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宋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的名字,不过,大家了解的宋江,大多都是从四大名著《水浒传》中了解。

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一个勇敢、仗义的形象,他为人讲义气,伸手梁山好汉的支持,就这样他成为了梁山泊的老大,带领108位将军起义,在梁山泊落草为寇,与朝廷抗争。


后来,宋江的实力极强,接受了朝廷的诏安,最后被朝廷派去征讨方腊。进过艰苦卓绝是战斗,梁山好汉打败方腊,自己一方也损失殆尽。最终,死于朝廷的毒酒之下。

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宋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历史结局呢?

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宋江此人。

不过没有《水浒传》里那么夸张,当时宋江生活在水泊梁山附近,有一天,朝廷下令,水泊梁山附近的地盘归朝廷公有,以后不许再私自打鱼,除非交一大笔税收。

宋江等人生活在水泊梁山附近多年,一直以来以捕鱼为生,勉强度日。


突然梁山不允许再打鱼,除非要交很重的税才可以继续打鱼。宋江一算,就算是卖血也不可能够交税了,于是心一横,既然横竖是死,不如拼一把,造反算了。

于是宋江纠集了当地同样活不下去的人一起在水泊梁山落草为寇。

最初的水泊梁山一共36个人。“西城括田所”带来的恶果让朝廷吃到了苦果。很快,宋江的水泊梁山起义队伍有所增加。

宋江给自己的团队立了一个口号:专打社会上的不平,杀富济贫,反抗北宋王朝的残酷统治。

这样的口号一出,宋江吸引来了一些新鲜血液,这股流寇逐渐有壮大的趋势,

宋徽宗一看大事不好,于是下旨命令地方将宋江剿灭,结果地方腐败,军队也没什么战斗力,在三番五次的剿匪后,宋江还是活得好好的。就这样,宋江与朝廷周旋了一年,结果都没能拿宋江怎么样。

可惜好景不长,很快水泊梁山的水域开始猥琐,已经无法支撑宋江的团队。


宋江意识到了问题,于是决定离开水泊梁,去外面的天地闯一闯。

宋江在山东、河北连续攻下来十几个城池,部下也开始增加,宋江再也不是一个小小草扣了。

宋江为了扩大优势,开始主要攻打南部,结果在攻打沂州的时候,被知州蒋园打败。从此宋江一蹶不振,最后走投无路的宋江,选择了接受朝廷的诏安。

尽管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和《水浒传》中的宋江极为相似,都是落草梁山水泊,都是作为老大,最后也都接受了朝廷的诏安。


不过,宋江的实力和方腊比还要差很多,更不可能将方腊打败。

“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尽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边,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将,江乃降”。

宋江在接受诏安之后,又再一次复叛,这一次宋江没有那么好运,被朝廷给抓住,最终被处死。


野史日记


历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并没有水浒传描写的非常厉害,108将更是子虚乌有。

宋江是山东郓城人,世代生活在水边,以采莲采藕为生。宋朝政府财力紧张,决定加收税种。只要是上传捕鱼、采藕等,都要按照船只大小交钱。

百姓无法忍受过度的税负,于是宋江带领着36名好汉造反。以梁山为根据地,对抗朝廷。



宋江人缘比较好,豪侠仗义,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头,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开始并没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里,只是觉得一帮流寇而已,派出于军队攻打宋江,没想到被宋江击溃,军队的溃败,。引起了宋徽宗重视。正当想要在派出军队时,尚书张蒙的建议,对宋江进行招安。


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可是没想到,张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暂时搁置。


宋江为了扩大地盘,开始转向南方,先后攻下沂州、江苏等地。宋江等人势头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张叔夜攻打宋江。


张叔夜是个狠角儿,虽然是个文官,但是喜欢研究兵法,他到了郓城之后,首先张贴告示捉拿宋江,从心理上给宋江等人来个下马威。
然后'
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只好投降,没想到过了几年,宋江又,造反,但是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将领折可存帅军消灭了宋江的军队,宋江等人也被斩首示众。

