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諸侯為什麼要分封劉邦?

魏武帝曹公


秦漢通史,我來講史。

秦結束了中國歷史上的亂世,然大秦一統卻二世而亡,緊接著又出現了神奇的一幕:“楚漢爭霸”。注意,這個楚漢爭霸是打引號的,因為當時之局勢仍然屬於諸侯混戰局面,而楚是最強勢力,漢是笑到最後的一路諸侯。

其時各路諸侯奉楚懷王為尊,由項羽名義上節制進行伐秦大戰,項羽領導鉅鹿之戰打垮了秦帝國。作為諸侯王之首,同時手握楚懷王的項羽,在戰後選擇了分封十八路諸侯王,而劉邦被封為了漢王。那麼項羽為什麼要封劉邦呢?我將依據史料做以下兩方面分析:

01,行分封:時勢所迫下的非常之舉;

自項氏豎起一杆“楚國正統”的大旗後,直接或間接的吸收了不少地方勢力,而其他勢力也紛紛表示配合,劉邦便是其中之一。

在整個滅秦大戰中,項家軍發揮的作用確實非其他諸侯所能及,這也是其他諸侯畏懼項羽的癥結所在。項家軍戰爭中雖表現出色,但在治理上卻極為鬆散,反觀其他諸侯,所到之處開通政令行政事,瞬間便把地方優勢握在手中。

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王的勢力又會如何增長呢?當然是日益壯大,在項羽分封之時,各諸侯王的勢力範圍已經形成。而項羽雖然身為所謂的盟主,但無法下手與諸侯王多利,他知道寡不敵眾。

剛滅秦,項家軍主力需要修整,而滅秦之後諸侯王之間的矛盾勢必要泛化。項羽自身又無法真正統治這些人,且不能動手攻打與之奪利,這種情況下只能以楚懷王之恩惠為理由,以分封諸侯王為藉口,大肆分封十八路諸侯以安定局勢。舉個簡單的例子,秦將章邯代表著秦朝軍隊勢力,乃是所封十八路諸侯王之一。

02,封漢王:深思熟慮後的特殊手段;

在推行分封的過程當中,當時的沛公劉季也就是後來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被分封為了漢王。其實項羽對待諸侯王的態度來看,並沒有表現出他對劉邦刮目相待,似乎是一視同仁,但關鍵就在這裡。

項羽在推行分封的過程當中,並沒有展現出絲毫的隨意性,目的性很明確。即將勢力強大的諸侯調離勢力範圍,將團隊硬核的封到邊緣地帶,整個分封按照大小交錯、強弱隔離的原則進行。譬如,劉邦團隊硬核,被封為漢王,前往其時蠻荒煙瘴的巴蜀之地,注意有一道天然的自然屏障阻擋劉邦復入關。

注意,這裡並沒有單獨針對劉邦,而是針對著所有被分封的諸侯王。只不過,項羽在對待劉邦的行為舉動上,多了幾層考慮,一是因為劉邦先前入過關中,二是因為劉邦胸懷大志團隊硬核。深思熟慮後的項羽,將劉邦擱置在巴蜀之地,讓蜀道成為天然的阻擊屏障,防範劉邦進犯。

但即便是如此,項羽也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義帝(前楚王)一死,討伐項羽之聲遍佈各地,劉邦則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最終率諸侯之力使項羽敗亡,一代戰神於烏江隕落。


秦漢通史


因為項羽創造的經典戰役“鉅鹿之戰”,打敗了秦國僅剩下來的一支精銳部隊(由秦國名將章邯領導下的酈山囚徒),另一支遠征南粵的軍隊是指望不上了。

這一戰,項羽俘虜了章邯,坑殺了40萬將士,秦國再也無力抵抗,項羽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義軍盟主了。

但是,在進軍秦國之前,楚懷王與眾諸侯約定,誰先攻入函谷關(咸陽),就先封誰為王。

項羽的軍隊是眾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支,本來他是可以第一個攻入函谷關的,而且也沒有誰敢和其爭。

