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昭襄王后期在范睢一个外臣的帮助下夺权成功,前期不可以培植自己的亲信夺权呢?

Love初心不负


关于亲信这个东西,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什么叫亲信?怡贤亲王胤祥之与清世宗叫亲信,还是中山武宁王徐达之与明太祖叫亲信?政治本就是利益的博弈,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更何况是唯我独尊的皇位(准确说秦昭襄王应该叫王位),它带来的利益那绝不是什么蝇头小利!夺权之后有可能带来的政治洗牌效应,关系到朝堂之上方方面面的利益,拉拢什么样的人才叫培植亲信?而且,春秋战国时期与后世王朝还存在着很大区别,并不能用后世明、清的标准来衡量。



在楚、汉“大洗牌”之前,各诸侯国、甚至包括后来的秦王朝,绝大多数大、小掌权者都是出身世家大族,他们是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既得利益享有者。宣太后与穰侯掌权之后,并没有损害到这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相反,在秦国不断地东出吞并之战中,这些人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有更多的利益可图。换言之,秦昭襄王掌权,这些人能够得到的也无非就是这些。因此,彼时朝堂之上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在意是宣太后与穰侯掌权,还是秦昭襄王掌权,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及身后庞大既得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这也是宣太后能够替儿子做了将近四十年主的原因所在。



说到这里,想必一些人还是比较迷茫,本人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本人不妨把话再说通俗一些。那就是,无论宣太后与穰侯掌权,还是秦昭襄王掌权,朝堂之上的那些人,除了掌权的宣太后、穰侯以其他几位“四贵”成员,都不会反应过激,因为秦昭襄王夺权根本不会损害到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换言之,秦昭襄王掌权与他妈宣太后、他舅穰侯掌权区别并不大,宣太后与穰侯掌权这些人可以是“亲信”,秦昭襄王掌权后,这些人照样可以是秦昭襄王的“亲信”!



这种既得利益集团是十分可怕的,但也是可以利用的。因为既得利益,这些人不会主动向秦昭襄王靠拢,这就是为什么秦昭襄王将近四十年也没能形成自身势力的原因所在。但是,一旦秦昭襄王夺权成功,这些人同样也不会主动为宣太后与穰侯站台!这也就是后世王朝要打破“门阀制度”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宣太后与穰侯彼时虽然掌握实权,但是并没有彻底将秦昭襄王变成“笼中之鸟”。换言之,秦昭襄王还是真正的秦王,只不过是权力受到了掣肘的秦王,但秦昭襄王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傀儡”,最多只能是是处于下风而已。这时候,秦昭襄王更需要的不是武力夺权,而是需要一根“搅屎棍子”来搅开这汪死水、捅破这层窗户纸!范雎恰恰就是这根“搅屎棍子”!



范雎是布衣出身,在魏国差点儿被魏相魏齐和中大夫须贾要了性命,侥幸逃脱才得以来到秦国成为“客卿”。他不属于秦国的任何既得利益集团,如果论资排辈、苦巴巴熬资格,他一辈子恐怕也无出头之日。换言之,既得利益集团不敢赌这一把,但是范雎无所谓!反正已经是社会最底层了,大不了永无翻身之日!但是,赌赢了就完全不同了,一介布衣摇身一变成了秦国的应侯,裂土封爵。因此,范雎来充当这个“搅屎棍子”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范雎出头之后,死水被搅活、窗户纸被捅破,秦昭襄王顺势驱逐“四贵”,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名正言顺!没有了“四贵”,宣太后独木难支,只能交权。而朝堂之上的既得利益集团,只要没有损害自身利益,根本不会公开抵制秦昭襄王夺权,一切顺风顺水。除此之外,便是宣太后的原因了。不得不说,宣太后比武则天要更像一个母亲!她虽然替儿子掌权,但是从内心而言,出发点还是为了儿子好的,并不想当“女主”,更不是为了自己娘家。这一点从她晚年大义灭亲、诱杀几十年的老情人义渠戎王也能看得出,她内心还是为儿子、为秦国考虑的。既然儿子想掌权,这王位和权力本就是儿子的,给他就是了!如果宣太后是武则天那样贪恋权位、野心勃勃之人,以彼时的实力对比而言,秦昭襄王想一滴血不流便掌握实权,难度颇大!