束竹醉


宋江并非小说虚构人物,而是在宋朝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施耐庵《水浒传》中的宋江事迹则多为虚构,在小说中宋江是接受招安后最终被宋徽宗毒死的,但是在史书上宋江却是被迫降的且没有交代其最终结局。

说起宋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形象,再加上现代影视作品的宣传,使得及时雨宋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宋江是急公好义的大好人,却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给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还最终排梁山108好汉中的龙头老大成为起义军首领。

在小说和影视剧里,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声势浩大屡次击败官军,好像有席卷天下建立新王朝的气势,但是宋江却始终忠于朝廷只是想要清君侧,替天行道帮君王祛除贪官污吏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因此宋江等人始终打的都是被朝廷招安的主意,全然不顾那些反对招安的兄弟们的意见,最终宋江等人果然如愿的被宋徽宗给招安了,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宋江等义军被宋徽宗招安后,被当做炮灰参加了联金灭辽的征辽之事,还帮助朝廷镇压东南的方腊起义军等农民起义,结果梁山好汉死伤惨重所剩无几,最后宋江等人还被卸磨杀驴的宋徽宗等人给毒死了。而宋江在发现自己中毒后,竟然骗自己的好兄弟黑旋风李逵也喝下毒酒,因为怕李逵会再次聚众起义反抗朝廷替自己报仇,如此愚忠于昏君宋徽宗可见一斑。

这是小说和影视里宋江的形象,我们知道小说和影视里许多人都是虚构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吗?别说历史上还真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而且时间上也和宋徽宗时期对应属于北宋时期人物,同样也是梁山泊起义的起义军首领,只不过历史上的宋江可远没有小说和影视剧里威风。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背景是,当时的统治者宋徽宗昏庸无道,为了自己纵情娱乐,大肆任用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在东南江浙一带大搞花石纲使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终于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在山东梁山泊一带对入湖打渔采藕的百姓课以重税,最终激起了宋江等人发动起义。

宋江等36人聚众起义,很快就发展到数千人纵横周边十几个州县,多次打败了前来征讨的北宋军队,还真的震动了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宋徽宗等人,然而宋江等人的起义最终却戏剧式的结束了。原来当宋江等人乘船攻打当时的海州今天的连云港时,海州知州张叔夜一边引的宋江等人攻城,一边命千余人潜伏到后方将宋江等人的船只给烧毁了,结果宋江等人大败只得请降于张叔夜。

因此历史上的宋江不是被张叔夜招安了而是被他迫降了,宋江起义规模不过万余人充其量只是一场中等规模的农民起义,远不能和规模十几万几十万人的方腊起义相比,因此小说和影视剧其实夸大了宋江起义的影响力。至于宋江等人最后的结局,在《宋史》里其实并没有交待的很清楚,不过宋江等人确实很有可能被当做炮灰参加征辽和征方腊之事,至于是不是被宋徽宗毒死就不好说了。


执斧谈史说事


宋江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但不是主角,只是一个过客,蜻蜓点水般存在。

关于宋江的人生轨迹,史书的作者没有去深入研究,除了《水浒传》这本著名的著作外,宋江在史书上的存在寥寥。可能是因为在正规士大夫看来,他只是一个不成规模草寇罢了,史家也不会愿意为这种小草寇多费笔墨。

宋江的出场实在宋徽宗年间,出场的地方就是小说中存在的梁山泊。根据史书记载,宋江是和35人占据梁山泊(共36人),招募义军,聚众起义。而起义的原因也和小说的背景一样,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对广大基层民众剥削繁重。

宋江起义波及的范围相对还是大的,史书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起义波及宋朝的京东路(以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为京东路)和海州等地,共计10郡之地,所到之处无人可挡。

