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诸侯为什么要分封刘邦?

魏武帝曹公


秦汉通史,我来讲史。

秦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乱世,然大秦一统却二世而亡,紧接着又出现了神奇的一幕:“楚汉争霸”。注意,这个楚汉争霸是打引号的,因为当时之局势仍然属于诸侯混战局面,而楚是最强势力,汉是笑到最后的一路诸侯。

其时各路诸侯奉楚怀王为尊,由项羽名义上节制进行伐秦大战,项羽领导巨鹿之战打垮了秦帝国。作为诸侯王之首,同时手握楚怀王的项羽,在战后选择了分封十八路诸侯王,而刘邦被封为了汉王。那么项羽为什么要封刘邦呢?我将依据史料做以下两方面分析:

01,行分封:时势所迫下的非常之举;

自项氏竖起一杆“楚国正统”的大旗后,直接或间接的吸收了不少地方势力,而其他势力也纷纷表示配合,刘邦便是其中之一。

在整个灭秦大战中,项家军发挥的作用确实非其他诸侯所能及,这也是其他诸侯畏惧项羽的症结所在。项家军战争中虽表现出色,但在治理上却极为松散,反观其他诸侯,所到之处开通政令行政事,瞬间便把地方优势握在手中。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王的势力又会如何增长呢?当然是日益壮大,在项羽分封之时,各诸侯王的势力范围已经形成。而项羽虽然身为所谓的盟主,但无法下手与诸侯王多利,他知道寡不敌众。

刚灭秦,项家军主力需要修整,而灭秦之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势必要泛化。项羽自身又无法真正统治这些人,且不能动手攻打与之夺利,这种情况下只能以楚怀王之恩惠为理由,以分封诸侯王为借口,大肆分封十八路诸侯以安定局势。举个简单的例子,秦将章邯代表着秦朝军队势力,乃是所封十八路诸侯王之一。

02,封汉王:深思熟虑后的特殊手段;

在推行分封的过程当中,当时的沛公刘季也就是后来的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被分封为了汉王。其实项羽对待诸侯王的态度来看,并没有表现出他对刘邦刮目相待,似乎是一视同仁,但关键就在这里。

项羽在推行分封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展现出丝毫的随意性,目的性很明确。即将势力强大的诸侯调离势力范围,将团队硬核的封到边缘地带,整个分封按照大小交错、强弱隔离的原则进行。譬如,刘邦团队硬核,被封为汉王,前往其时蛮荒烟瘴的巴蜀之地,注意有一道天然的自然屏障阻挡刘邦复入关。

注意,这里并没有单独针对刘邦,而是针对着所有被分封的诸侯王。只不过,项羽在对待刘邦的行为举动上,多了几层考虑,一是因为刘邦先前入过关中,二是因为刘邦胸怀大志团队硬核。深思熟虑后的项羽,将刘邦搁置在巴蜀之地,让蜀道成为天然的阻击屏障,防范刘邦进犯。

但即便是如此,项羽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义帝(前楚王)一死,讨伐项羽之声遍布各地,刘邦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最终率诸侯之力使项羽败亡,一代战神于乌江陨落。


秦汉通史


因为项羽创造的经典战役“巨鹿之战”,打败了秦国仅剩下来的一支精锐部队(由秦国名将章邯领导下的郦山囚徒),另一支远征南粤的军队是指望不上了。

这一战,项羽俘虏了章邯,坑杀了40万将士,秦国再也无力抵抗,项羽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义军盟主了。

但是,在进军秦国之前,楚怀王与众诸侯约定,谁先攻入函谷关(咸阳),就先封谁为王。

项羽的军队是众诸侯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本来他是可以第一个攻入函谷关的,而且也没有谁敢和其争。

可是狂妄自大的项羽认为,函谷关不堪一击,没有多少兵力驻守,不值得他去攻打。

他心中真正的目标是章邯率领的40万秦军,就好比高手喜欢高手一样,惺惺相惜,能够战胜对方是给自己最大的荣誉。

“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之后,刘邦也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函谷关,无力抵抗的秦二世子婴打开城门迎接了刘邦。

刘邦就这样顺利的进入了咸阳。

本来,按照约定,刘邦先入咸阳理应封王的。但是,经过“巨鹿之战”后,项羽的势力和威望得到空前的提升,封他为王,也是众望所归的。而且,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刘邦也意识到自己实力远远不如项羽,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这个“王”让给项羽。

项羽进入咸阳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大封功臣。原本六国的诸侯,基本都复国封王,手下的将领也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

作为义军一份子的刘邦在对秦作战中也付出了不少,而且这次主动让出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就这两点,“封王”也不为过。如果不封刘邦的话,会引起其他诸侯的猜忌,也可能逼的刘邦造反,到那时,天下又会大乱了。这就逼的项羽不得不封刘邦为王了,但是被分封到穷苦贫瘠,道路崎岖,人口稀少的巴蜀之地,做他的“汉王”去了。

欢迎阅读加关注,谢谢!