可是狂妄自大的項羽認為,函谷關不堪一擊,沒有多少兵力駐守,不值得他去攻打。

他心中真正的目標是章邯率領的40萬秦軍,就好比高手喜歡高手一樣,惺惺相惜,能夠戰勝對方是給自己最大的榮譽。

“鉅鹿之戰”大敗秦軍之後,劉邦也馬不停蹄的趕到了函谷關,無力抵抗的秦二世子嬰打開城門迎接了劉邦。

劉邦就這樣順利的進入了咸陽。

本來,按照約定,劉邦先入咸陽理應封王的。但是,經過“鉅鹿之戰”後,項羽的勢力和威望得到空前的提升,封他為王,也是眾望所歸的。而且,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劉邦也意識到自己實力遠遠不如項羽,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把這個“王”讓給項羽。

項羽進入咸陽後,自封為“西楚霸王”,大封功臣。原本六國的諸侯,基本都復國封王,手下的將領也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

作為義軍一份子的劉邦在對秦作戰中也付出了不少,而且這次主動讓出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就這兩點,“封王”也不為過。如果不封劉邦的話,會引起其他諸侯的猜忌,也可能逼的劉邦造反,到那時,天下又會大亂了。這就逼的項羽不得不封劉邦為王了,但是被分封到窮苦貧瘠,道路崎嶇,人口稀少的巴蜀之地,做他的“漢王”去了。

歡迎閱讀加關注,謝謝!


歷史舊聞


項羽和劉邦是爭奪天下之路上的一對老冤家,但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項羽仍然給劉邦封了漢中王。至於為什麼要給自己最大的對手分封諸侯,這中間項羽有他自己的考慮:

一、懷王之約,劉邦先入咸陽,有功勞在身

在天下諸侯會盟,起兵伐秦的時候,楚懷王明確提出“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方案,這個約定得到了大家的公認。後來,雖然項羽是對抗秦軍的絕對主力,鉅鹿之戰讓各路諸侯心服口服,但是劉邦畢竟先進入關中,拿下了咸陽,並且和關中百姓定下了“約法三章”,迅速穩定了關中秩序。這是無法抹去的功勞,項羽如果不分封,難堵天下悠悠之口。

二、鴻門宴失敗,項羽不能再有過激舉動

項羽要除掉劉邦,“鴻門宴”是最好的機會,但是最終失敗了,而且弄得天下皆知。這件事產生很不好的影響,對於項羽的名聲打擊非常大。如果這時候項羽繼續明目張膽地針對劉邦,那麼會讓其他諸侯產生兔死狐悲的感覺,對於項羽的統治非常不利,出於安撫各路諸侯的考慮,項羽需要給劉邦分封。

三、提前部署,自信能夠壓制劉邦

諸侯是分封了,不過地盤卻不怎麼樣。劉邦是漢中王,分封的地方是漢中和巴蜀這塊。這塊區域當時屬於偏遠地區,遠離中原核心地帶,而且經濟上也不算富庶,地廣人稀。同時項羽在劉邦的北面分封了章邯、司馬欣、董翳(yi四聲)三個秦朝降將,合稱“三秦”,將劉邦北上關中的道路堵得死死的。這樣的安排,基本上把劉邦囚禁在西南一隅,再也沒有可能爭奪天下,這也是項羽能放心分封劉邦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項羽給劉邦分封諸侯,是出於天下輿論和自身統治的考慮,在實際操作中,通過種種手段防範和鉗制劉邦,可謂機關算盡。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劉邦擁有韓信,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將項羽的如意算盤打得粉碎。


歷史步行街


前言:大秦帝國沒能按始皇帝的意願傳萬世,在秦二世手中就徹底轟塌了,天下英雄群雄逐鹿,或為一時之名,或謀一世功業,在眾多的勢力中項羽與劉邦最為傳奇,在面對秦始皇出巡之時所見的場面,項羽說了句氣勢磅礴的豪言:彼可取而代也!而在沛縣的劉邦也發出了勵志的話語:大丈夫當如此也!