宋朝方面也想采取招安的方法来解决宋江的起义,但是最终没有谈成。宋江从京东路转战淮南路,在海州遇到了当地知州张叔夜的伏击大败,

宋江投降被俘。之后史书就没有记载其被俘后的经历。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頕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带志逐梦


宋江在《宋史》和其他文人著作中都有零星的记载,但是历史上的宋江却与《水浒传》中的大相径庭。在所有的记述中,他都是以“贼寇”“盗贼”的身份出现,并且他的结局也失去的《水浒传》中的悲壮。宋江是北宋的农民起义领袖,关于他的形象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历史中的宋江

鲁迅先生曾说:

“《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

宋江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宋王偁的《东都事略》中,书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宣和三年二月, 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

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宗与方腊战于清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这里的记录和《水浒传》中的大不一样,方腊是童贯率领官军平定的,并且在平定之后,在京东、河北等地作乱的贼首宋江,惮于朝廷的压力举手投降了。

宋江就擒之后的故事见于另一处记录: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陈制贼计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徽宗曰:“蒙居间不忘君,忠诚也。”起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这里的记录明显自相矛盾,但是这个记录符合水浒传诏安的情节。但是,

宋江被任命为东平府的知府后,还没有上任就去世了

所以,看起来历史上的宋江应该是一个鲁莽的盗匪的首领,但是为什么宋江的形象在勾栏瓦舍中会是一个呼保义的形象呢。应该说关于宋江的记载是远落后于宋江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的记录并不一定准确甚至会自相矛盾。在关于宋江的故事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述,在这篇论述中“呼保义”这个名号第一次出现,这就是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宋江之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撰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少年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亦未见书信载事实,不敢轻为

可见关于宋江在历史上真实面目的模糊,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当时宋江故事家喻户晓,甚至士大夫亦不见黜。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赞诗中有这么一句:

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而这就是宋江在当时街头巷尾的形象,这也是《水浒传》的重要来源之一。

宋江似乎应该是和古代盗跖一样的悲剧人物。

《水浒传》中的宋江

《水浒传》的来源,最被认可的就是《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代一些水浒故事的零散杂剧,《水浒传》中的情节也和这些杂剧相差不大。

《大宋宣和遗事》被鲁迅先生称为《水浒》的先声,全书记载了好几处关于宋江的故事,并且和水浒传中的主线大致重合。但是这里的宋江也是一个“

粗狂的强盗”。

在这些基础之上,《水浒传》诞生了,在正史和传说的结合中宋江的形象被塑造了出来,成为了“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的侠义之士

在水浒传的版本中最被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金圣叹的评点。金圣叹“宁恕群盗,而不恕宋江”,将宋江批评为下下之人。金圣叹的态度可能与他经历的国家动乱与个人的浮沉有关,他把自己的辛酸发泄在了诏安的宋江身上。

(金圣叹)

但是在水浒传的评点中,也有另一部非常著名的版本,那就是明朝大思想家李贽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名字很多,但几乎都是这个意思——《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他非常赞赏宋江,在序中他写到:

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

只有读懂了宋公明才真正读懂了水浒传,关于《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和形象,我们应该看看书中的态度。书中最后一回的诗中这样写: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在之前另一个关于宋江的回答中我曾回答过,为什么宋江是水浒传的主人公,为什么宋江是《水浒传》忠义的代表。

这是《水浒传》中对历史上真实宋江的延伸,它是作者在创作时的需要与依托。

正史中的宋江没有《水浒传》中的复杂,他应该是一个粗放的起义军首领。


坦坦荡荡的尚格


宋江,字公明,是《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带头大哥,梁山起义军的领袖。我们所熟知的宋江,可能是通过施耐庵著的《水浒传》小说所知,也可能是通过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所知,无论通过哪种渠道,宋江领导下的梁山108将反抗宋朝腐败统治的故事都深入人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在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正史记载的宋江起义始末。