农民工歪说历史


秦昭王本来就掌权无需夺取 更没有在范睢夺权

《史记 范睢列传》记载很明白:废宣太后、罢黜魏冉等都是秦昭王独立决策进行的,范睢只是提了个建议,不存在夺权行为

“昭王闻之大惧,曰:“善。”於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於关外。秦王乃拜范睢为相。收穰侯之印,使归陶,因使县官给车牛以徙,千乘有馀。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於王室。”

说秦昭王无权、被宣太后管制,只是范睢听说的民间传闻,甚至可能范睢自己编造的谎言:

“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

不管是真实,还是传闻,甚至是谎言,都只是范睢的一面之词,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要想了解事实的真相,就先看看秦昭王犯过的错:

1、一心要求孟尝君出任秦国丞相,却因此反目成仇,被孟尝君组织合纵攻进函谷关而被迫割地求和;

2、以和楚国谈判约盟为由扣押楚怀王,以逼迫楚国割地,最后导致楚怀王客死秦国,秦国形象一落千丈,成就虎狼之秦的恶名;

3、不听白起的劝告,坚持发动邯郸之围。

秦昭王整个即位时期大致为:

即位初期:虽然是宣太后摄政,但实权还是在嬴疾、甘茂等大臣手中。证明宣太后没有实权的证据就是——担任丞相的是嬴疾而非魏冉。事实上魏冉是在嬴疾死后纪念才得以承认丞相。

即位中期:以秦昭王7年嬴疾的死为分界:嬴疾死后,秦昭王执政,就犯了固执邀请孟尝君为秦国丞相、扣押楚怀王等损坏秦国利益的打错,经过几次挑战后,魏冉才能够长期担任秦国丞相。宣太后和魏冉等楚国贵族才有在秦国势力倾国的景象。

即位后期:在秦昭王废除宣太后干政、罢黜魏冉等后,秦昭王除了在范睢为丞相的早几年进行长平之战之外,基本上都没有很好的表现。秦昭王犯了邯郸之围的打错。在邯郸之围后,秦昭王基本是渡过晚年,再无出色表现。

从秦昭王整个即位时期来看,在秦昭王独自执政时就会犯大错:请孟尝君为相、扣押楚怀王、邯郸之围等都是在秦昭王乾纲独断时期犯下的错误。

而在嬴疾、魏冉时期,秦昭王都表现很好。这就说明:

秦昭王必须要在有别人辅助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秦昭王在强臣辅助时期都没有犯过大错,只有在独自决策时期才犯错。而宣太后、魏冉等的辅助,才是帮助秦昭王在战国时期有着良好表现的保障和基础。


综述

秦昭王只是没有亲政时期没有掌握权力而已,并非长期被宣太后把持权力。秦昭王废宣太后,罢黜魏冉,只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并无范睢所说的那么夸张。

秦昭王在嬴疾、魏冉时期没有犯错,而在秦昭王独自决策时犯下大错,足以说明宣太后只是辅佐秦昭王做决策,并非挟持秦昭王——权力还是在秦昭王手中。

范睢作为一个刚到秦国的魏国人,加上为了夺取魏冉的丞相职位,对此大肆夸张,纯属正常。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秦昭襄王,嬴稷,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看过《芈月传》的朋友都知道,他有一个强势的母亲——

宣太后芈月

公元前306年继位,时年19岁,然后宣太后常年执政,至公元前266年,范睢建议秦昭襄王夺回权利,秦王“幡然醒悟”,废太后,逐四贵,收回权利

小编想说,夺权这事跟范睢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此时的秦昭襄王已经在位41年,59岁了,芈月就算15岁结婚生子,也已经74岁了(芈月于一年后前265年去世)

难道说秦昭襄王,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为君主的尴尬位置吗

当然不是,秦昭襄王虽算不上圣明的君主,但在他统治时期秦国真正实现“一打六”的俯视局面,虽然这一切基本都是芈月、魏冉的功劳(昭王后期民生凋敝,并且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打压,把战果一一丢弃),但他没有为一己私利,阻挠芈月的政策,促成秦国强大,只凭这一点就说明秦昭襄王不是个迂腐没能力的人

很明显 ,不是范睢的几句话让他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他自己早就知道这个情况,他只是看到了母亲的能力,看到了芈月的所作所为其目的是为了秦国,所以才没有画蛇添足,范睢的进言只是让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做甩手掌柜,毕竟百姓不会了解君主的想法

在“幡然醒悟”之后,马上“废太后,逐四贵”,这个过程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

他没有亲信吗?

