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春節記憶”之“70後”老保定人:難忘農村殺豬過年


“我們的春節記憶”之“70後”老保定人:難忘農村殺豬過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的《元日》把春節的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濃濃的春節氣息透過詩詞躍然紙上。

春節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也是最能反映中國時代變遷的一面鏡子。

從前有物資匱乏的不便,卻也有年味濃重的熱鬧,如今雖然有傳統逐漸被淡忘的遺憾,但也湧現出了新時代花樣迭出的活力。

幾十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不變的是我們回憶裡那些有關春節的美好往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獨家記憶,這些都組成了我們保定人的歲歲年年,每一幀,都值得珍藏。



70s:難忘農村殺豬過年

採訪人:褚夢月

講述人:趙雲耕,1971年出生,保定學院副教授,主講思想政治理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


我小時候住在完縣(今順平縣)的農村裡,過年最難忘的回憶就是殺豬。

“我們的春節記憶”之“70後”老保定人:難忘農村殺豬過年

趙雲耕

臘月二十三開始,各家各戶就忙碌起來,為過年做準備,最為壯觀的場面就是村裡人聚在一起看殺豬。請職業屠夫到村裡,各家各戶將豬趕到村中心一塊空地,架大鍋、拔豬毛、放豬血……

豬渾身上下都是寶,豬血可以做成血豆腐,豬頭、耳朵、尾巴都是下酒的好菜,豬大腸、小腸用來灌腸,肝、肺、肚、胃、心煮了吃。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吃豬肝,在奶奶家,我看到煮好的豬肝就偷著掰塊吃,連鹽也不用放。

“我們的春節記憶”之“70後”老保定人:難忘農村殺豬過年

過年的回憶除了殺豬之外,還有做年糕,寓意就是新的一年節節高。推著碾子將黃米磨成面,摻上紅豆、棗,放在大鍋裡蒸,切成方塊狀,過年的時候拿出來熱著吃;還有蒸饅頭,當時只有過年才能有白麵饅頭,走親訪友都是送饅頭。另外,送饅頭還有講究,一般是17個或27個,"17"代表有福氣,"27"就是雙倍的福氣。

過年不僅有這些吃的,還有一些特殊的活動。三十晚上,守歲、包餃子,準備初一的飯菜。初一就是要去拜年,詢問老人能吃幾碗餃子,能吃兩碗就代表身體很好。

對於小孩子來說,永遠最關心的就是壓歲錢,在那個年代,兩毛錢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筆鉅款。我還記得,看拉洋片五分錢,一瓶汽水兩分錢,陶製的能吹響的小水鳥三分錢。我那時候家裡都是給一塊錢,我花2毛錢就能吃的、喝的、玩的都買到。

還有廟會、貼對聯、扭秧歌等一系列活動,年味就更濃了。縣裡正月初七之後有"花會",演出扭秧歌、地平蹺等活動。"滴答滴答滴,眾位老鄉聽我言,我把那小康社會來宣傳,噔咯哩咯噔……"演出者是一位六七十歲的男人包著頭巾扮女人就唱起來,那個畫面用現在的詞來形容就是"辣眼睛",但當時的人們可愛看了,總是圍得裡三層、外三層。

回憶起這幾十年過春節的經歷,還是讓人頗為感慨,如今平時吃的飯菜就很豐盛,年夜飯反而不如以前香了,再也看不到殺豬的活動了……不過時代在進步,我國也在向工業化轉型,一些習俗保留固然是應該的,但是更應該不斷的發展,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

“我們的春節記憶”之“70後”老保定人:難忘農村殺豬過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