宋江领导的起义在正史上毫不起眼,可是却因为南宋时期编印的《宣和遗事》,把人们对英雄的幻想融入到了宋江起义的历史事件中,以演义和讲故事的手法,将宋江起义宣扬的生动感人,因此才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源于宋徽宗为了增加朝廷的赋税,对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国有化改造。宋朝规定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是国家的财产,百姓只要到湖泊采藕捕鱼,都要向朝廷缴纳重税,而老百姓本来生活就很苦,朝廷横插一棍之后,百姓更是没有了活路。朝廷的这些苛政都被宋江看在眼里,他性格豪爽,乐于助人,当地有很多江湖好汉跟着他混,他能深刻体会到百姓的疾苦,于是振臂高呼,于公元1119年,带领36位英雄好汉(《水浒传》36名天罡星的来源),领导梁山水域内的渔民、百姓,公然阻杀收税的官兵,正式宣告起义。

刚开始朝廷并没有怎么重视宋江起义,国内百姓经常有反抗,反啊反啊的,朝廷早就习惯了。可没有想到的是山东当地的军队缺乏训练,近年来又没有实战的经验,宋江起义军打的他们毫无反手之力。打着打着,宋江的队伍越来越强,威名愈传愈远,声势也越来越大,接下来宋江起义军又成功占领了青州、齐州、濮州等十几个州府,势力从山东扩展到了河北。

《宋史·徽宗纪》记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宋江起义军发展的如火如荼,而同时在南方也爆发了方腊起义,强劲势头更是压了宋江起义军一头。这下朝廷终于Hold不住了,宋徽宗和朝臣们讨论应对之策,资政殿学士侯蒙向徽宗建议,招降宋江,用宋江起义军去攻打方腊,以求两败俱伤,朝廷好从中渔利。

《宋史·侯蒙传》记载:“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徽宗听了之后,很是高兴,觉得还是这个办法好,自己不用出兵,就可解决宋江、方腊两股起义军。于是准备派侯蒙当招降使,可惜他年高体弱,在这个紧要关头生病去世了,招降宋江一事就没有成行。

有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在宋江起义军最为顺利的时候,碰到了海州知州张叔夜。张叔夜可不是一般人,他年轻时在边境从军,打仗经验十分丰富,数次立下战功。在兰州戍边期间,张叔夜根据敌我交战形势和地理地貌,领兵夺得羌人大都,并新建了一座叫做西安州的城池,为朝廷解决了羌患。后来他又担任了舒州、海州、泰州三州知州等职务,并因能力强升迁入朝,后因为不齿宰相蔡京的为人,与他产生了矛盾,才被贬回海州做知州。张叔夜得知宋江要攻打海州后,加紧训练士兵,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并不停的打探宋江起义军的情况,做到了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公元1121年,在宋江发动起义两年后的一天,海州官兵和宋江起义军的战斗爆发了。张叔夜用计佯败引诱宋江起义军上岸,派早已埋伏好的强兵对起义军四面围攻,又派精兵放火烧了宋江船只,宋江起义军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伤亡惨重,副帅被擒,船只被烧以后,退路已断,士兵因此也丧失了斗志,宋江只得向张叔夜投降,自此,宋江起义军被张叔夜成功平息。

《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二、宋江到底是怎么死的?

正史中宋江起义军被消灭是不争的事实,宋江也投降了朝廷,接受了招安,从北宋末年李若水作的《忠愍集•捕盗偶成》这首诗来看,宋江及其部下确实投降了张叔夜,而且都被朝廷封官晋爵。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可是问题出现了,在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中,也记载了折可存镇压方腊和宋江起义的事件,墓志铭记载和正史记载有了很大的出入。《宋史·徽宗纪》、《宋史·张叔夜传》、《宋史·侯蒙传》记载有宋江起义军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打败并接受招安,无论宋江有没有征方腊,朝廷剿灭起义军的顺序总是先宋江后方腊。可是《折可存墓志铭》上是这样记载的:

