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你见过最穷的人,贫困到什么地步?

经欢


三年前,一些贫困地区进入了扶贫脱贫攻坚阶段倒计时,在贫困县工作的侄女及侄女单位挂勾精准扶贫一个偏远村子里的几户特贫户。



当他们来到距离县城百多公里的大山深处的村子,走进那儿的特贫户,眼前的贫困户住房让他们也觉得心里特难过,土地包产到户都那么多年了,这几户农民的住房状况竟然是这般模样,破损的瓦片,倾斜的土墙,正面房屋没有任何简单打整的痕迹,破破损损的。



走进屋里,真真的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都来到二十一也纪十多年了,贫穷程度令没有来到现场的人难以置信。顺眼望去,简单烧火的火塘里烧着些洋芋,可能就是这户人家的午餐了。



贫穷的农民在条件差的偏远山区确实存在,但特别贫穷的人家应该是个别现象。



在农村,贫穷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努力不够的。一是地处山区或高寒山区村子,生存环境极差,土地贫瘠粮食广种薄收,还有就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二是家里缺少劳动力,没有人外出打工,土地得不到精耕细作,粮食收入不多,也没办法搞起家庭养殖。三是大病致贫返贫等等。



让人欣慰的是,三年过去了,在国家扶贫脱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帮扶队员的帮助下,这些极少数特别贫穷的农民搬进了新居,真正意义上脱了贫。


关注三农一闲人


我说的这件事是四十年前的故事。我们村有户人家是我见个最穷,最贫困的一家。那时还在搞生产大集体,靠挣工分过日子。这家人四个孩子还小,母亲生病在床,只能靠年迈六十的父亲每天出工,挣一点微薄的工分来维持生活。每次从生产队里分得的粮食很少很少,根本不的家庭的生活,只能去削枇杷树和採野菜来混合粮食一起充饥。很多时间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住的是用毛草搭建的土房,一到刮风下雨,整个床就被淋湿,满屋子就象一个小水池。身上穿的就更不用说,女孩就是妹妹穿姐姐的烂衣服,男孩小的热天基本不用穿,只光着身子,被太阳晒得黝黑黝黑的。女孩到十四、五岁就嫁人了。

后来改革春风吹满地,那家人的生活慢慢地好起来了。


被遗忘角落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只要勤劳努力,都不会穷,穷的都是那些好吃懒做的人。

因为我小时候就是生活在农村的,所以对农村的事还是比较清楚的。村里的有钱的,没钱的也都接触过,说实话,有些身体正常但是依然穷的人真的不值得可怜,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跟大家说一下。

首先,来说一下我们村里一个叫贾五的人,因为在家排行老五,本姓贾,所以就叫贾五。这个人起初他老爹是在我们那里庙上做木工的,所以就给他也在庙上找了个事做,主要是给神像修缮。但是,这个人生性懒散,不过,他老爹比较严,所以也只好老老实实做事。不过,后来他老爹死了,然后他就放纵了,也不去庙上了,天天在村头小卖部打牌下棋,并且还喜欢抽烟,一天没有一包烟是不够的。

说难听一点,典型的就是好吃懒做。不过,随着积蓄慢慢用完,他的生活也没有那么自在了,没钱买烟就在小卖部伸手问人家借烟抽,或者是去兄弟家里要钱花。但是,就是自己不干活,后来他的几个兄弟姐妹被他搞怕了,也都不借钱给他了。然后,他就开始偷,起初是在村里小偷小摸,不过因为都是同乡,所以也没什么报警什么的,后来他在外边偷东西被人打了,还被送去了警察局,后来还是他几个兄弟姐妹给人家赔钱才了事。再后来,这个贾五不知道因为什么就生病了,我估计也是常年抽烟加上不吃饭导致的,没过多久就去西天取经了。

当然,我们村里当时还有比较励志的人,那就是我的师傅,一个理发的。这个人从小就是小儿麻痹,腿脚不便,但是比较自强,跟着别人学了一门理发的手艺。虽然也喜欢抽烟喝酒,但是,都是靠自己理发的手艺赚来的。并且,在村里理发将近20年都没有涨过价,也很受人尊敬。

