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城市因水而兴?

潺亭


“水”是江苏最鲜明的自然与人文符号。自古以来,江苏人善于利用大自然最美的恩赐,将水用于饮用、农业、城乡建设、航运、防洪、排涝、手工业、文艺创作等方方面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江苏水文化。

江苏悠久的治水历史,可追溯到最伟大的治水英雄鲧、禹父子。相传大禹在江淮流域治水时,捕获了淮水和涡水的水怪无支祈,用铁链把它锁在淮阴龟山脚下,使它无法兴风作浪。经禹的治理,“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即长江下游的水流畅通,太湖流域的水患得以消除。大禹之后,先秦时期的江苏境内涌现出吴泰伯开伯渎港、伍子胥凿胥河、吴王夫差开邗沟、春申君黄歇治理芙蓉湖等水利名人和事迹,他们的治水活动,改善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条件,促进了地域文明的发展。

汉代,江苏境内水利建设的重点似在江淮地区。西汉吴王刘濞开茱萸沟;东汉张禹、马棱、邓艾等在江淮地区修筑蒲阳陂、广陵陂、白水陂等人工水库。三国时,孙权重点建设江南水利设施和运河,奠定了南京千年辉煌的水利基础;曹魏时的陈登在淮扬一带开邗沟西道,筑捍淮堰等,奠定了后来洪泽湖大堤的基础。

隋唐五代时,江苏境内的水利建设逐步兴盛。在春秋时代开挖的“邗沟”基础上,隋炀帝为发展漕运,开通南北大运河,影响了此后千余年江苏水利水运事业格局;江淮地区东部沿海出现了抵挡海潮的捍海堰;太湖地区水利开发成熟,娄江、吴淞江等入海水道的治理不断推进,涌现了于頔、王仲舒、李素等治水名人。

宋元时,江苏境内水灾频繁,在与水患斗争的过程中涌现出苏轼、范仲淹、王安石、沈括、任建中、沈起、单锷、嵇安等水利专家。范仲淹修筑了北自大团南至富安的捍海堤,人称“范公堤”;乔维岳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提升了运河漕运的效率和安全性;苏轼在黄河水患时,带领徐州百姓在城外修筑了护城黄河大堤,保护了城市的安全;宋代学者单锷历30余年著成《吴中水利书》。他们不断总结和推广劳动人民的经验与创造,做出了巨大功绩。

明初,朱元璋为了建立以南京为核心的漕运体系,派崇山侯李新开凿了沟通水阳江水系和秦淮河水系的胭脂河,在胥河上修建广通闸,使太湖地区的漕粮赋税直达都城南京。永乐迁都北京后,恢复了南北大运河漕运体系,徐州至淮安段的黄河被作为漕运运道使用。这一时期,涌现了陈瑄、刘天和、万恭、潘季驯等治河名臣。潘季驯因为实践“筑堤束水”“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等治理黄河与运河的理论并取得成功,被誉为“千古治黄第一人”。明代的江南地区也是水利建设重点,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原吉采取引吴淞江水由浏河入海并疏浚范家浜等措施,取得很好成效。

《乾隆南巡图》第四卷《阅视黄淮河工》:描绘乾隆皇帝渡过黄河后,当日和次日视察黄河、淮河、运河和洪泽湖四大水系汇合处险要工程的场景。

清初,治河、治运依然是江苏境内水利建设的重点,康熙、乾隆等帝王十分关心黄河、运河的治理。康熙六次南巡,都以巡视治理河道为首要之事,任命了以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官员治理黄、淮、运。清道光年间,林则徐在任江苏巡抚五年间,修浚浏河、白茆河及七浦诸河,修张官渡的正越二闸,使镇江附近的运河水量得以调节。他还修浚南通州河道,建筑沿海堤防等,进行了成功的治水实践。

民国时,水利的发展逐步过渡到专家治水、科学治水的近代水利发展时期。清末状元张謇致力于导淮、治江、围垦滩涂等水利事业,积极培养水利人才,亲自带领水利专家辗转于苏北各地开展水利测绘,提出淮水治理“三分入海,七分入江”的思想。直接参与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李仪祉在治黄导淮、整治运河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誉为一代“水圣”。抗日战争时期,在盐阜革命根据地开展水利事业的宋乃德,修建了惠泽百姓的“宋公堤”,生动诠释了“为民兴利者得民心”的古语。

在悠久的治水、用水历史进程中,江苏地区出现了形态多样的水文化遗产,其中有水工程遗存,如运河、陂塘、堤坝圩堰、水关涵闸、水文站等,还有桥梁、码头、渡口、井泉等与水有关的生活设施类遗产,以及水利管理建筑、祭祀纪念类建筑、水文化碑刻等相关遗产。


头头世道i


史上开封城被黄河水总共淹埋了6次。

金贞元年(1213年)的汴京文庙,在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建为汴梁路学,此后学庙屡遭洪水淹没。先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汴梁,学宫被淹。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开封府儒学,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三年(1390年)河决开封,府儒学两次被淹。

明永乐五年(1407年)开封府儒学移建于丽景门(宋门)内西北,明天顺五年(1461年)黄河决口土城,开封城内洪水深丈余,府儒学又被淹没。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官军先决口黄河,水淹闯王农民军,后闯王农民军决口水淹明官军,开封全城毁灭,文庙随之全部淹没于地下,直到清顺治九年(1652年),开封知府朱之瑶将文庙移至今文庙街处。历经金元的洗劫,万国咸通,富丽甲天下的汴京城开始走上衰败,但使开封真正走上败落的是水患,确切的说是人祸。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开封,遭到了殊死抵抗,三月未能攻下开封,后来,有人想到了扒开黄河,水淹开封,

到底是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官军或是穷凶极恶的李自成义军作孽,史料记载有很大争议,有记载干脆说双方都比着掘黄河大堤,但无论是谁,都是不可饶恕的千古罪人,,史载黄河决口后,犹如巨雷奔腾而至,大水将开封整个淹没于水下,仅城墙门楼和大相国寺屋脊顶可见,大水过后,

开封城36万人仅2-3万人逃生,开封城不仅成了废墟,更是成了人间地狱,开封城被黄沙埋地下数米,连相国寺高大的弥勒佛也仅可见头颅和手指,似在为遭到劫难的生灵哀悼,今天的大相国寺八角琉璃殿就被大部分埋于地下,后人想办法提升的结果。


甜中有苦苦而甜


因水而兴的城市很多,例如南京,九江,武汉,重庆等都属于此类城市,这些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用,就是航运发达。


月神儿丶丶


历史上哪些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亡:威尼斯

威尼斯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十字军进行十字军东征时也曾在这里集结,而且也是13世纪至17世纪末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艺术重镇,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区涵盖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个岛屿和邻近一个半岛,更有117条水道纵横交叉。这个咸水潟湖分布在波河与皮亚韦河之间的海岸线。

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宛若默默含情的少女,眼底倾泻着温柔。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

但是,威尼斯满城的石狮却不能阻止城市的陷落。成名于水也困于水的威尼斯城每年有200天被浸泡在水里,而在17世纪初,这一数字只有7天。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持续的降雨使得威尼斯泻湖地区海水涨潮时发生倒灌,游客只能踮起脚尖漫步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许多古老的建筑物的地下基础结构被腐蚀,变得不坚固,造成大批古建筑下沉。2001年,科学家们发现,威尼斯自1727年以来的275年间下沉了67厘米。下沉的原因:除了海平面升高的影响外,也有人为的原因,那就是在近代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岩石层塌陷,整个水城正一点点没入水中。有人甚至预言说,80年后的威尼斯将成为水中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