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閤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张孝纯帅太原,辟河东第二将。

按照《折可存墓志铭》上所言,公元1120年,浙江方腊起义,宋徽宗派童贯为江淮京浙宣抚使,带领军队前去镇压,折可存为河东第四将,领其他三将兵(东南第一将、第七将和京畿第四将)随队出发,在镇压方腊起义军时,冒着箭雨刀光,强力突击方腊的阵地,打垮了起义军,并擒获了首领方腊。折可存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又奉宋徽宗亲笔签发的命令,去捉拿梁山巨寇宋江,一个月时间不到,就把宋江起义军打败了,抓住了宋江。

这就出现了三种可能:一种是宋江投降朝廷以后,按照朝廷的指示,带领梁山众将跟随朝廷大军一起征讨方腊,《资治通鉴续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都有宋江征讨方腊的记载;第二种按照《折可存墓志铭》所记载,朝廷是派兵先征方腊,然后在回师途中把宋江剿灭了,这样在历史上就不存在宋江征讨方腊的事件了;第三种可能是,宋江被张叔夜打败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但是在征讨方腊起义军时,并没有和朝廷大军一起,而很有可能又再次发动了叛乱,这一次被叛乱被折可存剿灭后,宋江就被杀害了。

当正史和墓志铭发生矛盾时,对后世人来说,相信哪一个是真实的历史,则是一个令人两难的抉择。《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编纂者李焘是南宋人,《宋史》的编纂者脱脱是元朝人,如果说正史对皇帝的记载还有可能出现美化的情况,那么对于宋江这种草寇,在史实记载上应该是不会有太大出入。

可是墓志铭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真相的证据之一,它是当时社会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而折可存作为整个事件的当事人,又是一名将军,他的墓志铭应该得到官方的认可,如果自己没有干过俘腊取江这件事,而写在墓志铭上,是要受到人们歧视的。

但是在《宋史》中关于折家军的记载又是最多的,虽然折可存没有传,在宋史中确有折可存征方腊的记载,然而却没有捉宋江的记载,实在让人难以琢磨。

我们是该相信正史记载,还是该相信墓志铭所言,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折可存墓志铭》:既冠而仕,仕已有声。女崖巨猾,举不再征。俘腊取江,势若建瓴。雁门之役,为将治兵。受命不宿,怀忠允勤。门道自南,忆母在并。公乎云亡,天道杳冥。谁为痛惜,昭昭斯铭。

三、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注定了起义必然失败。

在宋朝建国的319年间里,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下几百次,宋江起义在这几百农民起义里,规模算不上大,影响也不深远。中国的农民群体,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安分的一个群体,几千年来,因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天地君亲师的思想深入人心,有时候即使是卖儿鬻女,只要有一丝活下去的可能,农民也很难兴起反抗之心,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刻,人已经无法生存,无论怎样都难逃一死,农民才会揭杆而起、发动暴乱。

可是为生存而战的农民起义,很容易被统治者招安。起义军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也没有知识作为指引,农民起义往往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只能像强盗一样进行掠夺,到处流窜。他们注重眼前的得失,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只管眼前快活,哪管身后洪水滔天,所以很难形成大的气候,一旦朝廷进行招安,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起义行动很快就会被朝廷瓦解,这些局限性让使他们难以取得成功。像金朝末年杨安儿领导的红袄军起义、清朝末年的义和团起义等等,都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历史上数不清的农民起义,成功的也仅仅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人而已。

综上,我认为宋江起义是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造成的必然结果,但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也决定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推翻封建朝廷的统治,而不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解百姓苦难于倒悬。封建统治阶级的强大,使得小规模农民起义很难取得成功,而且起义也没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反而加重了负担。潘多拉的魔盒一打开,起义军领袖也脱离了道德良知的束缚,私欲之心不断膨胀,劫财劫色、杀人放火,无所不用其极,从而丧失了百姓的信任,得不到百姓的真心拥护,因此宋江起义的失败也是必然的结局。


