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为什么没有三国名气大?

她她她被感情骗了丶


原因有三。

第一,五代太乱,没有主线人物能把整个时代串连起来


三国时代的历史之所以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类三国小说在民间的传播度很高。也就是说,没有民间小说的贡献,单靠《三国志》这本正史,三国史根本不可能有现如今的巨大影响力。

而看过三国小说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各种三国小说、传说,比如《三国演义》,都不是真实的历史,这些小说虽然名义上是讲的汉末三国的历史,但实际上吧,讲的是刘备集团的兴亡“故事”

比如说《三国演义》。

小说的第1~85回,主角是刘备。跟刘备不相干的人,小说只是点到为止,不会做过多的描述;

小说的第85~100回,主角是诸葛亮,跟诸葛亮无关的人,比如当时东吴集团的人在干些什么事,小说根本就不提;

小说的最后20回,主角是姜维。跟姜维没什么联系的人,写的也是很少

现在经常有人对《三国演义》愤愤不平,认为演义小说的切入点和主旨不客观,过分抬高了刘备,抹黑了曹操,无视孙权和东吴集团,不是真正的历史。

是的,这确实不客观,也不是历史。但是演义这样写作套路对读者是很有善意的。

因为这样写,对读者的门槛要求很低。即便是完全不懂历史的人在读演义时,也不会有什么阅读难度。毕竟,大众看得本来就不是枯燥无味的历史,而是一个经过雕琢之后的小人物的成长、发家、破产故事。这种故事模式对是大众有代入感的,能让普罗大众在看书时,耐心的看下去。

现如今《三国演义》深入人心,其实就表明了大众对这种创作模式的认可。



如果各种三国小说是记流水账模式,把魏蜀吴都平摊描述,反而就枯燥了。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各种演义小说,恰恰就是这种枯燥乏味作品的代表。

五代时期的小说,历史上也有。比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就曾经写过一本《残唐五代史演义》。其模式和《三国演义》基本上是一样的,也是先从晚唐乱世讲起,最后以赵匡胤取代后周结束。(也有这本小说不是罗贯中创作的说法)

但是,这本小说很失败。其最失败之处,就是整本小说没有主线人物和主线故事,内容就像一锅大乱炖一样。

前期是黄巢,后来加入朱温、李克用,再后来又加入了李存孝、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和郭威。

没有主线人物,没有主线故事,大家就是杀来杀去,皇位你争我夺,军阀相爱相杀,文官闷声发财,内容非常零碎。



第二,五代时期的历史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前面说了,《三国演义》讲的不是历史,而是故事。并且故事的立意也很好——就是小人物的逆势崛起,忠孝节义,以弱抗强,虽败犹荣的奋斗史。

比如在《三国演义》中,不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是赵子龙单骑救后主;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诸葛亮鞠躬尽瘁;不是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就是徐庶回马荐诸葛。从价值观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是正气满满。

再看五代,扯蛋了。三天两头背主自立,不是杀父弑兄,就是争权夺利,骄奢淫逸。某些个英雄人物,如石敬塘之流还奴颜婢膝的认契丹人当干爹。这种人,后世作者想美化他们,都找不到美化的切入点。

甚至于,作者们想找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出来都难,英雄们不是刚出场就死翘翘,就是贱命一条,没有作为,都上不得台面的人。到最后作者只能写写李存孝和王彦章之流。但是只写武将,缺乏谋略,其内容又是很枯燥无聊的。

所以说,如果你是一个对打打杀杀和尔虞我诈感兴趣的人,五代史是能让你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但如果你是一个有价值观,比如认同三国价值观的人,五代史的细节你是根本看不进去的。



第三,五代多是末世英雄,缺乏看点,故事不好编

五代史并不缺英雄人物,比如李存勖灭梁驱契丹,堪称一代豪杰;后晋出帝石重贵两次跟契丹硬钢,也不失为人杰。

但是,不管是李存勖还是石重贵,他们都只是末世英雄,帅不过三秒。李存勖前期那么大牛的人,后来人心尽失,凄凉惨死;石重贵两战耶律德光,跟辽国打得不分胜败,最后却也是脑子犯傻,输得是莫名其妙。

