宝的话,慈禧确实不会对他怎样,让他好好当他的“傀儡皇帝”,她自己好好当自己的老佛爷,继续主宰清政府的命运。

等到慈禧老死之后,清政府的实权自然便会落到光绪皇帝的手里,到了那个时候,光绪皇帝的话便是圣旨,想干什么便干什么。

可是,如果光绪掌控了实权的话,他还会被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忽悠着去变法吗?恐怕不然。

慈禧这个女人权力欲极强,否则的话,她也不会在咸丰皇帝死后联合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从而一手毁了咸丰生前所有的布置和后手。

咸丰皇帝临终之前为了避免朝臣擅权,造成君弱臣强的局面,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慈禧变成下一个吕后或是武则天,他一边任命了所谓的顾命八大臣,然后又让慈安和慈禧各掌一枚印章,为的便是让他们相互牵制,让载淳能够安安稳稳地长大并亲政。

然而,咸丰不过死了两个月,慈禧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政变,让咸丰辛辛苦苦留下的后手付诸东流。

慈禧也自辛酉政变之后开始掌控了清朝的国柄,时间竟然长达47年,在这一点上,即便是武则天也不如她。

她给儿子载淳定的年号也充满了政治意味,“同治”,意即她要和皇帝儿子一起统治天下,当然了,实际上是她一人统治,毕竟皇帝儿子年幼不懂事,后来懂事了,她又不愿意还政给他。

所以,同治皇帝在成年之后过得很郁闷,一直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只能在后宫里过他的帝王生活,最后年纪轻轻便抑郁而终了,死时不过19岁。

慈禧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尚且如此狠心,更何况一个光绪皇帝?

慈禧为什么会选择光绪皇帝接同治皇帝的班呢?

一则光绪皇帝载湉是慈禧的亲妹妹的儿子,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载湉和她的亲属关系更亲。

二则载湉的生父奕譞也是慈禧能够成功发动辛酉政变的一个功臣,让载湉当皇帝,显然能够拉拢奕譞成为自己的铁杆支持者。

不过,慈禧虽然让载湉当了皇帝,却不代表她会让载湉真正地掌控皇权,一如她的亲生儿子载淳一样,她需要的只是一个乖乖听话、在后宫里好好享受生活的皇帝,而不是一个会对她的权力造成威胁的皇帝。

所以,当时只有3岁多的载湉便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只是随着光绪皇帝的长大,他也逐渐看懂了一件事——他虽然是皇帝,可是却没有皇帝的权力,反倒是他的“亲爸爸”慈禧太后更像是一个皇帝。

载湉是皇帝,但是当国的却是慈禧这个女人,这么一来,清政府必然会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光绪皇帝,一派则支持慈禧太后,即帝党和后党。

后党之所以支持慈禧,是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支持慈禧获得了政治利益,如果转而支持光绪的话,他们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或者说光绪在夺回皇权之后会不会给他们想要的利益,甚至是光绪会不会秋后算账。

因为这一点,所以他们不愿意也不敢去冒险支持光绪,不然惹怒了慈禧,光绪又不成功的话,他们可能会死。

帝党之所以选择支持光绪皇帝,说白了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慈禧手中获得足够多的利益或者根本没有获得利益,所以想要通过支持光绪皇帝去获得他们所想要的政治利益。

翁同龢为什么会支持光绪?一则是他是光绪的帝师,天生便有受到光绪皇帝信任的优势,只要光绪掌权,他必然能够得到重用,成为一代权臣;二则是慈禧不愿意用他,所以他只能选择光绪。

康有为为什么会抛开已经掌控了清王朝几十年的慈禧太后,傻愣愣地跑去支持光绪?看看康有为这厮的履历便可明了。

康有为虽然自视甚高,可是他从14岁开始参加童试,考了两次没有考上,第三次有没有考过?可能也没有,但是他有祖辈余荫。

他参加乡试的时候更惨,他从19岁的时候开始考乡试,一直到了36岁,第七次参加乡试的时候才中了举,用了19年的时间!反观他的学生梁启超,简直是一个地一个天,小梁11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不可谓不风光。

可见,康有为要想走正儿八经的科举之路的话,别说旁人对他没信心了,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信心。

1895年的康有为已经37岁,人生已过一半,他心里能不着急吗?所以,他想要坐火箭往上升的话,只能另辟蹊径——抛开慈禧去讨光绪皇帝的欢心,成为光绪跟前的红人,然后帮助光绪掌控实权,如此一来,他还怕得不到权势?