清悠初见


历史上有真实的宋江,也有真实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却相去甚远了,宋江起义的原因,不是当着公差因为犯事而后上了梁山,而是因为当时的税太重。当时梁山泊附近大片区域,都被衙门划成了扩田所,这个扩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来百姓就指望着这点地这点水域吃饭呢,一下全部归公,且出入打鱼,都要课以重税。这导致了好几次农民起义,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宋江当时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遗事》详细记载了当时参与起义的头领名单,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点出入,但读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陕西兴州称帝的史斌,就是《水浒传》中的史进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着宋江当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后来又跟着宋江投降,投降后又造反,因此进贡兴州而称帝。后来有一回终于吃了大败仗,被宋朝将领、四川宣抚使吴玠杀死。这个吴玠不是什么坏官,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在当官期间与民同乐,为将又身先士卒,节俭而又爱民。

可见,好与坏,也不和《水浒传》上说的完全一样。宋江起义梁山泊,随后就开始往西打,因为部将骁勇有谋,故而各地无人敢挡。宋江打下城池以后,不进行抢掠,而是宣布贪官罪行,又杀富济贫,因此声誉越来越好。

朝廷得知这次起义后,决定招安。宋江没答应朝廷提出的条件,于是朝廷又命令官军前去讨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临沂。又从临沂往江苏跑,被江苏的官军得知,于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个大船下海,准备进攻连云港(当时叫海州)。这个动作被海州知州发现,于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队员,去引诱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后直趋城池,结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烧了。

这就是前进没门,后退无路。

死伤惨重,副将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决定投降。

投降后的宋江,自然成了官军。你是官军,自然要听从朝廷派遣。至于他去没去出征方腊,这个有争论,但大概率是有的。还有一种可能,是根据宋朝将领的墓志铭以及太学生的记载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后来又叛了。因为朝廷是假诱降,真扑杀,等着以后弄死宋江等人,这被宋江识破,于是复叛。当然复叛的力量是不如从前厉害了,很快就被扑灭了。

留在梁山的人们,赋税并没有减少,依然没法活。当时继续反抗,户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随即全部杀死。后来这人背上长疮,很严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泺的人,结果又将人家都杀了。我当时苦苦劝你,你不听,到今天报应来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艺术家


正史上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爆发。宋江等人的带领下,武装聚集,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这支农民队伍正式宣告起事。并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

但宋江起义军正式宣布起义后不久就离开了梁山泊,转战于山东青、齐与河南、河北一带。

《东都事略-侯蒙传》载:“淮南盗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过人,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

可见正史上的宋江首领人物是三十六人。

宣和元年十二月初二,宋徽宗纳知亳州侯蒙“赦过招降”建策,颁旨招安。但未果,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往讨。宋江为避其锋自青州率众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与官军周旋年余。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攻取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古邳镇东),继由沭阳(今属江苏)乘船进抵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张叔夜遣使探察义军所向,及知宋江以十余只钜舟径趋海滨,乃募敢死士千余人设伏近城,遣轻兵踞海诱战。

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伏击,船只也多被焚,退路断绝,战败被俘,接受朝廷招安,成为宋朝官军一部分。

方腊起事则是在宣和二年。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东南民众深受其害。当时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利用摩尼教和民众不满在帮源峒聚众万人起事。方腊称圣公,建元永乐,分设官署。随后攻克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众至数十万。宣和三年初,宋廷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领大军十五万南下镇压。方腊控制的州县相继失陷。四月,方腊率部退守帮源峒,与官军决战,所率七万人多战死,方腊被韩世忠所俘,押送汴京处决。

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多记载宋江参与征方腊之战,但《东都事略--徽宗纪》将平宋江列在平方腊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称北宋名将折可存在平方腊之后参与平宋江的战斗。

