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 題/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 文/雨笠煙蓑
  • 文章聲明:本文章屬於“不易君子”原創內容,請您尊重原創,轉載請聯繫本號。
  • 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當今世界任何地方發生危機,威脅到美國利益,美國總統會第一時間給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打電話:"我們最近的航母在哪裡"?

二戰期間,每當前線吃緊,斯大林都會首先問交通部長:"我們的鐵路還能通到哪裡"?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與西方列強相比,沙皇時期的俄國只能算中等發展水平的資本主義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工業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按人口平均計算,一戰前俄國的煤、鋼產量和機器製造業產值只有美國或德國的1/10,沙俄只是靠著軍事力量才躋身歐洲列強,但龐大的軍事開支又拖垮了國家本已脆弱的經濟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徵調了全國一半的男性勞動人口,傷亡數百萬人,國力已經耗盡。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為退出一戰,被迫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這個屈辱的條約使俄國割讓了近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喪失近5000萬人口、90%的煤炭開採量、73%的鐵礦石開採量、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賠款60億馬克。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為結束外國武裝干涉和內戰,蘇俄也不得不接受《凡爾賽條約》的苛刻條件,以換取國內和平。

蘇俄不得不隱忍。因為列寧清楚,只有隱忍,才能為國家爭取時間。

沒有列寧當年的隱忍,就沒有後來強大的蘇聯。

斯大林從列寧手裡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3年的國內戰爭使2000萬人喪生,1920年全國糧食產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工業產值只有戰前13.8%,產業工人由1913年的250萬減少到不足140萬,60%的鐵路遭到嚴重破壞,90%的機車和80%的車輛損毀。

斯大林清楚,一戰後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可能維繫長久。為避免重蹈土耳其和奧匈帝國的覆轍,蘇俄必須在戰爭再次爆發前完成工業化改造。留給蘇俄的時間並不多。

落後國家要想趕上並超越先進國家,至少有三個必要條件:一是和平的國際環境,也就是沒有大規模對外戰爭;二是穩固的國內政局,也就是自己別折騰;三是勤勞的人民,也就是人民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

上世紀60-70年代崛起的"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地區、中國臺灣地區,無不如此。上世紀80年代起,一個東方大國迅速崛起,也依靠這三個條件。

實現工業化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俄國的經濟力量已經在戰爭中消耗殆盡,在無法從國外獲得資金的情況下,原始積累只能來自國內。斯大林決心動用行政力量,通過徵收農業稅、實行農業集體化、減少消費等各種措施,把儘可能多的資金用於發展工業,首先是重工業,包括鐵路產業。

實現工業化的另一個關鍵是技術。恰恰在這個時候,蘇聯的運氣來了。1929年西方國家爆發經濟危機,大批企業倒閉。蘇聯抓住時機從西方引進一大批先進技術裝備和科技人才。在西方專家指導下,利用引進的技術裝備,蘇聯建成了馬格尼託哥爾斯克、庫茲涅茨克和扎波羅日三個大型鋼廠,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和第聶伯水電站,之後又建成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車里雅賓斯克機器製造廠、新切爾卡斯克機車廠等大型工業企業。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成了6000多個工業企業,涵蓋飛機、汽車、鐵路、機械製造等多個行業,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按照蘇聯政府的要求,很多企業都是依照軍民兩用的原則設計,和平時期生產民用產品,一旦戰爭爆發,它們立刻可以轉化為軍工廠。以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為例:1942年該廠一個月能生產200輛坦克和150輛牽引車,足以裝備一個裝甲集團軍。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新建了包括土西鐵路(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亞)、莫斯科-頓巴斯鐵路、高爾基-科特利尼奇鐵路、馬格尼託哥爾斯克-卡爾塔雷鐵路等重要幹線。新造蒸汽機車1.2萬臺,貨車50萬輛。

到二戰爆發前,蘇聯鐵路里程已從1928年的7.69萬公里增加到1940年的10.61萬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1870公里。貨物週轉量4207億噸公里,是1913年的5.3倍,旅客週轉量980億人公里,是1913年的3.3倍。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通過高積累、低消費,以犧牲一代人生活質量為代價,集中一切資源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將1/3的國民收入用於擴大再生產,而同期美國只有蘇聯的一半;蘇聯工業產品中消費品佔30%,而美國為70%。

無論後人對蘇聯早期的經濟政策如何詬病,蘇聯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不可思議地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向工業化的轉變。1932年底,蘇聯宣佈提前一年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產量躍升到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也正是這種巨大的成功,形成了後人對計劃經濟體制的迷信,為後來蘇聯經濟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東方大國的一位老人默默地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後來他用另一種方式講述了自己國家春天的故事。