光绪皇帝又为什么会被康有为忽悠,会用康有为?说白了,光绪和康有为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光绪也不甘心当慈禧的傀儡,他也想从慈禧的手里夺回属于他的皇权,康有为这时候所提出来的变法便成为了光绪夺回皇权的一个契机和突破口。

所以,光绪皇帝之所以会点头答应陪康有为他们玩一场变法的闹剧,实则是想借助变法打垮慈禧,从而掌控实权,当一个真正的皇帝。这一点,从后来光绪默许了康、梁等人策划所谓的“围园杀后”便可见一斑。

然而,如果光绪真的能够一直忍到慈禧去世的话,慈禧一死,他自然也能够顺理成章地从慈禧手中接过权力的交接棒。

此时的光绪皇帝凭什么还会去听康有为一顿漏洞百出的忽悠?更何况,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说到底也会对他的皇权产生一定的威胁。

所以,光绪能够老老实实地等慈禧老死的话,他几乎不可能会选择变法,自然也就谈不上变法会不会成功了。


宁糊涂


百无一用光绪帝,光绪是历史上罕见的草包皇帝,就算是慈禧早死20年,他都不可能成功。

智慧有缺 能力有缺

光绪帝好歹是做了几十年的皇帝,史书应该没少看,戊戌变法之前光绪帝已经25岁了,我们不要求他能像康熙皇帝那样8岁就开始培植亲信,但他从15岁开始,哪怕是20岁开始,作为名义上的大清领袖,也能培植起几个用的上的亲信吧,然而答案却是一个都没有。你能在史书上找到比光绪还要草包的皇帝吗?一直到了25岁,遇到了几个不知所谓的书生,靠着不知道哪里看来的几本破书,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敢参与到最高级别的政治斗争中来,好歹大家都是读书人,历朝历代以来,有谁成就一番事业是靠几个书生能成事的?说他们几个是草包,都是抬举他们了。还想着指望袁世凯,一没给人家权,二没给人家钱,三没给人家名,四没给人家承诺,一个个的把变法、政变当成是过家家一样,历史上就找不到一群比他们还要草包的了,就这样还政变,简直就是不知所谓,难怪光绪做了那么多年的皇帝连个有用的亲信都没有,有智商的都门清,早就看出来了光绪帝就是个草包,谁敢给他卖命了。这或许就是一开始慈禧由着他们几个乱来不阻止的原因了,遇到这么一个草包皇帝,谁能撼动慈禧的地位了。



魄力有缺

作为名义上的大清领袖,光绪有无数次的机会干翻慈禧,不满慈禧的人那么多,但凡有有可能,谁不想干掉这个老妖妇了,而现成的圣祖康熙的例子就在那里,慈禧只不过是一个孱弱的老妇人而已,就算光绪帝没脑子,但只要有一腔血勇,一刀捅死慈禧,自然会有人公布慈禧的十大罪状,然后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连这一点魄力这一点血勇都没有,还想干成大事业,再给他三百年都不可能。



清末是一个换了颜色的时代,无数能人异士、英雄豪杰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尽几十的时间,才收复了河山,重整了天地,这样的事情岂是一个草包能做到的。

这里是达达说历史,敬请关注!


