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的?

老万


印度是依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因为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知道印度是个人口大国,在20世纪60年代人口就达到了4.5亿,粮食一直不能够自给,也一直是困扰印度的大问题。但是由于印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印度政府推行的两次农业“绿色革命”。不但一举解决了印度的粮食问题,目前的印度还是全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每年出口大米超过1000多万吨。



目前的印度不可思议的成为世界粮食净出口国,不仅是大米出口世界第一,而且印度小麦的出口数量正在温步提高。印度政府表示,将在短期内将小麦出口量提高到年500万吨左右。看印度的粮食净出口数量,以及与我国的粮食进口状况形成反差,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18年我国进口粮食为1.08亿吨,相比2017年的1.2亿吨减少了1264万吨。怎么来看印度解决了13多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还成为粮食净出口国,是依靠什么原因取得这些“成绩”的,还是值得深究一下的。这是因为:


一、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虽然说不到我国的三分之一,可是印度的国土大部分都是广袤的平原。印度拥有耕地面积达1.56万公顷,约为23.47亿亩。而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只有1.19万公顷,约为17.85亿亩(已经突破了18亿亩的红线),我国耕地只及印度的76%,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能与印度相比。还有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热带地区,大多数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而我国农作物除了南方地区可以一年两熟,北方地区只能一年一熟。这样一来,从拥有耕地面积和气候条件,印度粮食生产的先天条件远远超过我们,也就是说印度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条件很好。


二、印度独立建国之后,对于农业粮食生产进行了两次“绿色革命”,取得了卓有成效。上个世纪的60年代中期,印度英甘地政府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具体为引进并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等。“绿色革命”使印度基本上实现了低水平的粮食自给 ,1984年印度人均粮食达到180公斤,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提高。

进入新世纪2004年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又一次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就这样,印度在良好的耕地面积和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再一次提高了粮食产量。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粮食问题,还一跃转身为世界粮食净出口国。



三、尽管表面看上去印度两次“绿色革命”成功,并且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其实仔细观察印度取得的成果,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赞叹和称道的。说白了,就是印度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社会发展的农业科技进步,改变了过去粮食短缺的面貌。以印度的耕地面积和气候条件,印度的粮食生产和民众的人均消费水平,都还是处于世界落后状态。

在耕地面积只有印度76%的情况下,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约为6.58亿吨,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而印度2018年的产量只有3.13亿吨,也低于美国的5亿吨,全球排第三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粮食产量并不值得骄傲。印度的粮食生产水平,与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单产和全年粮食总产量都明显落后。

四、正因为印度的粮食产量并不高,印度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也是非常的低。以印度的粮食产量为3.13亿吨,和印度的13.3亿人口来计算,人均粮食产量为468.5斤。而我国的粮食产量为6.58亿吨,按照13.95亿人口计算,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943斤。因为我国还要进口1亿吨以上的粮食,因此中国人均粮食消耗量在1000斤以上。从粮食消耗量的数字上对比,印度的粮食消耗量不到我们的一半,2017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约为793.5斤,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以印度这样的粮食生产水平,应该是还有很大的粮食增长空间。

五、为什么印度人均粮食产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大量的粮食出口,这里面有诸多的原因。一是印度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印度当前有超过4.3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触目惊心的贫困人口占全球之首。二是整个印度人食物消费结构都是粮食为主,印度的肉类消费在全世界都是处于很低的水平。

世界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为43公斤,印度为4公斤,我国是61.8公斤,而美国达115公斤。印度是人均肉类消费量,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甚至低于非洲的一些贫困国家。三是印度是一个奇葩的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有不吃牛肉的,有不吃猪肉的,有不吃羊肉的,甚至还有很多完全的素食者。特别是印度的种姓制度,越是种姓等级越高的越是素食者。

综述、不管怎么说,印度依靠自己的能力也算是解决了粮食问题,并且每年还有大量粮食出口。这既与印度的整体生活水平有关,也与印度人的膳食结构有关。因为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了印度的粮食产量和消费水平,在这两方面印度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正如题所问的,印度仅仅是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养活”了13多亿人口而已。


