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洗澡都一定要穿衣服的嗎?為什麼?

小猛小猛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古人洗澡穿衣服?敢問閣下從哪裡得來這個“風俗”?

古人非傻子,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高雅,他們同我們今天一樣,洗澡也是光著眼子,這樣才叫洗澡。穿衣服洗澡,要麼發瘋,要麼有病。

穿衣服洗澡如同“脫褲子放屁”,純屬多此一舉。想必題主是被古裝電視劇帶偏了。

在古裝電視劇中,尤其是描寫帝王宮廷生活時,帝王與妃嬪在池中洗水,皆穿著衣服,好似豬八戒戲蜘蛛精一般。洗澡也穿衣,不過是為了影視劇可審核通過罷了。

遙想當年華清池,貴妃沐浴在池中,溫湯洗玉脂,鴛鴦雙戲水,惹得君王三魂七魄往外拋。肌碰肌、膚觸膚、肉挨肉,詳盡人間之樂,換來“貴妃出浴”的佳句。

倘若唐明皇和楊玉環非要穿件衣服泡在水中,請問這是洗澡還是不小心掉溫泉池子裡?

洗澡這種平常事情,莫論富貴,休論高低,窮人與富人、男人與女人、或公子王孫、或販夫走卒、或皇親國戚、或引車賣漿之輩;

也不論夏商西周,秦與兩漢,羅馬帝國古波斯、樓蘭古國奧斯曼,貫穿東西,古往今來,舉凡洗澡者,皆概括為兩字——光腚!


大獅


洗澡含蓄優雅一點說,就是對身體的淨化。咱老百姓講話,就是洗去身上的灰塵,搓搓泥罷了。因為人如果時間久了不洗澡,身上自然會感覺不舒服。所以洗澡是一項直接接觸皮膚的過程,你說不脫衣服能行嗎?

無論是古代封建社會還是現代文明社會,不管男女洗澡都是要脫光衣服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古代人洗澡比現代簡單多了,條件好一點一個大木桶搞定。沒條件的到野外河溝“野泡子”去沐浴大自然,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因為古代沒有沐浴產品,所以他們一般就用淘米水或者草木灰、皂莢等,這幾樣不僅可以去汙而且還有保健功能。



古代女人很講究個人衛生,基本上是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洗澡的時候,一般都是赤身裸體,絕不是像影視作品表現的那樣穿衣服沐浴。特別是在唐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女性特別開放,女子以袒胸露背為美,就是平常大街小巷到處可見衣不遮體的女子,更別說在沐浴洗澡的時候啦!平常都這麼開放,你是她洗澡怎麼可能穿衣服呢?


決對是一絲無掛的進行。 別人不說,就是慈禧太后那麼高貴的人物,洗個澡還得那麼多宮女在旁邊伺候著,你說慈禧太后都赤身裸體的不怕看,更何況平常百姓家家的啦! 所以我個人認為古代人洗澡根本不會穿衣服的,再說了穿衣服怎麼洗,那也不方便啊,穿衣服那就不叫洗澡,那叫洗衣服啦!大家想想你說我說的是不是這個道理。


任馳贏天下


首先有必要回答你,古代洗澡不穿衣

接下來講一下,古人怎麼洗澡

經常有人會疑惑,古代沒有沐浴露沒有洗髮水,他們是怎麼洗澡、洗頭的呢?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國古代人民怎麼沐浴用品和洗髮水。原始社會初民們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當然沒有什麼舒膚佳、飄柔的。漸漸的他們在洗滌的過程中發現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來還乾淨。於是泥土成為最早的清潔劑,當手沾油脂時,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汙很容易去掉。就是現在,我們也用搓泥土來去汽油、柴油、動物的油汙。

隨後,人民發現了原始的鹼,並且學會熬製。先民們在生活中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在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汙,據說不光可以去汙,而且保健功能奇佳,這個在當年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有興趣的可以找一布袋子裝上點澱粉、麩皮、穀糠什麼的放在浴缸水龍頭下然後放熱水,放滿一缸泡澡,可以治腰痛、手腳冰冷、皮膚粗糙、凍瘡。

從文字記載看,秦漢時期,人們就用皂角來洗衣物和頭髮了,當然也包括草木灰和淘米水等。在西晉時代,人民已經開始使用一種叫做澡豆的東西,以豆粉為主,配合各種藥物製成,具有使皮膚光滑潤澤和預防皮膚疾患的功效。它的成分全部是純天然原料,可以說是最早的洗面奶。