达达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多人误解了戊戌变法的实质。

康有为他们搞的戊戌变法,不仅仅是宣布的那些教育、军事、经济的皮毛,而还有更厉害的。

当时他们宣布的其实是第一期,还有第二期、第三期。

康有为后来介绍,光绪默许了以下变法: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宪法、国会和所谓军民合治,说通俗点就是君主立宪制度了。

而后来慈禧搞得那些东西,其实就是康有为最初搞得那些皮毛,不涉及核心的政治。

日本明治维新为啥能成功?

根本在于改变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

从封建幕府统治,变为日本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

日本资产阶级为了发展日本,争取自己的在世界上的一席之地,全力学习西方的一切,尤其是政治制度。

这样,日本才强大起来,不亚于西方列强。

然而慈禧搞得那套,其实同洋务运动没有本质区别。就算搞得再好,也不可能和列强对抗,因为骨子里换汤不换药,控制国家大权的是封建权贵阶层。

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尽全力阻挡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权力舞台。

所以,戊戌变法不是慈禧太后一个人反对,几乎整个满清权贵集团都反对。

打个比方来说,满清的铁帽子王们对国家其实毫无贡献,巨大的财富来自于国家拨款和作为地主的收入而已。

一旦国家权力被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笔拨款肯定就没了。而这些土地都是满清当年靠武力抢来的,很容易被新的国家也用同样的方法抢走。

所以,他们不可能放权,不可能支持戊戌变法。

甚至直到满清最后灭亡之前几年,他们还在耍花样,搞假君主立宪,弄了个什么皇族内阁。

拒绝放权最终的结果,就是武力被人夺权,最终鸡飞蛋打,什么都不剩下。


萨沙


题主有两个误区:

第一、慈禧并不反对变革。

实际上在甲午战争之前,大清那一点点可怜的改良,例如留美幼童,建海军,建工厂,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支持的,因为慈禧是个实用主义者,她觉得洋枪洋炮对维护满清统治有用就支持。

现在经常拿慈禧坐火车这个段子来笑话慈禧保守,实际上当时中国最长一条铁路就在慈禧眼皮子底下修的,她要是不同意怎么修得起来

相反,光绪被清流师傅教成了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书呆子,对洋务不感冒,例如他对李鸿章创建的天津武备学堂完全按照德国军事教育就不满,专门下旨说西法未必可靠,还是要学生多学儒家忠义之学。

甲午战争之后,可以说变法是大部分士大夫的共识,光绪在搞戊戌变法之前,专门向慈禧寻求支持,慈禧说凡是图富强、扬国威的事情,都可以变一变、实行一下。只是,如果把我大清人的衣服都改成日本人的样子,初一、十五也不拜祖宗了,那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也就是说变法可,变衣冠不可,与光绪并没有本质冲突,光绪也没想过要剪辫子、穿西装。

第二、光绪变法是一场设计者狂妄、主导者急躁的闹剧


光绪皇帝和崇祯有许多相似之处

光绪为人鲁莽冲动,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戊戌变法的103天里,光绪发布了240多道圣旨,范围涉及经济、文化、军事的方方面面。那下面当官的肯定说皇帝是怎么了,一天一个样,是不是有病。所以大多数地方都是不理会这些诏书的。

这就是因为光绪竟然真的相信康有为说的,假如变法的话最多三年就可以超过日本了。这个和日本说三个月灭亡中国一样可笑。也不想想,日本变法也是变了三十年才成为现在这样。

他依赖的变法顾问康有为实际上是一个“妄人”,好说大话,实际上对西方政治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妄想借变法一步登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戊戌履霜录》的作者胡思敬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窥其阴谋,意在夺中央政府之权,一切权力归制度局;夺中央六部之权,一切权力归十二分局;夺地方督抚将军之权,一切权力归各地方民政局。这样一来,则天子孤立于上,举国上下都是康党的私人啦!”


