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入戏太深深了情


秦始皇叫“嬴政”和他儿子叫“扶苏”、“胡亥”并不矛盾。

秦始皇的祖先,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叫“女修”。女修的后人大费和大禹一起平水患有功,帝舜赐姓嬴氏。到了西周,赢姓的非子为周孝王养王有功,于是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即以秦地为邑,秦非子是居于犬丘,号“嬴秦”。

也就是说,秦国以“嬴”为“姓”。“秦”是封地,也是国名,按当时的称呼制度,“秦”就是“氏”。同“姓”表示来自同一血缘关系的集团,但一个“姓”可能会分支出许多不同的“氏”,“氏”是先秦之前贵族男子的标志。天子或诸侯分封给臣下土地,就是另立一个新宗,这个新宗需要有个名称,就是“氏”。此外还有几种命氏的方法:一以字为氏,即以祖父的字作为氏;二是以官为氏,即以祖先官名作为氏;三是以邑为氏,就是以分封的城邑名为氏。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按先秦的称呼,可以称之为:公子扶苏。扶苏也姓“嬴”,只是扶苏还没来得及有个氏就死了。

“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继位前也可以称为:公子胡亥,是扶苏异母弟弟,庶出,也姓“嬴”,表示和他的父亲始皇帝还有兄长扶苏都是同一血缘集团的。


沅汰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嬴政是个错误的叫法

我们老说秦王嬴政,其实这是一个错得离谱的叫法。为什么呢?“嬴”是秦始皇的姓,“政”是他的名,放在今天,姓+名当然就叫“嬴政”了。可是先秦不是这样叫的,先秦没有一个人的称谓是姓+名,一般情况下是氏+名。

今天姓与氏已经不分了,合称姓氏,但是先秦分得很清楚。这两者的区别,相当于是大家族与小家族的分别,比如嬴姓,不仅秦国是嬴姓,赵国也是嬴性,两国是有共同祖先的。大家就没看到哪个赵国国王被称为“嬴某某”,因为姓是不用来称呼的。

第二,不叫“嬴政”叫什么呢?

秦始皇不叫嬴政,那么要叫什么呢?

《史记》里面说,秦始皇出生后,以赵为氏,称为赵政。那么赵政的叫法对不对呢?

也对,也不对。

先秦的姓氏学非常复杂。我说个大概。

有几种情况下,名字前面不加“氏”。

第一种情况,国君不称氏而称国。你一旦当上国君,以前的“氏”就不用了,改用国名。比如秦始皇最早叫赵政,当上秦王后,就不能叫赵政了,而是叫“秦王政“或“秦政”。

第二种情况,公子不称氏而称国。公子就是国君之子,也不加姓氏,而是加国名。

第三种情况,公孙不称氏而称国。公孙就是公子的儿子,同样不加姓氏,而是用国名。

好了,下面我说说,秦始皇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叫“赵政”。

秦始皇出生时,他的曾祖父是秦昭王,祖父安国君是太子,也就是“公子”,父亲子楚是安国君的儿子,也就是“公孙”。秦王、公子、公孙都不在名字前加“氏”,秦始皇刚出生时,是第四代,不属于“国君”、“公子”、“公孙”之列,所以可以有一个“氏”,他以“赵”为氏,称为赵政。

但是,随着他身份的变化。成为“公孙”、“公子”之后,就不能再用“赵”氏了,而应称为“公孙政”、“公子政”,或者加个‘秦’字,即“秦公子政”、“秦公孙政”。成为国君后,则称为“秦王政”。

第三,扶苏与胡亥都是名,没有氏

扶苏与胡亥是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不是姓“扶”名“苏”,胡亥,也不是姓“胡”名“亥”。扶苏与胡亥都是名字,不涉及姓氏。

有人把扶苏称为“嬴扶苏”,胡亥称为“嬴胡亥”,大错。扶苏与胡亥都是皇子,但是依传统一般仍是称为“公子”。因此,扶苏的正确称呼是“公子扶苏”或“秦公子扶苏”,胡亥的正确称呼是“公子胡亥”或“秦公子胡亥”。


君山话史


秦始皇叫嬴政,这个大家都知道。他的两个比较出名的儿子,一个叫扶苏,一个叫胡亥。一个姓“扶”、一个姓“胡”。其实不是这样的,扶苏和胡亥都姓“赢”。只是没有人直呼他们大名,因为秦朝时,大臣们称呼皇帝的儿子都是在“公子”二字的后面加皇子的名。比如“公子扶苏”、“公子胡亥”、 “公子将闾”。这就像我们现在看清朝电视剧,称呼皇子都是在排行后面加个“爷”字。比如:“四爷”、“八爷”、“十三爷”。

后来人们就习惯了这种称呼,把赢扶苏称之为“扶苏”,把赢胡亥称之为“胡亥”。就有了老爸姓赢,一个儿子姓扶、一个儿子姓胡的错觉。不知道的还以为秦始皇被绿了多少次呢。

既然聊到这个话题,就顺便说说扶苏和胡亥这哥俩吧!

