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郏县喝酒真的这么吓人吗?

张雪-妙妙


这都是杜撰的吧。之前看过一个北京教授写的活着从驻马店回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感觉头条有时有点扯淡。河南酒文化底蕴深厚,中原人的古道热肠有时往往被外地人误解,可能是文化冲突吧。但是河南不会喝酒确实是件很麻烦的事。酒文化就是生活中的人民币,没有一场酒解决不了的事儿,不行就两场。形容和谁关系好,一句话:一块儿喝过酒。不请人喝酒可能让人感觉看不起他。酒风就是作风,酒品就是人品。刚毕业那几年仗着年轻,和朋友天天战斗在无数个地摊烧烤店。团结路烧烤一条街最早就随着那个时代兴起的,后来因为影响居民生活还上了央视。当时朋友喝酒标准动作是先整一瓶白酒,然后啤酒用烩面不锈钢碗喝,一口气整完,中间嘴离开碗喝了不算,再倒一碗。我是不能喝白酒的,也就是六两的量。最郁闷是喝完酒后失眠睡不着,睡醒后又断片。唯一保留的就是和伙计红酒一件,啤酒的喝法喝完,人数五六个左右。


海阔心无界719


简单几句回答,前期新疆卫视有一个关于新疆同胞对于喝酒的路边采访,里面有一位汉族同胞的回答很有意思,大致意思是内陆人民喝酒是喝到吐为止,新疆人民是喝到吐,然后再喝到吐为止....我们且当笑话,但是也揭示了不同地域的酒文化。上海人喜黄酒/啤酒居多,故惊诧于大碗白酒的场面也是正常。酒文化差异而已


sevendio的小窝


教授端得一手好文采!

郏县,第一次听说,但经此文,油然而生向往之意。其措辞之严谨,语句之趣妙,场景历历在目,尤似身临其境。

从上海到四川,从成都入川南泸州,这一路,让我原本不堪的酒量有了长足的发展,更因此领略了中华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授的这篇随笔,又对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酒文化做了一个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描述。最喜欢也是最好奇的就是他说的当地一位教授的敬酒礼仪,令人有神往之感,只恨不得其门而入,无有侧席在偏。

那些歪曲了教授此文真意者,实在该面壁反省。我知道当你看题头的时候,你虚弱的自尊心即开始变得敏感而多疑,这是你们的习惯性思维在作祟,不要因为题头的“上海教授”和“郏县”两字而萌生了对冲感,这个一点都不冲突,都是华夏一脉,炎黄后人,大汉天声,我们本就是兄弟一家!我是上海人,你是河南人,只是一个住家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已,却是血脉相亲,谈得上什么地域偏见么?上海教授这篇文章,其实是在美美地赞了一把郏县的古风礼仪,不必多心啊!

少年时从市区搬家出来,在刚刚落成的宝钢长大,五湖四海的同学济济一堂,一个班只有我一个上海人,很感谢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让我很小的时候就能知道很多很多新鲜的事,以及向往那个上海地域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二十多岁就游历了很多地方,接待我的都是我的初中和高中同学,大学的反而生疏了。

别把上海人想得都是那么势利而自大,上海现在六千万常住人口,只有两千万上海户口,其中还有大概三百万曾经的蓝印户口。如果上海不是个包容的城市,如果没有那么多非户籍的朋友们一起努力工作和奉献,上海怎么可能是今天远东璀璨的一颗明珠呢?

愿天下大同,华夏强盛!


雪域鹰中王


再说一说郏县的酒风!作为一个叱咤酒场的爱酒人士,和各界人士都喝过NN次。郏县以前喝酒的老规矩,主家不喝,先给客人端酒,四季发财了,五个丰登了,六六大顺了,十全十美了等等,主家端完,陪客的端,一翻身下来,白酒也得两三瓶!(以前的酒杯小)

现在的规矩主家先喝,酒量小的,一般就是喝六杯端四杯(饭店的杯子四杯约一两酒)然后端一圈后,陪客的也接着端……

酒量大的,高脚杯🍸(一杯约三两三左右)主家喝一杯,给客人端半杯!十几个人一轮转完得四瓶酒左右。接着陪客的端,端完之后基本一箱酒也就没了,然后接着玩牌,划拳等……

PS另外三四个人一盘花生米也能喝个两三瓶白酒。一般喝酒就是三人两瓶白酒,四人三瓶,以此类推。如果不尽兴或许再加一箱啤酒或者一瓶白的都是常事!欢迎朋友们到郏县做客,来保证让你喝到舒服!