当然有,他的亲信就是“法”

商鞅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改革,让王公贵族、将领士兵、百姓农夫都知道,并且深入人心,确立了秦国只要法律不废除,就能强大的路线

这是秦国的规矩,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规矩,基于这一点,纵使芈月权利再大,其政策实施也绕不过秦王,魏冉功劳再多,也不敢挑衅君主权威(只说这个时期,后期的秦国,法律日渐衰落了)

总结一下:范睢在秦国,并没有起到什么好作用,充其量也只是耍嘴皮子,运气好拍马屁拍到正点上的货色,如果不是他,魏冉、白起,随便一个多活几年,秦国可能早就统一六国了,更别提帮助了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不对,就留言讨论一下呗!


飞哥讲历史


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命君主之一,活了七十五岁。

而且还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公在位五十六年。

似这般长寿和在位时间如此长的君主,自是政绩显赫。

有人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其实不然!

在秦王嬴政继位时,当时的秦国历经几代君主和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早就成为了当时的诸侯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而且早在嬴政之前,当时的秦国早就把其他的六个国家打的闻风丧胆,始皇帝只是拣了一个现成的成果而已,而在嬴政之前的这几位君主之中,应该说秦昭襄王赢稷的作用是最大的。

在战国时代,当时的各诸侯国都有一个相互派王室子弟前往他国为人质的不成文的规定,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秦国。

而在早年之时,当时还不是太子的嬴稷曾在燕国为人质,当哥哥秦武王去世之后,还在外国做人质的嬴稷回国多的王位,是为秦昭襄王。

但是当时的母亲宣太后以及大多数的秦国大臣并不支持嬴稷,宣太后想立公子芾为继任者,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争夺王位,并得到了樗里疾的支持。


但是,当时的秦国还不是诸侯之中最强大的国家,当时在军事上最强大的还当属赵国,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之下,军事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当时还为公子的嬴稷恰巧正在赵国为人质。

当时的赵国的国君是赵武灵王,这是一位相当强势的君主,赵武灵王向当时的秦国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赵武灵王的威慑之下,秦国上下不得不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国之主。

但是秦国的群臣大多数都表示反对,只有当时的外戚魏冉等几个少数人支持。

但是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都普遍重视道德伦理,虽有因君主乱伦刺杀的有之,但是像后来的曹操架空汉献帝、司马昭架空魏主曹芳、曹髦和曹焕的那种情况并不多见,因此秦昭襄王嬴稷的地位还是比较稳固的。

范雎本是魏国人,后来到了秦国之后被秦昭襄王任命为丞相,是辅佐昭襄王的重要谋臣之一,是他首先向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著名策略,但事实上他对秦昭襄王所巩固王位的贡献并不大。

秦昭襄王是公元前306年成为秦国的君主,而范雎是在四十一年〔公元266年〕才被昭襄王拜为丞相封为迎候的。

中间有四十年的时间差,而这时的昭襄王的王位非常巩固,并不存在范雎帮助昭襄王夺权的可能。

范雎对秦国最大的贡献是帮助秦国实施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让秦国成为了一个令其它诸侯国闻风丧胆的一个国家。


东方评史


秦昭襄王刚即位的年龄和他哥哥秦武王差不多,都是20岁左右,先秦20岁左右可以加冠礼成年,这时候可以法理亲政。秦武王即位的时候秦武王的生母没有死,那么为何秦武王能很早就亲政?而秦昭襄王则要这么晚才能亲政呢?这个就可能和秦昭襄王本身有关系了,以下建立在秦昭襄王本人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况下分析。

需要帮手清理

秦昭襄王的即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秦武王死后嬴稷并不是最有竞争力的竞争人,包括宣太后第一选择人也不是嬴稷。若不是赵武灵王、魏冉等人的支持,嬴稷不可能成为秦王。虽然嬴稷“侥幸”成为了秦王,但在秦国国内面临的压力很不小。这时候聪明的做法就是退居二线,让那些想夺权的人在前面来相互厮杀,宣太后毕竟是嬴稷的母亲,所以成为了嬴稷的帮手,这时候秦昭襄王当然不会夺权。


