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萨镇冰如何幸存?你怎么看?

秋天的红叶882


题主似乎有误解,全军覆没不是全部死光啊。

在海军提督丁汝昌、护理左翼总兵杨用霖、右翼总兵刘步蟾、陆军总兵张文宣等陆海军统领全部自杀殉国后,刘公岛陆军和北洋海军向日军投降,计有海军军官183人,海军学生30人,海军士兵2871人,陆军军官40人,陆军士兵2000人。在海军军官中,就包括萨镇冰。

康济”号原本是按照商船建造的,战斗力较低,所以开战后该舰官兵被抽调到其他军舰和炮台上


萨镇冰当时是“康济”号练习舰管带,该舰只有一些杂型小炮,没有多少战斗力,所以在日军进攻刘公岛时,丁汝昌委任萨镇冰前往没有指挥官的日岛炮台负责。

日岛位于刘公岛以东2公里,本来只是一小片露出海面的礁石,当建设海军基地时,因该处位于威海湾东口中间,位置重要,便填海成岛,修筑炮台。

日岛很小,可以说岛即炮台


炮台主要武器是国产的2门200毫米地井炮,采用液压可折叠炮架,平时隐藏于地井内看不见,射击时炮架将炮身托举出地面,发射完炮弹后,后坐力使炮身又降回地井中。辅助武器是2门克虏伯120毫米炮和4门机关炮,用来对付鱼雷艇、载人舢板等次要目标。

日岛炮台本来是威海卫陆军防区,但平时没有指挥官,当威海卫陆军溃败后,炮台上只有几十名士兵,无所适从,人心惶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萨镇冰临危受命,带着3名外国顾问和55名“康济”水兵来到炮台镇守。



日岛炮台虽小,却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威海湾东口中间,与刘公岛东口炮台形成交叉火力,使日本海军如芒在背。1895年2月3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命令第三游击队“筑紫”、“大和”、“武藏”、“葛城”四艘巡洋舰强攻占领日岛。

地井炮的收缩和作战状态

按照当时的登陆作战流程,日舰应先压制炮台火力,然后放下小汽艇和舢板,携带陆战队登陆。可这第一步就没法完成,在刘公岛东口炮台和日岛炮台的猛烈还击下,日舰既压制不住日岛,也无法靠近。“筑紫”号被击伤,死伤8人,“葛城”号桅杆被击中,最终第三游击队只得撤退。

2月7日,在通过鱼雷艇夜袭重创了北洋海军之后,日本海军发起猛攻,第二、三、四游击队的15艘军舰集中攻击日岛炮台。此外,被日军占领的赵北嘴、鹿角嘴、龙庙嘴三座海防炮台也居高临下俯击日岛,使其腹背受敌。

战后的日岛惨状


在日军的猛烈炮击下,日岛的一门地井炮被炸倒,倒下来时又阻碍了另一门地井炮的使用。接着火药库也被击中爆炸。由于日岛炮台已经无法继续作战,战斗结束后,丁汝昌用电话命令萨镇冰撤回刘公岛。应该说萨镇冰命大,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不但没死,连伤都没有受。

重建海军后,萨镇冰由原来的海军中层一跃成为海军领袖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虽然投降后,所有海军军官都被免职,水兵被遣散,但随着清政府重建北洋水师,包括萨镇冰在内的大批海军官兵又被重新召回,而且由于许多排名比较高的军官没有回来,本来在原海军中排名靠后的萨镇冰成为了北洋水师的副总指挥。当总指挥叶祖圭病逝后,萨镇冰成为了整个大清海军的总指挥,直到辛亥革命。


海军史研究会员


萨镇冰(1859年—1952年),字鼎铭,海军上将,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他在担任清朝北洋海军副统领(副司令)时,创建了烟台海军学校。萨镇冰经历了前清、民国与解放初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同时,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甲午战争失败的时候他拿起枪准备自杀后来被丁汝昌劝着他活下来为海军活下来。


战忽悠局保安大队长l


幸存是正常的,因为在北洋水师的最后一战威海卫之战当中,北洋水师的实际伤亡人数并不大,绝大部分是在战役当中被俘投降了!