亦新湖


截至2019年印度人口已达13.26亿,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是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的呢?目前印度是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大国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如今印度每年出口大米超过1000多万吨,与此同时小麦的出口数量也在稳步提高。印度政府表示:将在短期内将小麦出口量提高到年均500万吨左右。其实印度农业发展的先天基础还是很不错的:印度的国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在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位居全球第七位。地处南亚的印度位于青藏高原以南,地形从北至南分别是山地、平原和高原,除了北部的少部分山地地形之外,中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都地势平坦,都适宜作为耕地开发。地处南亚的印度南濒印度洋,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宜农业生产,而且热量丰富,可以实现一年三熟。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印度成为耕地面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国土总面积还不到我国一半的印度却拥有153.5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这占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比我国还多3万多平方公里。然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印度在上世纪60年代却不能实现粮食自给。当时印度的人口约为4.5亿,如今印度的人口已接近于当年的3倍左右,为什么反而能实现粮食对外出口了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土改浪潮: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等地都先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土改。1948年刚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印度也确立了自己的土改原则。然而根据印度宪法的规定:农业立法属于各邦的自主权限,而不是由中央统一制定。所以印度的土改计划在各邦推行时都不同程度遭到当地既得利益集团地抵制,以致于直到1966年英迪拉·甘地就任印度总理时印度依然无法实现粮食自给。当时印度的土地集中现象是很严重的:1961~1962年印度36%的农户占有全国土地1.59%的土地,十年后43.99%的农户只占有全国1.58%的土地。土地集中的现象不是被遏制,而是由愈演愈烈的趋势,英迪拉·甘地面对这种局面就着力试图改变印度的大土地制度。然而真当她这样操作时就感受到了压力之强大,所以最终她只是在最高土地限额上做了修改。印度的土改对印度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根本无法与中、日、韩等国相比的。如果说中、日、韩等国是通过土改释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印度的农业发展则更多是通过”绿色革命“提高粮食产量。

印度人所谓的”绿色革命“其实就是通过提高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选择耕作条件好、雨量充足且有一定水利设施基础的地区采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及必要的农业机械。印度的这个农业方案得到了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印度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所需资金由世界银行附属组织国际发展协会提供贷款。仅1968年印度就从国外获得农业贷款1.24亿美元。印度政府选定的首批实施新战略的地区是北印度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西部地区。这批试点地区一共有大约三千二百万英亩耕地,占当时印度全国耕地面积的10%左右。这里的水利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具备较好的农业基础。土改后这里还留有相当一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不过相对更多的还是中小土地所有者。政府通过贷款向土地经营者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以此鼓励他们积极采用新技术。与此同时政府还从国外购买种子、化肥以较低价格出售,兴修水利工程,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问题。政府的农业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行情确定适当的粮食价格,以确保经营者能通过投资得到合理的回报。

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良种是绿色革命的核心:1966-1957年印度政府从墨西哥引进优良的矮杆小麦高产品种,经实验成功后开始推广。70年代印度从菲律宾引进水稻高产品种,后来又根据印度的水土光热条件培育出更适合印度条件的水稻高产新品种。玉米、高粱、小米等作物也都开始着手培育高产品种。1966-1967年度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小米五类作物的高产品种播种面积为188万公顷,到1970-1971年增至1538万公顷。播种高产种子离不开水的充分及时供应,有效利用地力种植两季或三季作物也必须有充分的灌溉条件,所以扩大灌溉能力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物质前提和重要保证,兴修水利因此在技术投入的新战略中占有关键地位。印度政府一方面投资兴建了水坝、渠道、管井系统等水利工程,另一方面鼓励民间自筹互助。绿色革命前印度耕地的灌溉面积每年大约增加100万公顷,而在70年代这个数字被刷新为250万公顷。1965-1966年度印度的灌溉总面积约为3361万公顷,到1970-1971年度增至3819万公顷。1960-1961年度印度的化肥使用量约为30.6万吨,到1970-1971年度增至235万吨。农业机械的推广方面也取得成效:1960-1961年度印度农用拖拉机只有3.1万台、柴油和电动水泵42.1万台、管井9万个,到1970-1971年度这三项数据增加为14万台、240万台和46万个。上述农业新技术的采用使首批实施新战略地区的粮食产量很快得到提高:1962年至1973年印度全国农业年均增长率为1.95%,而作为绿色革命试点地区的旁遮普邦同一时期的农业增长率为7.91%,作为绿色革命另一试点地区的哈里亚纳邦则达到了5.73%。