即便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雄主柴荣,他最后也只是给赵匡胤做了嫁衣。

这样的人就跟三国时期的袁术一样,不值得大书特书,也不值得吹捧。他们在历史上本该是在英雄身边做配角的,然而因为五代缺乏大英雄,所以他们做了主角。

这也就导致,五代史真的没啥好写的,也没啥可大书特书的。小说家懒得写,普罗大众也懒得去了解。


总的来说,历史是枯燥无味的,某段历史怎么写的易懂好看,才是这段历史能否有名气的关键。五代史相比于三国史,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能够贯穿始终的英雄人物。不仅创作者难以下笔,大众也难以理解。存在两头都不讨好的毛病。这样的历史名气小,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了。

PS:其实五代史可以按照美剧《权力的游戏》的模式来编写,每一季都安排一个主角英雄。比如第一季的英雄是黄巢,第二季的英雄是李克用,第三季的英雄是朱温,第四季的英雄是李存孝,第五季的英雄是李存勖。以此来写,会比明清小说那种以主线人物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创作模式要好一些。


Mer86


同为大一统王朝后的乱世,三国无疑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段历史,不论男女老少,提到三国总能说上几句,然而五代十国显然没有那么出名,大多数人对这段历史极度生疏,这是为何呢?

唐朝灭亡之后的一段乱世,五代十国历史概述

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至979年北宋灭北汉,中原地区先后有五个朝代更迭,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而除中原地区以外,则有大量割据政权各自为政,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被并称为十国,故而这段历史又被称为“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后,唐朝迅速由盛转衰,各地藩镇趁机做大,而唐末爆发的黄巢之乱更是彻底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唐王朝再也无力遏制藩镇的发展,十国中的吴国和楚国便在此期间得以建立。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宗禅位,不久又将其杀死,唐朝至此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拉开帷幕。

朱温篡唐后建立后梁,但他并未获得所有藩镇的认可,只是一个藩镇型的朝廷。后朱温被次子朱友珪所杀,而朱友珪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之后,后梁军队面对晋国的进攻节节败退。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史称后唐,不久攻灭后梁,朱友贞兵败后命皇甫麟将自己杀死,后梁灭亡。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

石敬瑭在位期间对契丹称儿皇帝,而石重贵继位之后,开始意图摆脱契丹控制,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意图收复中原。之后,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南楚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公元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为何五代历史没有三国著名?

毫无疑问,与三国历史比起来,大部分人对于五代十国的历史的确较为陌生,而之所以会造成这一局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五代史不符合传统价值观。三国时期虽然也是乱世,但人物之间的忠孝节义还较为符合传统价值观,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等等,因而得以广为流传。然而,五代十国的历史显然更为混乱,且充满了父子兄弟相残(朱友珪杀朱温、朱友贞杀朱友珪、王继鹏杀王延钧等)、武将犯上作乱(郭威篡后汉、赵匡胤篡后周),以及出卖国家利益(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等等,这些无疑与传统的价值观相违背。不论是历代王朝还是史学家,基本对这段历史持否定态度,自然也就无法广为流传了。

2、文学作品的影响。其实早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从西晋时期开始便有各种三国故事被广为流传,三国的故事通过戏曲、话本、民间野史等文学作品得以广为流传,这不仅为后来《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使得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被人所熟知。而五代十国则不同,由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以欧阳修《新五代十国史》与《资治通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人开启了对五代十国历史的全面抨击与否定,直接对这段历史打上封条,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文学作品得以流传。而文学作品的流传度显然要比正史更广,有了文学作品的加持,三国历史自然便更为人所熟知了。

3、五代十国历史太过复杂。三国虽然也是乱世,但从汉末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到群雄争霸,再到三国鼎立,历史的总体脉络还比较清晰,人们理解起来并不难。五代十国则不同,五代十国大多数国家均源自于唐朝以来的藩镇,导致同时期存在的政权太多,且相互之间的关系极为错从复杂,要梳理起来相对较为困难,并不便于理解。而这一点,同样给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难度,这也是造成五代十国文学作品较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五代史不如三国使出名主要是由于文学作品较少造成的,而文学作品较少的原因,则是五代史不符合传统价值观和太过复杂所造成的。


