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修缮祖宗祠堂,向出嫁的闺女每人收300元合理吗?这个钱不出可以吗?

徒劳龙


这家祠堂也无能了吧,修个祠堂还要出嫁的女儿出钱,出这主意真叟。把自己的脸弄丢了。

根据中国千年文化,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能收回来吗?再说女儿出嫁了,她的权利和义务也同时嫁到了男方,过去连姓名都要改姓男家名另起,所以她与娘家就是亲戚关系了。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我们家兄妹6人,2妹妹,我们父母的赡养没有让她们操半点心。生病住院跑流赔床没有她们的份,她们和亲戚一样想来,来,想走,走。我们兄弟认为父母的生养死葬是儿子的事,她们有她们的家,也有公婆需要照顾,各司其职。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现在有些家庭儿子不怎样,父母生病赡养要儿女同样滩派,说是法律规定的。父母的财产又没女儿的份,这些儿子主要是无能自私。入乡不能随俗,耍赖。


张是财


我们闽南建祠堂都是村里按丁摊派,有钱的多出!祠堂建成晋祖,会给出嫁的女儿发请柬让她们到时候出席,名为金姑!出嫁的女儿会按各自能力包一份红包以示庆祝,然后会将金姑礼金多少刻在祠堂墙上!

祠堂建成酒席上百桌不等,宴请各路宗亲,出嫁金姑!族中老少爷们鞍前马后伺候着,散席还有伴手礼!

我母亲去世二十多年了,前年母亲娘家祠堂重建,舅父说一个金姑两千,四个阿姨都答应了!问我及我弟怎么样?我让我弟去回说不出!我的理由是,母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现在包礼金过去有何意义?如果母亲在世,一万也包,人不在包过去让人吃喝?有什么意义?


热血不会冷切


在农村宗族建祠堂大事,嫁出去的女儿出钱也在情理之中,这个问题让我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合理不合理,是传统观念的一种疑问,以前的话重男轻女,男孩出生叫添丁,女孩出生叫增口。也就是说男孩才算一个劳动力,能创造价值,女孩出生来到世上是来多一张嘴吃饭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已经被纠正,现在提倡男孩女孩都一样,既然都一样了,修祠堂虽然是男人的事情,作为同样都是后人的女同胞,为什么就被轻视,虽然出嫁的女同胞们可以不出钱,但是我们肯定要重视这个事情,所以出钱是合理的。主要是要出多少,因为祖宗家谱也好什么也好不会有女同胞的名字。

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出,出多少比较合理,这个的话我感觉就像现在一些社会捐款一样,上不封顶不设下限最好,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情况又不一样,这个事情上就是一个具体情况的表现了,还是要说能者多劳,不要硬性摊派,也可以村里修完祠堂以后,请外出的闺女们回来参观吃顿饭,没人出点红包喜钱,这个就看自己表现了。

基本上现在都有这种风俗,就拿我们这里祖上坟地立碑也是叫闺女一起参加的,那个石碑上也没有说必须有闺女的名字,这个事情会根据社会的发展,慢慢习惯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出钱就可以了,也是对祖上的一种孝道。

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按钮,关注我的头条号【吕家姐夫】,我们一起探讨更多关于农村的事情。

吕家姐夫


我们那边是建祠堂按家族的人口出钱建,祠堂建好竣工办酒席送礼,有钱人几万捐,没钱人一百、几十也有,但五百以上上祠堂石碑,不强迫自愿行为。所有外嫁女都会发请帖,捐多捐少看你个人实力,一般都是500,因为能上石碑留名。我爸、我、我儿子都分别捐了1000。先前建祠堂我家7个人已经出了10500。这个建祠堂也是家族大事,刚开始家族有人抵触,家族有大老板说,如果家族没人愿意出钱,他一个人出钱建。但家族人都反对,后来大家也都愿意出钱建。


康家川德


这点钱,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不算多。以我的浅见,这种做法,有点让人不敢恭维。出钱了是情分,不出钱是本分。

有些地区的人比较注重修建祠堂,供奉祭奠列祖列宗排位,每年还会举办相关的祭祀活动。怀念先人们的人文精神等,也无可厚非。但是,无论按照传统文化来讲,或者按照现实意义来说。嫁出去的姑娘户口大多说已经随着夫家走了,原则上已经不是本村的人。所以说这种情况很罕见,修缮不起就别修。现实生活中,如果真这样做,一个村人的脸面都被丢尽了吧!