扶苏,赢姓。秦始皇长子,是一个刚毅勇武,而且还挺仁义的皇子,是大秦帝国的法定继承人。

秦始皇时期,市井间有人议论秦始皇的暴政。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大罪。秦始皇知道后,对此事进行了彻底的“追究”。严刑之下人人互相揭发,最终株连了460多人,这些人的下场只有死。

之后,扶苏借此事劝谏秦始皇,大概意思是:我大秦天下初定,还有很多人心没能完全归顺,父王应该以仁治国,不要加剧百姓对朝廷的怨恨,像上次坑杀460余人这种事,还是谨慎一些的好。

秦始皇一听,你这是委婉的说我暴政啊!言外之意是那460多人说的对,我就是个暴君呗?既然咱们爷俩政见你不一样,你就别在我旁边了,上远处玩去吧。

于是下令将扶苏派往边关,让他去跟蒙恬修长城了,同时也抵御匈奴。

转眼间两年过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危,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扶苏,让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继承皇位。

秦始皇驾崩的时候,李斯和赵高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会对他们不利,于是就篡改了遗诏,立扶苏的弟弟胡亥为太子。并伪造了另一份遗诏寄给扶苏,这封遗诏上的内容是命扶苏自尽。

在那个“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扶苏就这样结束了一生。扶苏死后不久,胡亥登基,就是有名的“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

赢胡亥、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秦朝的第二位皇帝,性格暴虐。扶苏死后,在李斯和赵高等人的拥立下,登上皇位。

赵高力保胡亥的原因是,胡亥从小就跟着赵高学习狱法,也就是说两人是师徒关系。

公元210年,秦始皇巡游的时候胡亥是随驾的。当秦始皇病危的时候,赵高和李斯等人就已经开始筹划帮胡亥篡位的事情了。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秘不发丧,假传圣旨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当时不仅仅逼死了扶苏,同时把20多个兄弟姐妹都给杀了,残暴的本性从这时候就开始暴露了。

胡亥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安葬秦始皇,在秦始皇下葬的时候,胡亥说:先帝没有子嗣的嫔妃们,放她们出宫不合适,就让她们全部殉葬吧!

一句话,就把几十位嫔妃送上了黄泉路。

三年后,公元前207年,由于胡亥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同时,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老贵族们也都展开了“复国运动”。

在大势已去的时候,最讽刺的一幕出现了:曾经自己的老师赵高不顾一切的保自己登基,现在,老师赵高的心腹上门来逼自己自杀。二十四岁的胡亥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结局居然和哥哥扶苏一样,都是被逼自尽,到头来只是比扶苏多当了三年皇帝而已。

后世给扶苏和胡亥的评价截然相反。一提起扶苏,就是仁义公子形象;一提起胡亥,就是残虐暴君形象。不管评价如何,冥冥中注定,兄弟俩都是悲剧人生。


无笔


  


 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区分“姓”和“氏”之间的区别: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经历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在母系社会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防止同宗结婚,所以有八个主要姓氏:姬、姜、姚、妫、姒、嬴、妘、姞。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八个姓氏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姓”下有一个分支,即“氏”;先秦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称呼通常有3种叫法,即姓+氏+名,但是古人称谓和记述大多使用名。

  作为赢王政的长子,扶苏名称的来历非常有趣。“扶苏”取自《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指树木枝叶茂盛的样子。嬴政用这个词给此子命名,这表明他对扶苏的爱,也寄予了厚望。我们知道扶苏的最终结果是因为多次劝谏秦始皇,引起他的不满,并被送往边境协助大将蒙恬守长城。最终,最后被胡亥联合赵高修改诏书及旨意后,饮鸩而亡。

  胡亥,根据历史资料推测,胡亥的母亲很可能是羌人,被称为胡姬,胡亥出生于亥时,因此被取名为胡亥 。

  嬴政及其宠爱胡亥,几乎每次东巡的时候都让胡亥伴其左右。同时,胡亥宦官赵高的学生,在秦始皇病逝后,赵高怂恿胡亥勾结丞相李斯,阴谋篡改遗诏,私自立胡亥为太子,逼扶苏自杀。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明了的,扶苏就是赵扶苏,胡亥就是赵胡亥,扶苏、胡亥不含氏;赵扶苏、赵胡亥含有氏。

大家明白了吗。


读书俱乐部


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都不是一个姓吗?