历史旧闻


项羽和刘邦是争夺天下之路上的一对老冤家,但是在分封诸侯的时候,项羽仍然给刘邦封了汉中王。至于为什么要给自己最大的对手分封诸侯,这中间项羽有他自己的考虑:

一、怀王之约,刘邦先入咸阳,有功劳在身

在天下诸侯会盟,起兵伐秦的时候,楚怀王明确提出“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方案,这个约定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后来,虽然项羽是对抗秦军的绝对主力,巨鹿之战让各路诸侯心服口服,但是刘邦毕竟先进入关中,拿下了咸阳,并且和关中百姓定下了“约法三章”,迅速稳定了关中秩序。这是无法抹去的功劳,项羽如果不分封,难堵天下悠悠之口。

二、鸿门宴失败,项羽不能再有过激举动

项羽要除掉刘邦,“鸿门宴”是最好的机会,但是最终失败了,而且弄得天下皆知。这件事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对于项羽的名声打击非常大。如果这时候项羽继续明目张胆地针对刘邦,那么会让其他诸侯产生兔死狐悲的感觉,对于项羽的统治非常不利,出于安抚各路诸侯的考虑,项羽需要给刘邦分封。

三、提前部署,自信能够压制刘邦

诸侯是分封了,不过地盘却不怎么样。刘邦是汉中王,分封的地方是汉中和巴蜀这块。这块区域当时属于偏远地区,远离中原核心地带,而且经济上也不算富庶,地广人稀。同时项羽在刘邦的北面分封了章邯、司马欣、董翳(yi四声)三个秦朝降将,合称“三秦”,将刘邦北上关中的道路堵得死死的。这样的安排,基本上把刘邦囚禁在西南一隅,再也没有可能争夺天下,这也是项羽能放心分封刘邦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项羽给刘邦分封诸侯,是出于天下舆论和自身统治的考虑,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种种手段防范和钳制刘邦,可谓机关算尽。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刘邦拥有韩信,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项羽的如意算盘打得粉碎。


历史步行街


前言:大秦帝国没能按始皇帝的意愿传万世,在秦二世手中就彻底轰塌了,天下英雄群雄逐鹿,或为一时之名,或谋一世功业,在众多的势力中项羽与刘邦最为传奇,在面对秦始皇出巡之时所见的场面,项羽说了句气势磅礴的豪言:彼可取而代也!而在沛县的刘邦也发出了励志的话语:大丈夫当如此也!

正是这两位在秦末汉初的舞台上书写了自己的传奇,项羽傲视群雄,借楚怀王之口分封一众诸侯,成就西楚霸王之名,而刘邦凭借屡战屡败却能屡败屡战,最后赢得胜利,那么在西楚霸王分封诸侯之时,项羽为什么也分封刘邦,而不是收编或者是围剿?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出于道义上的需要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之所以能在分散的各势力中独占鳌头,很大原因是有楚怀王这张“王牌”,当然了,他本人及所属的项家军确实够牛气,攻打城池的强悍做法让其他势力胆寒,这也就可以解释他项羽为什么敢“负约”楚怀王的决定,那么项羽负约之后就彻底背离楚怀王了呢?没有!因为在项羽叔侄起事时,其谋士范增就点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得症结所在,没有树立群雄响应的人物存在,其凝聚力效果显然要差得许多。

而刘邦进入关中是履行了楚怀王的游戏规则,道理上讲刘邦成为关中王实至名归,可是项羽呢,既不肯全面否决楚怀王的决定,也不舍让刘邦入关中为王,于是听从范增之言,将刘邦的关中王变为了汉王,地方是巴蜀地区,从地理位置上讲也是关中王,典型的偷换概念,他这么做的目的就一个:改恐诸侯叛之。因为虽然其实力不俗,但是架不住群狼环伺的危险。

将威胁降为最低

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

项羽真的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错!从他分封刘邦为汉王时起,项羽就没有小瞧过刘邦,怎么看出来的呢?首先,是巴蜀之地,按项羽与范增的想法,巴蜀之地多有瘴气,且山高路远,民风也趋于彪悍,靠着刘邦的那点人马去巴蜀成不了气候。

其次,是不是项羽就此高枕无忧了?当然没有!