1970-1971年度绿色革命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成效明显,然而1972年、1973年持续两年的旱灾造成的农业减产抵消了绿色革命地区增产的成绩。英迪拉·甘地政府审时度势后认为:1972年、1973年的粮食减产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绿色革命本身是取得了成绩的,实践证明采用以技术投入为主的新战略是有效的,那么就应当将绿色革命推向全国。等到英迪拉·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成为印度总理的80年度绿色革命继续向全国推广扩展。在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60年代作为绿色革命首批试点地区的旁遮普等地主要是小麦种植区,那么小麦种植区的成功经验能否推广到东部的水稻种植区以及种植杂粮的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呢?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技术难关,同时推广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两届政府都组织了农业技术力量研究技术方案,然后政府再据此增加财力投资。结果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地普遍取得了成绩:1981-1982年度西孟加拉邦的粮食增长率只有0.48%,而同一时期印度全国的平均粮食增长率是2.33%,西孟加拉邦成为了全国最差的邦之一。当绿色革命推广到西孟加拉邦后的1991-1992年度该邦粮食增长率为6.1%,而全国平均粮食增长率为2.83%,西孟加拉邦一跃成为全国粮食增长率最高的邦。80年代印度粮食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的只占0.99%。80年代印度两次遭遇严重旱灾,政府手中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使印度得以安然度过这两次旱灾。

印度在推广绿色革命的同时也在展开一场白色革命。绿色革命所针对的是狭义的农业,也就是粮食的种植;而白色革命所针对的则是属于大农业范畴的畜牧业,其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奶制品,所以称为白色革命。古吉拉特邦的阿南德小镇的居民自发组织了牛奶合作社,此事被媒体报道后在整个邦内掀起了效仿的风潮,一时间古吉拉特邦及其所属各县成立了一批县级和邦级奶业联合和协调组织以促进本县和全邦的有序经营。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由农民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在引进奶牛新品种、使用新技术、建立合理的储运、加工和销售体系等方面得到了农牧学家库里安博士的帮助和指导。古吉拉特邦奶农的经验引起了印度政府的重视:1970年、1981年、1985年印度政府通过三期”牛奶流淌运动“将古吉拉特邦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在政府的推动下牛奶合作社在各地大量建立,到1994年3月全国的牛奶合作社已达到68500个。合作社生产的鲜奶已占鲜奶总产量的30%。牛奶合作社的经验也给蔗糖业以启发:到1991年全印度已有220家蔗糖业合作社,其产量占全国蔗糖生产总量的60.4%。农业产业化的另一种形式是公司与农户的联合:大公司与成百上千农户订立合同,由此构成产供销联合体。公司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供应市场的产品品种和规格,向农民购买初级产品,再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最后以多种制成品供应市场。1986-1987年度印度畜牧业和奶制品业的产值已达9670亿卢比。自1976年以来除少数年份外印度不再需要进口奶粉,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牛奶生产大国和奶制品出口国。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0-1971年鱼类和鱼类制成品的出口在农业出口总值中只占6.37%,到1990-1991年度上升到15.2%,印度已成为世界鱼类产品出口第五大国。花卉、蔬菜、瓜果的产量在80年代也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到90年代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水果生产国和第二大蔬菜生产国。