这是一个单向思维的问题,稍微翻翻历史答案自明,但问题却带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首先还是回答问题。秦始皇姓赢,名政。那时候的人没有字一说,就是姓加名。扶苏和胡亥都是名,他们的姓都是赢,全名当然是赢扶苏和赢胡亥。只是古时候的称谓都讲究简练,能少用一个字绝不会多用一个标点(当然,那时候也没有标点)。君不见,那是的人物不大都是两个字吗?嬴政、李斯、韩非、白起和廉颇,哪一个不是很简练的称谓。类似司马错、诸葛亮这些三个字的,都是人家本来就是复姓的原因,实在无法精简了。所以,扶苏也好,胡亥也罢,都是赢姓,没有任何问题的。

说到赢这个姓氏,有一个很古老的历史。远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个意思,也是分开使用。姓在前,是根本,氏在后,是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分支。赢姓源远流长,据传来自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皋陶生于山西洪洞(一说曲阜),舜因而赐以嬴姓。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赢赵氏和赢秦氏,也就是秦国这一支。赵国那一支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伯益的十五世孙。《史记》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秦国之支的祖先是非子,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非子因功封于秦亭,后来发展成为秦国,非子又称秦非子。所以赵国和秦国渊源很深,祖上实际上是一家人。

赢姓有这么久远的历史,那么为什么现代社会又很少见姓赢的人呢?笔者的观点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跟赵高灭秦有关。赵高历史上的大奸臣,大反派。在利用秦王嬴政的信任谋得高位,但在嬴政去世后一改面目,不仅篡权搞得秦帝国二世而亡,而且还干了一件很令人咋舌的事情,就是灭秦,说直白点就是大肆屠杀赢姓皇族!秦二世上台后,在赵高的怂恿下大肆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只要是赢姓的皇族几乎是一个不留,尽数屠杀。秦始皇的儿子、女儿,包括嫁出去的,都抓起来腰斩。最后秦二世本人也被赵高谋杀,赢秦皇族几乎尽数消失。其二是少数从这个劫难中逃出的赢姓分散在全国各地,因为要躲避来自朝廷打击和六国贵族的仇杀,纷纷隐姓改名,于是能够坚持使用祖姓的就不多了。赢姓之所以这么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族内残杀的缘故,毕竟秦赵祖上是一家呀。



周周说古今


他的两个儿子,乃嬴姓秦氏,名扶苏和胡亥。

长子“扶苏”,应取自《诗经》中一首经典的郑国民间情歌——《山有扶苏》,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约会时与爱人的打情骂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意思是说:

高山上面有大树,荷花长在低洼地。不见子都美男子,倒碰上个狂妄笨东西。

高山上面有青松,荭草长在低洼地。美男子充不曾见,倒来了个狡猾色小子。

由此可以推断,始皇帝与扶苏之母(应为楚女)或许有过一段甜蜜而浪漫的爱情,他对他们这爱情结晶当然更是十分疼爱,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才将其取名为“扶苏”,希望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幼子胡亥的母亲则可能是胡人,被称为胡姬,应颇有风情而受宠,而胡亥出生于亥时,故被取名为胡亥。


千古名将英雄梦


我来科普一下这三位人物的身份吧!