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究竟有多大伤亡?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议的焦点,一直也没有一个太明确的数据,但至少可以肯定的说由于这一战北洋水师全军龟缩到军港内,以消极防守应对日军的进攻,在并没有与日军主力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北洋水师的伤亡并不严重,在战役结束后,清政府曾对100多名北洋海军阵亡官兵进行了抚恤,也让历史学家怀疑这就是北洋海军在此战中的实际阵亡人数。



当然这不是整个战役的总人数,在威海卫之战前期日军夺取陆地炮台—南帮炮台和北帮炮台的战斗中,有据可查的就有近千名清朝官兵阵亡(根据战后日军收集的尸体数量),但绝大部分都是防守陆地炮台的清朝陆军官兵,北洋海军是在遭到全面包围后,才开始与进攻军港的日军展开大范围作战,但均是远距离炮击作战,虽然几次遭到日军鱼雷艇近距离偷袭,造成定远来远威远等多艘军舰搁浅和沉沒,但由于身处吃水不深的军港内,沉没军舰上的绝大部分官兵都成功逃生而出,除了造成军舰的实际损坏,人员方面伤亡不大!

所以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官兵阵亡百余人的战果还是较为可信的,按照正常的战场比例加上负伤的人数,整个战役中伤亡四五百人较为合理,毕竟在整个战役当中,绝大部分的军舰都成功保住了(当然同时也被俘了)。



从战后日军统计的记录来看,被俘投降的人员当中北洋水师人数大概在3000人左右,按照这样的比例,萨镇冰自然可以幸免于难,作为康济号训练舰的舰长,指挥这样一艘没有战斗力的训练船,这也意味着萨镇冰避开了先前的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中考虑到康济号缺乏战斗力,萨镇冰甚至被安排到了陆地炮台日岛炮台上指挥作战,由于威海卫军港内的炮台有严密的防护,也使得萨镇冰在日岛炮台的坚守作战中避开了自身损失,并指挥炮击击中日军筑紫号松岛号等多艘军舰,在随后海岛炮台在炮击中受损后,萨镇冰撤回本岛,又在大势已去多位主要领导相继自杀的情况下,粮尽援绝的萨镇冰随着北洋水师一同投降。



也许有些后人会质疑,他为什么没有像丁汝昌刘步蟾那样选择自杀,笔者只想说,在大方向上的结局已经不可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盲目的要求萨镇冰也选择自杀,作为一个军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北洋水师的失败,并不是他所造成,从未来重建海军的角度出发,他活着也许比死更要有意义!


辽宁资深球迷


题主显然是看到某网络平台上所谓“萨镇冰伙同洋员持枪威逼丁汝昌投降得以苟活”的无头贴,然后莫名激动起来?

北洋海军的编制,最高为提督(丁汝昌),其次为左右翼总兵(右翼总兵刘步蟾,左翼总兵此时为杨用霖,两人分别兼任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舰管带),再次为五营副将(兼任经远、致远、靖远、济远、来远5艘主力巡洋舰管带),威海卫战役时“五远”只剩三艘,副将也已不全,但靖远管带叶祖珪(中军右营副将)、来远管带邱宝仁(左翼前营副将)尚在职;再次,则为超勇、扬威两艘老旧巡洋舰的管带,以及两名负责提调“练船”的军官,共四名参将(左翼、右翼后营,精炼左营、右营),其中超勇管带、左翼后营参将黄炯臣,扬威参将、右翼后营参将林履中均在大东沟海战中阵亡。

萨镇冰是船政学堂二期,和升至副将的邓世昌同期,但因为实习、留洋等都因故晚了一步,而北洋舰队成军后几乎未添置新舰,因此待学成回国就没有机会在主力舰上担任管带,此后一步落步步落,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才由南洋水师澄庆号大副“归队”,出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四年后任运输舰威远号管带,又一年迁练习舰康济号管带,凭借这一职位和曾任水师学堂教习的资历,他在光绪十五年由都司(北洋舰队练习舰和运输舰管带的标准官阶)加署理游击衔,光绪二十年(1895年即甲午战争开战当年)才实授精炼左营游击并加副将衔,而此时他的同期同班同学邓世昌,因为履历完整(超勇舰长-致远舰长,都是当时的主力巡洋舰),早已是加提督衔的中军副将,位列北洋舰队五副将之首了。

清朝时的萨镇冰,当然,这是他大富大贵以后了


甲午开战时,北洋舰队编制中有9员游击,分别任六艘“蚊炮船”管带和精炼左营、右营提调,以及中军(相当于丁汝昌的副官),六艘“蚊炮船”吨位虽不大,却是北洋海军最早的主力舰,地位很高(国产巡洋舰平远号管带李和开战时的官阶只是都司,三艘广东调来的“广”字号巡洋舰管带开战时也都是都司),中军则地位特殊,也就是说,作为练船管带和精炼左营游击的萨镇冰,在当时总共9人的游击行列里地位也只是第8,如果算上提督(1)、总兵(2)、副将(5)、参将(4),他在北洋海军的“发言序列”要排在20位上下,尽管威海卫之役时许多官阶比他高的将领已牺牲、撤职或被追究处罚,但他的地位仍然“说不上话”。