同樣不得不隱忍的還有德國。

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世界,但1918年的德國十一月革命卻很少有人記得。

1918年初,一戰的消耗使德國經濟不堪重負,糧食和能源嚴重短缺,居民糧食配給還不足正常人需求的一半,大約100萬老人、婦女和兒童死於飢餓。不僅經濟上陷入困境,德國軍事上的失敗也已成定局。

11月,柏林幾十萬飢寒交迫的工人和士兵發動起義,李卜克內西在皇宮陽臺升起紅旗,宣佈成立"自由社會主義共和國",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延續500年的霍亨索倫王朝被推翻。與俄國十月革命不同的是,德國十一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很快被魏瑪共和國取代。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1919年,魏瑪政府與協約國簽訂《凡爾賽條約》。德國不僅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每年還要支付2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一直要支付66年。《凡爾賽條約》可以用"瘋狂壓榨"來形容,完全無視德國起碼的生存權利。

巴黎和會上,法國的主張就是經濟上把德國整死,但軍事上卻允許德國保留10萬陸軍,目的是用德國來制約蘇俄。

這是個愚蠢的主張,20年後法國乃至整個世界都將為此付出慘痛代價。如果是納粹是一個怪胎,那麼《凡爾賽條約》就是這個怪胎的助產士。

二戰後的美國吸取了當年法國的教訓,對戰敗國採取的策略是軍事上掐死,經濟上放鬆。軍事掐死,國家就失去了發動戰爭的能力;經濟繁榮,國家就沒有了發動戰爭的動力。這是美國的高明之處。

由於無法承受賠款壓力,一年後德國以經濟破產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賠款。法國和比利時立即出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面對協約國的威脅,德國最終選擇了隱忍。

這種隱忍並不是屈服,而是用自己的隱忍換取了和平的環境和美英(主要是美國)的投資,憑著自己的勤勞和嚴謹,使國家恢復元氣。

1924年德國接受道威斯計劃,至1930年德國共獲得外國貸款250億金馬克,而同期支付的賠款只有110億金馬克。

1927年德國工業已經超過戰前水平。

與此同時,德國經濟也存在許多嚴重問題:國債高達600億帝國馬克,外匯枯竭,戰略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這些弱點是後來納粹採取閃擊戰和優先攻佔原材料產地的主要原因。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1932年德國宣佈不再支付賠款,其他國家對此無可奈何,德國從此擺脫了《凡爾賽條約》的經濟束縛,為發展軍事工業奠定了基礎。

隱忍的另一個結果,是納粹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反感和牴觸,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從一個不知名的小黨一躍成為德國第一大黨,並把德國帶上了一條瘋狂的不歸路。

1934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

希特勒上臺後致力於擺脫《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軍事束縛。1935年3月,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宣佈實行普遍兵役制,軍費開支逐年增加,1933-1938年總計達到500-600億帝國馬克,1938年軍費開支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7%。

1936年是德國曆史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希特勒以防範布爾什維克為藉口,公開提出發展軍備的4年計劃,要求德國在4年內做好戰爭準備。

軍事調動離不開鐵路。希特勒整合全國鐵路,成立了德國鐵路公司,開始制定詳細的戰時運輸計劃。

斯大林和希特勒,兩個蓄著上唇胡的政治強人心裡都清楚,透過東歐平原上空的迷霧,他們正彼此凝視對方。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提升,但與歐美強國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剛剛經歷了"肅反"的紅軍也需要恢復戰鬥力,所以蘇聯希望多爭取一些和平的時間。況且,斯大林身後還有個虎視眈眈的日本。

德國也在選擇時機。希特勒身邊有個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宿敵法國,這是納粹稱霸歐洲大陸的最大障礙。只有解決了法國,希特勒才能放手向東進攻蘇聯。

歐洲人握手時習慣把手心向上,據說是為了表示自己手裡沒有武器,讓對方不必戒備。斯大林和希特勒都認為有必要和對方握握手。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1939年8月23日,兩架禿鷲運輸機載著納粹德國代表團飛抵莫斯科。當晚,雙方正式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

條約的《秘密附屬議定書》規定,以立陶宛北部邊界、波蘭的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分界線,劃定雙方勢力範圍。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9月1日,納粹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隨即侵入波蘭。