问的问题有点低端。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1-2] ,秦庄襄王之子。 [3]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

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阿川见闻


秦始皇全名叫嬴政,赢是姓,政是单名,秦国的国君都是嬴姓,同时因为秦始皇在赵国出生的原因,他又是赵氏。先秦时代,姓氏是分开的。

对于秦始皇的儿子来说,他们自然也都是嬴姓,因此秦始皇的两个儿子,一个全名应该叫嬴扶苏,一个叫嬴胡亥,只不过因为史记的影响,后人自然地忽略了扶苏和胡亥的姓。

当然,我们现在不要看扶苏和胡亥这两个字看起来不知所云,莫名其妙的样子。需知古人取名,也是很有讲究的。

扶苏二字来源于《诗经》,《诗经 国风 郑风》中有《山有扶苏》,诗中说道: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里面“扶苏”是用来形容树木枝叶茂盛,由此可见,扶苏之意,乃蕴含了秦始皇对儿子的无限期望。

至于胡亥的名字由来,目前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胡姬在亥时生出来的,这有可能是秦始皇后来子女越生越多,取名比较随意的缘故。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嬴政这一叫法最早见于西汉扬雄所著的《扬子法言》重黎卷第十:或問:“嬴政二十六載,天下擅秦。秦十五載而楚,楚五載而漢。五十載之際,而天下三擅,天邪?人邪?”而在之前的古代文献中并未见嬴政这一叫法。

嬴政是后人将先秦时期的姓和氏搞混乱以后的叫法,并不符合先秦时期人物的称呼习惯。古人的名称由姓、氏、名、字、号等部分组成,在先秦时期,男子一般称氏名,而非姓名。比如姜太公,姓姜,氏吕,名尚,别名望,字子牙,号飞熊,按先秦习惯,他应该叫吕尚或者是吕望,而姜尚、姜子牙是后人对他的称呼,当时人是不会这么称呼他的。

姓和氏,先有姓后有氏,姓别婚姻,氏别尊卑,男子称氏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古时男子都以有自己一块封地或是有个一官半职为荣,这意味着自己也是上流社会一分子了,因而大都以自己的封地或者官职为氏。姓不会变,而氏是会随着封地或者官职的变化而改变的。例如信陵君魏无忌的祖先毕公高被周武王封于毕,以毕为氏,及至毕万,被晋献公封于魏,遂称魏氏,后代皆以魏为氏,不再称毕氏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始皇是赵氏,这其实是错误的说法。秦始皇的祖先获封于秦,当然是以秦为氏了,即使有同宗在之前封为赵氏,自秦之后秦国公族也不会再攀附同宗称自己是赵氏了,何况后来秦氏还先于赵氏跻身诸侯之列,更无可能自贬身份称赵氏了。因此说秦始皇叫赵政不是无心的谬误就是有意的贬称。

那秦始皇是否就叫秦政呢?也不尽然。诸侯公族的叫法跟普通士大夫又是有区别的,一般是以他跟国君的关系加上他的名来称呼,而把氏省略,所以在《东周列国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公子某、公孙某、公叔某、王子某、王孙某等等名称,如果是其他诸侯国的人称呼他们时前面还要加上国名。例如晋文公没即位前,晋国人称他为公子重耳,其他诸侯国的人称他为晋公子重耳。秦始皇呢,在他爷爷孝文王在位时叫王孙政,但他爷爷只做了三天国王就死了,他爸爸庄襄王即位,他从王孙政变成了王子政,过了三年他爸也死了,轮到他做了国君,就叫秦王政了,他的两个儿子当然就叫王子扶苏和王子胡亥了。

秦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取消了分封制,以封地取氏便成了历史。汉初休养生息之后人口大幅增长,氏也就不再显得尊贵了,逐渐被当成姓来使用了,而原来的姓则几乎无人关注了。因此,追根溯源,今天我们大多数人所用的姓名其实是氏名,并不是真正的姓名。


唐辽金元明清


扶苏、胡亥都不是姓氏,都是名字。

先秦也没有赢政这种说法,这是错误的说法。秦始皇是赢姓、赵氏、名政,史书中多称其为赵政。

先秦传统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姓者,就是“统其祖考之所自出”,表示家族的血统;氏者,即“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表示同一家族的小宗分支。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所以秦国其实是嬴姓的分支。

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要称秦始皇的氏,而不是他的姓。

最好的证据就是《史记》。司马迁在提到秦始皇时,一律都称其为赵政。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直到唐朝的司马贞在做《史记索隐》时,仍然说:“生于赵,故名赵政。一曰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 由此可见,秦始皇的确切称呼是赵政。

至于胡亥、扶苏,都是嬴姓、赵氏。《史记·秦本纪》是这么写的: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为二世皇帝。

很清楚:这里说的是秦王政,而不是秦王赢政,说的是秦始皇的名字;对应的胡亥也是名字。

总而言之,姓氏的问题是先秦历史的常识,希望大家能知道这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