香茗史馆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时代,主要是因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何况三国时代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

中国第一奸雄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在中国历史上凤毛麟角。曹操的才华与残暴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顶尖级的,其他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文学才能都远远不如曹操。看看那些开国皇帝那些奸雄,找不到一个文学才能能与曹操相提并论的。

中国第一名相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凤毛麟角的发明家。

中国第一武圣关羽,以忠肝义胆而被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忠义的代表。

三国第一名将吕布也以有勇无谋的典型与忘恩负义的典型而家喻户晓。

即使被曹操杀害的那些孔融华佗等也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杰出人物。

四岁让梨的孔融,发明五禽戏的神医华佗也都是家喻户晓。

三国的帝王将相都深入人心,不仅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周瑜吕蒙陆逊郭嘉荀彧张辽等都家喻户晓。

三国时代有名的绝代佳人也非常多,比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让曹操垂涎欲滴的江南美女大乔小乔,让曹操曹丕曹植袁熙等迷恋的绝世美女甄宓,刘备英姿飒爽的娇妻孙尚香,让吕布曹操关羽都非常迷恋的秦宜禄美妻杜秀娘等等。

不仅是五代十国的英雄美女的知名度不如三国,中国历史上其他乱世的英雄美人的知名度也大都不如三国。

五代时代与曹操最像的奸雄是梁太祖朱温,连当代伟人毛主席都评价朱温凶残狡猾过于曹操,但朱温远远没有曹操这样的文学才能。

五代时代的谋士也没有一个比得上发明家诸葛亮的。

五代时期有名的美女比如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南唐后主李煜的大周后小周后,后蜀的花蕊夫人等。

归根到底还是三国演义这样经典小说让三国时代变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时代,如果有文学大师描写五代时代的小说,五代时代的知名度也会增加很多。


厚德载物49847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论文官武将具是鲜活得英姿勃发,正因为有了那些鲜活的人物在,所以历史上才有了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才有了那么多与三国有关的作品。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司马懿,哪一个人物都那么让人钦佩,哪一个国度都那么令人神往,让人产生恨不生在三国时的想法。

而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前前后后走马灯似的政权更替,却没有产生几个对社稷、家国特别有影响的人物,到是在文学领域产生了一点点影响,在后蜀诞生了中国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楹联,在后唐出了李景、李煜两位亡国词人……

五代指的是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找不到其他有建树有血性可歌可泣的人物,更找不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度,让后人无法讴歌,无法书写,只能咏一曲“问君能有几多愁,愉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三国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而五代十国偏偏没有产生一位应该产生的英雄,到是出了一位割地求荣的石敬唐以及后来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后人修史也无法修出波澜壮阔来。这就是五代十国无法跟三国相比的原因吧。


飞鸿鸣春


相比三国巨大的名气和影响力,五代的存在感就显得差了些。不过,五代名气不如三国,这其实是有原因的。




三国,是一个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辉煌时代。而五代的混乱,无底线,再加上十国的存在,其乱像,与五胡十六国时期有的一比。三国之所以会成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一段历史,不仅仅有《三国演义》这样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在民间的流传,还因为三国这一段历史名人,大事件实在太多,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分析三国的名气、存在感为什么会远远大于五代。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而五代缺少领袖型的风云人物



三国真是一个人杰辈出的时代,魏武帝曹操、吴大帝孙权、蜀汉昭烈帝刘备都号称世之枭雄,人中之龙。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诸侯中有袁绍、孙策、吕布、公孙瓒这样的大牌人物,而谋士更是如璀璨星光,闪耀夜空,诸葛亮、庞统、司马懿、郭嘉、许攸、鲁肃、张昭等等数不胜数。三国多英雄,各个集团底下都是名将云集,蜀汉有我们熟知的五虎上将,魏国有张辽、张郃、夏侯渊等,吴国有周瑜、丁奉、吕蒙等,这些谋臣名将在民间都是耳熟能详的大英雄。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朝代集中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