當時人們嘲笑一個人土氣,缺乏良好教養,不懂得上流社會的衛生習慣,往往就會說此人“不識澡豆”。比如兩晉之交的王敦,大約因為他是個叛亂之臣,讓大家厭惡,於是就有個“段子”廣為流傳,說王敦剛剛娶了公主做了駙馬爺的時候,上罷廁所,公主的女婢奉上盛在玻璃碗裡的澡豆讓他在淨手時使用,結果王敦卻把澡豆誤當成了炒麵,倒在洗手的金盆裡,像喝麵茶一樣,把一金盆的澡豆糊糊給喝下了肚。

雖然只是個笑話,但是說明了澡豆這種當時的“肥皂”已經出現。“澡豆”就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發明出來的高檔衛生清潔用品。在此之前,人們盥洗的時候,去除油垢的手段基本上只有米湯、麵湯以及天然的皂角。而這個時期,也正是中國歷史上的“香料大發現”時代,各種西方的、南方的香料到達中原,讓貴族生活面貌一新。澡豆的最大特點,正是將豆麵與珍貴香料混合到一起,散發優雅的香氣。值得注意的是,澡豆的產生和發展,似乎與兩漢以來外來香料貿易的繁盛有關。

明清時代,有錢人家使用香皂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如《金瓶梅》中提到洗臉時使用“茉莉花香皂”,《紅樓夢》中也提到清晨盥洗之時使用“香皂”。需要說明的是,古老的“澡豆”也並沒有完全消失。清代宮廷中出現一種根據中醫學的理論精心的研製出一種獨特的藥用香皂,確切的說是藥皂,又稱為檀香皂。\\這種香皂深得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喜愛,不僅芳香而且還具有除垢、美容、止癢、潤膚等功效。尤為一提的是,明清時期民間對澡豆做了改進,將砂糖、豬胰、豬油、香料等成分按比例共混研磨,並加熱壓制成型,這就是“胰子”。這種胰子中的豬油被脂肪酵素部分地分解成了脂肪酸,進而被碳酸鈉皂化成了真正的脂肪酸皂(現代肥皂的主要成分),可以說與現代肥皂相差只有一步之遙。

所以,大家不要以為古代就很落後,洗澡穿衣服這麼搞笑的問題,不但沒有。而且他們也有洗漱用品。


黑白史


古代人洗澡是非常麻煩的,不是說過程,而是說其含義。如今的洗澡就是洗澡,而在古代洗澡是四件事:沐、浴、洗、澡。沐是洗頭髮,浴是洗身子,洗是洗腳,澡是洗手。古代將洗澡稱為沐浴,它的歷史非常悠久,殷商時期就已有沐浴的記載,春秋時甚至出現專門沐浴的設備。

那麼古人洗澡需不需要脫衣服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脫衣服洗澡,他們又如何用胰子、澡豆清洗身體呢?難道說他們洗澡是為了洗衣服嗎?

澡豆出現於魏晉時期,是一種粉劑,用豆粉和藥品製作而成。孫思邈曾在《千金翼方》中說”衣香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也就是說在當時無論是皇上還是平民,都使用澡豆。澡豆在古代是必備的沐浴工具,它的作用非常多,洗頭、洗臉、洗手、洗腳、沐浴甚至洗衣服都可以使用。

而胰子比澡豆出現的時間要晚,是用豬胰臟加一些豬脂、香料、草木灰製作而成的。它的出現立馬讓洗滌工具得到了昇華,但是普通百姓用不到,只有那些貴族才能使用,因為獲取製作胰子的材料非常困難。

延伸一點,在古代洗澡方式多種多樣,比如河中沐浴或者木桶、木盆的私人浴室,甚至在宋朝出現了公共浴室。普通人家的私人浴室就是使用木桶、木盆,而皇家就比較高端了,東晉後趙的第三位皇帝石虎曾打造了”龍溫池“這樣的豪華私人浴室。


理科男讀歷史


古代人洗澡嗎?這個是當然!

古代人洗澡穿衣服嗎?

穿衣服咋洗啊?連衣服一塊洗嗎?