17日,蘇聯紅軍和納粹國防軍在佈列斯特會師,25日,蘇德兩軍舉行聯合閱兵式,標誌著兩國對波蘭的瓜分佔領,波蘭第三次覆亡。

蘇聯還趁機將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的部分領土納入蘇聯,恢復了1913年的沙俄帝國疆界。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蘇聯和德國兩個信誓旦旦互不侵犯的國家,終於有了可以相互侵犯的共同邊界。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波蘭被稱為"歐洲的腳墊",無論是普魯士往東打,還是俄國往西打,都要在波蘭身上踩一腳。這悲催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波蘭三次被瓜分,成了東歐平原上一個時隱時現的國家。

趁著和蘇聯握手的餘溫尚在,德國掉頭向西,進攻法國並橫掃了大半個歐洲。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打殘了法國後,德國一面大張旗鼓地做出要進攻英倫三島的姿態,以麻痺蘇聯,一面秘密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瓜分波蘭後,德國在波蘭設立了東部鐵路公司。1941年初,德鐵開始全面改造東部鐵路公司的線路,同時秘密將141個師的人員裝備運送到蘇德邊境。

6月15日鐵路改造工程完工,一週後巴巴羅薩計劃啟動,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6月22日凌晨,納粹德國550萬大軍對蘇聯發動閃電戰。

一波接一波的俯衝式轟炸機從蘇聯人的頭頂上掠過,呼嘯著將炸彈投向機場和通信設施,給蘇軍造成鋪天蓋地的恐怖效應和心理震懾,並製造混亂;

隨後,裝甲部隊將蘇軍防線撕開缺口,以閃電般的速度插入後方摧毀交通和通信聯絡,最後輕便的摩托化和步兵部隊將蘇軍分割消滅。這種戰法非常適合缺少天然防線的東歐平原。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對這種戰術猝不及防的蘇聯軍隊前3天被摧毀戰機3900餘架。10天內,德軍推進600餘公里,3個月後,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

戰爭初期,由於準備充分,德國東部鐵路順利地完成了運輸兵員和裝備的任務。佔領烏克蘭地區後,大批煤炭、糧食和其他物資通過鐵路運回德國,僅1942年德國鐵路就從烏克蘭運走了131萬噸石油、穀物、馬鈴薯和肉類,為德國補充了急需的戰爭資源。

為從烏克蘭搶運物資,德國曾計劃修建一條直通德國的軌距為3米的專用鐵路,但直到戰敗也沒有建成。如果建成,這將是全世界最寬的鐵路。

與德國相比,蘇聯的優勢在於擁有戰略縱深。戰前,蘇聯從西伯利亞大鐵路修了一條通到蒙古邊境的支線。依靠這條鐵路,1939年朱可夫元帥在諾門罕大敗日本關東軍,打消了日本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的念頭,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憂(關於蒙古鐵路的故事,我會在以後單獨講)。

德國入侵蘇聯後,斯大林指定自己的親信卡岡諾維奇負責鐵路運輸。

6月24日18時起,蘇聯鐵路啟用戰時運行圖,實行軍事化管理。鐵路企業投入軍事裝備生產,比如莫斯科機務段開始生產裝甲列車和反坦克障礙物。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這一年,一名在前線受傷的20歲坦克兵回到土西鐵路上的馬泰機務段繼續做機修鉗工,在車間裡他喜歡研究槍械並鼓搗出一款構造簡單實用的步槍。

這款步槍經過反覆改進,於1947年成為蘇軍的制式突擊步槍。

他的名字叫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這款步槍以他的名字命名,稱作AK-47。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蘇聯利用西伯利亞大鐵路和土西鐵路將大批物資和工廠緊急疏散到烏拉爾以東和中亞地區。

到7月中旬,蘇聯歐洲部分的17個鐵路局共裝運疏散物資6.6萬車,其中包括將6500車頓巴斯地區的礦山冶金設備運往庫茲涅茨克和卡拉幹達等地,將25400輛貨車、700臺蒸汽機車運往後方。

到10月底,鐵路共疏散企業2600家。到1942年初,鐵路將1040萬人疏散到後方。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與此同時,蘇聯通過鐵路將遠東地區的軍隊和武器裝備迅速調往莫斯科,莫斯科的防禦力量得到不斷加強。