我记得前几年,我老家村里修缮祠堂,都是按照一定数额,每户筹资。当然,有钱的可以随意多捐献一些。嫁出去的姑娘随便,没有要求,愿意捐款村里人欢迎,不愿捐款,根本没人去通知姑娘家捐款。

我不清楚题主们村是什么情况。大道理上来讲,你娘家村里人做这样的有欠考虑。我当地祠堂一般都是供奉对本村有“贡献”的男性,无论贡献的是名或者利,和女性都不搭边。本村的媳妇一般都进不了祠堂,何况是嫁出去的姑娘?

当然,每个地方的人情风俗不一样。有些地方的祠堂,可以供奉本村的媳妇,但是我没有听说能供奉本村的姑娘。如果你当地祠堂,可以供奉嫁出去的姑娘,这点小钱必须要捐,而且要多捐一些,毕竟有姑娘的一席之地,为什么不能捐款呢!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三农的高度


村里修缮祖宗祠堂,向出嫁的闺女每人收300元合理吗?这个钱不出可以吗?

问出嫁女强行收取费用自然是不合理的,但相信没有村会强行收取,只是按照个人的心愿,可以捐款也可以不捐。其实在祠堂修建好了后,那些捐赠者的名字也会出现在祠堂上,这样后人也能够记得。而村子里修缮祠堂,外嫁女作为同宗族的一份子,捐钱出力并不奇怪,虽说嫁出去了,但祖先的姓氏没有改变。

时代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也在转变,至于出嫁女是否交这个钱,自然是自愿的,不出钱也没有关系。我外婆村子里是在6月份将祠堂建好的,我妈就捐了500元,我妈说很多同村的外嫁女都捐了一两千,大家的热情很高,从这就可以看出,男女平等了,每个人都会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而努力。

在过去,通常是男方捐款出力,而出嫁女是不会捐赠的,但如今有一些村庄,也会将外嫁女写到族谱上,这样也是时代的转变。毕竟在男女平等的思想下,不管是婆家还是娘家,其实都是自己的家。一旦离婚的话,妇女还是会回到娘家去,至少娘家是一直存在的,而捐赠这笔钱,每次回到家里内心也会有归宿感。

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这句话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社会了。国家明确表示,外嫁女也可以继承家里的土地、宅基地,就连老人的财产也可以继承,在这种情况下,外嫁女的地位也升高了,因此我认为修建祠堂捐点钱是可以的。

捐钱是捐钱,但如果是分摊收费的话,那就不合理了,毕竟给多少是个人心意,大家怎么看?


惠农圈


宗族成员当中,能遇到修祖祠,说明这个宗族日益成长和强大了,且宗族成员明白了,自己来源于什么地方,同时更加对列祖列宗心存感恩之情,捐钱和分担承建费用,理所当所,应主动去担当。几百至上千元钱,稍加节省就出来了,一辈子能遇上应觉庆幸才对。如我舅舅那宗族祠堂要重建,虽我妈妈不在了,我也会捐钱建祠堂。


蛟龙相伴


如果修建族谱的时候,有女孩儿的名字交300就交300。可是很多地区的族谱是没有女孩儿名字的一般情况下没有女孩儿的名字。当然也有极个别的,我老婆村儿里就有。修族谱的时候,老婆我还有孩子的名字都有。我觉得那交钱我就心里就舒服得很。


用户4623794521877


我是城市入住了,村里做戏台都是自愿出的,我也出资一万元,表示自己一点心意,给村里出一点力,一年四季也很少回去,就是每年春节回去玩一两天,村里的年轻人都不认识我的,从30多岁就出来了,现在快60岁了,时间过的真快,过着过着就老了,我在农村长大的,总感觉还是农村好,做梦还总是农村的记忆,童年时光的天真活泼,小时候真的很快乐!


天翼用户景德镇市阳光


我们那里建祠堂,女孩子不出钱。女孩子在碑上留下名字就行了,女孩子出嫁以后,繁育的后代也不再进祠堂,因为姓了父亲的姓。不知道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是怎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