进入新世纪后的2004年印度再次进行“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这一系列措施又一次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印度的绿色革命本质上是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改变粮食短缺的面貌。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印度的粮食生产和民众的人均消费水平都还处于世界落后状态。2018年我国在耕地面积只有印度76%的情况下使粮食产量达到6.58亿吨,而印度2018年的产量只有3.13亿吨。印度的粮食产量数据也低于美国的5亿吨,全球排第三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粮食生产水平与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单产和全年粮食总产量都明显落后。印度所谓的摆脱粮食短缺现象其实只是说相比以前印度人基本上都有饭吃了,但要让全印度人都吃饱乃至进一步都吃好仍是遥遥无期。以印度在2018年的3.13亿吨粮食产量均分下来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472斤。相比之下我国的6.58亿吨粮食产量均分到13.95亿人口中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982斤,大约相当于印度的两倍。目前印度仍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对他们而言不要说想吃好,即使只是满足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也是一种奢求。迄今为止印度仍有40%的儿童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每年有二百五十万儿童因饥饿导致的各种疾病而死亡。与此同时印度的肉类消费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低的:世界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为43公斤,印度为4公斤,我国是61.8公斤,而美国达115公斤。印度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几乎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甚至低于非洲的一些贫困战乱的国家。当然印度的肉类消费水平低应该不完全是贫穷的原因,否则印度的肉类消费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可以解释,那么印度总不可能比非洲那些保守战火、饥荒和疾病困扰的国家更贫穷吧?事实上导致印度肉类消费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号称”宗教博物馆“的印度几乎能见到全世界各种宗教。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饮食禁忌: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还有的印度人压根就是素食主义者。无论如何印度也算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了粮食问题,甚至每年还有大量粮食出口。这既与印度的整体生活水平有关,也与印度人的膳食结构有关。不过这只能说是基本满足让人人有饭吃,至于能不能吃饱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印度是人口大国,其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3亿,未来几年就有望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养活那么多人口,自然靠的是农业,民以食为天嘛!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印度不到300万平方公里,两国人口又差不多,因此肯定会有不少人疑惑,印度能够养活那么多人口吗?



其实,印度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它的陆地面积不到中国的1/3,但耕地面积比我们国家还大。中国陆地面积虽然大,但西北大部分地区是隔壁沙漠,而青藏高原海拔高,都不适宜耕种。从耕地面积来看,目前印度的耕地面积高达156.46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耕地面积为119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四。

印度耕地面积那么多,自然也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数据显示,2017年印度的粮食产量约为3.136亿吨,仅次于中国(6.179亿吨)和美国(4.4亿吨),位居世界第三。在粮食产量方面,印度虽然远不及中国,但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部分人自然是省吃俭用的,这些粮食是勉强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的,而我们国家很快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酿酒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发达,因此粮食用量更大。


锦绣中源


肯定是能吃饱穿暖才会有这么多人口。至于有13亿人口,也是印度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未来人口会继续增长,超过中国。为啥能解决问题,这里分析以下几点。

第一,印度的可耕地面积约为中国的两倍,亚洲最大。大量的土地集中在恒河平原地带。这也是印度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地处亚热带,雨水充沛河流众多。植被丰富。所以在粮食的产量和鱼和肉的产量上足够解决印度人的温饱问题。

第二,印度在60年代末发起了绿色革命就是针对产粮问题的提高才实行的。20年的革新和投入,是其水利灌溉的面积增加了几十倍,农业机械也普及了越为百分之三十的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虽然老旧的人畜耕种依然占大部分。但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实现粮食盈余并能出口,就可以看出印度人是不缺吃穿的。

第三,印度在奶牛的养殖和鱼的超出上尤其巨大。所以印度有足够的信心,对于单个家庭而言能不愁吃穿多生孩子也无妨。

所以印度有足够的粮食以及肉蛋奶的自给自足,养活13亿人就不显得奇怪了。


还是那个赵杰


印度是全球人口仅次于我国的国家,至2018年,我国人口为13.95亿,印度人口13.53亿,已经非常接近,我国人口比例度高出3.1%,未来印度人口超越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人口国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我国2018年GDP为13.46万亿美元,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2018年GDP为2.67万亿美元,排在全球第7。从经济总量上来说,印度与我国差距尚大,仅为我国的20%。不过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本身地处亚洲,面临着直接的竞争关系。

那么印度13亿多的人口,靠什么养活呢?

能不能养活这么多人,主要还是看粮食吧。印度本身就是农业大国,虽然我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印度的领土面积仅为298万平方公里。但由于地理结构分布不同,印度的大耕地面积反而比我国还要大。目前全球耕地面积美国排第一,印度排第二,我国只能排到第三。

所以实际上印度本身并不缺耕地,由于印度本知自动化程度也不高,粮食生产效率也不高,但依然使得印度成为全球第三大粮食生产国,并且印度还在最近几年,取代了泰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年出口量一般在1100万吨到1200万吨之间。

也就是说,印度的大米除了养活印度人之外,还能进行大量的出口。

但这并不等于说印度的粮食真的就很充足,印度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但产业结构并不完善,工业化设施落后,依然是一个农业主导的国家,而没有机械的助力,生产效率比较低,虽然印度的耕地面积比我国还大,但粮食的总产量只有我国的一半左右。

再加上印度贫富分化严重,以及很多印度人的信仰决定一天只吃两餐,本身粮食消耗降低,这使得印度虽然一方面在大量出口大米,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人营养不良。


财经宋建文


养活和吃饱是两个概念,吃饱和吃好又是两个概念。我们现在只能说印度是养活了13亿人口。但这13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吗?