所以,总的来说,只要是那些手脚灵活的,如果还穷,就不值得可怜,基本都逃不过一个懒字。


百万口袋


在农村只有更穷的没有最穷的,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民生活最困难,近些年来,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政策偏向扶贫重一点,逐渐改善了过去那种一日三餐没有着落的地区。

还记得我小时候,我和我父亲去一个远房亲戚家做客,那次是他们家一个老人不在了,我以为去做客可以吃大鱼大肉都像我们村一样,穿新衣服就高高兴兴的跟着我父亲去了。

到了我才发现,我后悔了,一个村都没有通电,吃饭的时候是包谷伴米饭,卡着我喉咙咽不下去,菜就每人两丁肥肉。

吃完饭后我们就说困了就去睡了,主人家那边说没有被子,我们只能睡在稻草堆上,那是个冬天,第二天我就感冒了,后来听父亲说,他们哪里一家人才睡一床被子,更严重的是一家人就一条好裤子,平时舍不得穿,谁出去外面做客就给谁穿。

后来上了初中,我们村进山后有一个村寨,那里的人到镇上赶集都路过我们村,每次他们都是提着靴子过来,到我们存尾河边才洗脚穿上,很多人说都说,这是他们哪里的路难走,所以赶集怕脏了靴子,到大路才穿,村里大部分靠偷牛生活的。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极度贫困的村都搬迁出来,变成城里人了,我们那里还引进外地老板办厂,专门为搬迁户提供工作,大家生活基本都能保障衣食住行,不像以前三天两头有人敲门要饭,现在在农村讨饭的基本很难见到。





说事乡村


在农村,你见过最穷的人,贫困到什么地步?

看到这样的问答仿佛创到了我的伤疤,我出生在农村,左邻右舍的变迁记意忆新,岁月如梭,已过大半春秋,只有家乡的大山,小路,和青青小草周而复始陪伴我,而那些长辈一个个去了娱乐世界。

可他们的身影永远挥之不去,忘却不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我和同桌如同亲兄弟,因为我是独生子,梦了也想有个哥哥或弟弟,可能是缘份吧!我俩结交成把子兄弟。

有年的八月十五日,按当地风俗改善一下生活,吃一顿蜂蜜,约我到他家去过八月十五,那时是少儿,农村吗卫生条及差,当妈妈端来一盆蜂蜜时,炕头上䣓一段一个窝,就是土坯砌的炕墙上,说的不好听,就象给猪添食一样,只有我拿着破了三分之一的老黑碗。

他们姊妹吃着生土豆,我那能吃下,达那时起,上学我就多拿一个玉米馍或谷面馍。

转眼自己到了花甲年龄,思想起那一幕感到悲叹!人生不易啊!真是应验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家四姊兄中两个大学生,穷不可怕,怕的没有志气和毅力的人。

有时谈起往事,现在的年青人根本不相信老人是怎样把他们拉扯大的,不过不相信也罢,希望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早日过入小康生活!😭😭😭


种田人wgh


那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吧,当时我们这也不富裕,村上不时有外地讨饭的人过来,他们穿的破衣烂衫、衣不蔽体的,有时候大热天还穿着大棉裤,也不知道热不热,他们大多是手里拿着一个破碗(讨饭和水用的),肩上扛着一个布袋(放干粮用的),脚上穿着差互伴的鞋,个别人手里还住着一根棍子,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他们晚上走到那就在那过夜,大部分是找个柴火垛挖个坑对付一晚,运气好的在没人住的闲屋子里住一晚,热天还好对付,只是不知道大冬天他们咋过。

那时候的讨饭的跟现在城里的职业乞丐可不同,你那怕给他半碗饭、一小块窝头、甚至一碗水他都是感激的眼神 ,他们没有别的想法,只为填饱肚子。

而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沿海地区工厂的增多,讨饭的人也越来越少,毕竟能打工挣钱谁还愿意出去讨饭啊。




老鼠爱大米7261


我们村有户人家,夫妻两人养育了一双儿女,他的丈夫少了一根胳膊,儿子精神不正常。早年去贵州给他儿子娶了个媳妇,儿媳妇为他的儿子生了两个女儿本来幸福的一家人,发生了灾难性的变化。