当时许多支持变法的大臣都反对康有为的胡作非为,但是光绪不听良言,甚至为此贬斥了自己的师傅翁同龢。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光绪亲政后,除军国大事慈禧会过问之外,其他事务光绪可一人做主。慈禧在开始时,也并未干涉光绪变法,只是光绪突然下旨撤换礼部六堂官,慈禧才开始插手变法,要求光绪勿操之过急。而真正导致慈禧决心干涉变法事务的,是9月18日,御史杨崇伊奏折中指称变法党人欲请伊藤博文来华,“将专政柄”,将祖宗天下交给日本人手中。这是慈禧无法容忍的。



关于此事,杨崇伊并非造谣。康有为在他的《自编年谱》里曾说,自己当时与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一起筹备中日两国合邦的大会,并在大会的方案、议程等各类文稿做了极其详备的论述。“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上书光绪:“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劝光绪帝不要嫌弃合邦的名声不好听,这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啊!刑部主事洪汝冲认为,中日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两国“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

当然这么可笑的东西,日英美国家的代表基本上当成一个不可执行的笑话。光绪帝自己也没将这个建议当回事,但慈禧不知道啊,所以立即要求光绪中止变法,把维新党人贬斥。

康有为等维新党人,为了挽回被赶出政坛的命运,企图拉拢袁世凯兵变,让一场失败的变法陡而成为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这才导致慈禧迫不及待地将光绪皇帝幽禁在瀛台,抓捕维新党人。

康有为伪造的与光绪帝合影

康有为出逃后,在外国媒体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提供包括光绪皇帝的衣带诏、谭嗣同绝命词和遗书,乃至咸丰皇帝遗诏以及其他证据,大都系自己伪造。他对慈禧十大罪状的指控也有泰半是空穴来风。但他藉此将慈禧描述为一个贪婪专横的女暴君的形象却十分成功,以至于直到今天,都成为人们心目中慈禧太后的标准像。


海军史研究会员


光绪并不是一直来都没有实权的,在某一段时间内,慈禧也曾还政于光绪,自己退居幕后。直到后来光绪的举动彻底触怒了慈禧,慈禧才剥夺了光绪的权力并将光绪软禁。



实际上,导致慈禧彻底剥夺光绪权力的导火线正是百日维新。

有些人认为,百日维新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往深层次里看,百日维新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就是触动了以慈禧为核心利益集团的利益。

慈禧能执掌清朝的政坛半个世纪之久,是因为慈禧的政治主张符合大部分贵族阶层的利益,从而获得了他们的拥护。光绪要变法,不仅仅是要对抗慈禧,而是要对抗慈禧所代表的利益阶层。光绪的实力太弱了,在朝廷中没有什么根基,根本无力去对抗这个庞然大物。即便是光绪忍辱负重,等到慈禧死后才开始变法,也无力去撬动当时的局势。

一方面是敌人太强,另一方面则是队友太坑。

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是康有为。有着南海圣人之称的康有为,其所作所为一直为人所诟病。比如说,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跑到了海外,伪造了一个光绪帝的衣带诏四处招摇撞骗,骗取钱财。

此外,康有为的一些政治主张,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康有为认为这个世界上白种人的基因最为优秀,想要拯救中国,必须要进行基因替换,让白种人的基因取代黄种人的基因。另外,康有为还建议,组建一个日本、美国和清朝的联合政府,将三国的事物交由联合政府管理。



除了领袖康有为,维新变法的骨干人物如谭嗣同等人,空有一腔热血,但是书生意气,在政治眼光和战略眼光上确实差了一点火候。比如说谭嗣同就提出,西北这些地方,土地贫瘠,人烟稀少,还不如卖给列强,把换来的钱用于变法。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康有为这一波人掌控了局势,那真是一件相当令人后怕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也是不可忽视的。慈禧死的时候已经是1908年了,那个时候的大清朝已经积重难返了,不从根本上改变制度,从内部的变法就是挠痒痒而已,已经不起作用了!