他的做法是三分关中,而且让前秦将钳制住刘邦。为什么其他诸侯项羽没有这么上心?仅仅是因为他听从了范增的建议?鸿门宴上有的是当场诛杀刘邦的机会,项羽为何无动于衷?要么当时项羽没把刘邦作为强劲对手,要么就是对于范增的阴谋论不屑,可为什么将刘邦分封到外地去,却要与范增分析后,作出此决定?就是要将未来的威胁降到最低。

先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项羽自己想往上爬得有阶梯,该怎么做呢?先提高楚怀王的地位,再大封各个诸侯,什么理由呢?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就是说打了这么久的仗,都是大家的功劳,这“大家”的人员范围当然也包括自己,那为什么也要抬高楚怀王呢?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就是楚怀王虽然没有出力,但是天下安定了,自然也有大家共主楚怀王的一杯羹,其他诸侯对于这样的美事自然也是乐见其成,而在推翻暴秦的诸多诸侯中,刘邦显然也是在其中的,这样的情况下,刘邦被分封也就不奇怪了。

结语:在楚汉相争尘埃落定之时,似乎都在觉得项羽除了匹夫之勇之外,就是妇人之仁,其他的就没有什么闪光点,甚至可以贴上莽汉的标签,真是这样的话他能把楚营打造得那么强悍?可见项羽只是刚愎自用,自我感觉良好的猛人而已,对待刘邦分封一事就是一个例证。


相关史料: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农夫说历史


老易说事,偏爱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项羽与刘邦是一对历史名人,相生相杀,最后给世人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楚汉相争》。他们都是一时豪杰,但是在命运的安排下、在政治上的竞争中,他们驶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让人无限感慨

有人说项羽与刘邦是政治对手,为什么还要分封刘邦呢?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不是自找麻烦吗?

这样的逻辑基础是有一定的错误的:

首先,项羽分封刘邦的时候,也并不确定刘邦就是那个致他于死地的人。

其次,项羽不分封刘邦,同样要分封其他人,也可能会出现另一个“刘邦”

最后,分封刘邦的事还真不是项羽可以决定的。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从古代的封建制度开始说起。众所周知,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从禅让制到分封制,再到集权制,逐步演变的。


秦始皇消灭六国,其实就是为了结束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所以,其实秦末大乱的本质是一种新旧制度文化的冲突。

如果“分封制”被否定了。那么项羽反秦就没有了“理论基础”,复国?复国就是恢复分封制。同样,没有“分封制”的政治制度的保障,项羽反秦也很难结成政治同盟。

虽然我们在历史故事中看到的是“项羽反秦”的英雄气概,但是当时反秦的真不是项羽一个人,也不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一个国家。而是原来的分封诸侯国组成的政治联盟。这就好比《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样。他们是一个团队。

但是,任何一个团队群龙无首显然是不行的。项羽因为其出色的军事能力和背后强大的军事实力,被奉为诸侯之首。但他也只是总经理,不是董事长。换句话说,项羽只是诸侯王,还不是天子

就跟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样话,语权十足,但是“最高领导”的名分依然不属于他们


反秦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天下“共主”的。这个“共主”是谁呢?就是楚怀王!由于周天子已经被秦始皇消灭的干干净净了,所以楚怀王被选举出来当了这个名义上的最高领导

楚怀王有一个著名的政治:“承诺先攻入咸阳的人封关中王!”历史上正是刘邦他们率先攻入咸阳的

所以按照原先的政治约定,刘邦封王是不为过的

但是刘邦当时显然是没有底气去抢项羽嘴里的肥肉的,所以乖乖地把主动权交给项羽

那么项羽当时不分封刘邦可行吗?显然是不符合政治逻辑的

一、有功不封,难以服众

二、不封诸侯就破坏了政治纲领

三、独裁过份会引起内部矛盾、增加政治风险


又有网友会问,那我封别人可以就是不封刘邦,不行吗?对此,我只能说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中铁下心把刘邦杀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所以,历史就是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我们作为一个后来者,是可以看到结局,看到历史的趋势的。但是,项羽他不能,他只能基于自我的认识去判断,或许,在“西楚霸王”心中,从来没有真正地把刘邦当作一个同等次的对手,但恰恰是刘邦,让项羽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这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