正是這兩位在秦末漢初的舞臺上書寫了自己的傳奇,項羽傲視群雄,借楚懷王之口分封一眾諸侯,成就西楚霸王之名,而劉邦憑藉屢戰屢敗卻能屢敗屢戰,最後贏得勝利,那麼在西楚霸王分封諸侯之時,項羽為什麼也分封劉邦,而不是收編或者是圍剿?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出於道義上的需要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項羽之所以能在分散的各勢力中獨佔鰲頭,很大原因是有楚懷王這張“王牌”,當然了,他本人及所屬的項家軍確實夠牛氣,攻打城池的強悍做法讓其他勢力膽寒,這也就可以解釋他項羽為什麼敢“負約”楚懷王的決定,那麼項羽負約之後就徹底背離楚懷王了呢?沒有!因為在項羽叔侄起事時,其謀士范增就點破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得癥結所在,沒有樹立群雄響應的人物存在,其凝聚力效果顯然要差得許多。

而劉邦進入關中是履行了楚懷王的遊戲規則,道理上講劉邦成為關中王實至名歸,可是項羽呢,既不肯全面否決楚懷王的決定,也不捨讓劉邦入關中為王,於是聽從范增之言,將劉邦的關中王變為了漢王,地方是巴蜀地區,從地理位置上講也是關中王,典型的偷換概念,他這麼做的目的就一個:改恐諸侯叛之。因為雖然其實力不俗,但是架不住群狼環伺的危險。

將威脅降為最低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

項羽真的沒有將劉邦放在眼裡?錯!從他分封劉邦為漢王時起,項羽就沒有小瞧過劉邦,怎麼看出來的呢?首先,是巴蜀之地,按項羽與范增的想法,巴蜀之地多有瘴氣,且山高路遠,民風也趨於彪悍,靠著劉邦的那點人馬去巴蜀成不了氣候。

其次,是不是項羽就此高枕無憂了?當然沒有!

他的做法是三分關中,而且讓前秦將鉗制住劉邦。為什麼其他諸侯項羽沒有這麼上心?僅僅是因為他聽從了范增的建議?鴻門宴上有的是當場誅殺劉邦的機會,項羽為何無動於衷?要麼當時項羽沒把劉邦作為強勁對手,要麼就是對於范增的陰謀論不屑,可為什麼將劉邦分封到外地去,卻要與范增分析後,作出此決定?就是要將未來的威脅降到最低。

先成就別人才能成就自己

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項羽自己想往上爬得有階梯,該怎麼做呢?先提高楚懷王的地位,再大封各個諸侯,什麼理由呢?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就是說打了這麼久的仗,都是大家的功勞,這“大家”的人員範圍當然也包括自己,那為什麼也要抬高楚懷王呢?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就是楚懷王雖然沒有出力,但是天下安定了,自然也有大家共主楚懷王的一杯羹,其他諸侯對於這樣的美事自然也是樂見其成,而在推翻暴秦的諸多諸侯中,劉邦顯然也是在其中的,這樣的情況下,劉邦被分封也就不奇怪了。

結語:在楚漢相爭塵埃落定之時,似乎都在覺得項羽除了匹夫之勇之外,就是婦人之仁,其他的就沒有什麼閃光點,甚至可以貼上莽漢的標籤,真是這樣的話他能把楚營打造得那麼強悍?可見項羽只是剛愎自用,自我感覺良好的猛人而已,對待劉邦分封一事就是一個例證。


相關史料:

《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


農夫說歷史


老易說事,偏愛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項羽與劉邦是一對歷史名人,相生相殺,最後給世人上演了一部蕩氣迴腸的《楚漢相爭》。他們都是一時豪傑,但是在命運的安排下、在政治上的競爭中,他們駛向了不同的人生結局,讓人無限感慨

有人說項羽與劉邦是政治對手,為什麼還要分封劉邦呢?這不是給自己添堵嗎?不是自找麻煩嗎?