11月7日那次著名的紅場閱兵前夜,莫斯科下了一場大雪,氣溫驟降。

站在列寧墓上檢閱部隊的斯大林感受到雪後的嚴寒,心中湧出一陣欣喜。

因為他知道,蘇聯士兵主要是從西伯利亞調過來的,帶足了禦寒衣物,而且蘇聯士兵的單靴一般都要大一號,為的是遇到氣溫驟降不能及時配發棉靴時,可以臨時充填布、棉花甚至報紙禦寒,而德軍士兵的靴子嚴格按尺寸發放,沒辦法充填。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果然,由於沒能速戰速決拿下莫斯科,進入12月莫斯科氣溫已經降到零下20度,德軍凍傷人數超過了戰鬥減員,其中相當部分是腳部凍傷。

給當兵的穿小鞋是要打敗仗的。

12月初,蘇聯用36列軍用列車秘密從後方將部隊調運到莫斯科附近。

6日,蘇軍展開反攻,德軍遭到了開戰以來第一次重大打擊,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莫斯科戰役之後,受到重大損失的德國軍隊為奪取蘇聯南方的糧食和石油,轉而進攻蘇聯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蘇聯鐵路每天向前線運送1300車物資和裝備,僅1942年8-10月,鐵路向斯大林格勒前線運送的燃料就達到16000車,為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與此同時,淪陷區的鐵路工人在鐵路沿線進行破壞活動。列寧格勒保衛戰期間,奧爾沙機務段的一支游擊隊破壞了93列軍用列車、118臺機車以及大量貨車。莫斯科鐵道學院的一名大學生帕夫洛夫率領一支游擊隊,在1941-1943年期間顛覆了128列納粹軍用列車。

游擊隊的活動把德軍後勤補給搞得焦頭爛額。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每天最少需要補給75列物資,但實際上最多隻有40列,最少時僅25列,北方集團軍群每天需要30列,實際僅有10列。隨著戰爭的拖延,德軍前線的物資供應日趨緊張。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蘇軍轉入戰略反攻。

隨著蘇軍轉入反攻,鐵路部門和鐵道兵一起搶修線路,及時將武器彈藥輸送到前方。1943年鐵路共運送武器彈藥300萬噸, 燃料330萬噸。戰爭期間,蘇聯鐵路共向前線發運了44.3萬列物資和裝備。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戰後,斯大林主導建立社會主義陣營與西方抗衡,於1953年病逝,留下一生功過任人評說。

卡岡諾維奇因在二戰期間指揮鐵路運輸工作成績突出,被授予勞動英雄稱號。由於他的猶太人身份,卡岡諾維奇在戰後未受重用,一直作為中央主席團成員。

因為和莫洛托夫、馬林科夫等人密謀推翻赫魯曉夫,1961年卡岡諾維奇被開除出黨,住在莫斯科的一所公寓內靠養老金生活,1991年去世。他是蘇聯早期領導人中唯一看到了聯盟解體的人。

卡拉什尼科夫一生致力於槍械設計,於2013年去世,留下一句名言:"造成罪孽的不是槍,而是扣動扳機的人。"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長期以來一些人認為,蘇聯能戰勝強大的納粹德國,全憑嚴寒的天氣。其實,真正的嚴寒是在戰前的1940年,那年冬天莫斯科的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2.1度。

1941年的第一場雪,並沒有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些。那年12月大部分時間最低氣溫在零下20度左右,只有短時間達到零下28-30度,與平常年份沒有大的差異。只是希特勒對形勢估計不足,後勤保障沒有跟上,導致大批士兵被凍傷,裝備被凍住。

蘇聯鐵路舊事:二戰中,拖垮德國的不僅是天氣,還有鐵路

二戰期間蘇聯之所以能夠戰勝納粹德國,一是因為軍民頑強的抵抗。德軍攻佔每一座城市都要經過血戰並付出巨大代價,閃電戰的優勢逐漸喪失。

二是蘇聯有廣闊的戰略縱深,遠東、中亞、高加索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戰前蘇聯在這些地區就開始工業佈局,開戰後又將大批企業遷移到後方,加上美英對蘇聯的援助,蘇聯的工業生產和後勤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蘇聯人口是德國的兩倍,具備與德國長期消耗的實力。納粹德國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打垮蘇聯,雙方陷入消耗戰,蘇聯就能拖垮納粹德國。

蘇聯有沙皇時期留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以及戰前建成的土西鐵路等重要幹線,已經形成了以莫斯科為中心、向各方輻射的鐵路網。鐵路就像一條條鋼鐵動脈,將遠東、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裝備和糧食,以及後方的兵員源源不斷運到前線,支撐著衛國戰爭取得最後的勝利。

我是不易君子優質作者雨笠煙蓑更多我的文章可參見:

*創作不易,歡迎打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