根据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全球饥饿数,印度这个亚洲第三大经济体是非常“饥饿”的。在参与统计的118个国家中,印度饥饿指数排名第97位,比中国、越南、印尼等国家差了很多。

据统计,印度5岁以下的儿童中有15%的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加上成年人,印度全国13亿人口中有接近2亿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以上数据就说明印度还是“非常饥饿”的。

印度的耕地面积排名全球第一第二的样子。它的国土面积中有50%是用于种植农业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总量不到15%。

但是中国的粮食产量却远远高于印度。2018年的数据,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亿吨,按全球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超过1/5,排名全球第一。比之下印度的粮食产量约只有我国的一半,在三吨左右。



想一下,印度的人口只比中国少1亿,但是粮食却少了一半。印度人能不饥饿吗?所以印度全国人口中有15%左右营养不良的状态。但在我国,因为粮食摄入量不足导致营养不良的,占比应该是非常低,不超过1%吧。

中国之所以在耕地面积不如印度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能反超。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种植技术高于印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业科研十分重视,培养出了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水稻、玉米、小麦、高粱农作物都十分高产,使得我国的粮食总量高居全球第一。



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印度是怎么养活这13亿人的呢?

主要就是少吃肉。

饲养牛、猪、羊是需要大量的饲料的。本来就粮食不足,余粮去生产饲料喂养这些牲畜呢?还有就是宗教因素,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很多人以食素为主,甚至一辈子吃素不吃肉。

所以我的结论是,印度固然养活了这13亿人口,但他们吃的并不好。吃得并不好,所以体质体能就不好。作为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国,在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上,很少看到来自印度的冠军。


财经知识局


这话题有点搞笑吧,“印度靠什么养活13亿人口?”当然是粮食之类的食物啦。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国,耕地面积占比国土面积的49%,是全球第二大耕地大国。有人就会有劳动耕作,有耕作就有粮食,自给自足也好,可供出口也好,饿不死就是养活了。这是从农业角度而言的。

三十年前的中国,全世界应当也有许多人在问——中国是靠什么养活13亿多人口的?如今的中国已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一个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当前正朝向科技创新国度挺进……。

回顾中国走过的七十年,一个独立的中国,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一步步走向农业自给自足,工业兴旺建立起全球最完备的工业制造链体系,在开放改革的国策下,百业兴盛,全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现在的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也是全球消费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一个双11购物节,24小时可成交2684亿元,这就是当前的中国,更是三十年前全世界大多数人都可能想不到的中国!

印度当前虽然经济发展质量与其人口数量存在不匹配,但我们不怀疑印度这个曾经的文明古国,在印度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同样会走上富裕的国民生活之路。

💕谢谢阅读!


野马和尚


印度靠什么养活13亿人口,当然是依靠印度温暖的气候以及广袤的可耕种土地来养活,在种植技术以及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方面,印度还是十分落后的,这与以色列、沙特等可用耕地资源匮乏的国家,通过高科技种植技术来提高本国农作物产量,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的。

印度领土虽然在国家领土排名上不靠前,但是他国内的可耕种土地,却名列前茅。

印度是一个位于亚洲南部的国家,国家领土总面积仅为298万平方公里,但是这个国家除了北方的少部分与中国接壤的地区海拔较高以外,印度国内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海拔抵御1200米的平原和丘陵,让印度国内的可耕种土地的面积,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根据目前世界可耕种土地面积的统计现实,目前全球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总面积达到了166.9万平方公里,而排名第二的国家就是印度,总面积达到了153.5平方公里,虽然印度耕地面积要略低于美国,但是这可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排名,连中国都要屈居第三,由此可见印度耕地资源的丰富。