而五代就显得黯淡多了,五代的开国皇帝,水平都差不多,后梁太祖朱温,杀人如麻,心狠手辣荒淫无耻。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称帝竟恬不知耻的称辽国皇帝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割让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燕云十六州给辽国。整个五代,只有后周世宗柴荣堪称一代明君。五代没有什么出名的大将谋臣,非要说,晋王李克用手下的“十三太保”和名将郭崇韬算是有名些。

三国的历史脉络分明,五代加十国堪比五胡十六国时期,庞杂而混乱。



三国的形成,是在汉末天下大乱,地方诸侯手握军政大权,曹操、刘备和孙权在诸侯攻伐过程中最终崛起并形成三国的一段历史。这其中发生了不少经典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袁绍并最终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70万大军,三国雏形形成。夷陵之战,惨败的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三国的历史,既有孙刘联合,也有蜀汉北伐,魏国攻吴。总的来说,三国的历史是脉络分明,前后有序,比较为人们所熟悉。

而五代,不仅朝代更迭频繁,更因为同时期南北存在的十国,使五代的历史既庞杂又混乱。后梁二世而亡,晋王李存勖灭梁兴唐,后唐经过连续的内讧后,石敬瑭借契丹之手灭后唐建立后汉,晋出帝石重贵对契丹语多不尽,契丹人兴兵讨之,后晋亡,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建立后汉,后汉存四年历二帝而亡。后周建立后,出现了五代最英明神武的皇帝后周世宗柴荣。

如此频繁的朝代更迭,使我们很难记住这一段历史的人物,大事件,甚至于朝代的先后。如果再加上同时期存在的十国和辽朝,五代十国这一段历史真可谓是大杂烩。

小说、影视剧偏爱三国,这也是三国历史为我们所熟悉的重要原因。



三国历史,倍受小说家喜爱。除了正史《三国志》,流传最广的就是罗贯中所著,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了,三国的历史实在有太多值得后人书写的地方,以至于到了明清两代,研究三国历史成为了当时学术界的一股风气。

而影视剧更是极为偏爱三国历史,光是《三国演义》就拍了新老两个版本,还有诸如《赤壁》、《铜雀台》《军师联盟》这类的三国题材的影视剧更是随处可见。小说加影视作品使三国的历史得以深入民间,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和支持,三国的影响力自然就大了。

而五代十国,因为五代更迭频繁,小国林立,人物、历史事件分散,所以一直都是小说家不爱写的历史时期,现代的影视剧更是很少触及这一时代的历史。


五代的历史是乱像丛生,礼乐崩坏,五代的乱虽不如五胡十六国,但因为上自皇帝,下旨谋臣将领的平庸,整体的历史厚重感显然是不如三国的。五代名气不如三国,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大国布衣


的确,很多人对于五代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但是一谈到三国,却可以侃侃而谈。这和通俗文学的发展不无道理,毕竟有一本叫《三国演义》的书是四大名著,却没有一本《五代演义》的书也是四大名著。你对三国的了解可能纯属来自《三国演义》这本书,但是要是说正史,你可能就哑口无言了。你对清史了解吗?你对明史又知道多少?所以,可以看出,文学名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但是又不单单是这一个原因。

首先谈五代不得不提的就是十国,在《新五代史》中把五代十国合称,在这时期政权割据,群雄逐鹿,看似与三国时期相同,但是却又不同。三国之乱,在于诸侯争霸,五代之乱,在于人心丧乱。当时礼乐崩坏,对传统儒学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只崇尚武力,而不信君权神授。后世统治者都以儒学为正统,强调儒家的纲常伦理以维系统治。五代对儒学文化的践踏自然不值得推崇和宣传,对其大肆宣传,就是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后梁太祖朱温早年励精图治,也做出不少改革,但是其晚年却相当的荒淫无度,不顾伦理,经常召诸子之妻入宫陪侍。在朱温病危时,甚至有意将养子朱友文立为太子,而不立亲子,这不仅是对传统宗法制的冲击,还为后梁被唐所灭埋下的祸根。后唐庄宗李存勖在灭梁后志得意满,从而开始纵欲,宠信怜人,为其四处掳掠女子以充后宫。在国库紧张之时,还容许皇后干预朝政,将一般朝政收为后宫之用。而在在五代时,像这样的礼崩乐坏之事不在少数。