小镇月明


这个问题实际上预设了一个立场,就是慈禧活着的时候不会推动改革。

这个立场实际是错误的。

从满清皇室的角度来看,慈禧是个能人,如果没有慈禧,大清可能提前几十年就要灭亡。

甲午战争前,光绪已经亲政,慈禧虽然影响力还在,却已退居幕后,大小事主要是光绪在做主。

光绪踌躇满志,在朝中清流派大臣翁同龢等人支持下,不顾已方实力的差距,坚持要与日军开战。

结果,甲午战争惨败,积洋务运动数十年之功建立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光绪上了生动地一课。

在通常的认知中,慈禧代表的是顽固派,是站在变法的对立面,敌视与仇视一切革新的行动。

换句话说,康有为等人是改革的英雄。

慈禧为首的旧势力集团是大坏蛋。

光绪是受难者。

把人脸谱化,不是正确的评价,尤其是对于政治家而言。

如果慈禧真这么顽固,不懂变通,她早就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死无葬身之地了。

慈禧实际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善于利用各方势力,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把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甲午惨败,举国哗然,不变则大清必亡。戊戌变法,慈禧是支持的,不然光绪不可能顺利颁布几百条法令。

但是戊戌变法是一场失败的变革,它的失败,不是因为慈禧,而是它太过于急功近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看看康有为他们提出来的变法措施:

一、取消旗人特权,让其自谋生计。

这是得罪了所有旗人。

二、废除八股,令各书院一律改为学西学的学堂。

这是得罪了所有学八股文的读书人。

三、裁汰冗员,撤销闲散重叠机构。

这又得罪了大部分官员。

四、大规模裁剪绿营兵。

大部分军人被得罪了。

如果一条条单独来看,这些法令都有其意义,也针对了国家时弊。

但是这些法令在几十天内统统出台,也就是说,在几十天里,光绪们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

如果任由他折腾下去,这大清非得亡了不可。

所以,慈禧出手了,她的出手,客观上又为大清续了几十年的命。

所以您看,假使慈禧在甲午前后就死去,光绪大权独揽,他这些个改革,能成功吗?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慈禧死了,光绪未必那么激进,可以按部就班,一步步实现目的。

问题是,大清还有几年寿命经得住他折腾呢?

清末,汉人大臣实力大增,庚子之变时,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已经敢于不听朝廷号令,实施“东南互保”,清廷颜面扫地。

但反过来想想,这些汉人大臣们为什么只敢东南互保,而不是干脆造反呢?

还是因为慈禧。

慈禧活着,汉臣就始终被她压制,哪怕强如袁世凯,手握兵权也不敢造反了。慈禧一死,大清可不到三年就亡了,隆裕和慈禧的手段,哪里在一个级别上呢。

而光绪嘛,充其量也就是和隆裕、载沣一个级别,他的改革,就算没有慈禧,也是注定不会成功。


小院之观


我认为如果光绪能够不那么激进等待慈禧死后实行变法一定会取得成功,光绪皇帝在位34年本人对西方的先进的科技和思想并不排斥,否则也不会在甲午战争之后积极主动的实施维新。但是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盲目的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国家富强的计划在当时是不现实的,晚清的政治体制还是老旧的封建体制,既得利益者并不愿为了国家的富强彻底放弃自己的利益,他们对光绪的维新举措阳奉阴违,百般阻挠。

日本的维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明治天皇得到了实权派人物的大力支持,而且不择手段铲除了阻挠变法的守旧派。光绪皇帝呢?光绪皇帝地虽然在位长达34年但直到他去世都没有真正的掌握帝国实权一天,慈禧归政光绪皇帝亲政只是慈禧迫于压力不得已采取的权宜之计,对于变法慈禧只是口头上支持,国家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命还要得到慈禧的认可,这就使得当时国家的实权派人物都是慈禧提拔重用的,他们对慈禧是马首是瞻,忠心耿耿。

