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自1965年美軍參與湄公河三角洲的作戰行動開始,內河作戰艦艇的設計也同步展開,它們顯然吸取了之前法軍內河作戰的經驗教訓,以及早期內河艦艇的技術特徵。為了縮短開發週期、降低製造難度和成本,便於快速建造,美軍內河艦艇多采用民用船艇的設計或利用現有艦艇進行改裝,並在實戰中不斷改進提升。總體而言,越戰時期美軍內河艦艇主要分為兩大類,首先是專門設計研發的作戰艦艇,其次是利用登陸艇改裝的艦艇。

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表現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內河小型艦艇正在進行激戰的油畫作品。

美國海軍在1968年設立的內河作戰艦艇類別中囊括了多種類型的艦艇,並按照美軍艦種命名規範賦予每種艦艇由三到四個字母組成的名稱縮寫,這些名稱往往讓人容易混淆。其中兩到三個字母表示艦種,比如PB(Patrol Boat)表示巡邏艇、LC(Landing Craft)表示登陸艇、TC(Troop Carrier)表示運兵船等,另外兩到三個字母表示艦船的特殊功用或性能特徵,比如R(River)表示內河,F(Fast)表示快速,A(Armored /Assault)表示裝甲或攻擊,S(Support)表示支援。具體舉例說,ATC就是裝甲運兵船(Armored Troop Carrier),PBR就是內河巡邏艇(Patrol Boat River),ASPB就是攻擊支援巡邏艇(Assault Support Patrol Boat)等等。本文所要介紹的,便是越戰時期美軍最主要的內河作戰艦艇之一的內河巡邏艇(PBR)。

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在河面上低速航行的PBR巡邏艇,良好的低速航行能力將有助於艦艇通過狹窄水道,該艇是越戰時期美軍最主要和使用最廣泛的內河作戰艦艇之一。

隨著三角洲的作戰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國海軍發現缺乏一種適應內河戰鬥行動的小型艦艇,經過論證研究,海軍艦船局認為理想的艦型應該是一種小型快艇,機動性好,能在淺水航行,有良好的武備且易於維護。艦船局隨即開始從現有船型中尋找易於改進為戰鬥艦艇的候選型號,在對幾種運動快艇進行比較後,最後選定了尤尼菲利特31型豪華運動遊艇作為設計藍本。

尤尼菲利特(Uniflite)即華盛頓州貝靈漢遊艇製造聯合公司,是小型玻璃鋼遊艇製造領域的先鋒。在尤尼菲利特31型基礎上,美國海軍進行了廣泛的重新設計,使之變為美國海軍第一種內河巡邏艇(PBR),於1965年11月服役,單艇造價為7.5萬美元。PBR最顯著的特徵是採用輕便堅固的玻璃纖維艇體和噴水推進系統,該艇安裝兩臺通用V653N型220馬力柴油機,驅動兩具雅庫茨14YJ型高速泵噴推進器,通過艇尾的噴嘴以每分鐘363400升的速度噴射高速水流,推動快艇前進,船隻的轉向通過改變噴嘴方向來實現,並能進行反向推進。噴水推進方式賦予了PBR遠優於傳統螺旋槳船隻的優異機動性,能夠進行高速急轉彎,在短距離裡內的加速和減速性能也十分出色。從理論上說,PBR能夠在35米範圍內以25節速度進行360度轉向,並在10米內由全速狀態轉為靜止,但在實際使用中性能略有下降。噴水推進系統相比螺旋槳推進還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不必擔心水生植物的纏繞或因水下障礙物碰撞而損壞螺旋槳,這使得PBR能夠通過水草叢生的河道。

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一艘被吊起的PBR巡邏艇,注意艇尾的噴嘴。該艇採用泵噴式推進系統,具有非常優異的機動能力。

最初裝備的PBR為Mk1型,排水量約6.6噸,長9.5米,寬3.2米,吃水0.6米,最高航速可達25節。雖然艦型尺寸不大,但PBR的火力配置相當全面,覆蓋了艦艇的各個方向。在艇首甲板上設有一個直徑1.2米的澡盆型炮位,兩挺M2型12.7毫米機槍並排安裝在Mk36型槍架上,構成巡邏艇前半球的火力支柱。在炮位周圍有一圈30釐米高的裝甲護牆,機槍彈藥儲存在炮位前方的艇體內。在艇體中部兩側及艇尾還有另外三個Mk26型槍架,可以架設Mk21/M60型7.62毫米機槍或Mk18型40毫米榴彈發射器,這些武器能在兩舷之間轉移,通常情況下PBR的標準武器配置是2挺12.7毫米機槍、2挺7.62毫米機槍和1具40毫米榴彈發射器。

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PBR巡邏艇的武器配置十分給力,除了艇首大口徑機槍外,還能安裝3挺機槍或榴彈發射器,這艘巡邏艇就配置一具Mk18型榴彈發射器。

