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如果当时德国在苏德战场上再投入500万的兵力,那历史会不会改写?

法奥里


对于德国来说,在1945年投降的时候,德国拥有约940万人的武装力量,差不多就是1000万人,而当时德国军队中已经是充满了老人和孩子了。当时的德国人口是8000万人左右,如果要动员1000万人就是12.5%的人,那么德国可以说是能拿枪的人都上了。


使用黑豹的德军,如果真的是在增加500万德军,别以为会都是这种部队。
新增加的德军中,这种情况将是常见的,本身德军的摩托化程度就不高。有着神圣的骡马帝国的称呼。能有这种样子都算好的。

苏德战争中,德军一开始投入380万人,可以说已经是精锐尽出,如果是增加500万的兵力,那么德军就会丧失在质量上的优势,500万的新兵补充到作战部队,新兵老兵的比例达到了1:1,这样德国的素质实际上就和当时苏军的情况差不多了,苏军当时也是一大半都是入伍半年左右的新兵,不过到了1941年6月,这些新兵好歹结束了新兵训练。
真的增加500万大军,那么这个样子的军人将是常见的现象,不过在1941年给这些新动员人员每人发一身军服还是可以做到,不至于穿着便服就上战场了。


后来的人民冲锋队海报,如果加上这些人,德国后来的武装人员也差不多有1000万,但是对于战争的结局已经没有任何的改变了。

人员的方面不容乐观,而装备上也好不到哪去,本身入侵苏联的德军中就是大量使用缴获的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的武器装备,这样在后勤保障方面就已经是很麻烦了,而新增加的兵员很可能是赤手空拳,这样的部队别说打仗就是吓唬人都够呛。
德国在二战中,对于女性人力资源的使用不够,其实如果大量使用女性劳动力去充实工厂以及部分非战斗岗位,可以极大的增加可动员的人口基数。当时,德国人认为女人只能是呆在厨房里和床上。而盟国方面则是大量使用了妇女作为劳动力,苏联更是动员了80万女兵参战,在人力资源上比德国人动员的充分的多,就算是美英在军工厂也是大量使用妇女作为劳动力。

当然,通过刮地三尺,就像苏联人干的一样,把一大堆老古董都从博物馆里边扛出来,但是德国的进攻矛头装甲部队可就没有那么方便了。装甲兵技术水平高,训练难度大,扩编起来很困难,德国在进攻苏联时一共有21个装甲师,但是坦克数量只比法国战役时多了800辆,就是德军的装甲师减少了坦克,增加了摩托化步兵。而在在增加500万人,这500万部队中能有多少装甲部队实在是不敢想象,而且技术干部也不够,这等于是和苏联人一样了。

一个国家的军队数量受到的限制很多,最主要的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德国明显是没有那个经济实力的,而苏联当时的工业实力就规模来说是世界第二,虽然说工业的水平还很落后,但是体量摆在那里,德国人除非完成了整个欧洲国家的工业整合,否则从规模上无法和苏联抗衡,而二战的历史表明,德国的所谓技术优势并不是那么大,还无法抵消苏联的数量优势。

当然如果在1941年,德军再投入500万人到苏德战场,能够部分解决战线的稳定问题,就是能够有更多数量的步兵师保证装甲部队的侧翼,但是同时需要的补给物资也更加巨大,当然这些新增加的兵力有相当部分可以用来执行诸如改造铁路运输一类的任务,这样德军的后勤保障会比原来要好,不过德国人习惯不重视后勤工作,人手有了,管理的效率恐怕并不怎么样。而且抽调如此数量的人员,国内的工厂劳动力将会十分贫乏,顶替上来的外国劳工了没有德国人可靠。这样就是顾此失彼,虽然前线有了充足的士兵,但是后方工厂由于缺乏劳动力,完成生产的下降,前线虽然兵多了,但是所需要的武器弹药却不够了。而且也冲淡了原来的军队素质优势,对于战争的结局也没有什么影响。


有痰


1941年整个德国陆军也不过380万人,加上后备军和武装党卫军也就510万人,其中约有400百万投入了东线战场,如果再加上500万人,意味着德军在东线的兵力将超过900万人,这还不包括空军和其他联军部队,所有的加起来将超过1000万人。而苏军在1941年的总兵力大体都一直维持在700到800万之间,仅从兵力上来看,德军将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优势,再加上其本就有的素质优势,东线的战事可能真的就要在1941年结束了。



为德军增加500万人的军队相当于是两支德国国防军在对付一个苏联,德国和苏联本就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谁也无法彻底打败对方,现在多了500万的国防军将彻底打破这种平衡,即便这500万都是步兵师,那也让德军的东线的兵力密度提高了一倍不止,苏军的反攻能否奏效存在很大的疑问。