口才不好那里有不足或没说到之处欢迎点评!


一枝杏花压海棠


抛开喝酒问题,这个题目《活着从郏县回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就很值得推敲,因为自上大学以来,一旦涉及到省外交流,我们很少会用到县一级的地方,比如在大学别人问你家是哪里的,你可以说是湖北的,湖南的,再不济也说是武汉的,却很少提及具体的县城名字,因为说了也是白说,没人会知道。

参加工作以后,如果是出差,别人问你去哪,你通常会说去甘肃,去上海,总之不会提及到小县城的名字,因为没有意义。

而这里一个上海的老教授在提到河南地名的时候用的确是郏县,那就只能有一种解释,老教授对这个地方很熟悉,甚至可以猜测为是老家就在郏县。如果真是如此却要贬低自己的老家,其品行实在是不敢恭维。

如果是教授,涉及到正经工作,我想应该没人会说出鱼头三杯这样的话,因为这种劝酒多见于朋友之间的交往,而如果真是多年好友未见当真亲切,不醉不归未尝不是一件乐事,教授认为是受罪多半因为只不过是把这些当成逢场作戏,既然如此再反过来说三道四实在是有欠妥当。

然后说说喝酒这件事,就全国评出来喝酒最厉害的河南是排不上号的,如果是教授常年出差,应该见过更大的排场,却偏偏以一个小县城来举例用心不能不让人怀疑。

身为教授,却发表这种文章,实在有误人子弟之嫌疑。


兔撕鸡


但凡是去北方,朋友们招待我白酒。没有一回不醉的,来自苏南的我根本不够他们看的。往往他们还没喝一半,我就倒下了。回回被取笑。后来朋友们过来苏南玩,我就不给他们喝白酒,我就用江浙特有的双套米酒招待他们,结果。。。。全趴桌子下了。后来朋友们每年要我给他们带这种酒喝。悲剧。


为了明天38384642


我是贵州铜仁人,小时候我们这里也是酒文化繁琐,客人不喝醉都似乎不放心,感觉对不起客人似的。现在想来那时的人们是多么的纯朴,而今天喝酒已经找不到那样的氛围了,有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但更多的是随着市场经纪的发展带来的风俗习惯的变化的体现吧。


一壶佳酿喜相逢


我河南郑州的,今年29,一直属于老板的代言人或者分身吧。一直应酬各部门或者社会关系,22-25岁,白酒我状态好能两斤,状态不好也最少一斤陪着。最多喝了三斤多,开车二十多公里后装在山上的石头上,人没事,车基本报废,没修理的价值。现在吧,最多一斤还能喝,一般半斤,身体是自己的。少喝为宜


军装专业看评论


教授说的很对啊,我老婆就是旁边叶县的。想当年我第一次去老丈人家,先是武汉坐火车到郑州,再坐汽车到平顶山,转车到叶县,折腾了一天,一家人都在家摆酒等着吃晚饭。当年的规矩就是客(女婿)上门端三杯,是每个人都要跟你喝三杯,他喝一杯!20分钟不到,我连着喝了18杯(八两左右),吃了半个烙馍,利索趴下……我大舅子白酒2斤啥事没有,当地喝酒风俗、酒量确实厉害!


69166591


河南是中原地区,建国前后整体经济形势就不好,说白了就是穷!河南人穷了很多年,但是,但是河南人热情,实在,有人情味!为啥外地人来河南做客会被一直劝酒,敬酒?因为以前穷,家里来客人了,好吃的都是紧着客人吃!我丈母娘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人家吃留名,自己吃填坑。。。逢年过节收点礼品都会给街坊邻居送点。。。多实在的河南人!酒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更是奢侈品,客人来了,一般主人会敬酒三杯,恭恭敬敬双手端起敬到客人面前。都知道酒贵,还不是生活必需品,还要买来招待客人,还必须要让客人喝好了,啥叫喝好了?喝的喝不下去才叫喝好了!呵呵,这就是实在的河南人,我是河南人,我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