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记忆”之“70后”老保定人:难忘农村杀猪过年


“我们的春节记忆”之“70后”老保定人:难忘农村杀猪过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元日》把春节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浓浓的春节气息透过诗词跃然纸上。

春节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节日,也是最能反映中国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

从前有物资匮乏的不便,却也有年味浓重的热闹,如今虽然有传统逐渐被淡忘的遗憾,但也涌现出了新时代花样迭出的活力。

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回忆里那些有关春节的美好往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独家记忆,这些都组成了我们保定人的岁岁年年,每一帧,都值得珍藏。



70s:难忘农村杀猪过年

采访人:褚梦月

讲述人:赵云耕,1971年出生,保定学院副教授,主讲思想政治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


我小时候住在完县(今顺平县)的农村里,过年最难忘的回忆就是杀猪。

“我们的春节记忆”之“70后”老保定人:难忘农村杀猪过年

赵云耕

腊月二十三开始,各家各户就忙碌起来,为过年做准备,最为壮观的场面就是村里人聚在一起看杀猪。请职业屠夫到村里,各家各户将猪赶到村中心一块空地,架大锅、拔猪毛、放猪血……

猪浑身上下都是宝,猪血可以做成血豆腐,猪头、耳朵、尾巴都是下酒的好菜,猪大肠、小肠用来灌肠,肝、肺、肚、胃、心煮了吃。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猪肝,在奶奶家,我看到煮好的猪肝就偷着掰块吃,连盐也不用放。

“我们的春节记忆”之“70后”老保定人:难忘农村杀猪过年

过年的回忆除了杀猪之外,还有做年糕,寓意就是新的一年节节高。推着碾子将黄米磨成面,掺上红豆、枣,放在大锅里蒸,切成方块状,过年的时候拿出来热着吃;还有蒸馒头,当时只有过年才能有白面馒头,走亲访友都是送馒头。另外,送馒头还有讲究,一般是17个或27个,"17"代表有福气,"27"就是双倍的福气。

过年不仅有这些吃的,还有一些特殊的活动。三十晚上,守岁、包饺子,准备初一的饭菜。初一就是要去拜年,询问老人能吃几碗饺子,能吃两碗就代表身体很好。

对于小孩子来说,永远最关心的就是压岁钱,在那个年代,两毛钱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笔巨款。我还记得,看拉洋片五分钱,一瓶汽水两分钱,陶制的能吹响的小水鸟三分钱。我那时候家里都是给一块钱,我花2毛钱就能吃的、喝的、玩的都买到。

还有庙会、贴对联、扭秧歌等一系列活动,年味就更浓了。县里正月初七之后有"花会",演出扭秧歌、地平跷等活动。"滴答滴答滴,众位老乡听我言,我把那小康社会来宣传,噔咯哩咯噔……"演出者是一位六七十岁的男人包着头巾扮女人就唱起来,那个画面用现在的词来形容就是"辣眼睛",但当时的人们可爱看了,总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回忆起这几十年过春节的经历,还是让人颇为感慨,如今平时吃的饭菜就很丰盛,年夜饭反而不如以前香了,再也看不到杀猪的活动了……不过时代在进步,我国也在向工业化转型,一些习俗保留固然是应该的,但是更应该不断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

“我们的春节记忆”之“70后”老保定人:难忘农村杀猪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