由于康济号是练习舰,没有战斗力,在最后阶段(1895 年2月1日以前)他被委派镇守日岛炮台。应该说此前并未经历过大战的他守炮台还是很用心的,甚至拒见冒险从老家来探望的妻子,自2月3日起凭借仅有的两门200毫米地阱炮多次击退日军第二、三、四游击队的多次进攻,直到2月7日才在接到丁汝昌电话后搭乘派来的靖远号撤回刘公岛,4天后(11日夜或12日晨)丁汝昌就自杀,12日北洋舰队就投降了。

投降的主谋,是副提督英国人马格禄,中方最高主谋则是道员牛昶炳(候选道任北洋海军水陆营务处兼管东口水雷营),递交投降书的则是广丙号管带、都司程璧光,之所以只派一个都司去递交投降书,则是因为北洋舰队剩下各员都惧怕投降责任和清廷可能的追究,故意派程璧光这个外人(他是广东水师的客将)背黑锅。

误认为萨镇冰应为投降负主责的流言由来已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萨镇冰后来当了海军司令,而的确有个后来当海军司令的人递交了投降书——但这人不是萨镇冰而是同样背黑锅的程璧光


投降名册中有海军军官183人,萨镇冰也在其中,他没有像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协防的陆军“护军”统领)那样自杀殉国,这是他的耻辱,但他并未参加密谋,更不是网文所谓“逼迫丁汝昌投降的主力”。

还应看到一点,他是康济号练习舰的管带,而这艘舰被指定护送丁汝昌灵柩和幸存官兵返回清方(烟台港,康济号也因此成为战后北洋舰队唯一幸存在中方序列中的一艘军舰),身为丁汝昌“灵船”的负责人,萨镇冰恐怕也没有别的选择余地。

康济号不是战舰,且还要把丁汝昌灵柩运往烟台,而萨镇冰恰好是康济舰的管带


正因为他在威海卫之役中并不负主要责任,因此清方对他的追究仅仅是革职(看看对丁汝昌这个已死但被误认为签署了投降书将领的处分就明白这有多轻了),两年后即重新启用,任吴淞炮台总台官了。

其实“萨镇冰要为北洋舰队投降负责”的说法,早在清末民初就有了,这是因为萨镇冰后来出任过海军总司令,而的确有一个后来出任过海军总司令的北洋故人亲手递交了投降书(程璧光),但程在民国初年又成了“正面人物”,于是被视作“逊清旧臣”的萨镇冰就阴差阳错背了黑锅——当然,实际上程璧光本人也有点冤,如前所述,他只是被北洋诸人推出来顶缸的替罪羊,北洋舰队投降,排队都轮不到他这个客将来做主。


陶短房


欢迎关注“桌面战争兵棋”,我们专注于军事历史领域的耕耘,欢迎您的指点。

就算对陆军来说全军覆也都不等于全军战死,一场战斗中一方全部战死的绝户仗在战争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至于对海军来说,所有战舰沉没或被俘即属于全军覆没,而这种情况下很多水兵军官都是可以幸存的,战斗结束后搜救对方落水水兵也是海军的骑士精神之一。

北洋水师于刘公岛投降后,包括丁汝昌、刘步蟾在内的一大批北洋水师高级将领都是自杀身亡的,如果不自杀,日军大概率是会释放他们的(彼时的日本海军还保有英式的海洋骑士精神。),当然被释放后会不会被清朝处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时任康济号炮舰管带的萨镇冰能活下来,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彼时的萨镇冰也只能算是北洋水师中的中层干部。

威海卫战斗结束后,康济号炮舰被解除武装,然后由萨镇冰统领运输丁汝昌等高级将领的灵柩及残存士兵离开威海卫回国。这批北洋水师的残兵成为后来晚清重建海军的中间力量,甚至在民国初期也在中国海军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萨镇冰在清朝灭亡后,先后担任了北洋政府海军总长、民国海军顾问等高级职务,新中国建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总得来说萨镇冰算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海军中的佼佼者,一身都在中国海军事业奋斗。


桌面战争兵棋


程壁光、黎元洪、张伯岑等都是幸存者。


島人


萨镇冰是个民族英雄,1951年去世,战场上不是所有人都会牺牲。


汉渝人士


整个甲午萨镇冰就没在海上,他在威海卫附近的日岛炮台担任指挥官。


暴风赤红小龙虾


不是说他投降日本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