另外在战略上也带来极大的改变,充足的兵力可以让德军实施真正的全面进攻,在全面加强三个集团军群的同时,还可以组建出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这样就不需要在战略目标的选择上犹豫不决,中央集团军群在到达斯摩棱斯克后也可以直接选择继续前进,他们有充足的兵力为不断暴露的两翼提供强大的侧翼掩护。即便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挺近依旧远慢于中央集团军群时,也无需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分给这两个集团军群,而是直接由后方的战略预备队提供增援,德军将始终在三个方向上同时施加强大的压力,这对苏军是巨大的挑战。



如果这500万军队是和原德国国防军一样的配置,拥有强大的装甲部队的话,那么德军将拥有总共8个装甲集群6000辆坦克和突击炮的突击力量,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也将拥有至少2个装甲集群,而不是实际中的1个,这意味着这两个集团军群可以和中央集团军群一样实施大规模的钳形攻势,对苏军进行歼灭作战,而不是实际中单翼进攻,这导致无法迅速合围苏军,最终只是击退苏军,而不是像中央集团军群那样歼灭。

当然一下子增加这500万军队对于德军的后勤补给和国内的军事物资生产将带来巨大的压力,较为现实的做法就是将这500万军队转入后备军,随着战线的增加和作战的损失逐次投入前线,始终保持东线德军在齐装满员的状态下,这对于德军突击力的保持至关重要。东线德军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南翼迅速补充部队损失,这导致部队的战斗力一直在下降中,等到和苏军战略预备队实施第二次决战时已经元气大伤,无力再战,这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都出现这一情况,这几乎是导致了德军的失败。如果德军真的推进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并占领了高加索地区,苏联失去了煤炭和石油,即便有再多的人力也无法将其转化为一支强大的机械化军队,自然也就无法和德国在军事抗衡,历史也真的会改写。


战略论


鹰扬纵横觉得帝国没有能力再投入500万骁勇善战的士兵在苏德战场,即使投入也无法改变历史。



德国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19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为了维持瑞典的铁矿石供应,在北欧德军维持了一支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盟军的登陆。另外在巴尔干半岛上,为了对付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还有在中东欧,德国为了维持占领区秩序,又耗费了大量兵力。本土也需要部队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部署。



国防军加党卫军550多万是帝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区驻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精锐之师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仆从国军队,大约在350万的规模。再投入500万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充一倍以上数量的军人和装备,首先德国的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而且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急剧下滑,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500万的“炮灰”根本无法左右苏德战场的局势。



苏德战场上德军的战败原因很多,元首战略上的误判,对前线将领的严重干涉,德军战线铺的太长而且德军的对手太多导致多线作战,苏联广阔的土地提供了极大的战略纵深,尤其是泥泞不堪的道路,大大限制了德军作战能力,特别是德军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使其很难发挥全部实力,最为关键的是没有预料到寒冷冬季提前到来…

如果喜欢请关注“鹰扬纵横”,更多军情资讯等你发现。


鹰扬纵横


会改写,改写成输得更快了。

苏德战争的关键在于莫斯科,如果1941年冬季德军攻陷了莫斯科,苏联十有八九稳输。而苏联守住了莫斯科,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守住了莫斯科。这样,苏联苏联至少不会输。

莫斯科的政治意义非常大,但是军事意义更大。一旦莫斯科被占领,苏联的铁路线都暴露在德国人眼皮子底下,苏联再想翻盘就很难了。而苏联守住莫斯科,紧随其后又守住斯大林格勒,这德国就很麻烦了。



500万人,并不代表500万人的战斗力,500万人的战斗力先决条件是有500万人的后勤保障。

如果战争初期,德国人在苏德战场上投入500万人,那有可能会拿下莫斯科,但是还是很难。以德军在东线的后勤能力,多100万人,都能把德军后勤直接拖垮了。


德军在东线6600辆运输汽车根本就没法保证前线士兵的后勤运输。这是德军后勤的极限能力了,再多一个都拿不出来,德军的后勤一定程度还要依靠他们的马车。

德军的33个快速师推进300公里后,德军所有运输部门的运输力加一起,顶多就够这33个师的运输。而光莫斯科战役,德军就投入180多万人。另外,德军的汽车,还有20%一直都在维修。


如果后期再投入500万德军,还是很难,后期德国压根没多少人可以用了,后期德军平均年龄已经30多岁了,美军平均年龄25,他们可以动员的人太少了,要不党卫军也不会一大堆外国人。

如果从西线调动更多的部队投入东线,基本成全美国人了。到时候,柏林就有可能是美军拿下的了。断断续续投入500万人,基本没啥意义,填油战术而已。

德军其实在莫斯科战役结束,就已经很难打赢了,如果能够攻下莫斯科,德军还有希望。


军武文斋


如果德国当时可以投入500万兵力的话,无论在任何实际投入都有可能改变整个战争的局面,问题是德国根本没有条件,拿出这500万的新生力,这500万不是人力而已,还涉及到装备补充训练等等一系列的工作。