儿子的母亲脑溢血去世 ,因为家里 穷,什么仪式也没有草率的埋了。只有一个女儿也早早生病去世了。儿子的媳妇也让别人拐跑了。儿子的爹爹今年夏天也生活不能自理了。

就算有国家的照顾钱也解决不了生活上的问题呀!谁来做饭?他们的女儿谁送他们上学?这一家的生活处于瘫痪状态,比穷更遭殃。


王大在农村


我见过一个。

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最穷的人到现在已经去世了十几年了。

那是为了一本周易八卦书籍才上的他家。林老师是周易爱好者,他从别人探听到我村的宗守波有一本周易八卦秘籍,于是同我一起去他家找他要了看看,那是秋天,树叶开始掉落。我们敲开他家的门,只见他穿着一件破袄,大约有二十几年没有洗了,就像一个铁匠,浑身上下黑的放光,他的脸有三四年没有洗了,脸和身上的袄一个颜色,就像一个外国黑色。只有他的眼睛偶尔转动一次,显示是一个活人。他的粮食没有一粒,转靠出在捡垃圾桶里的东西吃,院子里树叶子一尺多厚,他躺在床上,所有的衣服都在床上,足有三尺高,桌子上放着两只破碗一双筷子,屋里的垃圾有半尺厚,坐不下人。他还会算卦,周易八卦非常熟练。

据说,他死了好几天才有人知道。


教育探讨


我就是农村人,我不是见过,而是亲自经历过。

那时候十岁左右吧,那时的种子还没有杂交品种,全是老品种,一年种的庄稼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公余粮后,顶多只能吃到农历的三月份,这个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能当粮食吃的什么都没有,就连瓜果类都没有成熟,几乎是年年一到三四月份就只能吃菜苔。

每年都是在冬天种白菜时,种好多的白菜类,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左右就会陆续的抽苔开花,这时就去割菜苔来当饭吃,熬过了三月份到了四月中下旬后就可以挖土豆来吃了。其实土豆当主粮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估计那个提出的人是没有把土豆把主粮吃过,天天吃土豆,顿顿吃土豆,说真的,再怎么变作花做来吃,都能让你吃到翻胃。味道还不如吃菜苔,不过倒是比菜苔的营养要好一些。吃一个多月的菜苔,有时也加一些野菜类,再吃一个多月的土豆,时不时的找一些有工作的亲戚人家借点玉米来吃。一直要撑到农历的六月未七月初,这时的玉米才能吃,往往是玉米还嫩的剥离不下来玉米粒时就开始吃了。

那年月全村人要是全村人除了村长组长家,除非家中有人在工作拿国家工资,要不然都得饿饭。火棘果子,漆树果子,吃过太多的野生的东西了。现在想想,那时侯的苦日子真的比黄连还苦。

常言到穷到什么地步,最穷穷到揭不开锅,而且不是一家两家。那时侯用煤油灯照明,一斤煤油四毛钱,常常是只要有月亮就不能点灯,我记得我有一次晚上点灯做作业都挨了一顿训斥。盐巴那时候五分钱一斤吧,有时都吃不上,要是那一顿的菜盐放的多了,味道太咸的话,煮饭的人保准要挨训一顿。

别人遥想当年是雄姿焕发,而我们却是泪眼辛酸。


无证农民禹二孤独子


我见过最穷的家庭,那是七十年代西北离一个地级市约二十多公里的农村。家里有一个窑洞,窑洞里有一个土炕,炕上堆着草做褥子和被子。地上堆着一堆洋芋。家里四口人,年轻的夫妻和两个孩子。大的孩子大概也七八岁了,小的也不小了,孩子没有衣服穿,钻在炕上的草里妻子坐在炕上,丈夫去捡烧火材去了,妻子没有裤子穿,不能下炕。没有锅碗等用具(全让生产队没收了)地上有石头架的一块石板就是做饭的锅。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想起来心里仍不是滋味,那对夫妻肯定不在了,那孩子不知怎么样了。想起这些就会觉得很幸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