之所以產生如此錯覺,大概是因為氾濫熒屏的古裝歷史劇吧,在這些粗製濫造的古裝偶像劇中,男主都光著膀子洗澡的,主要為了秀一下六塊腹肌和人魚線。

而女主呢?一般是穿著薄衫的。大姑娘家的,總不能袒胸露乳、赤膊上陣吧?就連露個後背,或者露一點酥胸,都不一定能過審的,哪敢再多露一點啊!

所以,電視劇中的女主都是穿著裙子,或者穿個吊帶洗澡的,衣衫盡溼,曼妙身材,凹凸有致,若隱若現,已經令人無限遐想了!



古代人怎麼洗澡呢?

北宋時期,澡堂子已經出現了,老少爺們勞累了一天之後,都會到澡堂子泡一泡,解解乏,放鬆放鬆,澡堂子裡,有專門搓澡的,捏腳的,按摩的,敲背的,和現在別無二致。

當時的揚州是南北客商集散地,所以洗浴業非常發達,泡完澡,喝喝茶,下下棋,聽聽曲,當然也乾點別的,男人嘛,都是下半身思考人生的動物。

北宋文豪蘇軾曾寫了一首詞,是描寫搓澡的,十分生動有趣,題目叫《如夢令·洗澡》: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揹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搓澡師傅太用力了,搓疼了蘇老爺子嬌嫩肌膚,所以蘇老爺子大發了一通感慨,很有意思。



男人泡澡堂子洗澡,那麼女人怎麼洗澡呢?

《水滸傳》中潘金蓮是這樣洗澡的:大木桶,裡面盛滿了溫水,下面有木柴燒著火,再撒一點玫瑰花瓣,潘金蓮脫了衣服,跳了進去,別提多香豔了!

這是普通農家女子洗澡,要是楊貴妃洗澡就費事多了,需要幾十個宮女伺候著,有負責拿香皂的,有負責搓背的,有負責穿衣服的……旁邊說不定還有唐玄宗,眼冒綠光的欣賞著。

《西遊記》中有蜘蛛精洗澡的片段,這七個姑娘是在河裡野泳的,可以說非常大膽,非常有礙觀瞻了!


這七隻蜘蛛精怎麼洗的呢?是不是穿衣服洗的呢?咱們借用大師兄的火眼金睛看一看:

那些女子見水又清又熱,便要洗浴,即一齊脫了衣服,搭在衣架上,一齊下去。被行者看見:褪放紐扣兒,解開羅帶結。酥胸白似銀,玉體渾如雪……

被孫悟空看光了,可惜猴子不懂風情,可惜了!


一半秋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古人洗澡穿衣服嗎?

當然不穿。

穿著衣服還怎麼洗澡啊?

不過古代人,除了那些大戶人家的老爺夫人等親眷,大多數人家,尤其那些普通人家,是很少洗澡的,甚至一生可能只洗屈指可數的幾次澡。

古人洗澡少是有原因的。

一個原因是水少,並不是每家每戶都有一口井在那等著你去汲水,很多人家要用水得走好多路才能提到水。

洗澡的時候,往往還要加熱水,這對古人來說是一件很麻煩的事,畢竟洗澡不是一壺水就能解決的事,需要燒好多的水。

古代沒有熱水器,要燒水就得用灶,然後倒進木桶裡,再然後水涼了還需要加水。

對普通人家來說,首先就不一定會有洗澡的桶,此外,對洗澡水進行加熱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普通人家並沒有那麼注意自己平時的形象,所以像洗澡這種麻煩事兒,一般是不願意經常去做的。

不過夏天的話,住在鄉村的古代人可能就方便很多,即便是女人,也會三五成群,避開人群,到河流小溪中去洗澡。

有很多在今天看來非常方便的事情,在古代,是非常不容易的。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之所以會有這個誤解,是因為現在的古裝劇為了過審,改編了很多古代人的習俗。


一般正常人洗澡都不會穿衣服吧,那叫什麼洗澡啊,叫洗衣服。


而且古人是相當重視沐浴這件事情的,他們可不像現在人每天洗澡,凡是有重大儀式或者祭祀典禮必須沐浴乾淨著乾淨衣服。


在古時候,科技並不發達的生活,沐浴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準。


在中世紀,歐洲人曾有過兩百年“不洗澡”的歷史,骯髒的軀體被看作更能接近上帝,不洗澡則成了聖潔的象徵,那些有足夠勇氣長年不洗澡的人,甚至會被冊封為聖人。


大家知道太陽王路易十四麼,他一生都不怎麼洗澡,其實,當時不僅是路易十四不洗澡,當時整個歐洲都流行不洗澡的風氣。


一些忠誠的天主教徒為了做個“聖人”,一生都不洗澡。這種骯髒的行為,被他們稱為最聖潔的修行。路易十四以及當時的貴族們,即使他們雖然衣著華美,穿著高貴,但誰也不知道在那華美的袍子下,也許藏著幾隻養尊處優的蝨子。


