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名為“靈真城”,民間有“神魚寶馬”的傳說

核桃園村隸屬井陘縣天長鎮,位於縣城西南 27 公里,307 國道與石太高速公路在村北並行而過。東與三里之許的大龍窩毗鄰,西與山西省平定縣舊關村接壤,山之南乃本縣的大梁江和山西省平定縣的企明村,嶺之北即本縣南峪鎮的地都村。東西有國道貫通,南北可山路穿行,四通八達,交往便捷。核桃園位於晉冀交界處,古今均以界牌灣處界堠分壤,西乃晉省,東為冀地,是河北省的西大門。古時的核桃園既是晉冀商貿交匯之所,也為兵家必爭之地。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明清兩代軍方均在我村設汛,名為桃園汛,常派駐軍隊,分兵防守。並有官方所設檢銀站一處,商賈車馬出入關口均需交納過關稅後方可通行。

西漢時名為“靈真城”,民間有“神魚寶馬”的傳說

街道

古時,曾在村莊西北的燈臺堖上建造烽火臺一座,雖已倒塌,但遺蹟尚存,據考證,商周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明末清初人地理學家顧祖禹曾編著《讀史方輿紀要》鉅作一部,其中有文記曰:“又縣西南二十五里,有靈真誠,《志》雲韓信伐趙時築。”依據以上文獻記載,核桃園在西漢時名為靈真城。靈真城之後又改為“段基村”,最後於大明萬曆元年將段基村改為核桃園村,一直沿用至今。村落建置在四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其形狀猶如水中游魚一般,故在民間有“神魚寶馬”的傳說。為此,雕制大理石神魚一尊,安置在村東文化廣場東側,以為村落之象徵。

本村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南北向心,中間是一道東西走向的溝澗,到了行雨季節四周山川之水均彙集於溝澗中,順勢東流而下。為邑內 35 個小流域之一。為使溝澗南北的村民來往行走平坦便捷,尤其是夏日免受洪水阻隔,於乾隆、嘉慶年間,村人分別在溝澗的東、中、西各造石橋一座,三座石橋至今保存完好。村中保存下來的古建築較多,且佈局合理,建置妥切。村落的東西各建關閣一座,東名層宵閣,西名大慈閣,秦皇古驛道就從這閣洞中穿行而過。這東西兩座關閣不僅是古村落的臉面門戶,而且也是古時駐軍防守的關隘要地,使得村落更顯風光靚麗威嚴整肅。

西漢時名為“靈真城”,民間有“神魚寶馬”的傳說

層宵閣

古驛道從村西關閣橋洞中穿行而出,先是西行後又南拐,一路上坡直至界堠。路途遙遙,西通川秦。在晉、冀交界處,過去建有高大的石牌坊一座,全部用青石建造。上面的花紋、字跡都是經工匠精心雕琢。村南建有龍王廟,村北建有培振閣。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古廟古樹點綴於村中,給村落增輝添色,使得山村更加絢麗多姿。另外還有很多古民居散存於街巷,青石砌牆,灰瓦布頂,晨煙暮雲,古香古色,與現代化的建築錯落交織相互輝映,別有一番情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勤勞智慧的先民建造了關帝廟、蒼山聖母廟、牛王廟、龍王廟、山神廟、玉皇廟、真武廟、文昌廟、觀音廟、三官廟、井神廟等十餘座,分佈與村落各處。古樹為核桃園的一大特色。有古楸一株,古槐五株,古柏三株,古柴樹一株。古時,村人得驛道之厚,為發展經濟強村富民,曾有二十四座店鋪沿街林立,生意興隆,經濟繁榮。現如今古店鋪雖然大多都已拆毀翻修,但現在仍可看到幾座。如:大興店、樓子店、恆泰店、樹德昌、臨橋糧店,這些古店鋪均有幸保存了下來。

西漢時名為“靈真城”,民間有“神魚寶馬”的傳說

古槐樹

核桃園的山崖上天然石洞很多,其最精美者當屬窯涵掌的溶洞。兩邊石崖上共有大小溶洞九個,千姿百態,造型各異,極富觀賞價值。這是天地的造化,大自然的傑作!

歷史的車輪在不斷流轉,如今核桃園的村民深深熱愛著這片熱土,欲把村落的歷史和價值重新展現給眾人,把老祖宗的智慧成就保存下去,成為後人記住歷史和研究歷史的標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黨的好政策的指引下,村民有信心也有能力保護和創建好村子,發揮它的區位優勢和厚重文化底蘊,實現鄉村業態豐富與城市人民休閒、體驗、消費相結合,搞活鄉村經濟發展這盤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