老易说事


公元前206年,在项羽攻破函谷关前,刘邦已率先攻破咸阳,当时,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将全国分成18个王国,其中那个也分封了刘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道义,人心需要。

在攻破咸阳之前,楚怀王就曾昭告天下“先入咸阳者为王”。

这个昭告对于号召天下破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当时项羽并没有明确反对,默认了这个昭告。后来,刘邦率先攻破咸阳,并一路宣传,且与百姓约法三章,不仅在道义上占了上风,而且也极大地赢得了人心。当时,虽然项羽的实力占据了上风,但是一举消灭各路诸侯还是不能如愿的。因此只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抉择。而分封刘邦不仅可以赢得道义上赢得百姓的支持,也为下一步逐一消灭诸侯预留时间。

二、阳谋,明封暗削。

刘邦攻破咸阳后,已经拥有军队20余万人,在各路破秦军队中属于中上等实力。在各路诸侯中,项羽对于刘邦是最不放心的。而当时项羽又不能直接控制住刘邦,只能用计暗中消弱刘邦的实力,所以项羽把刘邦分封为汉王,封地却在巴蜀之地,并且兵力也被削到3万,刘邦气不过,但是又不能与项羽的80万大军抗衡,只能乖乖去封地。

项羽这种明封暗削的计谋可以说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钳制,借机消灭。

用阳谋消弱刘邦实力只是分封的第一步,第二步彻底消灭刘邦才是项羽的根本目的。项羽一直认为巴蜀之地是蛮荒之地,民风不开化,不仅地势崎岖,而且出兵也困难。同时,刘邦的士兵大多是中原的,远离家乡本就有很多怨言,初到巴蜀肯定会水土不服,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有一部分士兵会选择离开刘邦。这是从内部钳制,借分封暗中消灭刘邦。在外部,项羽又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封为雍王、司马欣封为赛王、董义封为翟王,全都在刘邦封地外围,进一步对刘邦进行钳制。


从整个分封看,分刘邦为汉王就是通过阳谋将刘邦逐渐消灭的过程。这样做既可以赢得道义上的支持,又可以达到最终消灭刘邦的目的,只是最后刘邦有三杰辅佐,才能一路凯歌赢得最后的胜利


平哥智慧分享


只要自负的人都会这么做的,何况是项羽,他不这么做就不是楚霸王了~~~~


项羽是好人,可惜太自负了!刘邦是小人,太懂得招揽人心了!

其实说项羽分封诸侯这个说法并不太准确,准确的来讲,是项羽承认了各诸侯国的合法地位。

在项羽灭掉秦国之后,的确分了18家诸侯,但是在这些诸侯里面,除了刘邦的巴蜀地盘和关中地盘等少数几个,是项羽分给这些人封的王,大部分的地盘都是人家自己本来就占有的地盘,你项羽只不过做个顺水人情而已,那么他为什么要搞分封制呢?

其实分封制在当时算得上是大势所趋,现在人们都认为全国大一统才是大势所趋。但是在项羽那个年代,大家完全不这么想,大家的看法恰恰相反,大家都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就灭亡在统一上,如果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统一了,搞一个地球联邦大家会怎么看呢?如果这个地球联邦十几年就完蛋了,大家又会不会觉得这个政权不合理呢?其实秦末的人,他们就是这么想的。


会飞的猪000006


我们喜欢历史的朋友基本上都知道项羽带领联军推翻秦朝后,在公元前207年十二月进入关中后项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开始分封各路诸侯,共分封了一十八路诸侯,加上其自身共十九路诸侯。

项羽之所以要分封各路诸侯,实际上是项羽所带领的四十万大军,都是原其余六国及其秦朝降军,在攻进关中覆灭秦朝后,这些联军便开始相互间生疑,摩擦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项羽为暂时安抚各路诸侯,便开始分封各路诸侯了。

而且

当初项家军所拥立的楚怀王曾昭告天下,凡是能率先攻取咸阳者为关中王,而刘邦虽说曾经向项羽借兵,但却第一个到达咸阳的军队,按照楚怀王当初的约定,刘邦便应该为关中王。

而关中王的意义重大,咸阳又是当初天下之中心。项羽当然不会放心刘邦在关中为王,为了名义而不得不分封刘邦为诸侯之一。

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死刘邦是其错误一,

而后又将刘邦分封到川蜀之地是其错误二,当时四川盆地已是天下有数的肥沃之地了,为刘邦日后起兵提供了坚实的粮食储备。

想起刘邦与项羽见到秦始皇出巡后的感慨之言:

刘邦:大丈夫正当如是也!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评论与关注!