光绪皇帝变法的支持者只有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这些人并没有得到慈禧的认可,那他们也就没有任何可以实施维新政策的权利,而唯一一个对变法感兴趣但不愿参与的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官宦前途竟然将光绪皇帝出卖以赢得慈禧的信任,自此之后袁世凯的仕途青云直上最后掌控整个国家。而且我认为对变法大力支持的康有为并不是真心的,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逃亡海外利用所谓的衣带诏在海外大肆敛财,用来满足自己的奢靡生活。

现在看来光绪皇帝虽然壮志凌云但是他的政治智慧远远比不上慈禧,当初如果他能看清事实隐忍不发等到慈禧死后再大力推行新政一定会获得成功。我为什么敢这样说呢?那就是维新变法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维新就是要国富民强,前提是要效仿西方改变国家的政治体制并开放国内市场,除了俄国和日本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他们都不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对他们产生威胁甚至挑战,他们已经把中国的海关,税收,铁路,矿产等牢牢掌控,他们来中国主要的目的就是通商赚钱,中国强大之后也只能遵从长久以来他们建立的游戏规则会对他们更加依赖!


微风书房


光绪帝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一段时期对光绪帝及时戊戌六君子评价很高,现在对光绪帝评价一般,对康有为等人作法指出成功性很小。光绪帝有亲政机会,搞了一阶段,又被慈禧赶了下去,软禁直致死亡。光绪帝主要可圈可点在于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过程中表现。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到底该不该打,光绪帝和老师翁同龢是主战派,李鸿章是不主张开战的,知道中日强弱的情况,李鸿章成为了投降派,现在有人指出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存在公报私仇,落井下石现象。历史有些存在争来争去现象。

清朝外戚专权基本没有,孝庄皇后和慈禧太后虽然说的算,但是自己娘家人没有专权现象,不像吕后和则天女皇那样娘家人权力显赫。慈禧娘家人男士没借光,光绪和慈禧有两层关系,第一,光绪是慈禧的外甥,第二,光绪又可以说是慈禧的侄子,这种亲上加亲关系,光绪如果处理好和慈禧关系是非常有希望等到慈禧死后掌握实权再进行变革的,像汉武帝那样等到窦太后死后再施展拳脚的。光绪变革阻力可能会很大,能否成功还得考虑当时综合情况。光绪死后,清朝也大张旗鼓搞改革也没有成功。但是光绪如果真正确立的自己权威借助皇权力量改革也存在成功可能,关键在于光绪的能力及对时局的掌控。

从实际情况看,光绪改革失败是缺乏军方支持和朝中大臣的支持,虽然有戊戌六君子和陈宝箴等一些人支持,但反对改革势力是十分强大的,改革阻力大而且光绪帝本人地位不稳定,慈禧太后还擅长权术,所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发生矛盾,慈禧反戈一击,光绪帝改革就失败了。

如果光绪帝真正大权在握,再因势利导,进行切合实际,循序渐进改变也许存在成功可能,但是历史假设仅是一种假设,毕竟历史不会重演。


大白白野


熬死慈禧,光绪再指点江山,这本是上上策,怎奈皇帝身边一帮二百五。以光绪的智商,熬死慈老娘们也干不出什么大事。

一、外部环境。其时列强纷纷把中国当做一块肥肉,如果满清像日本那样发生黑船事件即早早变法,或许还有得一说。等到小日本子都国富民强了,列强还让你安心变法吗?

二、内部环境。满清携手蒙古以娘舅之谊奴役统治中国,如果变法彻底,中国是复兴了,满蒙的蛋糕没了。皇帝也是需要各路诸侯支持的,动了即得利益者的蛋糕,你以为皇帝真是天子吗?各路"清君侧"的叛乱让你焦头烂额。

三、改革不彻底。后来的"皇族内阁"我们看到了,即不想失去皇权的专制,又不想动摇满蒙贵族地位,这样的改革就是隔靴搔痒,没用。

综上,如果熬死慈西宫,光绪皇帝有那么高觉悟,实施真正的改革、君主立宪,国内贵族不会答应。正所谓真改革亡满清,不改革有亡华夏的危险。

衷心感谢武昌起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