若是只是这些就让它名气比不上三国还是不太可能得,最主要的还是五代之时国力凋敝。后唐明宗女婿石敬瑭为了向契丹借兵,不仅对辽太宗耶鲁德光称儿,还献上了幽云十六州。而三国时,曹魏居于北方,也时常有少数民族来犯,但是曹魏选择了将其打服。曹魏大将夏侯渊直接打到了羌人老家;曹操之子曹彰围剿反叛的乌恒军,追杀数十里。

我们也可以看出了,五代不仅犯了儒家的禁忌,武力还这么弱,那么就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了。你要是打的蛮夷不敢入侵,甚至像元朝那样打到欧洲,我保证你的名气也能与三国一样。

弱,就是不出名的最大理由,你为什么知道马云的名字而不知道路人甲的名字?当然,若是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讨论。


有趣味历史


根本原因是在于五代十国这个历史时期,没有一个能够在民间大众普及推广的一本著作。他不像三国,有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在民众之间广泛的流传,这是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为什么五代十国没有这样的一本著作诞生?关键在于五代十国的乱世,过于的纷乱复杂,而且五代的更替也好,十国的各自立国也好,在这个中间很难找到一个相对来说的正统或者相对来说的一个善恶的区分,完全处于一个颠覆封建王朝的君权天授,忠君爱国的理念,是一个谁拳头大谁当皇帝的乱世。这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就很难创作出一部,能够在民间大众中获得一个广泛接受的,在普世价值观之下能够形成的一个流行著作。我们来反观三国这一段时期,他的创作相对的能够把刘备这一方势力作为一个正统,把曹操作为一个相对来说的反面角色。这样一个相对的正反角色的创作,恰恰比较适合进行文学的创作,同时也能获得民间大众的认可,获得很好的口碑,符合民间的一个普世价值观。






大师兄翡翠原石


主要原因是缺一本书!这本书就叫做《五代演义》!三国为啥出名,就因为一部《三国演义》使三国那些人物耳熟人祥!五代不缺牛逼的人物,不缺勇猛的将军,也不缺英明的君主!我们来看一下我知道的五代人物!

朱温!五代第一位皇帝!灭了大唐!建立后梁!朱温残暴,动辄杀人!重点是好色!好色也就罢了,毕竟是皇帝,女人多的是!关键是这人乱到什么地步?儿媳妇都得入宫侍寝!几个儿子那个想被他看重,就得乖乖送上自己媳妇,朱温照收不误!当然了,最后第三个儿子朱友珪派人把他搞死了!你看把他写进演义里,妥妥的第二个董卓!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皇位你杀我我杀你,很快后梁就被李存勖灭了!后梁将领很出名的就是王彦章,善使铁枪!英勇善战!可惜对手太强,君王太昏聩,宁死不降,死后不久后梁就灭了!

李存勖,很牛逼的存在!继父亲李克用的晋王王位,然后一直与后梁对抗,一直是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胁!公元923年四月,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于同年十二月灭掉后梁,定都于洛阳。之后仅仅三年,就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后世人称“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真正有机会统一天下的人,可惜太宠信伶人宦官,结果“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身死国灭!真真令人扼腕叹息!这个写进演义里,再加点悲剧色彩,妥妥的感动一大堆人!

然后后晋了,儿皇帝石敬瑭用“幽云十六州”换来了皇位,留下千古骂名。石敬瑭死后,养子石重贵继位,不愿向契丹称臣,结果契丹发兵灭了后晋!石重贵,有骨气,就是能力一般!最后丢了皇位!投降契丹了,好的一点是这货活了61岁,在契丹还过了三十多年呢!