史客浪


因为项羽不想让刘邦得到“关中王”的称号,故意偷换概念,封刘邦为“汉王”。

楚怀王本来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意思是: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王。也就是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项羽既然不肯遵守约定,又不想承担负约的恶名,就和范增谋划办法。

项羽最终的办法是偷换概念,把关中等同于秦国,然后汉中和巴蜀也是秦国土地,所以把刘邦封为“汉王”,在巴蜀和汉中为王。

汉中在地理和生活环境上属于南方,刘邦所带领的北方军队(主要在苏豫鲁皖)极其不习惯,士兵逃亡严重,就连忠心的萧何追赶韩信都被误解为逃跑了。实际上,巴蜀和汉中,都是当年秦国流放犯人的地方,自然条件依然恶劣。项羽攻人攻心,手段相当毒辣。

刘邦和项羽的不同点:

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

刘邦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鼠目寸光的性格最终导致楚汉之争的失败。


大鹏带你看古建


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是推翻秦王朝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而项羽之所以要起兵推翻秦王朝则是因为他希望复国。终项羽一生,他所奉行的都是恢复周天子的分封诸侯制度。即便他是西楚霸王,在某一个时间里没有人的力量可以与他相抗衡,但他依然没有想过建议一个统一王朝,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分封诸侯的原因。据《史记》中所记载:

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昂定河内,数有功,故立昂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淄。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馀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番君将梅涓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项羽所封诸侯中,如果简单的划分一下,那么一类是秦降将,而另一类则是反秦势力。在反秦势力的诸王中,既有反秦领袖也有他们手下的将领,而至于项羽为的封王原则与立功大小其实并无关系,所凭的就是个人好恶。只不过刘邦是个例外。

刘邦之所以被封王,是因为早在之前就有过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王不是一般的诸侯之王,而是天下之王。而刘邦恰恰是比项羽提前进入了关中。按照约定来说,刘邦这个王本来应该是在项羽之上的,但因为项羽的势力要大于刘邦,所以刘邦就暂时的选择了退让。而当时项羽虽然说是反秦势力中最大的一方,但名义上他还是要听从于怀王的。可怀王也深知,自己不能够控制项羽,因此他需要找到一个能制衡项羽的力量,那这个力量就是刘邦。本来就有“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约定,在有名义上的领袖怀王的支持,项羽不给刘邦封王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在诸多的反秦势力中,刘邦的势力也是仅次于项羽的。所以给刘邦封王也是一种权力上的平衡。可刘邦所封的汉王其实上是项羽与范增所定的一个策略: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我们看这段话其实也就能够找到项羽为什么要封刘邦为王,而且封为汉王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他与范增怀疑刘邦的目标是夺取天下,但因为之前有了约定,他们不想违背这个约定,担心其他的诸侯反叛,所以不得已封刘邦为王。但他们给刘邦封的汉王所辖的势力范围是,巴蜀、汉中。之所以封这里是因为这里道路险阻,在他们看来并不利于夺取天下。把刘邦封在这里的目的就是要把刘邦困于此处。而为了困刘邦于此处他们还安排了下一步棋。

那就是三分关中,由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来堵塞刘邦。封章邯三人于关中之地,一个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秦人,这里属于他们的故土。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作为阻挡刘邦逐鹿天下的第一道关卡。刘邦如果想逐鹿天下必须要经过汉中,可能够抵挡刘邦的人在当时除了项羽之外,只有章邯有这个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项羽之所以封刘邦为王那是因为担心诸侯反叛而不得已为之,但他与范增也做出了对策,把刘邦安排在了一个交通不便的地方,还安排章邯等人阻挡。但无论谁也想不到,刘邦后来会采用韩信暗度陈仓之计,从侧面出击,迅速的拿下关中,之后一步步的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夜。其实,就算有人想到告诉项羽了,项羽会信么?在这个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严重,刘邦或许从来不是自己的威胁,他根本不会相信,刘邦能成为自己的终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