路易十四熱愛芭蕾舞,當他跳得大汗淋漓後,也只是用乾淨的毛巾沾著香水擦擦身體,隨即便換上乾淨考究的衣服。因此他的情人曾在回憶錄中提到,說在十步開外,便能聞到路易十四身上令人作嘔的氣味。



想想西方為啥不洗澡?除了宗教因素外,其一他們淡水資源少,其二洗澡需要大量熱水,我覺得以他們當時的生產力,連大的鍋都沒有,青銅鼎是更加沒有了。他們最多引以為傲的也就玻璃這種製品。所以說他們拿什麼資本去洗澡呢?


尼采廣寒宮中坐


先用粗糙一點的話:古代人比現代人更奔放,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江南,平時都不怎麼穿衣服,更別說洗澡的時候。洗澡穿衣服那不是等於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嗎?

再說文藝一點的話:古代人如果都穿衣服洗澡,那牛郎是如何泡到織女的?董永是如果泡到七仙女的?





嘚吧一下


我們看古裝片,很多後宮嬪妃佳麗,甚至丫鬟都是光彩照人,美若天仙。

其實在古代根本就沒有現代的化妝品和美容技術。

但他們對於沐浴比現在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春秋時期,古人便有“三日一一頭,五日一沐浴”

到了漢朝,還有“休沐”,意思是,專門有一天給官員們放假洗澡的,是不是很隆重。

明朝有位詩人曾寫道:千年老樹當衣架,萬里長江做浴盆。

清朝時期,皇帝晚上翻牌選後宮侍寢,每位侍寢的都要洗完澡,然後全身裸露,然後用被子裹住,送到皇帝寢宮的!

由此可見,古人洗澡是要脫衣服的。

看吳承恩筆下《西遊記》“盤絲洞七情迷本,灌垢泉八戒忘形”,也詳細描寫了七蜘蛛精美女脫光衣服在灌垢泉洗澡的場景!

所以古人是會經常洗澡,而且和現代人一樣都是,脫光光的洗的乾乾淨淨的!

大家平時看到電影,電視劇劇鏡頭裡的人物洗澡都是穿衣服的,是為了避嫌涉黃!

其實我看過很多電影劇鏡頭裡,主角洗澡上半身是裸露的。



銘銘中註定


洗澡一直都是一個比較私密的個人問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洗澡穿不穿衣服,可以說是有外觀環境來決定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比如若是你一個人洗澡的話,現場沒有任何一個人,也沒有攝像頭。相信這時候的你,只要是不傻,肯定是會把衣服脫光,然後才洗澡的。

洗澡的目的,就是除去身上的汙垢。

但是,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有人在場的情況下,肯定就是穿著衣服洗了。當然了穿著衣服洗澡,更大的方面是帶著娛樂性。

比如,夏天的時候,我們去海邊玩,這時候想要下海了,光著屁股肯定是不體面的,最起碼還是要穿個內衣、三角褲之類的東西,否則,肯定是會被城管叫走喝茶的。這種洗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洗澡,但是,也算是洗澡中的一種。

所以,當你問古人洗澡的時候,一定要穿衣服嗎?

我的回答如下:

第一,沒人的情況下,他們和我們現在人一樣,洗澡都是要脫光了,然後把自己洗的乾乾淨淨,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洗澡。

第二,有人的情況下,當然就要穿衣服了,而且還必須要穿衣服,這就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

很大程度上,有人的情況下,相信你也不會洗澡。所以,歸根結底來說,洗澡肯定是要脫衣服的,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是一樣。

那麼,題目裡為何會有古代人洗澡一定要穿衣服這麼一個問題呢?

我想這肯定是受影視劇的影響了,畢竟我們在看影視劇的時候,裡面的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都是要穿衣服的。

要知道影視劇裡的人,他們是在演戲,演戲而已。他們演戲的時候,也只有穿著衣服,才能讓億萬人民看,否則,就是耍流氓了。

事實上他們洗澡的時候,也是光著的,只不過我們看不到而已。你說對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