這樣的邏輯基礎是有一定的錯誤的:

首先,項羽分封劉邦的時候,也並不確定劉邦就是那個致他於死地的人。

其次,項羽不分封劉邦,同樣要分封其他人,也可能會出現另一個“劉邦”

最後,分封劉邦的事還真不是項羽可以決定的。

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從古代的封建制度開始說起。眾所周知,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從禪讓制到分封制,再到集權制,逐步演變的。


秦始皇消滅六國,其實就是為了結束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制。所以,其實秦末大亂的本質是一種新舊制度文化的衝突。

如果“分封制”被否定了。那麼項羽反秦就沒有了“理論基礎”,復國?復國就是恢復分封制。同樣,沒有“分封制”的政治制度的保障,項羽反秦也很難結成政治同盟。

雖然我們在歷史故事中看到的是“項羽反秦”的英雄氣概,但是當時反秦的真不是項羽一個人,也不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一個國家。而是原來的分封諸侯國組成的政治聯盟。這就好比《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樣。他們是一個團隊。

但是,任何一個團隊群龍無首顯然是不行的。項羽因為其出色的軍事能力和背後強大的軍事實力,被奉為諸侯之首。但他也只是總經理,不是董事長。換句話說,項羽只是諸侯王,還不是天子

就跟春秋戰國時期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一樣話,語權十足,但是“最高領導”的名分依然不屬於他們


反秦的時候,實際上是有天下“共主”的。這個“共主”是誰呢?就是楚懷王!由於周天子已經被秦始皇消滅的乾乾淨淨了,所以楚懷王被選舉出來當了這個名義上的最高領導

楚懷王有一個著名的政治:“承諾先攻入咸陽的人封關中王!”歷史上正是劉邦他們率先攻入咸陽的

所以按照原先的政治約定,劉邦封王是不為過的

但是劉邦當時顯然是沒有底氣去搶項羽嘴裡的肥肉的,所以乖乖地把主動權交給項羽

那麼項羽當時不分封劉邦可行嗎?顯然是不符合政治邏輯的

一、有功不封,難以服眾

二、不封諸侯就破壞了政治綱領

三、獨裁過份會引起內部矛盾、增加政治風險


又有網友會問,那我封別人可以就是不封劉邦,不行嗎?對此,我只能說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中鐵下心把劉邦殺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所以,歷史就是歷史,是容不得假設的。我們作為一個後來者,是可以看到結局,看到歷史的趨勢的。但是,項羽他不能,他只能基於自我的認識去判斷,或許,在“西楚霸王”心中,從來沒有真正地把劉邦當作一個同等次的對手,但恰恰是劉邦,讓項羽最後“無顏見江東父”,這就是歷史的奇妙之處。


老易說事


公元前206年,在項羽攻破函谷關前,劉邦已率先攻破咸陽,當時,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將全國分成18個王國,其中那個也分封了劉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道義,人心需要。

在攻破咸陽之前,楚懷王就曾昭告天下“先入咸陽者為王”。

這個昭告對於號召天下破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當時項羽並沒有明確反對,默認了這個昭告。後來,劉邦率先攻破咸陽,並一路宣傳,且與百姓約法三章,不僅在道義上佔了上風,而且也極大地贏得了人心。當時,雖然項羽的實力佔據了上風,但是一舉消滅各路諸侯還是不能如願的。因此只能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抉擇。而分封劉邦不僅可以贏得道義上贏得百姓的支持,也為下一步逐一消滅諸侯預留時間。

二、陽謀,明封暗削。

劉邦攻破咸陽後,已經擁有軍隊20餘萬人,在各路破秦軍隊中屬於中上等實力。在各路諸侯中,項羽對於劉邦是最不放心的。而當時項羽又不能直接控制住劉邦,只能用計暗中消弱劉邦的實力,所以項羽把劉邦分封為漢王,封地卻在巴蜀之地,並且兵力也被削到3萬,劉邦氣不過,但是又不能與項羽的80萬大軍抗衡,只能乖乖去封地。