相比強有力的武備,PBR的防禦能力相對薄弱,僅在艇首炮位和駕駛艙附近安裝輕型裝甲板,它主要依靠加速性能、劇烈機動和高航速來保護自己。此外,艇員們還會把防彈背心或沙袋堆放在彈藥箱、炮位、駕駛艙等關鍵部位,提升防禦能力,有時也會在艇體周圍自行焊接鋼筋,構成裝甲護欄,防禦火箭彈的攻擊。

PBR的艇首炮位後方是開放式駕駛艙,帶有低矮的玻璃鋼整流罩和遮陽蓬,舵輪位於駕駛艙左側,並置於一個裝甲隔間的保護下,駕駛艙前方艇體內設有小型雷達/無線電操作間,雷達桅杆位於駕駛艙前部中央,帶有扁圓形整流罩,雷達桅杆正前方還有一根信號桅杆。電池和油箱位於駕駛艙前部下方,兩個油箱內可容納605升燃料。PBR的電子設備包括一部雷神1900/W型搜索雷達和2臺AN/PRC-25型便攜式無線電臺。兩臺柴油機位於艇體中部,噴水泵和噴嘴位於艇體後部。PBR的人員配置為4人,包括艇長、炮手、機械師和水兵,艇長通常為海軍上士或中士銜,負責駕駛,炮手操縱艇首機槍,機械師負責維護引擎運作並操縱艇體中部的武器,水兵負責艇尾武器。雖然各司其職,但所有艇員都會接受全面的訓練,能夠身兼多職,任何一個崗位出現傷亡都能得到替換。

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停靠在碼頭的PBR巡邏艇,四名艇員正在查看舷側的彈痕。從這個角度可以觀察到該艇的艙室內部情況,駕駛艙後方的武器都配有直立防護板或防盾。

首批11艘Mk1型內河巡邏艇於1966年3月被部署到越南戰場上,配屬內河巡邏部隊,並獲得了"酒鬼"和"塑料船"的綽號。在投入一線行動後,Mk1型的某些缺陷逐漸暴露出來:玻璃鋼艇體的船舷上緣在人員登艇和進出船塢時容易損壞;艇首機槍的護牆阻礙了艇長的視野,後來被拆除;泥沙、雜草和殘枝落葉有時會堵塞噴水泵,噴水引擎的零部件因過度磨損和腐蝕而需時常更換;另外玻璃鋼艇體很容易被浸溼,後來進行了乾燥和密封處理。上述問題在後來製造的161艘Mk1型上得到了改進。在實戰中,為了加強後方火力,艇尾的7.62毫米機槍會被更換為12.7毫米機槍,有時還會在12.7毫米機槍上方加裝一具Mk18型榴彈發射器。

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PBR巡邏艇部隊臂章。

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PBR MK1型巡邏艇,總產量為172艘。

對Mk1型的改進設計於1966年開始,改良後的Mk2型巡邏艇於1967年9月抵達越南,Mk1型在進行技術升級後繼續使用。Mk2型相比Mk1型在尺度上有所擴大,長9.8米、寬3.5米、吃水0.6米,排水量為7.25噸。Mk2型的駕駛艙空間增大,高度增加,裝甲隔間位於左側四分之三處,右側有一個通往艇體前部隔艙的艙口。艇首機槍的槍座更新為Mk56型,艇尾武器升級為12.7毫米機槍,兩舷分別裝有M60型機槍和Mk18型榴彈發射器,可以互換,在某些時候艇尾也安裝一門M4型60毫米迫擊炮。船舷上緣都覆蓋了鋁製保護板,動力系統也進行了改進,降低了燃料消耗率,採用了新的Mk4型噴水引擎,減少了易腐蝕零件的數量,提高了持續工作時間,航速也增加到28節,部分Mk1型也更換了Mk4型引擎。在後期製造的Mk2A型上還在艇體結構內填充了聚苯乙烯泡沫材料,使艇體在被擊穿進水時也能保持浮力,這項改進也被應用在Mk2早期型上。由於重量增大,Mk2型的巡航速度有所下降,水上適航性也略有遜色。有81艘Mk2型PBR在1967年被製造出來,於1968年批量交付部隊。

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田宮出品的PBR MK2型巡邏艇模型,比例為1/35。MK2型PBR的總產量為81艘。

在1965年至1968年間,美國海軍總共獲得了253艘PBR,是越南戰場上使用最為普遍的內河作戰艦艇,《現代啟示錄》裡的巡邏艇正是一艘PBR。除了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區行動外,在西貢河等其他水域以及第一戰術區內也能看到PBR的身影。這種小型艦艇從1966年3月至1975年在越南戰場上執行了數不勝數的水上巡邏、搜索、警戒任務,即使在戰爭結束後仍保留在海軍預備役艦艇行列中直至1995年。

內河巡邏艇:神出鬼沒的內河小精靈,越南戰爭的美軍“明星艇”

■四艘並排停靠的PBR巡邏艇。在越戰期間,美國海軍總共裝備了超過250艘PBR用於執行內河巡邏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