但宋江等人下落,正史交代不明。


赵燕云


历史上宋江的结局还是存在一定争议。

过去一般认为宋江确实被招安征讨方腊了,在《水浒传》之前有《大宋宣和遗事》,就提到宋江三十六人被招安后征讨方腊,不过没有说宋江被毒死的事。不过《大宋宣和遗事》只是稗官野史,一般也不作为正史看待。但《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也都提到有一个宋江参与征讨方腊。而且《宋史·侯蒙传》也说侯蒙建议招安宋江去征讨方腊。那么按照这个说法,宋江应该是被招安了,结局不明。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征讨方腊的宋江并不是起义的宋江。因为在《东都事略·徽宗本纪》说的是方腊在四月被擒,而宋江在五月被擒;而在1939年出土了折可存墓志铭,折可存此人在1126年去世,所以这个墓志铭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宋江的史料。里面和《东都事略》一样,也是说宋江在方腊之后一个月不到被擒获。如果宋江真的征讨了方腊,似乎也没有必要又马上反叛吧!所以,还是认为存在两个宋江为宜。

那么《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的宋江,很可能就是把起义者宋江和将军宋江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了。要问宋江结局怎么样了?将军宋江的结局不详,而起义者宋江被招降了,这也有北宋诗人李若水的诗为证:“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不过这个时间比方腊就擒要晚一个月,所以很难说两个宋江是一个人。不过两个人结局确实都不太清楚。


林屋公子


历史上宋江是确有其人的,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谓:“河北巨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谓:“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张叔夜传》所叙最详:“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七修类稿》卷二十五《辩证类・宋江原数》:“史称宋江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莫抗。而侯蒙举讨方腊,周公谨载其名赞于《癸辛杂志》,罗贯中演为小说,有替天行道之言。今扬子、济宁之地,皆为立庙。”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能够看出,宋江这个人物和小说中的人物不同,小说中的宋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人和士人”阶层,虽然也舞枪弄棒,但是一遇到危险就“犯怂”,而宋江“自幼长攻经史”,由此可见,宋江是一个文人阶层。

水浒作者塑造宋江这一形象,明显是将宋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宋江身上“忠孝仁义信”俱全。宋江的绰号最多,叫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宋江又叫宋公明,是《水浒》一百单八将当中唯一有字的人,这确实说明了宋江和其他的梁山头领不同。

《水浒》中宋江最终的结局之所以害人害己,是因为他很傻很天真,一直认为“当今圣上圣明”,“奸臣当道,蒙蔽了圣聪”。实际情况是,当今圣上宋徽宗吃喝玩乐搞艺术在行,做皇帝很糊涂、很荒唐,他让会踢球的高俅做最高军事长官,让搞书法的蔡京当太师,闲来无事就挖个地洞去会烟花女子李师师。皇上糊涂了,奸臣才当道,所以金圣叹先生在评《水浒》时就说:“乱自上作也。”

但是在历史上,宋江却是一个“巨寇”,“横行齐魏,官军数万莫敢当者”,从这点上看,宋江必然不会是那种“文弱书生”的形象,历史上的宋江应该是武松、李逵、晁盖等人的结合,至少应该孔武有力的“巨寇”。

从史料来看,宋江这伙人也并非受朝廷招安,而是主动投降的。梁山这股势力从一开始便惊动了朝廷,但当时朝廷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抗金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宣和三年(1122年),宋江团伙在淮南把朝廷的地方军队打得狠狈不堪时,才让宋徽宗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决定由蔡京、高俅等朝延重臣率领中央正规部队前去征剿。然而,这个强悍的团伙并不像蔡京、高俅所想的那么容易对付,他们据水泊天险,易守难攻,即便是下山作乱也采取游击策略,经常是辗转数十郡,各地官兵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从真实的历史记载来看,宋江就是个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而已,没有被招安,而是走投无路后向官府投降,后被官府所杀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