关系微妙

在秦昭襄王完全对立的对手被宣太后等人除掉以后,现在就剩下秦昭襄王和宣太后以及魏冉之间的“内部”斗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人之间关系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宣太后、魏冉明面上的权势很大,但秦昭襄王也不我们想象的那么弱。这个微妙关系随时会被打破,不过宣太后和魏冉的施政对秦国暂时没有害处,所以秦昭襄王还是保持着最大程度的克制在等待。

打破平衡

时间继续在推移,当宣太后和魏冉的执政对秦国长久的未来没有多大帮助的时候,秦昭襄王就想着有人来为秦国的未来谋划。正好这时候范雎的一番谋划正合秦昭襄王的本意,故而秦昭襄王才打破平衡自己掌权,是时候该自己展示雄心壮志的时候了。


有时候不一定需要自己马上掌权也能让自己的理想可以实现,毕竟秦昭襄王这个位置是别人帮他争取来的,得小心为上。范雎的谋划给秦昭襄王描绘了更好的一个秦国未来,故秦昭襄王之所以这么晚才亲政一来和自己的王位是捡来的有关,二就是范雎这匹良马出现的太晚有关,所以秦昭襄王才一直这么隐忍。


淡看天上月


秦昭襄王嬴稷少年在燕国、赵国为人质,受尽苦难,机缘巧合,他哥哥秦武王嬴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亡,临终传位给弟弟嬴稷,此时,嬴稷在其母亲芈八子和其舅舅魏冉的极力扶持下回到咸阳,又经过3年彻底平息了季君之乱,嬴稷才能顺利即位成为秦国之王!所以如果没有芈八子和魏冉的鼎力扶持,嬴稷不可能成为秦国国君!即位之初,嬴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其母舅外戚,芈八子为太后,魏冉为穰侯,秦国丞相,芈戎为华阳君,他们对秦国的内政外战功不可没,让秦国继续在战国时代的惊涛骇浪中不断前进!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外戚恃宠而骄,跋扈专权,比如魏冉几次公器私用,私自调动秦国军队和白起去为他牟取私利,严重威胁到嬴稷的王权,山东六国只知秦国有三贵,而不知有秦王!所以范睢的到来正好解决了嬴稷困扰几十年的难题!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除掉外戚专权的掣肘和羁跘,自己真正成为一言九鼎的秦王了!


盐阜春城


昭襄王并不是傀儡,他的施政只是受到四贵的干预,不是控制,否则也不会发生想要任命孟尝君为相邦的事,这个职位他的舅舅穰侯魏冉一直想要而不可得,然而昭襄王施政犯了一系列错误,不得不倚重四贵,再者人君也是人,也有亲情,虽然施政受到干预,并不是能马上翻脸的程度,不过后来四贵做事越来越出格了,经过范提醒,昭襄王这才下决心把四贵请出政坛。


长岛男爵


秦昭襄王在前期是可以培养自己的亲信夺权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夺权,有几个原因:

一是秦昭襄王没有想过要夺权,直到遇到了范睢。因为范睢需要报仇,而且范睢口才好,在范睢的鼓动下,激起了秦昭襄王做一番大事业的决心,事实证明秦昭襄王还是有能力的,不然不会夺权成功。

二是秦昭襄王或者也有想培养自己亲信来夺权,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夺权胜算不大,以秦昭襄王的聪明肯定想得很清楚,所以秦昭襄王一直按兵不动。

三是前期秦昭襄王的母亲年轻,精力好,而且他周边的人都听从其母的安排,所以秦昭襄王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其母亲年老气衰后再夺权,把握更大。


天择杂谈


其实秦昭襄王也根本不信任范睢;几次起用、几次打压、起用范睢不过是让外臣来打压内戚干政、如果启用内戚的话、因为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势必受到影响!秦孝公外臣商鞅、后期的张仪都是外臣、所以秦习惯用外臣、也深知外臣带来的优大于弊!


恩佐兄弟


古代君王都有一个难题,就是外戚干政。赢稷不是不想培养亲信,当时他的母亲,太后芈月和他母亲的弟弟穰侯掌握实权,处处被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