項羽這種明封暗削的計謀可以說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鉗制,藉機消滅。

用陽謀消弱劉邦實力只是分封的第一步,第二步徹底消滅劉邦才是項羽的根本目的。項羽一直認為巴蜀之地是蠻荒之地,民風不開化,不僅地勢崎嶇,而且出兵也困難。同時,劉邦的士兵大多是中原的,遠離家鄉本就有很多怨言,初到巴蜀肯定會水土不服,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有一部分士兵會選擇離開劉邦。這是從內部鉗制,借分封暗中消滅劉邦。在外部,項羽又將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封為雍王、司馬欣封為賽王、董義封為翟王,全都在劉邦封地外圍,進一步對劉邦進行鉗制。


從整個分封看,分劉邦為漢王就是通過陽謀將劉邦逐漸消滅的過程。這樣做既可以贏得道義上的支持,又可以達到最終消滅劉邦的目的,只是最後劉邦有三傑輔佐,才能一路凱歌贏得最後的勝利


平哥智慧分享


只要自負的人都會這麼做的,何況是項羽,他不這麼做就不是楚霸王了~~~~


項羽是好人,可惜太自負了!劉邦是小人,太懂得招攬人心了!

其實說項羽分封諸侯這個說法並不太準確,準確的來講,是項羽承認了各諸侯國的合法地位。

在項羽滅掉秦國之後,的確分了18家諸侯,但是在這些諸侯裡面,除了劉邦的巴蜀地盤和關中地盤等少數幾個,是項羽分給這些人封的王,大部分的地盤都是人家自己本來就佔有的地盤,你項羽只不過做個順水人情而已,那麼他為什麼要搞分封制呢?

其實分封制在當時算得上是大勢所趨,現在人們都認為全國大一統才是大勢所趨。但是在項羽那個年代,大家完全不這麼想,大家的看法恰恰相反,大家都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就滅亡在統一上,如果把全世界各個國家都統一了,搞一個地球聯邦大家會怎麼看呢?如果這個地球聯邦十幾年就完蛋了,大家又會不會覺得這個政權不合理呢?其實秦末的人,他們就是這麼想的。


會飛的豬000006


我們喜歡歷史的朋友基本上都知道項羽帶領聯軍推翻秦朝後,在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進入關中後項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開始分封各路諸侯,共分封了一十八路諸侯,加上其自身共十九路諸侯。

項羽之所以要分封各路諸侯,實際上是項羽所帶領的四十萬大軍,都是原其餘六國及其秦朝降軍,在攻進關中覆滅秦朝後,這些聯軍便開始相互間生疑,摩擦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項羽為暫時安撫各路諸侯,便開始分封各路諸侯了。

而且

當初項家軍所擁立的楚懷王曾昭告天下,凡是能率先攻取咸陽者為關中王,而劉邦雖說曾經向項羽借兵,但卻第一個到達咸陽的軍隊,按照楚懷王當初的約定,劉邦便應該為關中王。

而關中王的意義重大,咸陽又是當初天下之中心。項羽當然不會放心劉邦在關中為王,為了名義而不得不分封劉邦為諸侯之一。

在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死劉邦是其錯誤一,

而後又將劉邦分封到川蜀之地是其錯誤二,當時四川盆地已是天下有數的肥沃之地了,為劉邦日後起兵提供了堅實的糧食儲備。

想起劉邦與項羽見到秦始皇出巡後的感慨之言:

劉邦:大丈夫正當如是也!

項羽:彼可取而代之!

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呢?歡迎評論與關注!