丰沛的土地资源,使得印度在粮食单位产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来养活国民。

根据印度农业部2018年发布数据称,在2017-18财年,印度粮食产量达到2.8亿吨,如此大规模的粮食产量,已经使得印度成为亚洲国家里,粮食出口的“大户”。

印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水丰沛,是一个十分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

印度是一个南亚国家,其国土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因此其国内的气候常年温暖多雨,温暖的气候、丰沛的雨水,使得印度国内的大部分

土地,都十分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和种植。

所以很多地区的土地甚至可以做到一年种植两次粮食或者三次,这就使得印度可以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种出更多的粮食来,在这一点上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家,都无法与其进行媲美。

印度是一个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因此印度目前的农业种植产业,主要还是以粮食种植为主。

与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印度国内的农业生产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其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粮食作物为主,与2017~18年,印度2.8亿吨的粮食产量相比,其

豆类作物产量为2450万吨,油料作物产量仅有3060万吨

而在同年度的美国2018年4.4亿吨的粮食总产量中,大豆等油料的产量就达到了约2亿吨,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农业生产领域,更多的是将经济作物的种植,摆到了农业生产的主要位置。

而与美国相比,印度在农业种植领域,都主要还是以粮食种植为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出于巨大的人口对粮食需求的压力所致,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的需求比较类似。

但是中国与印度有一点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而印度则是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也就意味着印度必须要将更多的土地,投入到种植领域,以此来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这与中国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的。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印度之所以能够养活13亿人口,原因主要还是得益于印度广袤的耕地面积,以及适宜的自然气候,在加上印度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路线上,将主要的土地都用来种植粮食,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本国的粮食安全,在这一点上,印度确实做得算是不错了。


落下m


印度2018年有13.24亿人口,但是养活的标准太低了,只要饿不死都算是养活,但是印度此前数十年长期占据世界贫困人口数量第一的位置。即使到了2018年,印度的人均GDP也只有2016美元,世界排名144名,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根据布鲁金斯网站上2018年公布的最新研究表示,到2022年,印度贫困人口比例会降至印度人口的3%以下,2030年,印度人口将全部脱离极端贫困(每天生活费少于1.9美元即被视为极端贫困)。截至2018年5月底,处在极端贫困的印度人数为7300万人。

极端贫困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低于1.9美元,印度2018年5月底极端贫困人口还有7300万人,这些人由于极端贫困,可以说是食不果腹,常常处于饥饿状态,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说,印度养活13亿人口的描述并不准确。

当然,印度虽然现在发展水平比较低,但是印度能够供养13.24亿人口确实也不容易,这主要得益于印度耕地面积多和印度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农作物的气候。

印度国土面积虽然只有298万平方公里,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积却高达159.65万平方公里,仅次于美国的174.45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比我国的耕地面积还多。印度正是凭借如此多的耕地才得以供养13.24亿人口。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印度这样的气候一年四季都适合农作物生长,这就保障了印度粮食的产量,使印度人不至于吃不上饭。

印度要养活13亿人口,是要这13亿人口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很多人还在贫困县下挣扎,那就不算养活,印度离真正的脱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印度将7300万极端贫困人口消灭,那么印度还有很多人的生活水平不高,毕竟2美元的生活水平实在是太低了。


铭苏先生


印度虽然只有我国的面积三分之一还少,但处于热带有利的天然条件一年四季都可耕种,国形也比较平坦些,国家财政不靠房地产这一块收入,所以建的高楼连片开发区就少,基本就看不见,如果连片开发房地产又会浪费了一部分土地,宁愿少开发多让一部分土地供百姓耕种,这样又多出了土地方面的浪费。每年还有多少粮食出口,目前iT,医疗,高密度议器发展迅速,各行上班人员允足,各行无缺荒人员,都是年青化一代人,对开放生育创造了有利代代的发展,代代不缺人,所以目前虽己68岁的莫迪在联合国面前话语响叮当,人人都知道是一个有希望的国,有奔头的国,虽然国家解放的迟些有能力养活快14亿的人口也是一个英雄的国,虽目前国况还不算一个建设富足的国家,但也引起联合国各国的关注投奔恰谈业务,引起四方关注,人们都知道要在不久的将来要超过世国的人口,以上几样工业同时发展,人口和工业的发展就在眼前前列了,不虚一看一个国度的发展,有可能就在这几年时光的时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