后汉只存在四年有两帝,开国的刘知远就当了一年皇帝,然后后汉隐帝还不消停,猜忌郭威,想杀掉郭威,结果郭威造反了!把后汉隐帝拉下马,自己当皇帝了!

后周,有五代第一明君柴荣!柴荣在位期间,练兵,安民!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形势一片大好,马上要统一天下了,结果却突然病死了,仅仅39岁!留下孤儿寡母,很快江山就被赵匡胤夺了!

写五代演义可以这样子来写,开头就说,唐太宗李世民请袁天罡卜算大唐国运,袁天罡说等猪上树的时候,大唐就灭了(寓意朱温篡唐),然后两百多年后朱温篡唐,开始了五代!再重点演绎一下,朱温,李存勖,石敬瑭,柴荣等,中间穿插南方十国的情况,到最后赵匡胤建立大宋为止!很可以呀!




生活如此无奈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提到三国,连很多小孩子都知道三国是哪三国,并且还能说一下脍炙人口的三国典故,而一提到五代呢,可能连一些大人都不知道是哪五代?那为什么五代的名气没有三国的大呢。

首先,五代和三国其实都是乱世,都是群雄纷争的时代,但不同的是五代比三国更乱

,五代正确的说法应该叫五代十国,除了五个正统的中原王朝以外,还有十个割据政权,所以说,这么多的政权,冲突自然会更大更多些,因而也就更乱。大家有没有发现,世间如果比较太平,好像没有太多的好故事写,但太乱,好像又不知从何写起。而三国正好处于这二者之间,因而才有了后来的《三国演义》广为流传,而太乱的时代如五代十国还有东晋十六国,这方面的民间艺术作品少得多,因而也不太为大家所熟知,自然就没有三国的名气大咯。

现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影视剧、小说、游戏,越来越多,因而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连日本也是非常推崇我国的三国时期的,再反观取材五代的题材,少之又少,几乎没有,所以, 也就越来越不为大家所知了。

其实,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那些广为流传的故事或者是人物,大多是因为民间艺术作品,像孙悟空啊、宋江啊,在真正的历史上要么不存在,要么就是个小人物在史书都没有自己的传记,而之所以能在人们口中广为流传,其实是得益于民间艺术作品的广为流传,而

三国的知名度,之所以如此之高,很多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成书于明朝的《三国演义》,而目前好像还没有广为流传取材于五代的民间艺术作品,自然也就很少有人去关注,即便有人去关注,但一看到那个时代乱成了一锅粥,相信很多人都会望而却步,甚至连文学家,史学家都很少以这个时代为题材去著书立传。


混沌聊史


主要是五代太乱了,没有了正统观念,用曹操的话,没有他,不知道要有多少人道寡称孤了,正是因为有了曹操,才让东汉末年有了系统的脉络,有了正统,不至于让那些青梅煮酒论的英雄都去称帝,让人连国名都记不全。由于曹操的存在,东汉末年虽然乱,但没几个人敢乱称帝,所以写起历史来还是简单的,直到曹操死后,才一下冒出三个皇帝。在这之前都连王都不敢乱称,曹操不称王就没人敢称王。其实唐末时和东汉末年都一样了,也是乱得一团,也是皇帝说了不算,但还有个皇帝在那,唐末没出汉末那样的大英雄,只到朱温当皇帝,就和曹丕当皇帝一样了,一群人都称帝,曹丕是个二代当皇帝是天下三分,朱温当皇帝就是一代还没能积累起人气就又下去了,倒有点象南朝几个朝代,换的太快了大家也记不住,也不可能忠心。想要有名气首先得稳定很长时间才能让人记住,才能让写成小说让更多人知道。不停的换,连主角都定不下,小说怎么写?三国演义其实写到五丈原后边大家也都不愿意看了,因为主角都写死了,大家不感兴趣了,在小说里主角光环也很重要,主角不能死了,选定一个人当主角后引来人喜欢才能让看下去,五代里的人能进入主角的人太多,每个人不超过十年,这小说都没法写,五代里也没有什么人可称英雄,一个比一个坏,都是不停的叛变,不能有个正面形象写出来也没人看,名气自然上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