史客浪


因為項羽不想讓劉邦得到“關中王”的稱號,故意偷換概念,封劉邦為“漢王”。

楚懷王本來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意思是:誰先進入關中,誰就是王。也就是劉邦應該被封為“關中王”。項羽既然不肯遵守約定,又不想承擔負約的惡名,就和范增謀劃辦法。

項羽最終的辦法是偷換概念,把關中等同於秦國,然後漢中和巴蜀也是秦國土地,所以把劉邦封為“漢王”,在巴蜀和漢中為王。

漢中在地理和生活環境上屬於南方,劉邦所帶領的北方軍隊(主要在蘇豫魯皖)極其不習慣,士兵逃亡嚴重,就連忠心的蕭何追趕韓信都被誤解為逃跑了。實際上,巴蜀和漢中,都是當年秦國流放犯人的地方,自然條件依然惡劣。項羽攻人攻心,手段相當毒辣。

劉邦和項羽的不同點:

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

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

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

劉邦有這麼大的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鼠目寸光的性格最終導致楚漢之爭的失敗。


大鵬帶你看古建


項羽所率領的楚軍是推翻秦王朝統治的重要軍事力量,而項羽之所以要起兵推翻秦王朝則是因為他希望復國。終項羽一生,他所奉行的都是恢復周天子的分封諸侯制度。即便他是西楚霸王,在某一個時間裡沒有人的力量可以與他相抗衡,但他依然沒有想過建議一個統一王朝,這就是他為什麼要分封諸侯的原因。據《史記》中所記載: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昂定河內,數有功,故立昂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淄。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涓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項羽所封諸侯中,如果簡單的劃分一下,那麼一類是秦降將,而另一類則是反秦勢力。在反秦勢力的諸王中,既有反秦領袖也有他們手下的將領,而至於項羽為的封王原則與立功大小其實並無關係,所憑的就是個人好惡。只不過劉邦是個例外。

劉邦之所以被封王,是因為早在之前就有過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這個王不是一般的諸侯之王,而是天下之王。而劉邦恰恰是比項羽提前進入了關中。按照約定來說,劉邦這個王本來應該是在項羽之上的,但因為項羽的勢力要大於劉邦,所以劉邦就暫時的選擇了退讓。而當時項羽雖然說是反秦勢力中最大的一方,但名義上他還是要聽從於懷王的。可懷王也深知,自己不能夠控制項羽,因此他需要找到一個能制衡項羽的力量,那這個力量就是劉邦。本來就有“先入關中者為王”這個約定,在有名義上的領袖懷王的支持,項羽不給劉邦封王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更何況在諸多的反秦勢力中,劉邦的勢力也是僅次於項羽的。所以給劉邦封王也是一種權力上的平衡。可劉邦所封的漢王其實上是項羽與范增所定的一個策略: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我們看這段話其實也就能夠找到項羽為什麼要封劉邦為王,而且封為漢王的一個根本原因所在。他與范增懷疑劉邦的目標是奪取天下,但因為之前有了約定,他們不想違背這個約定,擔心其他的諸侯反叛,所以不得已封劉邦為王。但他們給劉邦封的漢王所轄的勢力範圍是,巴蜀、漢中。之所以封這裡是因為這裡道路險阻,在他們看來並不利於奪取天下。把劉邦封在這裡的目的就是要把劉邦困於此處。而為了困劉邦於此處他們還安排了下一步棋。

那就是三分關中,由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來堵塞劉邦。封章邯三人於關中之地,一個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秦人,這裡屬於他們的故土。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作為阻擋劉邦逐鹿天下的第一道關卡。劉邦如果想逐鹿天下必須要經過漢中,可能夠抵擋劉邦的人在當時除了項羽之外,只有章邯有這個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項羽之所以封劉邦為王那是因為擔心諸侯反叛而不得已為之,但他與范增也做出了對策,把劉邦安排在了一個交通不便的地方,還安排章邯等人阻擋。但無論誰也想不到,劉邦後來會採用韓信暗度陳倉之計,從側面出擊,迅速的拿下關中,之後一步步的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夜。其實,就算有人想到告訴項羽了,項羽會信麼?在這個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嚴重,劉邦或許從來不是自己的威脅,他根本不會相信,劉邦能成為自己的終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