在1941年是德军,已经是经过几次动员,已经达到了历史历史的巅峰时期,那时德国已经没有什么富裕的人力储备了。

德国能够拼凑出500万的人力,但是想把这500万人武装起来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所需的武器装备不是一天两天能生产出来的,且把他们训练成作战部队也是很难的事情了,按照正常的标准,和平时期,一支部队组建第一年根本就是没有战斗力的,往往要三年到5年以后才可能形成作战能力,战时可能更快一点,但是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德国实在没有条件,突然拿出500万的兵力了。


浴火


如果德国增加500万国防军参加苏德战争会出现5个问题。

第一,德国军队后勤压力倍增,如何维持近千万德国军队远距离作战将是德国总参谋部思考的头号难题。

第二,德国军队指挥难度增加,相当于增加了20个到30个集团军,也意味着每个集团军群要增加近10个集团军,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指挥混乱。大兵团作战如何协调,比如何作战更难,步兵很容易堵住装甲兵需要使用的道路。

第三,德国军队在初期攻势更猛,可能三个月就能兵临莫斯科城下,但后劲不足,国防军占用了那些本该在工厂生产飞机坦克大炮的数量工人。全民皆兵的以色列,哪次战争都不能拖延,大量青壮年上战场意味着工厂停工,德国人口不足也是如此。

第四,希特勒将陷入作战与后勤保障的双重压力下,德军“三板斧”解决不了苏联则会拿破仑那样轰然倒塌。

希特勒不是不想增加兵力,而是德国的工业只能保证五六百万大军正常作战。就象中国虽然有苏联两三倍的人口,兵力却是苏联的一半,这是因为中国脆弱的工业支撑不了庞大的军队。如果中国工业强大,能保障两千万大军都有步枪、机枪、迫击炮、山炮、榴弹炮,即使不能生产飞机坦克,何惧日本?


一梭烟雨江湖行


别逗了,500万?战争直接结束了好嘛!

题主你不想想,500万人要多少军备、多少粮食。

你光给大头兵,还是500万,又不是500万机器人。

先看看原先苏德战场上的德军这个时候是什么状况。

苏联实在太冷了,德国大兵们冻的手脚都坏了,撒个尿老二都可能变成旺旺碎碎冰。

在极度寒冷的情况下,人的能源消耗会成倍加速。

德军拼命的吃东西,找一切可以食用的东西塞进自己的肚子里,为的是那一点热量。

补给从雨季开始就不畅了,随着天气转寒,德军又被守卫自己家园的苏联军队牢牢钉在了苏联的冻土上。

此时的苏联人的确悲壮,因为他们是在用祖国母亲的躯体,用自己同胞的血肉在和德国人耗。

德国当时的处境就是过街老鼠,想打打不动,想退又被咬住了退不了。

按题主的意思,空投500万士兵到这废墟一般的战场上。


请问500万人的御寒装备在哪里,也不看看原先那些部队还冻在那没衣服穿呢。

再请问500万人的粮食在哪里,原先的部队还饿着呢,这500万人丢过去吃土还是吃自己人啊?

所以啊,如果有这500万,军队直接就哗变了,还打什么啊,都要活不下去了谁还给希特勒卖命。


题主问历史会不会被改写,当然会改写啦,因为战争提前结束了嘛,德国投降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相当有难度!

德国的对手又不只是苏联!

再说,就算是他投入500万,打败了苏联,占领了莫斯科。以苏联人的个性,他们绝对不会承认失败!而且苏联幅员如此辽阔,德国很难占领苏联全境!

到时候德国将面临东西两线作战,而且战线很长,首尾难以两顾!

美国人虎视眈眈,英国人还在坚决抵抗,法国人也在积极谋求解放!其他的占领地,也是人心惶惶,到处都有游击队,到处都有抵抗!

而且德国的这几个盟友,一个都不顶用。意大利,就一做披萨的货。日本,本身体量就不够,还贪心不足蛇吞象,妄图吞并中国和整个东南亚(也就是西太平洋,他一个人说了算)。这俩货难以战略支援德国,德国注定孤军奋战,以一国之力对抗美苏英法!

况且,美国人还没真正发挥他的战争潜力呢!你干败了苏联。还有个比苏联还强大的美国呢!


风中轻骑兵


当然会改写,五百万大军是怎样一股力量?东线最强大的时候,加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这些铺从军也不过是五百万。如果再加上五百万,即使全是步兵师,那也是一股超级强大的力量。即使后勤不足以支撑近千万大军作战,德军也可以轮番作战,形成连续打击。

打下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线,苏联即使还有乌拉尔工业区,但无论是人口兵员、自然资源还是工业产能,已经远不足以对德国构成威胁。


两河大总戎


为什么小日本不在东线进攻老毛子,配合德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